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抗疫任務中,她們是一支平均年齡僅有26歲的“紅色娘子軍”,她們巾幗不讓鬚眉,堅“守”住生命的最後一道防線,用實際行動撐起了抗疫“半邊天”。
28日上午9時30分,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ICU病房裡,同濟醫院、華山醫院兩個團隊醫生開始為王強實施有創呼吸機試脫機,在氣管插管內給氧5L/min的情況下,王強的各項生命體徵十分平穩。2小多時後,醫生們將ECMO管道撤除出了王強的血管,他也成功脫離了ECMO支持。不久將轉到普通病房。
50歲王強(化名)病情好轉,猶如一支強心劑,給所有的醫護人員帶來信心。都說給重症病人上ECMO難、撤ECMO更難,但最難的是這一過程中的守護。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護心隊隊長,心內科主任汪道文教授說,“ECMO的管理是個精細活兒,稍有不慎ECMO就不是救命而是致命。其中功勞最大的就是我們的護士。”
ECMO,終極救命武器
隨著疫情擴大,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成為“新冠定點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和光谷院區兩大院區分別設立發熱門診及隔離病房,集中收治的都是新冠重症及危重症病人。
2月9日,管志敏作為同濟醫院心內科CCU護理的骨幹,第一時間接到任務來到了光谷院區,時刻準備著。
在臨床中發現,部分危重症病人存在心臟損傷。在例行的光谷院區疑難病例討論會上,同濟醫院護心隊隊員、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周寧提出來,人是一個整體,在對抗新冠病毒時,病人心臟和肺部是需要同時戰鬥,只有保護好心臟,病人才有可能全身心地去對抗肺部感染。這也是護心隊成立的意義。
ECMO體外膜肺氧合,俗稱“人工肺”,對重症呼吸衰竭有獨特療效。但很多人把ECMO當成續命神器,而在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的救治中,ECMO是用來救命的。在最優呼吸機參數通氣情況下,如果病人還有難以糾正的嚴重低氧血癥,應該儘早啟動ECMO,而不是等到無計可施時用來延續生命,那時候其實已經失去了實際治療意義。
可見ECMO這個救命儀器,在平日的醫療中並不是常規治療手段,很多其它專科的醫護人員在新冠疫情發生之前或許都沒有使用過,沒有培訓過的操作流程,稍有不慎後果將不堪設想。
“ECMO護心小組群內消息一響,所有醫生護士都會第一時間查看,是有什麼突發情況嗎”管志敏說,“看到王強順利恢復中,現在能吃能喝,大家都很開心,因為過程實在是太艱難了!如果救不活,我們都會很受打擊。”
最開始,光谷院區重症ICU裡,ECMO操作的專科護士只有管志敏一個人,從機器耗材準備、設備調試、預充、電源氣源、吸引裝置,只能是她一個人完成。上海華山醫院隊的護理人員技術也很強,但沒有ECMO的護理經驗。
“王強上了ECMO的第一個星期是我最痛苦的時候!因為沒有人能夠接替你的活,電話時刻響起,整晚睡不著覺!”管志敏回憶說,後來慢慢好了,醫院派人過來,華山醫院醫療隊的護士也很虛心學習,大家一起協作,現在ECMO病人的護理工作順利多。
一人一策的精細管理
ECMO為危重症病人搶救贏得寶貴時間,它其實就是一個高度精密的儀器。ECMO正常運轉期間,機器、心臟、肺臟、血管升壓藥、管道打折或者滲漏、氧壓、流量、轉數等等,環環相扣又相互影響,任何一個處理不當,對於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來說可能就是致命的。
“雖然平時我能夠熟悉操作醫療設備,但為王強ECMO的上機,還是遇到了不少困難。”管志敏說,首先是氧源和空氣源的問題。以往ECMO設備直接接醫院牆體的中央供氧,但現在這種特殊時期,因新冠肺炎,全院所有的病人都在用氧,氧壓不穩定。就會導致氧源和空氣源壓力不平衡,機器出現不停報警。所以只能是使用移動氧氣瓶,只能手動調整到一個合適氧壓使用值,即保證病人供氧,又保證機器能夠正常運轉。
“為了保險起見,那一天我提前兩個多小時進入到ICU調整ECMO設備上的各個參數,接移動氧瓶,一點點手動調節,最後才找到一個6-7左右的氧壓值。機器才沒有報警。”護心隊隊員、心內科主管護士管志敏回憶說。
“最難的不是技術層面,而是心理壓力。”同濟醫院心內科主任汪道文教授說,ECMO一分鐘兩三千轉速,一旦操作不嚴密,不僅連累其他設備的運轉,還會毀掉整個系統,甚至讓病人的血噴濺整個病房。
有護理人手,卻不是能護理ECMO的專科護士。特別是上機的操作,在很多的地方都是體外循環師進行的。雖然有護理團隊了,但也只有管志敏和張盼盼兩人能夠獨立完成所有的操作。“技術性太強了,ECMO非常規儀器,很多的時候並不會用到它。畢竟終極的救命武器嘛。”但團隊護士來自心內科、重症ICU、心臟大血管外科,也有接觸過,一般性的護理能力還是有的,而且大家特別的好學,包括華山醫院醫療隊的袁立護士長團隊也特別的優秀和敬業。在最初的幾天,管志敏護士會在ICU病房裡呆很長的時間,對每位護士們加強培訓,讓每位守護護士能熟練掌握護理操作要點、儀器報警的處理流程、緊急情況下的應對措施。
“心內科CCU的ECMO護理培訓也是我負責的,平均一個月有1-2次的全天的專科培訓。”管志敏說,包括設備預充、配合醫生建立ECMO系統、日常護理、故障排查。都有一個完整的學習流程。以實際操作為主,考核人也是被考核人,大家在每一次的考核中“糾錯”,也是一個再學習的過程。畢竟ECMO設備不常用,就很容易忘記操作。必須要加深印象,在萬一使用時就必須要能馬上應對和處理。
由於王強病情很重,入院後炎症因子也很高,所以在ECMO治療的同時,還並連了血液淨化設備,24小時不間斷的治療,同時還要泵入多種藥物。這就意味著病人必須要時刻守護著,能夠隨時應對著各種不可預料的各種突發狀況。
竭盡所能地堅“守”
ECMO從置管到拔管9天時間,同濟醫院護理團隊7人和華山醫院醫療隊6人專班守護,4小時輪班,24小時堅守。但緊急狀況還是發生了。
一天晚上8點,剛剛順利交完班,值班陳紅護士突然聽到儀器報警。正常運轉的機器突然流量很低,只有零點幾,跟轉速三千的流量一點不匹配。“不能慌,想一想哪裡出錯了!”她讓自己冷靜下來,一邊排查了管路有沒有打折,病人容量夠不夠,機器藕合劑夠不夠等外界因素,一邊呼叫醫生幫忙聯繫護心隊。在所有外界因素處理和排查後,儀器報警仍未消除。陳紅立即啟動手搖泵以保障患者的灌注。30分鐘後,護心小分隊周寧、汪璐芸醫生和管志敏、張盼盼護士緊急趕到病房,排查出,可能因為病人體位稍稍改變,讓管路口緊貼血管壁,導致流量下降,最終及時調整了管路位置,流量立馬升起來,機器得以正常運轉。
ECMO成功置管後有一項很重要的觀察指標—ACT(激活全血凝固時間),必須保證它在一個安全的範圍200-220秒,過低會出現血栓最終導致管路堵塞,過高會引起全身臟器出血,比如腦出血等嚴重併發症。所以她們需要根據ACT的值來調整抗凝藥的劑量及速度,常規2小時需要測一次,但是如果病人情況不穩定需要1小時甚至半小時就要複查。而相對此時病人血管條件那樣差,護士們依舊要克服了困難,規範ACT監測流程,確保測得值的準確性,為醫生的準確抗凝治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平時,這些操作都是可以很輕鬆完成。但是現在大家穿上全套防護裝備後,就變得很笨拙,4小時的值守都有點忙不過來。測定ACT、觀察機器轉數與流量、氧氣瓶餘氧夠不夠,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同時還要對病人肢體的被動運動。
2月29日晚11時,ICU病房的VA ECMO病人突發管道血栓,系統停轉。由於病人生命高度依賴ECMO系統,一旦長時間停機或者撤機,病人可能會很快死亡。護心小分隊周寧、汪璐芸醫生和管志敏、張盼盼、陳紅護士深夜趕往醫院ICU病房,經過一小時重新調整、更換管道,重新打通了病人的生命線,為他的生命贏取了希望。
“需求就是命令,一分一秒就是生命的等待。”護心小分隊的後勤保障員唐娜娜,從接到電話開始就立馬衝到醫院,準備需要的物資,很多專科沒有的器械,她就一個接一個打電話,把所需要的器材送到科室,生怕中間需要其他的器材,她不敢離開,一直守到手術結束。護心小分隊的每一個人都在努力著從死神手裡把病人搶回來。
閱讀更多 杭州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