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通寶:大明時代日本戰國的硬通貨?還是無情的興衰魔咒?

永樂通寶:大明時代日本戰國的硬通貨?還是無情的興衰魔咒?

永樂通寶,是中國大明王朝時,以明成祖朱棣的年號永樂來命名的銅錢。原本這個東西大量出現在當時的中國明朝,本是無可厚非的。但有意思的是,在接近同時代的大海彼岸,當時正處於群雄割據的日本戰國時代,竟然也出現了大量的永樂通寶。並且,還有不少當時日本戰國時代的大名和武將,居然直接將永樂通寶印在了自己軍隊的軍旗或者甲冑之上。不免讓人有些驚訝:怎麼大明的永樂通寶在當時日本的人氣會如此之高?!

而更重要的是,永樂通寶這看似不起眼的小小銅板,可能還不僅僅是風靡當時的日本戰國時代,或許還影響到了日本戰國時代不少雄霸一方的大名的興亡與覆滅、甚至是日本的歷史走向。聽起來是否有些不可思議?

下面,不妨就讓我們來看一看,這小小的永樂通寶,為何會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與魔力?又到底是如何風靡日本、進而深入影響到日本戰國時代各大名的興衰命運的。

首先,還是先讓我們認識一下永樂通寶的實物。來,先上圖:


永樂通寶:大明時代日本戰國的硬通貨?還是無情的興衰魔咒?

請各位看清楚以上永樂通寶的樣子,接下來,再來考察一下各位的眼力,在以下各大日本歷史劇的劇照中,找一找有沒有它的影子?


永樂通寶:大明時代日本戰國的硬通貨?還是無情的興衰魔咒?

永樂通寶:大明時代日本戰國的硬通貨?還是無情的興衰魔咒?

——以上兩圖出自黑澤明導演的著名日本電影《影子武士/影武者》


永樂通寶:大明時代日本戰國的硬通貨?還是無情的興衰魔咒?

——上圖出自日劇《軍師官兵衛》


永樂通寶:大明時代日本戰國的硬通貨?還是無情的興衰魔咒?

——上圖出自日劇《信長的主廚》


而出了以上這些圖片外,曾讓筆者在恍惚之間,甚至差點兒以為是看到了我大明王師的,是下面這兩個(出自大河劇《江~公主們的戰國》)

永樂通寶:大明時代日本戰國的硬通貨?還是無情的興衰魔咒?


永樂通寶:大明時代日本戰國的硬通貨?還是無情的興衰魔咒?

除了甲冑以外,單看旗子,尤其還有後面帷帳的黃布上那大大的永樂通寶,是否有一種大明王師的既視感。。。?即便沒有,乍一看,一瞬間也頓時感覺這像是領大明軍餉的海外僱傭軍。。。


好了,言歸正傳,通過以上圖片,我想各位已經能明白永樂通寶被日本大名印在自己軍旗之上的說法,是確有其事了。一向以嚴謹著稱的日本歷史劇,絕不會都不約而同地犯這樣低級的錯誤。

其實,上面這些將永樂通寶印在自己旗子上的,都是日本戰國時代的同一個著名梟雄——織田信長。但凡對日本戰國曆史稍有了解的朋友,對其一定不會太陌生。就好像看過《三國演義》的人至少應該知道曹操是誰一樣。而對於第一次聽說這個名字的朋友,筆者舉個簡單的比喻:日本戰國時代的織田信長,就好像三國時代的曹操一樣。這裡就不再過多贅述了。

而使用印有永樂通寶旗幟的,是否就只有織田信長呢?讓我們看看下面的圖:


永樂通寶:大明時代日本戰國的硬通貨?還是無情的興衰魔咒?

當然,以上所舉的這幾個戰國武將,不少都是織田一個陣營的。可能多少都受到了織田信長的影響吧。比如仙石秀久的永樂通寶旗印根據歷史記載就是受賜於織田信長的。不僅如此,甚至仙石家的甲冑之上也會出現永樂通寶的圖樣,如下圖:


永樂通寶:大明時代日本戰國的硬通貨?還是無情的興衰魔咒?

看到這裡,有的朋友可能會問了:以織田信長為代表的武將們,

為何會要將永樂通寶印在自己的軍旗上?難道說,永樂通寶在當時大明朝彼岸的日本戰國時代真的使用如此廣泛,甚至於就是當時的主要流通貨幣

關於第一個問題,筆者查閱了一些資料,日本史學界也不過只有幾個推測,而始終沒找到什麼確切的原因記載(如有確切史料記載的朋友請提供一下,本人十分感謝)。但是關於第二個問題,答案卻是肯定的。永樂通寶當時的確是日本戰國時代被廣泛接受的流通貨幣,或者更準確地說:永樂通寶是優先度與受歡迎程度遠遠高過日本自己私鑄、仿鑄等其他銅錢的絕對硬通貨。

從這個角度反推第一個問題,或許織田信長是希望自己的軍隊可以像永樂通寶一樣所向披靡、縱橫四海、進而統一日本吧。當然,從織田信長治理領內時重視經濟和商業發展的角度考慮,也有藉此表明其重視商業的可能。

不過,作為明朝永樂皇帝朱棣時開始鑄造的永樂通寶,真的直到織田信長那個時候還在日本廣泛流通嗎?細心的朋友,這時可能已經發現了一個疑點:朱棣是1424年駕崩的,次年之後,明朝就改了年號,後面在明朝國內發行的銅幣也主要以後面新皇帝的年號為準。如:宣德通寶、弘治通寶、嘉靖通寶、萬曆通寶等等。而織田信長(1534-1582)所在的時代,不要說等他成年發跡的時候了,就算從他一出生的時候算起,朱棣都已經死了110年了。舉個可能不太恰當的例子:這就好像作為2017年的人,在使用110年前(1907年)清朝的光緒通寶一樣,的確是挺奇怪的。。。?!

關於這一點,我們先來看一張另外一部日本電影的劇照,再來解釋具體的原因。

以下,是日本電影《傀儡之城》開頭部分的劇照:


永樂通寶:大明時代日本戰國的硬通貨?還是無情的興衰魔咒?

簡單說一下這個背景,羽柴秀吉(也就是後來的豐臣秀吉)在圍攻高松城時,修築了堤壩,然後引水發動水攻,又稱“水淹高松”。而這裡居中提到修築堤壩的花費時,就是使用永樂錢作為換算單位的,電影還細心地給出了永樂錢的介紹。可見當時永樂錢在日本流通的廣泛程度。


(關於本劇中的“8000文永樂錢”這裡還要稍微補充糾正一點:其實,此戰中修築堤壩的費用應該是3500石以上的米,和63萬5040文永樂錢。可能是因為這是部商業電影,所以編劇的歷史嚴謹度和歷史功底,還比不了大河劇的編劇吧。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下面這兩個鏈接(可惜都是日文版):備中高松城の水攻めに要した「堤」造成費用はいくら?還有一個:備中高松城水攻戦 ~地名から見た水攻め~ 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其實,在日本的戰國時代,當時甚至在某些大名的領地上,甚至還直接採取了永高制。即無論上交的年貢還是土地的價值,都以永樂錢作為基準。也足可見永樂通寶的廣泛使用。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關於永高制的日文版維基百科:永高 - Wikipedia)

然後,再回來說一下,為何永樂通寶在歷經百年之後仍在日本長盛不衰。究其原因,簡單來說其實主要有兩點:

一、永樂通寶後來逐漸變為了

對外貿易/賞賜的專用貨幣。所以鑄造一直沒有停止,主要用於對來朝貢的國家進行封賞。

二、永樂通寶鑄工精湛,整齊劃一,質量上乘

這裡就不對永樂通寶本身展開講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永樂通寶”。

而站在日本的角度,其引入大明銅錢的原因,主要也是兩點:

一、本國難以製造高質量的銅錢。

日本當時的鑄造技術不行,雖然也曾大量仿製,但畢竟做出來的東西都被稱為“惡錢”,儘管也能部分使用,但遠沒有質量精良的永樂通寶受歡迎。況且日本當時的銅產量也不高。從大明引入高質量的銅錢,遠比使用本就相對稀缺的銅礦自己鑄造劣質銅錢要划得來。

二、進入戰國時代後局勢越發動盪。

這點應該更好理解了。比如中國近代在軍閥混戰時期,時局動盪,最受歡迎的貨幣自然是金條和美元。在亂世之中的日本戰國時代,永樂通寶就好像中國近代軍閥、官員們趨之若鶩的美元一樣,更強化了其當時的國際貿易硬通貨地位。

這裡有必要同時講一下的,是當時日本引入永樂通寶的途徑,主要有兩種:

一、明朝封貢賞賜。

日本自明初永樂年間由幕府將軍足利義滿接受大明朝冊封日本國王稱號、並向大明朝納貢,隨即也被納入了明朝的朝貢體系,自此開始向大明十年一貢。

簡單來說,也就是日本每十年派使者(遣明使)來到中國,恭恭敬敬地叫聲大哥。而這大哥,日本也不是白叫的,作為天朝上國,明朝皇帝自然會有各種封賞,其中就包括大量作為對外貿易、賞賜而鑄造的永樂通寶。看到遠在海外的日本人不遠千里來一趟,並如此眼巴巴地盼著多要些大明的永樂通寶,帶回去使用。作為明朝一方,想必也是天朝上國的自豪感爆棚吧。

二、民間貿易往來。

在明朝時,銀子越來越多的作為貨幣使用,尤其在張居正改革之後,政府的稅收由實物之徵走向貨幣之徵,即百姓服勞役時可以不出力、而改為出銀子;繳納田賦時,也不再繳納糧食,而是折算的白銀。這樣的“徵銀”政策在進一步推廣自後,明朝對於白銀的需求更加與日俱增。

而大海彼岸的日本當時剛好有儲量可觀的銀礦,但主要需求卻是缺少銅錢。有這樣的巨大市場,東南沿海的浙江、廣東、福建等各地商人立刻行動了起來,把大明銅錢運到急需銅錢的日本,換成白銀,再運回需要銀子的大明,來回一趟,就足以賺個盆滿缽滿。

即便是在爭貢事件後明朝實行海禁政策,巨大的風險中同樣有著巨大的利益,所以這樣的銅錢-白銀走私貿易依然屢見不鮮。也是日本引入大明銅錢的重要途徑之一。

好,講了這麼多,下面將開始進入正題了。。。

對,你沒有看錯!

前面講的其實基本大多是鋪墊,筆者費力鋪墊了這麼久,真正想說的一點是:

永樂通寶遠遠不是一種日本戰國的硬通貨那麼簡單,也是主導不少日本戰國大名興衰命運的一個魔咒,甚至深刻影響了歷史的發展。

為何要這樣說?

其實,原本筆者對於永樂通寶的瞭解,也停留在以上鋪墊內容的層次上。直到看到一本日本漫畫中的一段講述時,才覺得忽然事情似乎遠沒有這麼簡單。

先聲明一下,此觀點主要來源於宮下英樹所畫的《戰國一統記》第二卷內容。這裡順便推薦以下宮下英樹所畫的《戰國》系列漫畫,對於想了解日本戰國曆史的朋友尤其推薦,其嚴謹的考證與史實引用,令人感嘆作者的認真細緻。而其畫風在暴力與色情方面的寫實風格,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各取所需。。。

好了,回到正題,接下來引用的這幾頁漫畫(自上而下、自右向左閱讀),主要講述的是日本戰國時期曾經的兩大巨頭:大內氏和尼子氏,這兩個都曾雄踞一時的大名家族傾覆的原因。下面就先直接引用如下,而後再進行具體講解:


永樂通寶:大明時代日本戰國的硬通貨?還是無情的興衰魔咒?

永樂通寶:大明時代日本戰國的硬通貨?還是無情的興衰魔咒?

永樂通寶:大明時代日本戰國的硬通貨?還是無情的興衰魔咒?

永樂通寶:大明時代日本戰國的硬通貨?還是無情的興衰魔咒?

永樂通寶:大明時代日本戰國的硬通貨?還是無情的興衰魔咒?

永樂通寶:大明時代日本戰國的硬通貨?還是無情的興衰魔咒?

永樂通寶:大明時代日本戰國的硬通貨?還是無情的興衰魔咒?

下面,對於可能看得不是很懂的朋友,逐條詳細說明一下:


首先,澄清一下,最後所說的毛利家成為了“中國之雄”,不要誤會,這裡的“中國”不是指咱們中國,而是本州島西部的“中國地方”(大致是廣島為中心的那一片)。另附百科供參考:中國地方_百度百科。

然後,來說一下漫畫中所謂“大內氏掌握錢流”的意思。其實指的是大內氏部分掌控了與明朝之間的朝貢貿易。也就是說,在十年一貢的明朝賞賜中,尤其是開始進入日本戰國時代後,大內氏實際分了很大的一杯羹,得到了充足的大明永樂通寶。就好像是中國軍閥混戰的年代,某位軍閥忽然獲得大量美元一樣,必然會因此而崛起!因而掌握了強大經濟力量的大內氏,這也是造成其雄霸一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之後,說到的“在寧波製造爭端”,這個事情在中國被稱作“爭貢事件”,又稱“寧波之亂”。對詳情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這裡就簡單說一下,由於日本陷入大名割據的戰亂狀態,中央政權有名無實,於是第七次遣明使其實是大內氏和另外一個細川氏共同遣使來明朝朝貢(大內氏2船、細川氏1船),獲得的賞賜估計也是按照船隻的比例2:1分成的,對日本情況不太瞭解的明朝也沒太多在意,該封賞就封賞。不過,放著明朝封貢貿易的這塊巨大的蛋糕,誰也都會多吃兩口、甚至獨吞。所以十年後的明朝嘉靖二年,又到該來朝貢的時候,大內氏和細川氏兩家卻鬧翻了,各自拿著勘合憑證,都想自己來獨吞這塊巨大無比的利益。明朝官員也搞不清楚他們到底誰是真的,還沒等事情弄清楚,這兩家使團見對方來搶自己的封賞、相見後自然分外眼紅,已經到了水火難容的地步,直接就在寧波拔刀互殺起來了。結果事情鬧大,還死了不少寧波當地的明朝官軍和百姓,如此在大明地界如此公然鬧事,搞得天朝火很大,也懶得搞清誰是誰了,乾脆斷絕了和日本之間的十年封貢。眼裡還有沒有我這大哥?!混蛋,從此不准你們再來叫大哥、討封賞了!都給老子滾!因為此事,甚至朝廷也再度實行海禁政策,靠海吃海的東南沿海人民於是絕了生計,商人們的銅錢-白銀貿易也只能轉為走私甚至武裝走私,自此東南沿海倭患不絕。直到後來隆慶皇帝登基、下詔重新開放福建月港,所謂的倭患才隨之立即平息。當然,倭寇到底是不是以日本人為主的事情是後話,這裡不做討論。不過,即便是開放月港貿易之後,對日本的貿易其實仍在禁止之內,明政府嚴令所有出海船隻均不得前往日本。若私自前往,則處以“通倭”之罪。總之,大內氏斷了大明朝貢貿易的這條重要財路,領地內的永樂通寶也沒了來源,於是原本引以為豪的超強經濟實力立即近乎崩潰。。。

再來說一說所謂的“選錢”是怎麼回事。其實簡單說來,也很好理解。質量好、受歡迎的永樂通寶(明錢)一下子沒了來源。大內氏領地內無論商人還是百姓,第一反應肯定便是儲存好自己手中的好錢——即永樂通寶等明朝銅錢,而花錢時儘量用質量差、不怎麼被認可的惡錢——即日本的仿製錢、私鑄錢等。因為永樂通寶沒有了來源,以後只會升值、不會貶值,何況好錢隨時還能用得出去,誰都願意接受。但是壞錢不用卻很可能爛在手裡。而賣東西的商人也不是傻子,你給我惡錢,我就收啊?我也不收!想買東西?嘿嘿,我只收好錢(永樂通寶)。。。於是這樣的“選錢”運動惡性循環下去,惡錢花不出去,而好錢大家都抱著不出手。最後就只能退回到幾乎原始時代的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了。貨幣形同虛設,正常的商品交易因為如此的“選錢”,直接近乎崩潰。

最後再說一下尼子氏那邊的情況。如漫畫中所說,尼子氏因為掌握了大森銀山,擁有大量白銀。所以,即便是大明斷絕了朝貢貿易,但是因為白銀-銅錢貿易的巨大利潤吸引,所以走私貿易並未停止。藉此途徑,尼子氏同樣掌握了大量的大明銅錢,依靠雄厚的經濟實力雄霸一方。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卻很快又出現了一個嚮明朝提供白銀的競爭者:西班牙。這個就要扯遠一些了。西班牙當時正在進行如火如荼的全球殖民擴張,佔據了拉美的秘魯後,佔據了這個豐富的白銀產地(據統計,2009年秘魯的白銀產量仍居世界第一位)後,隨著其全球貿易的開展,與進而在遠東佔據了菲律賓,也把大量的白銀運到了菲律賓的馬尼拉——這個當時東南亞貿易的最大中轉站。這下坐擁銀山的尼子氏可傻了,出現了一個競爭者,自己白銀的銷量自然直線下滑。尤其是在隆慶皇帝登基後開放了月港貿易,與西班牙的貿易合法化(而對日貿易依然非法),原本對於中日之間的白銀走私貿易還樂此不疲的商人們很快想明白了:和菲律賓的西班牙人貿易賺銀子,不犯法;可要是和日本人做生意,一旦被抓了,通倭之罪可是死路一條。如果是賺一樣的錢,犯不著冒險玩命兒。想明白這個道理的商人們,立刻自覺地從日本幾乎全部湧向了菲律賓,明朝的白銀輸入就由日本改為了西班牙。換句話說,尼子氏的白銀滯銷、徹底賣不動了。。。接下來的事情就和大內氏一樣了:銅錢來源斷絕、選錢運動、經濟崩潰、最終完蛋。

當然,尼子氏和大內氏的衰亡,也不能完全從經濟上來一概解釋。必然也會有諸如政治、軍事失當的其他原因,導致了最後的衰落與滅亡。宮下英樹的以上觀點,主要是從經濟角度來解釋,也算是給予了另外一種思路。

引用這個漫畫,更重要的是想說明:連日本人自己都已經認識到了以永樂通寶為代表的大明銅錢,已深刻影響到了當時戰國時代日本社會的方方面面,甚至是一個地方政權的興衰覆滅。不得不說,正如本文最開始的標題所述:大明的永樂通寶,不僅僅是大海彼岸日本戰國時代趨之若鶩的硬通貨,還是進而影響到日本大名們興衰命運的一個魔咒。

真可謂,興也永樂通寶、敗也永樂通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