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 從明末局勢入手,淺談洪承疇的"忠"與"惡"

引言

洪承疇,這一在明清史中頗具爭議性的角色,前半生矜矜業業,為明王朝鞠躬盡瘁。松錦之戰兵敗後被皇太極所生擒一心求死,但皇太極一直對他好生款待,奉若上賓。

逐漸洪承疇的心意發生了改變,最終脫下明朝官袍換上了清朝服飾,成為皇太極身邊最重要的幕僚之一。皇太極死後,洪承疇忠心侍奉多爾袞,不但為他出謀劃策,還輔佐清軍順利通過山海關,佔領了明帝國的疆土,成為了大清朝的忠臣。

從明末局勢入手,淺談洪承疇的

紫禁城

對於明朝人來說,洪承疇是不折不扣的叛賊,不但不守士人之氣節,還為敵人謀定江山。明朝的大批士人在聽到洪承疇降清的消息後,都將他視為士人階級的恥辱。對於清朝人來說,洪承疇是幫助大清帝國發展的重要功臣,但也因他侍奉二主而被編入《貳臣傳》中。

可見,雖然清朝人感謝洪承疇做出的種種貢獻,但也從根本上鄙視他投降之舉。洪承疇此人,真的那麼不堪嗎?

從明末局勢入手,淺談洪承疇的

一生侍奉二主的洪承疇


步入官場,辛苦工作

公元1593年,洪承疇於福建泉州的一個小村莊裡出生。家庭經濟情況並不好的他靠幫助母親賣豆乾為生。後來的戶部郎中洪啟胤此時正在洪承疇的家鄉開辦學校並親自授課,洪承疇經常躲在牆角之下偷偷學習。洪啟胤發現後便簡單考驗了洪承疇的才學,發現他天賦異稟,是個可塑之才。於是洪啟胤不收取任何費用就將洪承疇收入門下,隨著其他人一起上課聽講。

在這段時間裡洪承疇閱讀了大量的古籍及經典,並立下了入仕從官,報效國家的志向。

從明末局勢入手,淺談洪承疇的

古代書院佈局

在他二十三歲時順利通過了鄉試,次年又通過了會試,賜予進士身份,排列第三等。隨後朝廷的任命狀就送到了洪承疇手中,成為刑部下屬的江西清吏司主事。主事一職在封建時代屬於低級官吏,官品從六品,是各司中最低的官職。

但這並沒有打擊他的報國之心,很快洪承疇又升任浙江提學僉事,負責浙江一省的教育工作,為明廷選拔人才。在這期間,洪承疇以其精準的眼光為朝廷選拔輸送了不少人才,逐漸受到統治者的重視。公元1627年,洪承疇前往陝西任督糧參政,監督地方的糧草稅收。

初露鋒芒,平叛立功

同年明熹宗駕崩,朱由檢繼位為帝,是為明思宗。崇禎帝剛剛繼位,陝西一帶就發生了農民起義,且規模日益擴大。明廷得到消息後派遣兵部侍郎楊鶴前往平叛,並囑咐以招撫為主,儘量不要激化朝廷與百姓之間的矛盾。但起義軍拒絕接受朝廷的招降,反而率軍猛攻如今陝西省渭南市韓城。

從明末局勢入手,淺談洪承疇的

明熹宗朱由校

大戰在即,楊鶴卻陷入無將可用的境地,只能任命身為文官的洪承疇率軍出戰。開戰之前,沒有人想到一個文官能夠在戰場上發揮多大作用,但洪承疇卻身先士卒,率部擊殺三百餘名敵軍後安全歸營,令楊鶴對其刮目相看。此後,洪承疇之名響徹陝西,被各路起義軍所忌憚。

此戰過後,明廷也逐漸注意到了這個文武雙全的奇才,罷免其督糧參政一職,轉而委任延綏巡撫。延綏此地為明代九邊重鎮之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巡撫為地方的軍政最高長官,如此可見明廷格外重視洪承疇。但也可以從側面看出,此時明朝的人才儲備已經明顯不足,否則不會讓洪承疇這麼快就坐到巡撫的位置上。

從明末局勢入手,淺談洪承疇的

明代九邊重鎮

在戴上巡撫的官帽後,洪承疇也開始有了話語權。上文已經提到,朝廷下達的旨意是希望官軍以招撫為主,但洪承疇卻執意要以剿滅叛軍為目標,於是與上司楊鶴之間出現了矛盾。

事實上,洪承疇並非是一個好戰分子。在此之前,雖然有不少起義軍接受了明廷的招降,但很快又拿起兵器再度反叛,反而使明軍措手不及。主要原因在於,這些百姓在投降之後發現自己的生活水平仍然沒有任何改善,明廷也因國庫空虛無力賑災,這才導致如此局面。

公元1631年,洪承疇再度升任陝西三邊總督,依然負責邊關重鎮的防禦工作,但管轄範圍擴大了。在此之前,明廷曾經規定各軍鎮之間無需相互協防,只需要堅守住自己的轄區即可。這就直接導致其中一鎮遭遇敵軍猛攻時遲遲等不來救兵,嚴重削弱了這些軍鎮的防禦能力。三邊總督的任務則是協調各軍鎮之間的協防,將軍鎮的防禦能力最大化。

洪承疇上任後立刻整頓兵馬,主動向起義軍發起進攻,剿滅多路起義軍。很快明廷也注意到洪承疇的方針著實可行,便更改了之前招撫為主的政策,改為全力圍剿。

公元1634年,明廷加封洪承疇兵部尚書、太子太保,在政壇上的地位瞬間拔起。隨後又授權他都督四川、河南、山西、陝西、湖廣的全部軍務。公元1639年,洪承疇在潼關設下埋伏,大敗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李自成本人僅率十幾名親信逃入深山這才躲過一劫,此後農民軍的勢力便一蹶不振。

從明末局勢入手,淺談洪承疇的

明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李自成

激戰松錦,兵敗被擒

公元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將國號由金改為清,起八旗主力進攻錦州,明朝北疆告急。此時明朝已經陷入一將難求的局面,無奈之下只好將洪承疇調往遼東。公元1638年九月,清軍再次嚮明朝發起進攻,洪承疇奉命率領陝西調撥而來的部隊入駐山海關,並開始部署抵禦清軍進攻的防線。

從明末局勢入手,淺談洪承疇的

清太宗皇太極

八旗軍雖然不善於攻城,但善於野戰。故而皇太極採取殺敵為上,攻城為下的戰略方針,在遼東尋找明軍的有生力量並盡全力將其殲滅,迫使明廷不得不放棄山海關以外的土地。如此,諸多城池也可以不攻自破。但明廷一直不肯放棄錦州城,清廷如果不能攻陷錦州,則無法順利挺進山海關。

洪承疇抵達寧遠後一直不敢輕易靠近,不斷派遣斥候探查錦州城內的情況。戰局比他預想的還要惡劣,於是洪承疇建議朝廷暫緩與清軍的決戰,先給士兵足夠的時間休整。但時任兵部尚書的陳新甲卻不斷催促洪承疇儘快出戰,否則朝廷將無力支付龐大的軍費開支。崇禎帝也不斷髮出聖旨催促,洪承疇無奈之下只好率部進軍。

從明末局勢入手,淺談洪承疇的

遼東地圖

與此同時皇太極也正率部趕來,採取斷絕明軍糧道的方式將洪承疇軍孤立在野外,並在明軍大營周邊挖掘了多道戰壕,迫使其無法前進後撤。《明季北略·洪承疇降大清》中曾有相關記載:

"遂星夜令軍士,將北山頂中劈為二,狀如刀脊,遇石輒命鑿去,凡深八尺,上廣一丈二尺,而下隘甚,僅可容趾,馬不可渡,人不能登,有墮者,無著足處,不得躍起,濠長三十里,以兵守之,時已為所據,誅殺殆盡。其西亦浚一濠,即以土築堡,凡五十里,直接杏山,亦以兵堅守,絕中國之援。惟南濱於海,不必濠守,而東則大清地也。濠守既成,糧援路絕,有刈薪汲水者,輒為邏卒所殺。"

此時明軍士氣已經徹底崩潰,上到軍官將領,下到炮手弓兵都無心再戰,只想逃回寧遠城。洪承疇只好放棄決戰的念頭,批准各部於深夜突圍。入夜後,明軍不敢點起火把照明,導致許多將士因踩踏而犧牲。

公元1942年一月,清軍圍困松山多日,城中軍民百姓即將因為糧草耗盡而死,於是向清軍發出言和邀請。清軍應允後趁城門大開之際攻入城中,松山、塔山、杏山等地也隨之相繼淪陷,明朝在遼東苦心經營的防線基本上被完全破壞,洪承疇也成為清軍的階下囚。

從明末局勢入手,淺談洪承疇的

松山之戰戰場局勢圖

心意更易,投向清廷

被生擒的洪承疇準備絕食而死,以此報國。皇太極曾經多次前往勸降,但都遭到了洪承疇的破口大罵。在皇太極看來,洪承疇雖為敵人,但也是自己尊敬的對手。如果洪承疇肯投降,那就是第二個范文程,定然會對大清產生許多積極的影響。於是鼓動身邊所有人前往勸降,但都無法撼動洪承疇之決心。

同為漢人的范文程在與洪承疇溝通後發現,雖然他有必死之志,但對人間還有留念之情,必然會接受招降。果不其然,在皇太極的關照下,洪承疇逐漸回心轉意,與祖大壽一同投降了清廷。

從明末局勢入手,淺談洪承疇的

范文程畫像

洪承疇為何會改變心意,從抱有必死之心到回心轉意,自願歸屬皇太極?主要原因在於明末時期的政治局勢及崇禎帝個人。換句話說,洪承疇投降清朝,崇禎帝要負主要責任。《試評洪承疇"民本主義"思想》中曾經提到:

"洪承疇所處的那個時代正是明朝危機四伏的時候,此時的大明王朝已是窮途末路。政治統治黑暗,經濟面臨崩潰的局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洪承疇青年中進士後,即在刑部任事,期間能夠能"公正執法"這應當是其民本思想的體現。但沒落的明王朝已不能為其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

崇禎帝性格多疑且善變,以至於君臣之間出現了較大的間隙,以袁崇煥為例。遼東戰事本由袁崇煥負責,崇禎帝也在其出兵之前賞賜各類寶物,並且授予他臨機專斷之權。袁崇煥到任之後所奏事宜,崇禎帝也無不照準。似乎這就是模範君臣的代表?

但實際上崇禎帝心中一直對袁崇煥抱有戒心,否則也不會因幾句小人直言就將邊疆大吏殺害。後金曾經嘗試繞過袁崇煥直逼京城,袁崇煥捨棄關隘率兵回救。在解了京師之危後,崇禎帝竟然認為袁崇煥此舉是為了奪取政權,反而將有功之臣下獄殺害。而且崇禎帝絲毫不念及忠臣舊功,將袁崇煥凌遲處死,無疑寒了整個遼東將士的心。

洪承疇趕赴遼東後,也擔心自己成為下一個袁崇煥。加上各地重要關隘已經失守,回京之後必定難逃一死,崇禎帝也不會念及他曾經為國家立下的種種功勳。而清廷則對洪承疇以國士之禮待之,再加上皇太極三番五次的好言相勸,使他明白只有留在清朝才能夠擁有屬於自己的舞臺。

從明末局勢入手,淺談洪承疇的

崇禎帝朱由檢


結語

對洪承疇的評價至今還存在著些許爭議,大多數人認為洪承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叛賊,只因戰敗就投降敵人,絲毫沒有廉恥之心。不僅如此,洪承疇在降清後還為皇太極和其後繼之君不斷謀定江山,完善了進攻明朝的計劃,最終導致明朝國破,清朝入主中原。

但如果對一個人的評價僅限於"忠"或"惡"就有些太過極端和偏頗。結合當時的形勢來看,洪承疇沒有第二個選擇。如果寧死不降,皇太極大概率會將他放還回明朝,就像對待祖大壽一般。可他回到明朝又能如何?朝堂之上的言官定然會對他進行猛烈抨擊,皇帝也會治他戰敗之罪。袁崇煥的前車之鑑就擺在洪承疇的面前。

留在盛京,則成為清廷的肱股之臣。回到北京,輕則流放抄家,重則凌遲處死,株連滿門。如何抉擇,想必已經一目瞭然了。再者,洪承疇雖然降清,但他所謀之策大多都是為了讓清軍減少殺伐,儘可能讓明朝百姓免遭屠戮。在他看來,明朝氣運已盡,不管是皇太極還是朱由檢執政,只要能夠善待百姓就足矣。



參考文獻:

1.《明季北略·洪承疇降大清》

2.《試評洪承疇"民本主義"思想》

文章內容為本號100%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