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別人留活路,或許就是為自己造生路;清代著名學者畢沅夫婦軼事

真是佩服古人的造詞能力!

比如說“睚眥必報”一詞。

睚眥必報,活畫出了某一類人為人處世的態度:

你便是對他瞪一下眼睛,他也會懷恨在心,而且一定要尋找機會報復。

人生苦短,可樂的機會實在太少。既然如此,那麼,可以說:把短暫的人生,浪費在生氣、懷恨等負面情緒上,實在是不值得。

心胸寬了,路也就寬了。人生原本就是這樣。

這裡,就來說一段清代名人的軼事。

這段軼事,出自清代佚名氏所著《清代之竹頭木屑》中的《畢宮保》一節。

事件的主要人物為畢宮保。

所謂畢宮保,即畢沅。

畢沅,字纕蘅,亦字秋帆。

畢沅病逝之後,清廷曾贈予他太子太保,並賜祭葬。

須知,明、清兩代,各級官員的虛銜中,有太師、少師,太傅、少傅,太保、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少師,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太保、太子少保。這些虛銜,多為優待大臣的加銜或對大臣死後的贈官,通稱宮銜。在清代,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咸豐以後,不再用“師”而多用“保”。這些虛銜,多被統稱成為“宮保”

所以,按照清人的稱呼慣例,畢沅被稱之為“畢秋帆宮保”。

既然說到畢沅,那麼,就先簡要介紹一下畢沅其人。

畢沅(公元1730年~公元1797年),字纕蘅,一字秋帆,小字潮生,因曾於靈巖山從沈德潛學,自號靈巖山人,江蘇鎮洋縣(今太倉市)人;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一甲一名進士(即狀元);授職修撰;最初,充任軍機章京;歷任陝西巡撫、署理陝甘總督;官至兵部尚書、湖廣總督;為官其間,重視農事,所至之地,興建水利、蠲除逋賦;曾經建議,發展西北畜牧之業;進封二等輕車都尉世職;病逝之後,贈太子太保,賜祭葬;死後二年,因案牽連,被抄家,革去世職。治學甚廣,博通經史、小學、金石、地理之學,著述頗盛;作《續資治通鑑》二百二十卷;據其門下洪亮吉記載,畢沅生平禮賢下士,“愛才尤篤,人有一技之長,必馳幣聘請,唯恐其不來,來則厚資給之。”(《更生齋集文甲集》);著名學者章學誠、孫星衍、汪中、段玉裁等皆入幕門下;有《傳經表》、《經典辨正》、《靈巖山人文集》傳世。

給別人留活路,或許就是為自己造生路;清代著名學者畢沅夫婦軼事

話說,畢秋帆宮保曾經有一位隨侍的姬妾。

舊時,一夫一妻多妾的制度,往往會出現很多問題,其最主要的表現之一,就是姬妾會與他人私通。

據傳,畢秋帆的這位姬妾,也出了問題,她是與畢秋帆的門客私通。

那位姬妾與門客私通之後,兩人當然不會不擔心:萬一事情敗露,一定會遭到嚴厲的懲處。

於是,那位姬妾與門客暗地裡商量好之後,便尋找機會,兩人一起私奔了。

畢秋帆得知姬妾與門客私奔的消息之後,他的憤怒心情,和一般男人完全沒有兩樣。

震怒之下,畢沅將一把刀交給自己手下一位得力的普通武官,並交代他說:

“快去追趕她們,追到之後,將她們兩個全部殺掉!”

畢秋帆的夫人聽到他的安排後,慌忙趕來制止,她說是:

“萬萬不可這樣,事已至此,您又何必殺人,再去製造冤孽呢?”

夫人這麼一說,畢秋帆馬上醒悟:

自己的確是被憤怒衝昏了頭腦了,必須冷靜了下來。

這時,夫人對畢秋帆招呼過來的那位武官說道:

“您把大人交給您的那口刀放下,我這裡有一些銀子,您先拿著,聽我說!”

夫人接著說道:

“您趕快去追趕那位姬妾和門客,如果追到她們,您千萬不要驚嚇她們。您只要好好地對她們講:

大人說了,您想要那位姬妾,為什麼不早早地告訴他呢?為什麼要做這種偷偷摸摸的事情呢?為什麼還要一起逃走呢?

大人要是知道您有這個心思,他自然會成全你們的。

現在,大人已經知道這件事情了,他沒有半點要怪罪您的意思。

大人還擔心你們倉促出走,路途上旅資缺乏,所以,大人特意安排我拿了銀子,來追趕你們。

這些銀子,就是大人讓我交給你們的。

既然你們都已經出來了,那麼,就請你們好自為之,安心生活。

你們也不要擔心,大家或許不會再度相見了;他日便是有緣再見,誰都不會心懷舊怨的!”

夫人說完,便向那位武官交了銀子,讓他趕緊上路追尋了。

那位武官出發之後,還真在路上追到了畢秋帆的姬妾和門客。

然後,武官把銀子交給那位姬妾和門客,他還把夫人交代的話,向她們複述了一遍。

姬妾和門客收了銀子,感激涕零,千恩萬謝之後,與武官別過。

此事便暫告結束。

給別人留活路,或許就是為自己造生路;清代著名學者畢沅夫婦軼事

後來,因緣際會,那位門客也在朝廷做了官。

沒過多久,畢家就因牽涉到相關案件而獲罪,家產也要被清查籍沒。

這時,那位做了官的門客正好在京師某曹為官,恰巧,他被委派,跟隨某位王大臣,前去處理畢家涉罪的案子。

在清查籍沒畢家財產的過程中,忽然有一查姓的豪商令人持了帖子,前來拜見負責此事的王大臣。

來人說是:

“畢家的客廳之中,有一個直徑一尺多的翡翠盤,那是我家主人查老爺的物件。老爺聽說畢家要被清查籍沒了,特地打發小的過來,請求大人通融一下,讓我把這翡翠盤取回去。”

那位王大臣十分遲疑,這事怎麼處理啊?

籍沒過程之中,要是大家都來索取物件,這還怎麼執法啊?

那位畢家的門客、現任的官員,見王大臣遲疑不定,他馬上跑到王大臣跟前,垂手敬告說:

“大人啊!這翡翠盤確實是畢家借查某的物件。以前,下官在畢家做過事,曾是畢大人的門下客。畢大人借盤一事,下官曾親眼見過,所以,這事下官是知道的。”

那位王大臣見同行官員(也就是畢家的門客)說得這麼肯定,同時,他也知道查某的影響力,當然,他還得給同事一個面子,於是,他就同意來人把那翡翠盤拿走了。

其實,那翡翠盤原本就是畢家的物件。

此前,在那位門客得知要去清查籍沒畢家的消息之後,他知道畢家有一鎮宅之寶翡翠盤,他便馬上動作,與豪商查某約定,讓查某派人來索取翡翠盤。

門客這麼做,主要是他想要報畢秋帆當日不究私奔之罪及中途贈銀之恩。

之後,門客又與查某商量,勸他以一萬兩銀子買了那隻翡翠盤。

賣翡翠盤所得的銀子,門客自然又交給了畢家的眷屬。

畢家在被朝廷籍沒之後,因為有賣翡翠盤的銀子,所以能夠得以活口。

事情至此,已經全部結束。

當然,其中可疑可議之處,也還不少。觀者無須糾結,各取所需即可。

(全文結束)

給別人留活路,或許就是為自己造生路;清代著名學者畢沅夫婦軼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