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道”,成為得“道”之人:《道德經》之無為而治

五年前,有幸接觸到《道德經》這本書,讓我如獲至寶,從此迷上了這本國學經典,踏上了漫漫求道之途。文章中是作者在查閱相關書籍,傾聽眾多講座之後對《道德經》的一些理解。當然,用文字解釋文字,會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你有不同的理解,希望你能在評論區寫下來,大家一起學習。

『不尚賢,使民不爭』

名、利、欲、知是老子提出的四大社會亂源。因此首先就提出『不尚賢,使民不爭』是說不標榜賢才讓百姓不起爭名奪利之心。因為只要一尚賢就給相當於給賢人訂立了一個標準,於是很多人便會依照訂立的標準來粉飾自己,爭名奪利,就會造成很多虛有其名。即使在現代也是一樣,單位評高級職稱,會有許多的標準,比如論文若干篇,成果多少個,只要這些標準一出來,人們就按照你給的標準來,保證一分都不會多給你。

每日一“道”,成為得“道”之人:《道德經》之無為而治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這句話說是不炒作炫耀自己有難得的寶貝,使百姓不會去做盜賊。古人都講求反求諸己,從自身找原因,有小偷、強盜就是因為你家裡有難得的東西,有寶貴的東西,有奇珍異寶,他才會動你的腦筋。使得別人產生了那種搶、偷的不正常心理。所以不能炒作炫耀自己有難得的東西。

每日一“道”,成為得“道”之人:《道德經》之無為而治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見」是讀「現」。所謂上行下效,上面領導的人只要表現出喜歡什麼,大家都亂掉了,這就真如春晚上沈騰的小品,領導喜歡打乒乓球,底下的人都爭相去打乒乓球,拍馬屁。「欲」是指基本需要以外的東西,不能解釋成慾望,人為了生存,都有基本的需要,基本需要不叫欲。

每日一“道”,成為得“道”之人:《道德經》之無為而治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無知」應該理解成沒有爭名奪利的心智。「無慾」是沒有貪念。這句話是說聖人的治理,要引導百姓虛心,讓百姓肚子填飽,減弱百姓貪念,強健百姓的體魄,滿足百姓的基本生活需要,過沒有貪念的正常生活,保持淳樸的心理。這樣的話,那些奸巧虛偽的人不敢胡作非為。因為大家心思都很淳樸,耍詐的人反而會被大家嘲笑。現在,很多人上當受騙,就可以用這一段來解釋。因為很多人自己本身心思不淳樸,有貪便宜的小心思,所以才會被騙子利用。

每日一“道”,成為得“道”之人:《道德經》之無為而治

『為無為,則無不治』

這是第三章的結論。說的是你不逞能幹,不表現得比別人厲害,不表示崇尚賢能,以無為來治理世道,就沒有治理不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