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敬仰“忠心”諸葛亮,他是否有隱蔽,不易識破的“私心”呢?

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從來沒有人去懷疑過他,之所以他沒有被人懷疑,主要的原因是歷代的文人墨客和小說對其進行了正面的渲染。都是認為他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誠典範。

我看了《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後。對其認真的分析,客觀的評價。感覺到諸葛亮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高大上。以下我對他分析與評價,也許會遭到部分忠於諸葛亮的粉絲謾罵,但是我仍然想分析和評價一下,這位被世人神化的忠君“聖人”。

世人敬仰“忠心”諸葛亮,他是否有隱蔽,不易識破的“私心”呢?

世人認可的忠誠“聖人”

一、白帝城託孤,劉備賜諸葛亮“尚方寶劍”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三國志》中記載先主託孤:“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劉備臨終留下的遺詔,成了劉備賜給他的尚方寶劍,他的子嗣“不才,君可自取。”劉備在白帝城託孤,並非只是諸葛亮一人,還有李嚴和魯王劉永。臨終交待:“吾亡之後,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與丞相共事而已。”這無疑是要劉禪兄弟與諸葛亮共同治理蜀漢。

諸葛亮是元老重臣,他沒有按照劉備的遺詔行事,讓李嚴留守永安,而自己扶靈柩回成都,辦完喪事後,就“開府治事”。諸葛亮獨攬朝中軍政大權,“政事無臣細,鹹決於亮。”

劉備的託孤之臣是諸葛亮與李嚴。章武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世人敬仰“忠心”諸葛亮,他是否有隱蔽,不易識破的“私心”呢?

劉備白帝城託孤

按照劉備臨終時的人事安排,諸葛亮輔佐少主,處理政事,而李嚴負責管理軍事。一文一武,相得益彰,共輔少主。而這只是劉備的一廂情願而已,諸葛亮怎麼可能接受這種安排呢?於是他毫無顧忌,打擊和排斥李嚴等政見不同的人,最後李嚴被貶為庶民,流放梓潼郡。

諸葛亮秉政後,朝中只有李嚴、魏延、廖立等不服,其他朝臣只能府首帖耳,不敢違抗。只因他擁有“尚方寶劍”。

在諸葛亮北伐之前,劉禪應該20來歲了,年富力強,按照漢制,理由歸政於後主劉禪。但諸葛亮不願意放權,根本就沒有想過讓劉禪親政。

在蜀漢朝,諸葛亮把持朝政,劉禪無奈,他只說了“政由葛氏,祭則寡人。”可見當時的劉禪與漢獻帝有什麼區別?同樣是傀儡皇帝。可是世人都罵曹操欺主,將漢獻帝玩於股掌之間。那麼諸葛亮的“欺君”,大家卻視而不見,後世之人還讚美他“鞠躬盡瘁”。

世人敬仰“忠心”諸葛亮,他是否有隱蔽,不易識破的“私心”呢?

諸葛亮與後主劉禪

二、獨掌軍政大權,雄心壯志,重新聯吳,北代曹魏

李嚴猜忌諸葛亮有不臣之心,所以試探諸葛亮。而諸葛亮毫不顧忌的,公開聲稱,若滅曹魏,中興漢室,自己理所當然的封王授九錫。

《三國志》記載:“嚴與亮書,勸亮宜受‘九錫’,進爵稱王。”大家都知道,九錫代表什麼,就是假皇帝。九錫之禮,規格極高。在《禮記》中記載:“天子親耕,粢鹽,櫃鬯,以事上帝。”

曹操就是想加九錫,受漢禪,遭到心腹荀彧的堅決反對,“荀彧素為操謀主,亦以其阻九錫而脅之死。”

李嚴是劉備的託孤重臣,試探諸葛亮是否將走曹操之路,加九錫,從而進一步取代蜀漢。按道理,諸葛亮會嚴厲斥責李嚴,來表明對蜀漢的忠心。

而諸葛亮並沒有這麼做,而是對李嚴說:“吾與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復相解!足下方誨以光國,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東方下士,誤用於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睿,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可諸葛亮毫不避諱人臣的大忌,公開地說滅曹魏後,可封王。自漢朝建國以來,高祖劉邦說過“非劉氏不封王”。諸葛亮明知此事,為何會提出封王呢?不言而喻。

諸葛亮準備北伐,為了解決後顧之憂,必須重修吳蜀關係,與東吳聯盟。諸葛亮派鄧芝前往東吳,說服孫權,共同抵抗曹魏。鄧芝到吳後,孫權對鄧芝說:“孤誠願與蜀和親,然恐蜀主幼弱,國小勢逼,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猶豫耳。”鄧芝回答:“吳、蜀二國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諸葛亮亦一時傑也,……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

世人敬仰“忠心”諸葛亮,他是否有隱蔽,不易識破的“私心”呢?

鄧芝與孫權商談蜀聯盟

從這段話說明諸葛亮與君王孫權平等對話。鄧芝為什麼不維護主上劉禪的尊嚴呢?孫權繼位兄長孫策之位時,年齡在18歲,而此時的劉禪已經20歲了。鄧芝讚揚孫權為“命世之英,諸葛亮亦一時之傑”。

吳蜀聯盟需答訂盟約,而諸葛亮讓劉禪蓋上御璽,而用自己的印章,並稱“以禪未閒於政”為藉口,把自己放在與孫權的平等的位置上。按照禮儀制度,這不合君臣之道。

三、蜀漢人力、物力枯竭,通過北伐來實現“自取”的目的

諸葛亮想要代蜀漢而自立為帝,必須在朝廷中樹立非常高的聲望和絕對的權威,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只有建立顯赫的軍功,北伐遷滅曹魏。

李嚴試探他的不臣之心中,可看到“若滅魏暫睿,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諸葛亮並沒有一點掩飾,大膽直言的說出自己所想。諸葛亮為了能夠授九錫,只有北伐這條可以走。

世人敬仰“忠心”諸葛亮,他是否有隱蔽,不易識破的“私心”呢?

李嚴試探諸葛亮的不臣之心

諸葛亮自出道以來,在政治道路上可以說,是一帆風順,從一個耕農“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直達總攬蜀漢軍政大權的丞相。

劉備臨終託孤時,子嗣“不才,君可自取”。現在的諸葛亮離自取只有一步之遙,而北伐是唯一出路,可諸葛亮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就是北伐成了他無法跨越的檻。

諸葛亮處心積慮,為了北伐,中興漢室,公元228年到234年,他五次北伐,都無功而返,導致蜀漢兵疲民困。為了後勤供給,青年男子加入軍隊,而後勤運輸靠婦女來承擔。其實他的作法,已引起了蜀漢百姓的不滿,一生謹慎的諸葛亮,不敢學曹操受漢禪。

諸葛亮為了北伐,病逝五丈原,最終也未實現“自取”的目標。在北伐過程中,他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他真實的目的又是什麼?一生謹慎的他,不免從史料中,可以看出他的“私心”?

諸葛亮死後,劉禪其實十分不滿他。在諸葛亮立廟上,他層層設置障礙。“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為可聽立廟於成都者,後主不從。

可見後主劉禪對諸葛亮的不滿達到了極致。反對給也立廟,其實是一種對他的報復。自諸葛亮死後,蜀漢沒有再設置丞相職位,後主擔心皇權再次旁落。

世人敬仰“忠心”諸葛亮,他是否有隱蔽,不易識破的“私心”呢?

劉禪反對給諸葛亮立廟

史學長空:

從劉備白帝城託,劉備賜諸葛亮“君可自取”一柄尚方寶劍。諸葛亮與李嚴的那段話,將自己的觀點毫無掩飾的表明。

在外交上,違背君臣禮儀制度,善自用自己的印章與孫權平等簽署聯盟合約。完全不顧劉禪這位君主猜忌。

在封建社會里,作為人臣,僭越君臣禮儀,都是在“相強主弱”的情況下。曹操就是典型的例子,但大家謾罵曹操“欺主”,在這一點,諸葛亮與曹操有什麼區別呢?

從《三國志》和《蜀書》中記載的內容分析,諸葛亮有“九錫”的想法, 只是他為人謹慎,沒有實質上的操作。

朋友們,諸葛亮在歷史上,享有“忠誠”的美譽,但是我個人從史料中分析的結果是這樣,大家有什麼不同觀點,可以留言一起探討。

文獻參考:《三國志》 《蜀書》 《禮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