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有人說造不如買,中國光學泰斗:真正高科技是永遠不能用錢買來的

如果沒有他,中國可能連一塊光學玻璃都造不出來,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影像採集就無從談起;

如果沒有他,中國推出追趕世界先進科技的“863計劃”就會晚上幾年甚至十幾年,可能到現在會被處處下絆子,卡脖子;

有人說我們可以用錢買國外的科技成果,可是他說,真正的高科技是永遠不可能用錢買來的。

靠著幾十年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中國逐漸有了第一片光學玻璃、中國第一臺光學顯微鏡、中國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和第一臺大型光學電影經緯儀等等,從受人鄙視的弱國成為世人矚目的光學大國。

他為中國解決了技術核心問題,被譽為中華之光。

有人說造不如買,中國光學泰斗:真正高科技是永遠不能用錢買來的

王大珩(1915-2011)

他就是中國光學泰斗,“兩彈一星”元勳王大珩。

今天,我和你回顧王大珩院士“光耀中華”的篳路藍縷。

01

1915年2月26日,祖籍江蘇吳縣的王大珩生於日本東京。僅僅6個月,留學日本的父親王應偉便憤然回國。

王應偉是我國早期的天文學家和氣象學家,見到日本向中國提出有滅亡意圖的“二十一條”,他感到極大的憤慨,不願與之同流合汙,便帶著王大珩回到了中國。他給王大珩起了小名“膺東”,意思就是對東洋日本義憤填膺。

在王大珩少年時期,王應偉經常告訴他,要努力學習科技,認為只有靠著現代科技才能讓中國強大起來。

深受父親影響的王大珩學習刻苦,1932年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師從葉企孫、吳有訓等震爍中外的物理學大師。

大學畢業后王大珩擔任清華物理系助教,又以優異成績考上了中英“庚子賠款”,進入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物理系應用光學專業深造。


有人說造不如買,中國光學泰斗:真正高科技是永遠不能用錢買來的

彼時的倫敦正處於二戰時期,德國的導彈轟炸,讓王大珩在學校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他發現了一個新情況,很多新式武器上面都用了一種光學玻璃。這種技術被當時各國視為保密技術,舊中國根本無法生產。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光學玻璃,就不能製造跟戰爭有關的光學儀器和武器,處處受人制約。

在拿到碩士學位後,王大珩決定鑽研光學玻璃的“奧秘”。1941年,王大珩從帝國理工學院轉到雪菲爾大學,因為這是英國唯一開設玻璃製造技術專業的大學。

學習過程中,他覺得只有實驗室理論知識不夠,還缺乏實際的工作能力,用他的話來講,就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二戰形勢愈演愈烈,由於武器的大量使用,光學玻璃工廠也是求賢若渴。

為了學到真本領,王大珩自願放棄了即將拿到的博士學位,進入了昌司玻璃製造公司做一個普通的試驗員。

但是,由於他是中國人,英國工廠為了保密不讓他進入車間,只允許他在實驗室裡工作。在這裡,他不但學到了很多保密性很強的光學玻璃研製技術,而且還發明瞭V-稜鏡精密摺射儀,這是一種可以快速測量玻璃光性精確度的儀器,後來被廣泛應用到光學玻璃製造行業。因為這項發明,王大珩獲得英國科學儀器協會第一屆“青年儀器發展獎”。

在昌司的六年,王大珩已經學到了全套的技術,特別是研發和生產結合的豐厚經驗,儘管昌司公司還要繼續聘任王大珩,但他知道,現在該回國了。

放棄博士學位固然可惜,但攻讀學位也是為了更好的應用於實踐。王大珩感覺自己當初的“放棄”反而是一種“獲得”。

有人說造不如買,中國光學泰斗:真正高科技是永遠不能用錢買來的

他想起小時候父親曾經教給他科技報國的道理,既然學成就要回國做些事情,1948年來到了東北解放區。


02

他給祖國帶來的禮物,除了光學玻璃的“配方”,還有他發明的V-稜鏡精密摺射儀,至今仍珍藏在長春。

1951年,錢三強調王大珩進入中國科學院儀器籌備館(長春)工作,開拓中國的光學事業。給他的經費是多少呢?1400萬斤小米。

這是什麼概念呢?當時1斤小米7分錢,1400萬斤小米就是98萬元。

王大珩一點都沒抱怨錢少,在他的帶領下,我國第一爐光學玻璃、第一臺紅外夜視光學設備,第一臺電子顯微鏡,第一臺高溫金相顯微鏡、第一臺多臂投影儀、第一臺大型光譜儀、第一臺高精度經緯儀、第一臺光電測距儀等等問世,俗稱“八大件一個湯”,經過《人民日報》的頭版頭條報道,引發全國轟動。

1959年,蘇聯全面撤走專家,帶走圖紙,造成大批援建項目下馬和許多半截子工程。中央決定我們不但要接著建設,而且還要建的更好。

王大珩被秘密安排到導彈實驗基地,全面診斷蘇聯專家留下的光測設備,安裝調試,以便重新投入使用。

在戈壁灘上,王大珩和其他工作人員一起,一點點的摸索,把機器設備拆了裝,裝了拆,歷時五個多月才把爛攤子給收拾好,設備又能正常使用了。

有人說造不如買,中國光學泰斗:真正高科技是永遠不能用錢買來的

他們的工作讓國家非常滿意,錢學森放出話來:原子彈、導彈中的光學設備一定要讓長春光機所來做!這意味著,王大珩等同志的日常工作,開始大規模介入國防科技工程,“150工程”壓在了長春光機所所有人的肩頭。

可是,動亂開始後,王大珩領導的長春光機所受到了衝擊。因為出生於日本,又有國外留學經歷,王大珩被歪曲成為特務,他不得不停下手中的科研,去掃廁所。短短一段混亂的時期,長春光機所十位優秀的科技人員就被冤屈致死。

因為承接了“兩彈一星”的“150工程”,耽誤不起,王大珩內心非常焦急。他迫不得已給聶帥的秘書打電話,向聶帥申請由部隊來保護光機所科研工作不受外力影響。

後來,長春光機所成為全國當年由軍隊駐所的唯一一家民用科研單位。

吃不飽肚子,一多半的人都因為吃高粱米糠浮腫,但那個時候的人心氣高,排除萬難也要攻下來。

有人說造不如買,中國光學泰斗:真正高科技是永遠不能用錢買來的

頂住巨大的壓力的光機所,在五年半的時間內,為“兩彈一星”提供了幾百個項目產品,順利通過國家鑑定。

03

無論是國家還是王大珩本人,都充分意識到一個問題,中國不能只有一個王大珩,需要培養千千萬萬個光學專業人才。

1952年,在王大珩的建議下,中國第一個光學專業在浙江大學開設,點燃了我國光學人才培養的星星之火。

1958年,聶帥找到王大珩,希望他能夠主導創辦一所高等院校,大規模地培養光學各學科的專業人才。這與他的想法不謀而合,他希望落戶長春,建設一所專門的光學機械學校。

經過半年精心籌備,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成立,王大珩兼任院長長達7年。他的辦學思路非常清晰,總結起來就是“教學、科研、生產”,就是俗稱的“產學研”。

王大珩本人親自授課,他紮實的理論基礎和開闊的學術視野,而且他講課非常有趣,把複雜的理論用形象展現,讓學子們享受到一場場精神盛宴。

在他的領導下,剛剛建立不久的長春光機學院就被譽為“小清華”。

有人說造不如買,中國光學泰斗:真正高科技是永遠不能用錢買來的

王大珩與蔣築英探討工作

他帶過的學生成長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就有20多人,培養蔣築英、馬祖光等一批知識分子的典範,科研人員更是不計其數,在各行各業上釋放著自己的能量。

長春光機所成了長春一張閃亮的名片,在人們眼裡長春不僅是汽車城,還是光學城。

在長春光機所的影響下,在王大珩的領導下,我國又分別組建了西安光機所、上海光機所、安徽光機所、四川大邑光電技術所,連同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一起,被行業人形象地成為“一隻雞下了五個蛋”。

04

1983年,王大珩離開辛苦耕耘三十載的長春,來到北京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主任。與偏守光機所一隅不同,他的責任變得更大,考慮的問題要從全國層面出發。

他始終覺得,雖然中國在一些領域經過自力更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與世界強國相比,最新的信息科技仍有不小的差距。特別是美國提出“星球大戰計劃”,要加速發展國防科技,保持對世界各國的軍事、科技的壓倒性優勢。

當時世界各國都非常緊張,紛紛推出相應的科技計劃。中國人同樣注意到了一股新科技革命要呼之欲出了,在科技界開會的時候,進行過數場研討會。

在會上,有人建議再觀察觀察,等到下個世紀各方面條件成熟再做,實在不行,就用錢買,中國已經改革開放了,西方國家也需要中國這個大市場。

非常有緊迫感的王大珩和一些科學家堅決反對這種保守的想法,如果現在不做,等到下個世紀就再也沒有機會追上了。真正的高科技,是永遠不能用錢買來的。

再也不能拖了。

有人說造不如買,中國光學泰斗:真正高科技是永遠不能用錢買來的

左起:陳芳允、王大珩、楊嘉墀、王淦昌

1986年初,王大珩與陳芳允、王淦昌、楊嘉墀四位科學家一起向中央提出《關於跟蹤研究外國高技術發展》的建議,極力主張中國在十幾個急需攻克難關的領域做好部署,奮起直追。初步估算所需要的經費預算大概是兩個億。他們甚至說,中國人多,每個人節省一個雞蛋的錢,我們也能做出大事來。

這個建議就是後來實施的“863計劃”的雛形,國家非常重視,僅僅兩天時間就批覆了,並且撥下100個億的保障資金。

“863計劃”的推出,為我國在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動化、能源和新材料等七個薄弱的高科技領域逐步縮小了與科技強國的差距,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培養了一大批專業人才。

05

晚年的王大珩在獲得“何梁何利基礎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後, 專門拿出錢來設立多項獎學金,用於獎勵光學領域的優秀的青年才俊。

1999年,王大珩與其他22位為祖國國防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一起,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有人把王大珩稱為“中國光學之父”,他連連拒絕:“把我稱作中國光學事業的開拓者或奠基人之一,我還可以接受,但如果說我是中國光學之父,那在我前面的嚴濟慈先生、錢臨照先生、龔祖同先生該怎麼稱呼呢?”

有人說造不如買,中國光學泰斗:真正高科技是永遠不能用錢買來的

2001年7月21日,光學泰斗王大珩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歲。

從少年時立志科技報國,到放棄博士學位甘願紮根工廠學習真本領;

從毅然歸國支援建設,到成立長春光機所填補我國光學等精密儀器及機械大量空白;

從民用設備研製到集中力量攻克國防科技;

王大珩給原子彈和導彈等國之重器裝上了“眼睛”,他也成為了新中國科學事業的“眼睛”,幫助中國看清了科學發展的現實和未來。

在艱苦的年代,王大珩始終保持著樂觀精神,保證科研與生產不動搖,實打實地拿出了大量高精尖的產品,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抹亮色。

他關注戰略科技,促成了中國追趕和研究世界前沿科技發展,努力彌補差距。當年他的一句話“真正的高科技是永遠不可能用錢買來的”仍然擲地有聲,否則我們在許多領域到現在還會被人下絆子、卡脖子。

感謝王大珩院士幾十年來的為國付出,他的貢獻將永載史冊!

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