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切脉的诊断医术,最根本、最本质的学术是什么?

袁聪


中医切脉,单论脉象就复杂,其实四诊无非就是为判断八纲,脉象就八个而已,归了纲就基本了,就两技,手感与想当然。如脉浮,也即轻触就有脉跳,那就病在表,快慢就寒与热,力感就虚实


周天奇师


中医切脉,最根本就是一个笑话。所有中医大师的切脉,都是在装模作样,自欺欺人。如果说切脉有什么意义,我看就是能判断到底是死是活,人死了,桡动脉自然就停止跳动了


丁天


中医切脉诊断,

1,部位,在腕部桡动脉处,中医叫寸口,分寸,关,尺三部。正对桡骨茎突(中医称高骨)旁处是关部,关前是寸部,关后是尺部。三部对应的脏腑,

(左),寸是指心(心包络)小肠。关是指肝,胆。尺是指肾,膀胱。

(右),寸是指肺(胸中),大肠。关是指脾,胃。尺是指肾,命门。

2,方法,患者手掌向上,前臂平放(坐位时肘关节屈曲,平卧时可伸直)腕关节下面用东西垫住(脉枕,书本或衣物)。先用中指按关位,再下前后二指于寸,尺部。一般三指并靠,如体长的则三指距离疏一些。检查者用右手诊患者左手,用左手诊右手。用三种不同指力(轻,重,不轻不重)去按寻脉象,这种方法就叫(浮取)(沉取),(中取)。一般是按浮,中,沉顺序进行检查寸,关,尺三部,亦可依顺序来检查某一部。脉搏次数可用检查者的呼吸周期来计算,一呼一吸(中医叫一息)间的正常脉搏是4一5次。

3,脉象的辨别,脉搏,是每一心动周期血流通过动脉,使血管扩张与回复所造成的搏动。脉象,便是由脉搏的速率,节律,强度,位置与形态等所组成。大体来说,脉象以速率来分辨白有迟,数等,用节律来分辨的有结,代等,用强度来分辨的有虚,实等,用位置深浅来分辨的浮,沉等,用形态来分辨有弦,滑,洪,濇,细等。


中医按摩朱师傅


脉是心脏跳动在手腕部位的反应,因此切脉有三点作用:1、了解心脏的功能;2、反映血管所经过之处的受阻、血液盈亏、流动快慢等情况,并通过脉搏的轻微变化,比如一个脉象前强后弱、前盛后空等等,来判断所对应的脏腑的情况、病症的阴阳虚实等。中医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前人通过数千年的实践临床经验,把各种脉象与相应的症状对应联系起来,形成了特殊的诊断理论;3、人是一个整体,心与各个脏腑(中医脏腑与解剖脏器有所不同)之间相互联系、影响,这种相互作用也可反应在脉象上。

再说二点:1、除脉诊,中医还与望闻问等相结合。2、对于不相信中医、脉诊的人说二句,若不相信,你可以试一试家人中年轻人与老人的脉象是有很大差别的;并且病人与健康人的脉象也有明显的差别的,虽然你不知道这种差别的原因,但你能察觉到的。你若对二件同种事物观察久了,其中微小的差别就会发现,同理,一个数十年经验的老中医,结合理论,微小的脉象差,就成为他诊断病症的方法之一。


惠舒旅社老板


中医诊断不是谨以“切脉”为唯一诊断方法,它是以“望、闻、问、切”四种主要方法结合其他中医诊断方法来综合做出判断。中医诊断方法虽然没有明确的理化指标可供参照,但它是将人、天、地、做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本身各器官、各部位机体也做为一个整体,根据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判断它们此消彼长的情况而做出诊断。“切脉”实质上就是判断病变在心脏这个人的最重要脏器的影响。


李和平868


中医切脉的诊断医术,它的基本学术是:也可以说切脉的基本原理,他的基本原理很复杂,在头条我回答过这个问题,通过切诊就能知道病的所在位置及病理的情况,

病位的确定应对的腕后寸关尺,病理的情况是应对的脉象,最直观的脉象是,沉浮,大小,长短,粗细,快慢,涩与滑。细至分化有二十八象脉,

比如说,在右腕关脉,候得脉象异常,那就是脾胃有病,外浮为胃,内沉为脾,再根据脉象断定病理。这只是中医脉诊入门前的初步理论!并不高级,

高级诊断是道家的奇门遁甲与五运六气具体运用!


无名1898146086933


我认为中医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体象。如古人通过观测星体的运行来体会自然的变化,又通过了解自然来体会人身的运行规律。寻找他们之间的共同规律,顺应这些规律。人们也跟据自然的一些现象去了解宇宙。

如果把人身可以比喻成一个宇宙,而把足、耳、手、脉等比喻成一个个天体,那么人体有足疗,足底每一部位与人身的器官相对应,有耳疗,手疗,都与人身体的各个脏器有对应的关系。脉也是如此,脉分三部,与面部来讲寸、关、尺三部对应人的面部三停上停、中停、和下停。


于整个身体来讲,寸脉对应头部,关脉对应身体,尺脉对应双腿和双足。就内脏来讲,寸脉对应上焦,关脉对应中焦,尺脉对应下焦。

脉又分浮中沉三象,对应了皮肤、肌肉腠理还有脏腑。也对应病势的浅、中、重三种病程。

而具体的脉则体现人身体各个部位的相应的变化。


杏林里的小青杏


我是中医爱好者,我切脉水平自学,我切脉只分阴阳,阳脉断阳证,阴脉断阴证,特殊情况阴脱阳脱不切脉回头走人。对我个人而言切脉能切判断出阴证阳证已经足够了,再往深学习脉诊,要花费太多的精力不值得。在此我反对用西医解刨学,仪器分析脉诊,这很可笑。


沙洲沙洲沙洲


切脉只是感知血管血液压力的搏动,血管的压力又来自心脏的搏动。

切脉的学术价值只是大致了解心脏情况。切脉获得的心脏信息比听诊差得多了。

切脉实际起包装作用,给人以神秘莫测、高深玄妙的形象,获得病人信任。

其实摸摸自已的脉搏就晓得,能够感知微弱跳动就不错了。中医所谓切脉能感到不同脉象,纯属忽悠,最多了解心脏。

至于身体其他部位疾病,切脉怎么判断?

中医看病最主要靠套话,中医口才都超好,最会揣摸病人心理。通过不断提问,谈心,基本可以了解病情。1


辛福先


不懂中医,不能专业回答只谈个人理解,对错勿怪,仅仅只是个人认为而已,欢迎指正。

中医切脉,原理可能是寻找人体在不同季节,不同时刻,不同环境,不同的运动状态下,人体对自身的判断并做出了相应的回应。

比如说,大脑高速运转了,必须得更多的血氧供应,这时候心脏会有一个尺度地加大“油门”…

也就是说,人体对自身所处的环境会有一个应激性反馈。同样的道理,人体对自身的疾病也会有一个反馈,其中最简单直接的就是心脏的搏动会变化。

而血管就相当于不太固定的水管,在水泵功率变化时会有不同的震动力度,也会有不同的幅度。

而切脉建立了三个观测点“尺、寸、关”,通过这三个点的不同表现来判断“发动机”的状态。

当然了,肯定不会只是这么简单,权当我管窥见豹,可见一斑了。

总结一下:中医集先辈们的智慧和经验,必定有过人之处。但是在今天的科学技术手段下,如果还抱着那可怜的《黄帝内经》《伤寒论》阴阳五行当圣旨而不敢违,中医危矣。

合理的走向就是:沿着古人的足迹,合理运用现代科技,实事求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站到“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才能开辟新的天地,中医才能光宗耀祖,发扬光大!

当然了,要做到这些,必须要有一个“牛顿”才能建立“现代经典物理学的大厦”,并非我等凡夫俗子能凭空臆想出来的。

等吧,说不定哪一天就出一个中医领域的“牛顿”了。

我不是中医黑,也不是中医粉,就事论事谈了一点点个人看法,智商欠费,文笔欠债。

你也来谈谈你怎么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