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乾隆為何要替多爾袞平反?看似公正大義,實則暗藏“私心”。

愛新覺羅·多爾袞,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極死後,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順治元年指揮清兵入關,清朝入主中原,先後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十二月初九,多爾袞死於塞北狩獵途中。順治帝聞之震悼。率王大臣縞服東直門外五里,迎多爾袞遺體。下詔追尊多爾袞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喪禮依帝禮。兩個月後,於順治八年二月宣佈多爾袞的十四條罪狀,追奪一切封典,毀墓掘屍。

縱覽多爾袞短短不到四十年人生履歷,可謂精彩紛呈。生前不是皇帝卻站在了大清權力金字塔最頂端,死後還曾被追封為皇帝,多爾袞這樣的“成就”實屬罕見。只不過這種榮耀僅僅維繫了兩個月便被粉碎了,天堂到地獄的“過山車”,背後實乃當時清朝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鬥爭的結果,多爾袞成了“犧牲品”。

乾隆為何要替多爾袞平反?看似公正大義,實則暗藏“私心”。

時光流轉,從順治到康熙、雍正直至乾隆四十三年,時隔一百二十多年後,乾隆皇帝終於站出來為多爾袞平反。乾隆肯定了多爾袞對大清做出的豐功偉績,恢復了他的爵位。同時也為自己的曾祖父找了一個年幼未親政的理由,將“鍋”甩給了多爾袞的政敵們。

史料記載,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詔諭曰:

睿親王多爾袞當開國時,首先統眾入關,掃蕩賊氛,肅清宮禁。分遣諸王,追殲流寇,撫定疆陲。一切創制規模,皆所經畫。尋即奉迎世祖車駕入都,定國開基,以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顧以攝政有年,威福不無專擅,諸王大臣未免畏而忌之,遂致歿後為蘇克薩哈等所構,授款於其屬人首告,誣以謀逆。經諸王定罪除封。其時我世祖章皇帝實尚在沖齡,未嘗親政也。夫睿王果萌異志,則方兵權在握,何事不可為?

客觀來說,多爾袞之於大清的確是有著奠基之功。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沒有多爾袞,大清能不能入主中原定鼎北京恐怕還要兩說。但在順治帝公開“清算”多爾袞後,順治的兒子康熙和孫子雍正都不敢為多爾袞平反,而作為曾孫的乾隆憑什麼敢這麼做?難道乾隆不怕背上一個忤逆曾祖父的不孝罪名?

乾隆為何要替多爾袞平反?看似公正大義,實則暗藏“私心”。

即便乾隆有著光明正大的理由為多爾袞“翻案”,但在旁人看來乾隆並不是非要去翻這個案。不是不行,而是沒有這個必要。可是,乾隆皇帝還是去翻這個案,去為多爾袞平反了。要知道,此時的乾隆執政四十多年,已經年近七十歲高齡了,早就已經過了“血氣方剛”、“滿腔熱血”的年紀了,自然不可能為了所謂的公正大義。在萌月關看來,乾隆這麼做一方面是當時具備翻案“條件”,為了提升自身形象留名青史,另一方面也有著極為重要的政治目的。

大清成功完成了從宗族到皇權專制的“轉型”。

一、權力由部落到家族的轉移。

大清的前身是後金政權。後金政權是努爾哈赤一手創建的,根源上是草原遊牧部落,擁有著與中原漢族地區完全不同的習俗和制度。部落有著部落的特質,是多個家族聯盟的形態。努爾哈赤作為女真部落首領,史無前例的

創建了“八旗制度”,除了可以有效的加強了軍事管理和軍隊戰鬥力,也暗中將部落的權力,從多家族聯盟形式徹底轉化到愛新覺羅家族手中。後金汗位傳承方式是“汗位推舉制”,這就限定了大汗必須從八旗貝勒旗主中推選出來。而最初的這些八旗旗主除了努爾哈赤自己外,不是努爾哈赤的兒子就是侄子。

乾隆為何要替多爾袞平反?看似公正大義,實則暗藏“私心”。

權力從部落轉移到家族後,宗族內部的鬥爭開始了。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豪格就為了皇位展開了激烈的爭奪。雖然最終各自讓步將順治推上了皇位,但多爾袞依舊以攝政王的身份把持著朝政。從根本上來說,此時大清的權力依然處於宗族掌控之中。

二、削弱宗族權力,皇權專制。

順治給年幼登基的康熙安排了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以及鰲拜四位輔政大臣。這些輔政大臣全部不是皇室宗族人員,刻意迴避皇室宗族來輔政,表明了大清權力由宗族到皇權專制的轉變正式開始了。直到康熙扳倒了鰲拜,徹底將權力掌控在了皇帝一人手裡。通過這種迂迴、曲線的方式,大清皇帝的權力成為了至高無上、專制的形勢。

乾隆為何要替多爾袞平反?看似公正大義,實則暗藏“私心”。

三、雍正建立“秘密立儲制度”,鞏固皇權專制。

康熙遵循漢人“冊立太子”的形式來作為皇位傳承方式,皇權專制基本完成。然而在康熙晚年爆發的“九子奪嫡”卻讓皇權再次出現了動盪和隱患。作為從“九子奪嫡”中驚險勝出的當事人,雍正對此深有體會和擔憂。於是,雍正又開創了“秘密立儲制度”,既可以限制、保護皇儲,也能削弱皇儲對於皇權的威脅,徹底鞏固皇權,可謂一舉兩得。

乾隆為何要替多爾袞平反?看似公正大義,實則暗藏“私心”。

得益於先人前輩在實踐中不斷轉變和完善皇權專制,到了乾隆時期,皇權專制已經十分穩定,皇帝擁有著唯一、至高無上的權力。雖然歷經一百多年的動盪,但最終的結果沒有被辜負,而乾隆就是第一個受益者。

皇權專制、穩定是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這也是康熙和雍正時期所不具備的。沒有了宗族和大臣對於皇權的威脅,乾隆才有足夠的底氣和信心去做一些先人前輩不敢做的事。

乾隆的“喜”與“憂”。

經過康熙和雍正兩位帝王的文才武略和勵精圖治,留給乾隆的是一個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大清帝國。又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徹底將大清推向了最頂峰。此時的大清不僅國泰民安,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都呈現一派繁榮景象。乾隆作為當時最高權力擁有者,心中免不了有些驕傲。自幼便深受康熙帝影響和教育的乾隆,一直對自己的爺爺充滿仰慕之情。此時大清在他的統治之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禁有著比較之意。甚至在乾隆心目中,自己已經超越了祖父康熙,成為了大清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帝王。

乾隆為何要替多爾袞平反?看似公正大義,實則暗藏“私心”。

當然,作為一位偉大的帝王,自然要做一些偉大的事情,做一些先人前輩沒有做到的事情。而為皇室宗親平反絕對是一件極大的“功績”,既是順應民意為自己贏得“公正大義”的美名,又能樹立、彰顯“聖君”的美好形象留名青史

。因此,乾隆四十三年,不僅多爾袞被平反昭雪,連帶著雍正時期被打壓削爵的胤禩、胤禟也一起赦免恢復了爵位。

當然如果僅僅只是因為這個“膚淺”的理由而大動干戈搞平反,未免也太小瞧乾隆了。這裡需要注意乾隆平反的時間是在乾隆四十三年,也就是乾隆68歲這年。同樣這個年紀的康熙,經歷的正是“九子奪嫡”最後的慘烈階段。這不得不引起乾隆對於皇儲問題的重視。乾隆的兒子雖然沒有康熙的多,加上有“秘密立儲制度”,皇位爭奪問題自然不存在。但是另一個問題卻顯現出來,那就是可立皇子的數量過少!

乾隆為何要替多爾袞平反?看似公正大義,實則暗藏“私心”。

此時的乾隆年近古稀,身體卻依然健康、硬朗。反觀他的兒子們卻一個個英年早逝,到了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存活在世的僅有5個兒子,其中一個還是過繼出去了。如果說康熙晚年是因為皇子過多而不知道立誰,那麼乾隆恰恰因為皇子少而對皇位傳承問題有著深深的擔憂。作為帝王,只要活著基本上不可能將皇位傳出去,尤其是乾隆這樣“迷戀”皇權的皇帝就更不可能提前退休了。即便後來乾隆六十年礙於早年的諭旨不得不退位,卻依然在幕後掌控了大清三年多。

“不知朕踐阼之初,曾焚香告天雲,昔皇祖御極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壽躋八十有五,即當傳位皇子,歸政退閒。”

因此,乾隆不得不考慮皇子問題。若是兒子們都死在他前面,或者存活的皇子更少,那麼對於皇位傳承必然又將引發一場動盪。好不容易建立起來和平、繁榮富裕的景象必然會付之一炬,那麼他乾隆就是大清的罪人。所以這個時候,他必須未雨綢繆,提前

拉攏皇室宗親,鞏固皇權。而拉攏皇室宗親最好的方法無疑就是將那些“冤案”平反,贏得皇室宗親的支持,提升他們對於皇權的忠誠度。

乾隆為何要替多爾袞平反?看似公正大義,實則暗藏“私心”。

基於乾隆這種“喜憂參半”的思想和所面對的形勢,為多爾袞以及求他皇室宗親平反是一種必然結果。

綜上,乾隆為多爾袞平反表面上不可否認極大的滿足了其個人的虛榮心,但深層次的則是其建立在一定條件基礎上的一個政治選擇。乾隆皇帝為多爾袞平反,比起所謂的公正大義,顯然“私心”更重。

我是月關略萌,以上是我的原創文章,不足之處懇請大家批評指正。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關注我一下,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