05.02 人物|他的一輩子是別人的幾輩子——弘一法師李叔同

請大家先來聽一首歌:

這首歌對於許多人來說耳熟能詳。朴樹曾經說過:“如果《送別》這樣的歌他能夠寫出,願意立刻去死。”

而作這首歌歌詞的人是李叔同。

李叔同是著名的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

他是一個真正活明白的人。

人物|他的一輩子是別人的幾輩子——弘一法師李叔同

有人說“看起來就是個極慈祥的老爺爺,可以把心掏給他。”都說相由心生,他的一生究竟是怎樣的一生?


早年經歷

1880年10月23日辰時李叔同出生。李叔同出生在天津的鉅富之家,父親曾經在官吏部主事,辭官後成為顯赫的銀行家。母親王氏是家中的三房太太,二十歲生下他時,丈夫已經六十八歲。自他五歲父親去世,一直與年輕的母親相依為命。

人物|他的一輩子是別人的幾輩子——弘一法師李叔同

他是個早慧的天才,十歲時已經熟讀《四書》《孝經》《毛詩》《左傳》《爾雅》《文選》等,13歲讀《爾雅》《說文》等,學習訓詁之學。攻各朝書法,以魏書為主,書名初聞於鄉。又先後師從名家學習篆刻、詩詞和戲曲。年紀輕輕,在天津藝林已頗有名頭。

李叔同15歲讀《左傳》《漢史精華錄》等。是年誦有“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句。而且,他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內心“反叛”的種子也開始萌芽。

在這個時候他對兄長從小要求他刻苦用功學習的經國濟世的“正經”學問不那麼熱衷了,卻對唱戲這種“賤業”產生了濃厚興趣,經常去戲園子看戲,成了鐵桿票友,有時還客串某個角色。

人物|他的一輩子是別人的幾輩子——弘一法師李叔同

當時,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主持維新變法,李叔同對這場變革感到很興奮,積極鼓吹新說,並刻了一方“南海康梁是吾師”的印章,以示對變法的支持。

才華橫溢

在中國近百年文化發展史中,先生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是才氣橫溢的藝術教育家,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卓越的思想家、革新家,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與虛雲,太虛,印光並稱民國四大高僧。同時也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位高僧。

先生一生多才多藝,詩文、詞曲、話劇、繪畫、書法、篆刻無所不能,是謂全才。

人物|他的一輩子是別人的幾輩子——弘一法師李叔同

人物|他的一輩子是別人的幾輩子——弘一法師李叔同

人物|他的一輩子是別人的幾輩子——弘一法師李叔同

人物|他的一輩子是別人的幾輩子——弘一法師李叔同

人物|他的一輩子是別人的幾輩子——弘一法師李叔同

到上海以後,他本實的身份是南洋公學經濟科的學生,但為了支持學潮運動,他主動退學,創立新學組織“滬學會”,開設演講講習班,組織學生新劇。還將《詩經》等古文填詞在西洋音樂裡,成為流傳廣泛的歌曲。

《採蓮》,詞:李叔同

“採蓮復採蓮,蓮花蓮葉何蹁躚,

露華如珠月如水,十五十六清光圓。

採蓮復採蓮,蓮花蓮葉何蹁躚。”

因為舊體詩詞寫的極好,他加入文人社團“城南文社”。時常交遊宴飲,切磋文章,還和許幻園、張小樓、蔡小香、袁希濂結拜金蘭,稱為“天涯五友”。

人物|他的一輩子是別人的幾輩子——弘一法師李叔同

他精通書法篆刻,就和上海書畫界名家成立書畫公會,合辦《書畫報》;喜歡聽戲,就在京劇《黃天霸》等劇目上粉墨登臺,從老生唱到武生。

相貌英俊的他“浪跡燕市,廝磨金粉”,與坤伶楊翠喜,歌郎金娃娃,名妓謝秋雲、朱慧百、李蘋香等交往密切,各有一段風流情愫。

哀痛與留學

他常與人講“我的母親很多,但我的生母過的很苦”,26歲時他的母親去世。因為去街上選棺木,沒有來的及見上母親最後一面,成為他終生的遺憾。

直到晚年他還說起:“我自20歲至26歲之間的五六年,是平生最幸福的時候。此後,是不斷的悲哀與憂愁。”

在天津料理完母親的喪事,他對自己的輕頹悔恨不已,便沒有返回上海,而是選擇獨自一人前往日本留學。

人物|他的一輩子是別人的幾輩子——弘一法師李叔同

有一篇名為《清國人有志洋畫》的報道中,記者形容他“身材魁梧”,講話的“語調一貫平和”,居住的房屋裡擺著各種樂器,牆上掛滿了老師黑田的畫作。

記者問他會些什麼樂器,他回答說“正在學小提琴,以外的樂器都弄一下”;又看到他寫生的作品,不禁心生讚歎“真是瀟灑的筆致”。

練習繪畫和音樂,同時激發了他對戲劇的激情。在日本“新派劇”的影響下,他和曾孝谷成立了戲劇社團“春柳社”,第一次公演《茶花女》,就造成了轟動

人物|他的一輩子是別人的幾輩子——弘一法師李叔同

在日期間,他學習異常努力,少數限定的時間外,極少會客。畢業時同屆只有四個人得到了老師頒發的“精勤證書”獎,而他是其中唯一的外國留學生。

身為老師

李叔同回國後,已經到了三十左右的年紀,身上少年名士的氣息剔除將盡,倒是急切地想在教育上做些實際功夫。他陸續任教於天津北洋高等工業專門學校、上海城東女學、直隸高等工業學堂、城東女學、浙江兩級師範學校。

他到浙江第一師範當老師時,不再穿漂亮的洋裝,而是換上了灰色粗布袍子、黑馬褂、布底鞋。

學生感覺他肅穆得近乎木訥,同事則回憶他作息嚴格,雖然體格清癯,但精神凝練,連走路的聲響都很堅實。

李叔同最早在中國開設人體繪畫的課程。圖畫、音樂這兩門原本被人忽略的課程,等他一來,成了整個學校的焦點。他讓學生畫石膏像,畫人體模特兒,假日裡跑到野外寫生,成了社會上的一道新景。

如今著名的漫畫家豐子愷當初是個調皮小孩,當年差點被退學。但李叔同站了出來,力挺學生,誇獎豐子愷天資無限,是個可育的苗子。豐子愷成為她最得意的學生。

人物|他的一輩子是別人的幾輩子——弘一法師李叔同

他不但帶學生領略藝術的美妙,還貼心地幫他們解決生活的困難。學生劉質平想去日本留學,經濟拮据就是李叔同解囊相助。

教書育人,也許可以換來內心的平和,但身世沉浮,朋友一個個遠離,深感世事空幻無常卻又無能為力,他含淚寫下《送別》。

人物|他的一輩子是別人的幾輩子——弘一法師李叔同

寂寥惆悵,深遠綿長,這正是他的心境,孤寂的他性情變得越發孤僻,常常一個人掩門伏案,自顧寫詩作畫,或學習佛經,漸有所悟。

出家

李叔同在幼年就曾受到佛教的薰染。據說,他降生之日,有喜鵲口銜松枝送至產房內,大家都認為這是佛賜祥瑞。後來,李叔同將這根松枝攜帶在身邊,終生不離。

他的父母都篤信佛教,他的大娘郭氏也是虔誠的佛教徒,叔同跟她學會了唸誦《大悲咒》《往生咒》。他的長嫂信佛,曾教他背誦佛經。

1916年,有名人來學校講座,他和夏丏尊躲到涼亭裡吃茶,夏丏尊打趣說:“像我們這種人,出家做和尚倒是挺好的。”沒成想,他竟跑到西湖邊的廣化寺體驗了幾天和尚的生活。

又一次,夏丏尊提起日本雜誌上有篇介紹“斷食”修養的文章,兩人一起找來資料來研究。夏丏尊自己沒有當真,他卻在新年假期十幾天裡,在虎跑寺實踐了起來。

人物|他的一輩子是別人的幾輩子——弘一法師李叔同

李叔同在39歲的時候受了皈依,用半年時間了結了事務和財產。出家後,他嫌和尚做的不夠徹底,便對自己約法三章:“來訪者暫緩見,以文字相囑者暫緩動筆,以事相囑者暫緩承應。

人物|他的一輩子是別人的幾輩子——弘一法師李叔同

從此世間再無李叔同,僅有的不過是弘一法師罷了。

而在此後二十六年的時間裡,弘一法師逐漸斷絕了俗世的往來,及至去世,每天只食一餐,除了留下少量衣被和雨傘,別無長物。

人物|他的一輩子是別人的幾輩子——弘一法師李叔同

剃度之後,他芒鞋布衲、苦修律宗,於寺內,洗衣縫補,全都自己動手;外出雲遊,也不過一席一被而已。

朋友夏丏尊曾在路中偶遇,看見他用破了一半的毛巾擦臉,要幫他換,他斷然拒絕了:還好用的,和新的差不多。

人物|他的一輩子是別人的幾輩子——弘一法師李叔同

遁入空門,外物於他於浮雲,但不變的是那悲天憫人的情懷。伴隨一盞青燈,弘一法師編繪出《護生畫集》,勸人們從善、戒殺、愛惜生命。日寇侵襲時,他沒有獨善其身,而是集眾演講,盡一己之力,渡劫眾生。

1942年10月2日下午身體發熱,漸示微疾。10月7日喚妙蓮法師抵臥室寫遺囑。10月10日下午寫“悲欣交集”4字交妙蓮法師。10月13日晚7時45分呼吸急促,8時安詳西逝,圓寂於泉州不二祠溫陵養老院晚晴室。

人物|他的一輩子是別人的幾輩子——弘一法師李叔同


導演田沁鑫曾在“重逢島”視頻中說:“他是喜樂的。他的那份苦,苦一分,自己就更精良一部分。他想努力做人,來人世一場,他在努力做一個人。

林語堂曾評價他是“我們時代裡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

人物|他的一輩子是別人的幾輩子——弘一法師李叔同

前半生風花雪月,交友宴飲,以一己之力推動中國文化和藝術,是舉世矚目的天才;後半生嚐盡人間悲歡,篤志苦修,成德高望重的高僧。

他的一生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到了極致,然後一次次轉身,與所有人告別。

人物|他的一輩子是別人的幾輩子——弘一法師李叔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