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对国学有哪些看法?为什么感觉学校书本上,关于国学的内容越来越少了呢?

良师乐友


国学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使我们中华民族以其特有之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我们也要与时俱进,学习国学要具有世界眼光,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只要适应我们,我们也要积极学习汲取,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我们现在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以为广大青少年要把八成精力用于学习现代科学知识上,在培养自己科学创新能力上下苦功,在培养自身良好品及塑造健全人格上下功夫;把二成精力用于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这才是新时代人才培养之方向。

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侧重于伦理、政治,而西方文化侧重于思辩与逻辑,互学互鉴,海纳百川,才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


广德春和景明


问题中的“呢”原意指毛织品,这里指毛笔,,“对”指对联,毛笔和对联都是国学内容,当人们把对联拟好后,然后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再贴在门两边,但是,現在的学校很少开设教毛笔字的课程,然而我们要对联时却很快得到,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古人发明了印刷术,当把一副对写好后,通过印刷机一下子就印刷一模一样的对联,所以我们看新年的对联时很多是一样的内容一样的字迹。问题中的“大家对国学有哪些看法”的“看”是能用眼看到的,看到一副对联包三项国学精华,即毛笔、对联、印刷术,“为什么感觉学校书上,关于国学的内容越来越少呢”的“书”指书写,即指学生越来越少用毛笔书写国学内容。国学的范畴是很大的,它不但包括深奥的哲理,还包括创造、发明。所以印刷术属国学范畴,是国人的骄傲。


谢谢您88888888


国学内容在学校书本里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一方面,这并没有可做参考的依据,我们既没办法按篇目数量去比较以前和现在的差别,也不可能按“质”去区分新增或删减的内容里哪些属于“国学”范畴。

另一方面,“国学”的概念也历来有争议,国学与传统文化、国学与汉学、国学与西学相互之间的关系也不可能一刀切加以界定,因此,即便排除那些有意或无意的曲解和误读,我们对“国学”的看法也可谓千人千面,不一而足。

如果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这个意义上理解,我的感觉是,国学“内容”在学校书本里并没有减少,而是以更多样的表达方式“稀释、扩散”了。

比如语文,部编新教材里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篇目,小学增幅达80%以上,一年级就有必背古诗了。

而我们知道,古诗文里沉淀了大量的传统思想文化精华,不论老师用什么方式教学,字面解释、疏通文意、背景(故事)、诗文主题等等,凡围绕这篇课文的学习都必然涉及“国学”中的“传统思想文化”内容(这里对孩子而言,不谈学术)。

如果从“汉学”所包括的“文字学(小学)”和“评注(训诂学)”两方面意义上看,学习文言诗词歌赋,这两者也是现在语文基本的教学方法,只是在深入程度上不同。

比如教“字”,现在教孩子重在“认”,认识它,能读、能写、(基本)理解、(大致)能用,而不必引经据典去探究这个字的来龙去脉。

这与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发展要求相关,孩子的作业考试,老师的工作内容都日益繁杂,孩子负担重,加上考试制度等等复杂因素,做到会听说读写用就可以了,再要分领域精深研究,就要到大学分专科学习或走入工作岗位深耕进而成为某领域的“学术”专家了,比如现在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相关的考古学、地质学、生物学、人类、历史等等各领域都大量涌现前所未有的人才和成果,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当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的发展并没有削弱,而是更有活力了。

除了语文里古诗文内容的大幅增加外,在历史、自然、地理、社会、科学、思品等科目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同样体现在各个方面。

这些可以看作是中华文明的根脉触达现代教育的新表达方式,也可以看作是“国学”根脉细胞在现代社会的渗透与扩散。

这些细胞充满了活力,承载着中华民族最鲜活最有生命力的基因流淌在每一代、每一个中国人的血管里。



朵云流觞


我是非常认可国学的,一些国学经典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代代的传承。

教给我们的是仁义道德,礼仪。无论是哪个民族礼仪都是根本,无礼就像光屁股,现在有很多人没有理解国学的精髓,以为国学教给我们的是忍让懦弱,中庸,没有竞争性。

所有的竞争性都是建立在礼仪的基础上,一味的缺少人性缺少礼仪的竞争都是没有意义的,也不可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所谓的中庸,是考虑周全再做选择,而不是只保持中立,是看其两端取其中间,中庸是一种全面的角度 不极端,而不是没有主见。

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真正的懂并践行国学。让中华民族的精神代代相传,无论身处何处,一句“子曰”就知道我们身上共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


耿湘湘


我所看到的是国学目前不仅在教科书上占很重的比例,而且学校都在积极推广,深圳小学晨读都是要背诵国学的。

国学是历史的经典,所以不能形式化,背诵几句就了事,更重要的是分析给孩子们听,让孩子们真正的去理解,去感受,去吸收,用国学推动仁义礼智信的正义品德。

现在经历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的随处可及,网络的丰富,生活的压力,很多成人都很浮躁焦虑,很多孩子也喜欢看短暂的刺激快乐的视频,不喜欢深入的去接触去研究文化的问题,现在大部分学校还是老师教孩子们听,所以孩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大大减弱,我在深圳最好的小学都发现普遍的问题,让孩子们自己去表达什么不会,非要老师教,深圳如此何况内地。

所以国学是值得提倡的,但提倡不可形式化,而是要去引导思考,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国学和古诗词都是经典,需要传承!


语言表演石头老师


越来越少是现在人们的真实情况,现代人,还有多少人,愿意从小学认真学起,并愿意一生从事小学研究。国学中第一等要紧事,就是小学--识字。一部《说文解字》足够一个中等智力能力的人,研究一辈子了。如果再加上《尔雅》《释名》《方言》《广韵》,那就是国学大家了。还不要说经学学习。十三经无须全通,自古国学大师也没有全通的,通其中之一,已然名家行列。

现在如果把国学,无论基础小学,还是经学都搬到课本里去,在现代可以说一点意义没有。现代社会,从全球来说,已经是西方技术化的社会,技术在当地是硬道理。没有技术,在当地世界,就等于无立足之地。这是不同于古代中国所处的时代的。其次,现代人根本没有耐心皓首穷经,这个皓首穷经就是国学基本精神所在,心无旁骛,只在国学一门一事上,试问当代能有几人愿意如此生活。如果所有学校都去学国学,那么谁来做工业,谁来做国防,谁来研究新武器,谁来做民用科技商品。国学经史子集没有一个能做出这些来的。

是以,国学可以成为一个人毕生所爱,毕生所事之事,但不宜在学校中推广。学校是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平台,不是培养个人爱好的平台。


启思


我以为,国学称之为国学,便注定是一顶必须引起国家国人重视之文化内涵。当下,逐步开始重新而小有国学热的浪潮。特别在学校的低年级开始关注国学但总体上不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国家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所以要顶层设计,要早点布局,要长远考虑。不要让国学成为经典而入博物馆。其次,基层教育部门、学校在可能安排的计划中强化国学教育,并注重实践性教育活动的安排!久而久之,国学之文化根本才会传承有序并因此教育国内饱含对国学的敬畏之心,身心健康,修身养性,国民整体素质提升。

另外,现实生活中的国学教育受到多方因素影响,是热一阵冷一阵。表现在学校方面,由于教学大纲的任务要完成,由于升学率的潜在压力,由于来自家长的学业水平的攀比,等等原因,使得学校无法更多时间安排这些课程以及实施其实践活动。国学教育及其活动,作为课外素质教育的内容,许多培训机构承接了这方面的任务,让有兴趣的学生自行选择接受教育。学校认识国学教育的重要性,但处于两难境地。


蓝光的书房


国学是历经各个朝代的各行各业所著作的经典之学,涵盖面广,适及到军事、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文学、礼俗、考据、伦理、中医、医学、农学、术数、历史、地理、书画、音乐、易学、星相、建筑。

国学文化从上面可以看出,学生的课程大多都有。只有宗教、礼俗、伦理、易学、星相没有,如果要补充的话,那就是伦理,孔子《论语》《易经》,《老子》是古代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的智慧结晶。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上出现过智慧和谋略超过时代,对天文,数学,易数,阴阳,推背图神乎其神,未卜先知,预言将来,如袁天罡,诸葛亮,李淳风,鬼谷子,姜子牙,刘伯温,这些盖世英子就象神仙下凡,运筹帷幄千里之外,预言预来发生之事,无不应验。

我对相术,八卦也感兴趣,曾也爰好这方面的书,也想学古人神机妙算多好,可那是痴人说梦话,一个凡人想脱俗变为仙人,那也只有在电影里出现过,凡事有阴阳,阴阳无时不在变化中。

提高学生的爰国思想,尊老爰幼,团结和谐的思想品德。那些无关没有实际意义的就不要列入书本课程,学生要学的确实太多了,学多了装不下人吃不消,影响学生身体健康,如走上社会对某一专业感兴趣就再学。


应愿2


国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传承,是集思维与智慧之大成。每一部经典都是中华民族不断开拓人类文明的基石与根本!有了他我中华民族才能永久的屹立在世界之林的丰碑上仰首向前……虽然有时有些短暂的迷失与挫折但更多的是一次又一次地把人类文明带到更高地层次方面!古语说得好:朴若石似,石与朴像!直正的国学是一块朴素的玉石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和利用而不是像某些外来文明我们被其虚假的火热情形所迷惑最后落得邯郸学步的地步,什么也学不会最后反而把自已的根本丢了。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任何时侯我们都要用理智的思想看待任何问题!任何时侯国学都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万物之基,一切事物的根本,不可轻弃!而要像品百年老酒样不断地细细品位慢慢开发……。


点点星河


国学一段时间以来,成了某些专家学者登上红人榜的升降机。其实国学一词民国时期就有之,指的是某一方面(语言文字)的研究。现在公知们把它当作自己的工具使用。你还跟在别人屁股后面招摇过市?形式主义,蒙昧主义抬头。学校更为盲目跟风。诗词界捧为至宝,有的人竟宣称,让国学为诗词保驾护航。无知可笑至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