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白令海峽——兩大洲的分界線

白令海峽位於亞歐大陸最東點的傑日尼奧夫角和美洲大陸最西點的威爾士王子角之間。。海峽連接楚科奇海和白令海。名字來自丹麥探險家維他斯·白令,他於1728年在俄國軍隊任職時候穿過白令海峽,第一次穿過北極圈。

白令海峽的名字來自丹麥探險家的維他斯·白令。他於1728年在俄國軍隊任職時候穿過白令海峽,是第一個穿過北極圈和南極圈的人。

維他斯·白令是一位俄羅斯海軍中的探險家。白令受彼得一世的邀請參加當時新建立的俄羅斯海軍成為其中的一個艦長,在對瑞典的戰爭中他成績優秀,此後他又參加對土耳其的戰爭。他與一個俄羅斯人結婚,1715年他最後一次回到丹麥。

1725年他奉彼得的命令開始對西伯利亞的北岸進行考察。

1728年他到達亞洲的最東端。

1730年他回到聖彼得堡,當時他患重病,在他遠征探險的這段時間裡,他的五個孩子死亡 。

1735年他再次奉令來到鄂霍次克海。

1740年他建立了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

1741年他從這裡向美洲進發。一場風暴將他指揮的兩條船分開了,白令本人看到了阿拉斯加的南岸。在回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的路上,他還發現了屬於阿留申群島的一些島嶼,但這時他已重病在身,無法指揮他的船了。他們漂泊到科曼多爾群島的一個無人居住的小島上,在那裡白令和他船上的其他28名水手病死。今天這個島被命名為白令島。他船上剩下的77名水手中的46人後來回到了他們出發的港口。

白令海峽、白令海、白令島和白令地峽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1991年8月,一支俄羅斯-丹麥的考古隊發現了白令和其他五位水手的墓。他們的遺體被運回莫斯科。通過考古學的方法白令的原像可以重現。白令的牙齒完好無損,說明他不是得壞血病死亡的。

白令海峽——兩大洲的分界線


白令海峽——兩大洲的分界線


白令海峽——兩大洲的分界線

在冰河時期,白令海的水面降低,白令海峽成為一個白令海陸橋。考古學家們認為,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一些亞洲來的獵人,跟著獸群到了北美洲之後定居。

白令海的部分海水流經本海峽入北極海,但大部分迴流太平洋。冬季常有暴風雪,海面為1.2米~1.5米厚的冰原所覆蓋。仲夏仍有浮冰留存。在冰河時期,本區海平面下降數百尺,使海峽成為亞洲與北美洲之間的陸橋,於是發生大規模的植物、動物以及人類的遷徙。

白令海峽——兩大洲的分界線

白令海峽是溝通北冰洋和太平洋的唯一航道,也是北美洲和亞洲大陸間的最短海上通道。位於亞洲東北端楚科奇半島和北美洲西北端阿拉斯加之間。北連楚科奇海,南接白令海,白令海峽長約60千米,寬35千米~86千米,平均水深42米,最大水深52米。海峽的狹窄和水淺削弱了北冰洋和太平洋間深層水的交換。在距今1萬年前的第四紀冰期時,海水低於海面約100米~200米,海峽歷史上是亞洲和北美洲間的“陸橋”,兩洲的生物通過陸橋相互遷徙。海峽水道中心線既是俄羅斯和美國的交界線,又是亞洲和北美洲的洲界線,還是國際日期變更線。

白令海峽——兩大洲的分界線

研究人員通過計算發現,位於俄羅斯和美國阿拉斯加之間寬達80公里的白令海峽能夠對整個北半球的氣候產生強烈影響。

據美國《科學》雜誌在線新聞報道,這一發現回答了在過去10年間困擾科學家的一個問題,同時證明了某些因素表面上的輕微變化如何能夠影響全球氣候。科學家研究了白令海峽對於冰川循環的潛在影響。通過分析海洋沉澱物的數據,他們發現陸橋的出現與冰川循環的次數有關。研究人員推斷,在冰川時期開始時,大塊的冰川在北美、格陵蘭、歐洲和亞洲北部形成和擴大。這些冰川隔絕了大量的水,使得海平面驟降並且使白令海峽間的陸橋暴露出來。這樣導致太平洋中的水不能流入北冰洋。這種流入量的損失,意味著海水變鹹、變暖。溫暖的水融化了冰川的邊緣。這些水又帶著淡水迴流到北冰洋和大西洋,使海平面再次升高,讓北方的氣候變溫和。研究人員日前在《自然-地球科學》網絡版上報告了這一發現。

白令海峽——兩大洲的分界線

科學家們指出,兩種不同的情況下地球洋流得以完全恢復的時間是不一樣的,當白令海峽閉合時要花費1400年,而海峽開放時只需不足400年的時間,也就是說,類似這種海峽開放的狀態,地球洋流相對平穩,全球氣候不太可能發生劇烈變化。而在可預見的未來,由於海平面仍在不斷上升,白令海峽將保持開放狀態,由地球洋流引發的全球氣溫突變現象也不太可能出現。

文章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