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書訊|紀檢監察辦案談話

書訊|紀檢監察辦案談話

本書立足於審查調查工作實際需要,密切結合一線工作實踐,系統闡述審查調查談話的主要內容和方法,對審查調查力量構成、審查調查案件流程、心理分析、談話技巧、筆錄製作等方面進行全面梳理和詳細解析,總結提煉紀檢監察談話工作技巧和方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指導性,為紀檢監察辦案提供針對性業務指導。


目 錄


第一章 審查調查力量的構建

一、談話人員

二、取證人員

三、談話班次

四、審查調查的協作力量

第二章 證人拒證心理分析及應對

一、畏罪心理分析及對策

二、僥倖心理分析及對策

三、畏權心理分析及對策

四、畏言心理分析及對策

五、負罪心理分析及對策

六、情義心理分析及對策

七、患利心理分析及對策

八、牴觸心理分析及對策

第三章 談話對象的心理研究

一、心理研究對於談話的重要性

二、談話對象的拒供心理分析

三、談話對象心理變化的過程

四、個性心理分析

第四章 談話中的語言和行為

一、談話中的語言

二、談話中的行為

三、談話對象的微語言和微行為
……


精彩章節試讀

證人拒證心理分析及應對

  在紀檢監察案件中,特別是貪汙、受賄、挪用公款等職務犯罪案件中,證人的口供尤為重要,這類案件多為典型的“一對一”案件或知情人極少的案件,行為手段隱蔽,無直接物證可尋,違紀違法人員也就有恃無恐,自以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只要關鍵證人不說,自己就可以逃避黨紀國法的處分,這也正是諸多被審查調查人員賴以高枕無憂的定心丸。所以,如何高效率地突破關鍵證人,獲取證人的口供,對案件審查調查的成敗是至關重要的。

  在案件中,證人的拒證動力來源於其心理,打消證人拒證的心理顧慮是對證人取證的關鍵,也是對證人取證中需要重點研究的。只要能夠成功打消證人拒證的心理顧慮,掃清其心理障礙,那麼對證人的突破也就水到渠成了。在這裡,我們重點研究涉案證人的拒證心理和對策。

  證人的拒證心理主要分為畏罪、僥倖、畏權、畏言、負罪、情義、患利、牴觸八種心理,這八種心理往往不是單一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織並存的。所以,在對證人的取證中,必須充分了解、把握對方的拒證心理,根據其心理狀況,採取針對性的應對方法,逐一打消其各種心理顧慮,進而高效地突破證人。

一、畏罪心理分析及對策

  畏罪心理在證人身上是普遍存在的,特別是那些已經涉嫌犯罪的證人,其畏罪心理是最主要的拒證心理,而證人的畏罪心理是具有矛盾性的,其處於證與不證的矛盾之中,既怕配合作證會因為自身的涉案行為受到處罰,又怕不作證會因為態度不好受到更加嚴厲的處罰。針對這類心理,在談話中要圍繞“罪”字開展工作,利用其心理矛盾,因勢利導,促其配合作證。

(一)主要表現

  1.害怕作證後因為自身違紀違法行為而受到黨紀國法懲處。

  2.害怕因隱瞞、歪曲事實而受到黨紀國法懲處。

  3.更害怕因為涉案行為背上刑事責任以及其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後果。

(二)主要對策

  1.施加罪責壓力

  證人的拒證心理既然是“畏罪”,這本身就有可以利用的地方,證人怕什麼,審查調查人員就要好好運用什麼,如果脫離了“罪”,那何畏之有,又拿什麼來做文章呢?審查調查人員要充分利用證人的供與不供皆有罪的矛盾心理,不斷向其施加壓力,迫其配合作證。

  (1)行為的罪責壓力。要將證人自身所存在的違紀違法行為向證人講清楚,讓其明白自己的行為已經觸犯了黨紀國法,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紀檢監察機關不是求著他談問題,而是可以對其進行懲處的。對其處罰的關鍵在於其態度的好壞,在於其是否能夠積極主動地配合取證工作。

  (2)拒證的罪責壓力。要向證人反覆重申,在取證過程中,說假話、做偽證也是要承擔黨紀法律責任的,如果在與紀檢監察機關的談話中做出虛假的證言,也要承擔相應的罪責;不但其涉案行為的罪責難以逃避,還要罪上加罪,承擔偽證的罪責,使其明白,除了向紀檢監察機關如實交代問題,沒有其他出路可走。

  2.態度考量出路

  審查調查人員在對證人進行罪責的施壓後,應再給其留條退路,讓證人感覺到紀檢監察機關主要對象不是他,他只是證人的身份,只要能主動配合調查,紀檢監察機關願意網開一面,可以給其從輕、從寬或免予處理,從而打消其畏罪的心理,促使其如實地交代問題。

  要多進行典型案例的教育,多向證人列舉一些因為拒證而受到黨紀國法懲處的案例,讓其相信,紀檢監察機關敢於動真格,同時,也要列舉一些主動配合、如實交代涉案問題而沒有被追究紀法責任的案例。通過對比,突出態度的重要性,讓其在權衡利弊之後選擇配合審查調查。

  3.策略地表示理解

  審查調查人員可以適當站在證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表明證人其實也是違紀違法行為的受害人,涉案行為也是迫不得已,也不是自己心甘情願去做的,策略性地對其表示理解和同情,讓證人覺得紀檢監察機關通情達理,關心自己,肯定也願意拉自己一把,只要配合取證不會受到處罰,從而打消其會被懲處的心理顧慮,促使其如實作證。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