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对对联如果太讲究平仄未免呆板,要考虑平仄同时兼顾意境,对吗?

偶尔随风


对联就是两个字,前面是对,后面是联。

对就是对偶,对仗,是对联的韵律规则。

包括上下联的平仄相对、词性相对、结构相对。

我就以教常见的七字联来说一下吧。其它的可以触类旁通。

七字联有平起和仄起两种方式。上下联一定要平仄相对。

先说平仄相对。

平起式上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式上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 平平仄仄仄平平

其中联句的第二四六个字一定要严格遵守规则,一三五个字可有变通。这和近体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想通的。

当然一些特殊的趣味联偶有变通,但是初学者还是遵守为好。

要着重注意的几点是是上联尾一定要仄声,下联尾当然就是平声了,这就是所谓的仄起平收。

再就是不能三连尾。也就是上联不能三仄尾,下联当然也不能三平尾了。

再就是尽量不能犯孤平。这是根据五言,七言律诗来的。就是除了韵脚为不能只有一个平声字。

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字一定要平声。同理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个字一定要平声。当然有时候实在没法可以拗救,由于篇幅关系,暂不讨论。

再来说说词性相对。

就是名词对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同理副词、数词、代词、量词等都要两两相对。

这是最基本的,古人要求更严格,动物对动物,植物对植物,风风雨雨,晨钟暮鼓都是非常严格的。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考一下《笠翁对韵》。

最后说说结构相对。

就是词或词组的结构要相对。比如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其它联合结构,动宾结构都是一样要对仗。

“对”字说完了,再来说说联字。

所谓联就是上下两句要关联。或是因果关系,或是相反关系,总之要上下联有联系,否则就是隔意了。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句不叫对联。

当然,也有无情对比较例外,暂时不讨论。

以上就是我对对联平仄关系的几点看法,至于说不看平仄只讲意境的所谓对联真的不能算对联。

前段我也出了一些对联给大家对,有很多高手老师对得相当漂亮,我也收获不小!

同时也有一些刚开始学习的新手对的那不叫对联,但为了不影响大家的积极性,我也一律点赞。

还有一些对联爱好者由于不懂规则,怕对错了不好意思,所以就只看,只点赞,不敢把自己的对联放网上来!

希望我的答题对这些初学者,或者不敢对的网友有所帮助,不对的地方也欢迎高手、老师们斧正。

欢迎大家关注我,大家一起对对联。

让我们一起将传统文化——对联发扬光大,共享头条繁华!

谢谢师友们阅读。





桃江老四


大家交流中互相学习,鼓励,提高。自己在参与中慢慢体会,开心就好。



偶尔随风


对联源于格律诗对仗。汉字声调的平仄“”、“”是对仗的基本规则。

马蹄韵两平两仄交替,简称为“”。除诗联界认可的宽格平仄外,上下句犯孤平、孤仄、三平尾、三仄尾失替者都不符合对仗规则要求。

上下句双数位置平仄相反,简称为“”,否则叫做“失对”。失对者不符合对仗的基本规则要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譬如象棋游戏,兵不能后退吃掉对方的棋子,马不能走直线吃掉对方的棋子,炮也不能隔两个棋子吃掉对方的棋子……既然要参加游戏,就得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再如篮球比赛,犯规罚球,多次犯规取消参赛资格。同理可证,参与对联文字游戏,也必须严格遵守平仄的“

”、“”文字游戏规则。

对仗的平仄“”、“”是客观标准,不受三观左右。“意境”是主观标准,受三观左右。

“意境”的有无与美丑取决于读者的生活阅历或体验是否类似于作者。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诸如此类,都是三观左右的结果。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试想一下,三观不合的人,会相互认可“有”意境或意境“优”吗?不互喷就烧高香了!

众所周知,市场买卖都有“公平秤”,大家都必须严格遵守一个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对仗的平仄“”、“”基本规则就是对联统一“度量衡”,参与对联游戏活动,理应严格遵守。若是抛开对仗“”、“”客观统一度量衡,唯“意境第一”论者可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还有什么公平可言?

综上所述,如果上下句失替、失对者,无论“意境”再好,也不是对联!对联必须讲究平仄,否则不是对仗,而是对偶。对偶是修辞手法之一,只要上下句对应位置,词性相同即可,不用讲究平仄的“”、“”。

因此,“”、“对”是对偶与对仗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格律酌词炼句


这样的意见,我真是难以苟同。因为对联是古中华文化的一种形式。它之所以称为对联,就是有一定的规矩。否则就叫短语,或者叫文字短句就得了,干啥非叫对联呢?

其一,是对联就要遵守平仄要求,按照要求来出联,按照要求来对联,才能对出好联,对对的对联。举个例子说明一下,一般上联都是仄起平收。如"生意兴隆通四海,其中的"海"字是联的尾字,仄韵起。下联是"财源茂盛达三江",其中的"江"字是尾字,平声收联。海对江是对仗。

其二,对联有"一,三,五"不管,"二,四,六必严"的说法。还举刚才的例子,"生意兴隆通四海",其中的"生,兴,通"可以放宽要求,属于在可以不管之列。而"意,隆,四"则必须按照要求,严格走出马蹄韵,"仄,平,仄"不能有半点的含糊。这样对下联的时候,按照对仗要求,对出了"平,仄,平"。你若不按照要求,不是出联失替,就是对下联的时候出律。

其三,好的对联既要按照要求平仄合律,又有好的意境。不能偏执一面,光注重了意境,而失替或者是失律。或者说光注重了要求,而意境上"老和尚的帽子——平平常"也不行。必须是双翼齐飞,有规矩才能成方圆,偏心不可。

我也是略知一二,也说不出太多的道理,这完全是个人的看法,非喜勿喷。

谢谢悟空问答平台!谢谢大家对我的鼓励支持!





封护胜463


看这对联是为什么而作!如果是考试,友朋比拼才华,教学,………自当从严,如僅在头条,茶余饭后,消遣,娱乐,却也不用太拘泥,只要对仗略工,意境美一些(心情舒畅),合辙押韵一点,别拗口,平仄倒也不必太………,必竟是头条开心,大家玩,交交朋友,抒发一下感情,减轻压力!当做大脑广场午就好!佳作大家欣赏!不佳哈哈一笑开心就好!如要求严格请注明!让初学者止步!高手🙏您请🙏🙏🙏👏🙇👠👠👡👡!


我从乡村来


把对联的格律与意境对立起来,这是错误的。什么叫“太讲究平仄”?平仄的规则不就那条几条吗?遵守平仄规则是必须的,讲究意境也是必须的,二者不可偏废。正如一个人,不能把四肢都砍掉,只留躯干和脑袋;也不能把脑袋砍掉,只留躯干和四肢。连简单的几条规则都做不到,还奢谈什么意境。


鹤舞水乡


对联其实是要讲究平仄格律的~

主要的对联是五言联和七言联,平仄格律符合格律诗的要求。

一、五言联

1.格律一出句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2.格律二出句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七言联

1.格律一出句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格律二出句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六言联

一般格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四.长言联

长言联,格律可以适当放宽一些。

最后,尾字上仄下平。


塞上牧驼翁


严格的讲,对联,包括律诗,到目前在理论上并没有象教科书一样的统一而毫无争议的理论,不管是专家所著,名家所书,都属一家之言。没有一个人敢把自己的理论当作公认的统一的教科书。所以,谁看到的对联,律诗书都不是圣旨,不要轻易说对论错,只要你自己认为对,你自己去做到就是,不要指责别人,也不要要求别人按你的去做,也许你的理论正是错误的。


一叶618338606333651


首先感谢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它已困绕我较长一段时间了。我现在的答案是有三种可能。一是按照自己的思路,信马由缰、畅所欲言。但一定会受到各种各样的磨难,包括心理压力、舆论影响、网上流言蜚语等。尽管你自认为写什么、怎么写是自己的事,但只要是在网上发表了,就会引起你预想不到的情况。不少新入网者会有同感。二是入圈拜师,从零开始、打好基础、循规蹈矩。也就是走正统之路。三是我正在走的努力摸索、持续提高之路(因为每周五天都要负责孙女上学接送、放学陪玩教和必要的家务等)。只能见缝插针,利用有限的时间上网浏览学习对对联。开始学写对联,只是打发时间,出于喜欢。虽也知道平仄押韵、二四六分明,但又不太懂对对联的具体规则。只要你真正喜欢对对联,时间是可以转变你的态度、你的观点的。我想不管是正统还是新的爱好者都是希望对联、诗词能在我们这一代发扬光大,直至永恒!说到这里我的答案就是:遵循规律,兼顾意境。其实,我已经在最近的(今日关注对对联)中,将原已发表的对联尽力规范修改。但路漫漫其修远兮!

另有一点建议:可只将规范的对联发表在出联人的主页。其他的只发表在本人的主页。

再次感谢今日头条对我的支持和鼓励!


心中的歌声


我们大家都知道,对联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是我国最富于民族特色的一种传统艺术。如何看待对联中的平仄对仗问题,我想谈点以下看法:

讲究平仄对仗是对联不可或缺的。我国之所以会产生对联这门艺术,是我国独特的文字特点造就的,单体美丽的方块字,每个字都有它的音标,这是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也正因为此,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对联这门艺术。

自古至今,无论是达官贵人、文人墨客、还是平民百姓,凡是有些文化的,大多都热衷于对联这门艺术,其原因,主要是对联的这个“对"字吸引了人们,因为对联讲究平仄对仗,词性对偶,点燃了人们热情去研究它,探讨它。当然,当我们去注意对联的平仄时,也不能忽视了意境。这就更增添了对好一幅对联的难度,也是这门艺木能得到传承的根本原因。

生活当中,我们都有这种体会,每当碰到一幅好的对联,读起来感觉朗朗上口,好象有一种音乐感,这就是平仄对仗在这里所起到的作用。因此,我们还是不要忽视了对联应有的规则,这对于每个真正喜欢这门艺术的人,才是难能可贵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