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百家論道·出世隱者或入世聖賢,如何才是道教真精神?

道教文化:百家論道·出世隱者或入世聖賢,如何才是道教真精神?

一提起道教,在人們的慣常思維下,總是會和世外仙真、歸隱、不染煙霞等概念聯繫起來。正如祖師白玉蟾真人筆下的那首《道情》中寫道:“白雲黃鶴道人家,一琴一劍一杯茶。羽衣常帶煙霞色,不染人間桃李花。”這一首廣泛流傳的作品,充分表現出了道人世外修真時的逍遙境界,同時也代表著世間眾生對出離人間苦難的心靈渴望。

道人羽扇綸巾、談玄悟道的模樣,恰恰滿足了人們對己心所向卻又力所不及的一種生活狀態的嚮往。從這層意義上來說,道教自太上道祖傳世五千真言以來,其所追求的無為、自然、逍遙、避世、修真等生活方式,確確實實堪稱為隱逸風尚的典型代表。

然而,做一個出世的隱者,就足以代表整個道教的真精神、真風貌了嗎?

《易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如果把隱世修真看作是“陰”的象徵,那麼與之相對的“陽”則表現為積極入世的一面。所以,缺少了以入世的觀點去看待道教的話,也就難免會出現視角上的偏頗。中國傳統文化以儒道兩家為根底,儒家的入世意義自不必言說,而道教尚隱,其入世的“顯”則是依託於“隱”來發揮應有的社會作用的。

道教文化:百家論道·出世隱者或入世聖賢,如何才是道教真精神?

在道教的理解下,陰與陽從來都不是相互背離而獨立存在的,其恰恰是相互生成、相互作用且相互存在於彼此之中的,由此才構成了道教獨有的玄學色彩。因此,要理解道教的出世與入世精神、道人的歸隱與濟度情懷,必須要從道教、道人之信仰對象上入手研究:

道教的入世,著重體現在其對聖人形象的推崇上。禮拜的聖人對象,禮拜儀式和信仰的背後,蘊含的是該宗教的現實價值追求。

老子《道德經》中言:“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這裡的雄雌、白黑、榮辱不過都是被用來借指陰陽的概念,道教所推崇的聖人,並非單獨執著於陰或執著於陽,而是能夠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並且可以在雄雌、黑白、榮辱——即是陰陽,即是隱顯,即是出世和入世——之間遊刃有餘而不丟失自身的純樸道性。也即是說,道教所推崇的聖人,既不單純是輔佐君王治國理天下的賢達,也不單純是逍遙世外的隱士,乃是能夠順應世事陰陽的變化而做出適當抉擇的人。

儒家有句話叫“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是以個人本位的或達或窮為基本立足點而做出的對命運選擇的審視,是把“我”融入眾生之中後,試圖憑藉一己之力來拯救天下蒼生的理想人格。當年孔夫子周遊列國而嘗試恢復周禮的舉動,便是儒家這一士人思想的濫觴。與之相比,道教的出世和入世雖然從外在上看並沒有明顯不同,但在動力和時機上卻可以分辨出儒道兩家思想的差別。

道教文化:百家論道·出世隱者或入世聖賢,如何才是道教真精神?

大凡為後世所尊崇的道教祖師,在做出出世和入世的抉擇時,往往並不是立足於自我的人生命運,而是擁有審度天下大事的格局,是在陰陽失調的情況下做出的一種人間干預。道祖說:“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這裡的“常”,便是指“常道”,因為聖人可以參悟到天地玄機,所以才會適時而動,是以己身去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此亦謂之“法自然”也。道家在出世與入世間的選擇,是超越了個人的主觀意識而順應天道流變的結果。

在明確了入世的思想前提後,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即入世的目的和意義何在。

同樣以儒家做對比,向來有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想的士大夫一族在考慮入世意義時,往往是把個人的前途和家國、民族、百姓、眾生的命運捆綁在一起。從利好處來看,也就更加容易實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的愛人之仁者理想;但從弊端來看,這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價值觀也很容易成為階級固化的前提,由此則會導致不同集團因利益紛擾而爭殺不斷。雖然不論是儒道還是其他百家,其教化的出發點都是與人為善,但卻不能忽略人性中因貪嗔痴而升起的無窮慾望。

道教文化:百家論道·出世隱者或入世聖賢,如何才是道教真精神?

道家從哲學思想流派逐漸衍生出宗教思想學說,其度世之大意義便在於對人心、人性的規勸和引導。使每一個人都努力去做好心性上的修行,由內而外散發出善心、善言和善行,這是道教入世度人的具體表現。

道教有一句話叫“自度度人”,自度與度人向來是並行而不悖的,且兩者之間不存在先後的關係。以慈悲的心腸去做出力所能及的功德,這既是度人,也是增進本身修行的自度;假若每個人都能夠以修行的心來要求自己的日常,雖是自度,卻也使彼此之間共生無上精進心,亦為度人。雖然出世和入世的方法有別,但宗教所談之“度”的核心要義不變。待到度盡世上有緣人,才是真正歸隱無所問的時候。此時的“隱”,同樣是適時而動。順其自然,是為道也!

(作者:高璟 《2019道行天下國際道教學術論壇》論文,有刪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