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一代才女离世前的经典小说,却是一首别样的散文诗

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副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是矛盾给萧红的《呼兰河传》作序时,写下的一段公允且评价极高的话,萧红的作品委实与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不同,她独特鲜明而又渗透着女性关怀的文体风格,在20世纪的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

《呼兰河传》:一代才女离世前的经典小说,却是一首别样的散文诗

也许,这与萧红短暂、而又坎坷曲折的经历不无关系。

她一生颠沛流离,从呼兰河城出走到北平,又从青岛辗转上海,曾经因一见钟情而私定终身,也曾在抗战中身怀六甲而独自流亡。她享受过幸福的童年,也熬过底层的苦痛,最后“蛰居” 香港,潜心创作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经历过肉体和精神双重创伤的她,与曾经的故乡已经渐行渐远,只能凭借回忆,飞回那令她魂牵梦萦的呼兰河畔,以自传性小说的方式,在这部作品中记叙童年的过往,以此抚慰心灵。

小说整体结构看似散乱,既写家乡的风土人情、传统民宿,又写祖父疼爱下的快乐成长,接着详细叙述了三个独立的小故事:小团圆媳妇被婆婆逼死、有二伯孤苦伶仃的遭遇、磨官冯歪嘴子的苦命。

通篇与传统小说的叙事风格迥异,思维如散文般飘絮,抒情处如诗般随意。所以在那个时代,很多批评者称这部作品对时代、社会的揭露不够,缺乏思想性。

《呼兰河传》:一代才女离世前的经典小说,却是一首别样的散文诗

然而时过境迁,现代学者再复看这部有些“脱轨”的小说,不禁被萧红把主题扩展为对人生、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层含义所折服。

我们可以读出,她的着眼点并不仅仅局限于当代战争所带来的苦痛上,而是将视角深入到民众觉醒并抗争的根本,期望唤醒人们的自由意识。

萧红是倔强的,她始终保持着自在的天性和率真的品质,在《呼兰河传》中我们似乎能看到这种自由意识的成长历程。

这里既有一个调皮、任性、充满好奇心的小女孩,又有一位想要把人们从麻木、守旧思想中唤醒的独立女性,而最值得品味的,是萧红把这种“自由”的理念实体化到了她的字里行间——这部小说本身,就是萧红在创作上的自由,是她追求文学艺术的自由,是她写给自己的散文诗。

1. 追忆自由,孩童时期的稚气与真实

《呼兰河传》中,萧红用了许多女孩视角来叙述,这看起来像是一种怀旧之情,是远在香港的作者对于家乡情结的表达。

然而,孩童的世界是单纯的,这种单纯往往更接近于事物的真相,看似稚气,实际却看到了成年人看不到或者不愿看到的真实。

小说里的“我”跟祖父生活在一起,虽然他已经很老了,但有他的陪伴依旧能让“我”感到温暖。

“我”在后花园里与蜻蜓和蚂蚱自在玩耍,玩累了就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曾因故意捅破纸窗而被祖母责罚,也曾因不喜欢诗词而粗暴地打断祖父说话。

那耗子和蜘蛛网多、空气和光线不好的储藏室,是“我”童年的另一个乐园, “我”天天泡在储藏室里探险,里面的每样东西都要翻出。

那些过着“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的大人们,往往看到“我”从黑暗里翻出的东西,也会得到回忆的满足。

《呼兰河传》:一代才女离世前的经典小说,却是一首别样的散文诗

“我”在萧红的笔下,任性而调皮,做事全凭个人喜好,这是最真的快乐;“我”在萧红的笔下,认为灰暗的储藏室里没有贵贱、大小之分,样样好玩,样样新奇,这是最勇敢的探索。

谁还记得,曾经天真烂漫的童年里,重要与否,全在于我们是否觉得有趣;谁不向往,在艰辛的生活压力下,甚至是在抗战时期,保有一份希望和勇气,不受束缚的前行。

萧红是想要读者回忆起那些小时候看得到、而长大却看不到的美好,这些美好因自由而实实在在,也许可以某个寒冷的漫漫长夜里,某个我们觉得熬不过去的难关前,给我们最踏实的慰藉。

而另一面,孩童的“我”又是真实的,真实到让成人害怕。

在《呼兰河传》中,大家都说小团圆媳妇有病,抓来公鸡,烧了开水,要用大缸给团圆媳妇洗澡。只有“我”说:“她没有病,她好好的。”

小团圆媳妇的辫子分明是被她婆婆剪掉的,但是“她的婆婆说这团圆媳妇一定是妖精。睡了一夜觉就自己掉下来了。”所有人都相信婆婆所言,而“我”却说:“不是的,是用剪刀剪的。”

“我”看到冯歪嘴子一家,数九寒天屋里水盆都结了冰,新生的孩子没有衣服穿,只能盖着面袋睡。“我”反而能当做笑话来讲,因为“我”根本不了解痛苦。

诸如此类的描述,文中还有许多,这些直接犀利而又有些冷漠的看法,皆因 “我”是孩童,而“我”的话是成年人不愿听到和无法接受的。

“我”的真实,道出了成年人想遮蔽的真相,反而衬托了他们的悲哀。

《呼兰河传》:一代才女离世前的经典小说,却是一首别样的散文诗

萧红通过孩童视角,把人间真面目展示得淋漓尽致,让美好的背后有一丝悲哀,沉重的现实背后又有一丝轻松。

孩童的稚气洒脱与真实辛酸的过往交相呼应,麻木的“杀人者”和冷漠的“看客”形成鲜明对照,让整部作品更加厚重,也让人们对自由的向往更加坚定。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读过《呼兰河传》的人,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压抑生活中的悲凉与凄惨,而萧红接下来的文字里,给出了冲破那个守旧时代禁锢的方法——就是唤醒民众的自由意识。

2.寻求自由,时代枷锁背后的女性关怀

萧红受到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接受了个性解放的思想,她终其一生,都在寻求爱与自由的家园。

然而,她与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三人的三次婚恋,使得她历经了爱情和家庭的坎坷、屈辱与悲欢,最后在病痛中结束了与苦难抗争的一生。

萧红曾感慨地说:“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

这句话道出了觉醒的女性意识,在男权、父权社会中夹缝求生的事实,而作为一个向往自由的新女性,萧红在饱尝了爱情经历的痛苦后,把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刻骨的孤独和悠然、以及寂寞与惆怅背后的呐喊,都汇入笔下的世界。

《呼兰河传》:一代才女离世前的经典小说,却是一首别样的散文诗

我们在《呼兰河传》中,看到萧红描写的女性们,已经在传统思想的下失去了灵魂,而沦为大环境的囚徒, 但她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正处于命运的悲剧之中, 反而自得其乐,自我麻醉。

正像凯特·米莱特在《性别政治》中提到的那样:

“父权制不是要女性公开接受自己的从属地位,而是用严格划分性别的方式,规定女性接受它。当性别角色的观念,通过经年累月不断重复加强,女性便会将它视为天经地义而自觉接受下来,并贯彻到自己言行的方方面面。”

所以,她们可以把瘟猪肉说成淹死的猪肉, 对多人摸过的油污污的麻花说句“真干净”而照样吃得心安理得。

她们喜欢围观,好凑热闹,无论是看投河而死的女人,还是看跳大神、小团圆媳妇洗澡,她们都兴奋不已。

她们在别人的不幸遭遇中寻求自身的快感, 殊不知她们的痛苦也将成为别人的谈资。

小团圆媳妇只因行事风格和长相与人们传统印象的媳妇形象不符合,不像个低眉顺眼、战战兢兢、只知道听丈夫话的小媳妇,就引来了众多非议。

以致于她的婆婆要对她进行毒打,嘴里还振振有词:“我也不愿意狠打她的,我是为她着想,不打得狠一点,她是不能够中用的。”

守旧的思想让婆婆真心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的确是为了儿媳,可在她与其他妇女们的“善意”调教下,这个活泼健康的小姑娘最后还是撒手人寰,而婆婆自己也从此坠入贫困和羞耻的深渊。

《呼兰河传》:一代才女离世前的经典小说,却是一首别样的散文诗

这是一个无止境的轮回过程, 禁锢在时代枷锁里的人们,不曾想过如何摆脱被人“围观”或“毒打”的命运。

但是萧红想过,她就是要揭开这层伤疤,要用文字唤醒女性的自由意识,停止当下愚昧麻木、隐忍茫然的生活状态。

女性自由意识,是作为女性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因,她们需要被爱、被关怀,更需要勇敢地对性别划分的行为说“不”,对男权制、父权制的惯有思维说“不”。

萧红的笔锋,有着鲁迅先生般启蒙民众意识的意味,他们都怀着悲悯情怀,把所见的愚昧行径呈现出来,这也体现了萧红在寻求自由的道路上,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以及肯定。

3.实现自由,这部作品本身就是萧红送给自己的散文诗

有了目标,有了意识,就要有所行动,而藏在《呼兰河传》字里行间的,是萧红作为一个写作者,对于行文结构、语言风格、情感基调的自在把控,这部不像小说的“小说”,正是她交给读者们的,一份如何完成自由意识作品的答卷。

萧红曾说过:“我认为,在艺术上是没有什么高峰的。一个有出息的作家,在创作上应该走自己的路。有的人认为小说就一定要写得像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和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其实有各式各样的生活,各式各样的作家,也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于是,她敢于向成规的传统小说进行挑战,那些重视情节发展、各章节间互为支撑、最后突出整体性和连贯性的风格,统统在《呼兰河传》中不见踪影。

萧红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诠释着她对小说的理解,这反而让整部作品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

《呼兰河传》:一代才女离世前的经典小说,却是一首别样的散文诗

1) 打散的逻辑结构,随意中贴近生活

《呼兰河传》的前两章写的是呼兰城人的日常琐事,接着在第三、四章转换角度,写“我”的童年生活;而五、六、七章则又分别以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为主角讲述他们的故事。

通篇既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也没有被传统小说视为灵魂的情节。萧红把一个个独立具体的生活场景随意串联,打破时空的界限,不尊崇因果关系。

但这恰恰让整部小说变得惬意自然起来。

如她以幼稚女童的视角描写眼中的世界:“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她就像一个写作文不精美也不严密的小女孩,写我们随意往身边一瞥,就会看到的事情,但细细品味,却有清水芙蓉般的自然清淡,平易通俗却极有代入感,因为那就是我们美好的曾经。

2) 浓郁的笔墨,追求优美意境

萧红是情感型作家,在创作《呼兰河传》时,她已经辗转了大半个中国,漂泊异地的生活让她对家乡有着无尽的思念,然而她痛心家乡民众的麻木和保守。

这种爱恨交织的情感,使得她用富有感染力的内在情感,取代了传统叙事的外在情节,使得文章弥漫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萧红先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文笔,将思绪指向遥远的北方呼兰河边,接着意识流般地描述自己的“家”,回忆日夜为伴的老祖父,又将思绪转向老邻居的生活点滴。

《呼兰河传》:一代才女离世前的经典小说,却是一首别样的散文诗

她或是运用让人捉摸不透的词藻,或是运用匪夷所思的句式,或是运用变化多端的修辞手法,让读者跟随作者的脚步,进入诗词画意般的境遇中。

鲁迅都曾称赞她的文笔:“既有女性作者的细致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添了不少明丽的新鲜 。”

3) 抒发情感,毫不掩饰的悲凉基调

与萧红在创作作品时的自由不同,《呼兰河传》全文的基调是悲凉的。

从第四章开始,她就反复提到“荒凉的”这个词。

“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天还未明,鸡先叫了;后边磨房里那梆子声还没有停止,天就发白了。天一发白,乌鸦群就来了。”

字里行间,描写了普通民众日常单调、乏味的生活,极力渲染一种悲凉的氛围。

这或许是因为《呼兰河传》是萧红在病榻上所著,所以创作思想有着些许悲戚,但她并没有刻意去收敛。

说是释放内心的苦闷也好,说是宣泄身体的病痛也罢,萧红虽然用栩栩如生的语言勾勒出家乡的模样,但对内心的悲伤情绪毫不掩饰,这何尝不是她在自由地释放情感。

《呼兰河传》:一代才女离世前的经典小说,却是一首别样的散文诗

想回忆时回忆,想追求时追求,想抒发时抒发。生活给了萧红苦痛,她却把这样一部裹挟着乡愁和时代烙印的小说,写成了一首散文诗来送给自己,也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意识。

4.结语

一气读完《呼兰河传》,读者好像在静谧的夜里听萧红讲着故事 ,有些哀怨,却美丽动人。

这里面没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束,也没有精彩而波澜的情节,正如她在小说结尾里所言:“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为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了这里。”

萧红是自由的,这部饱含着她自由意识的《呼兰河传》,也是如此。

至于读者是痴迷于其中蕴含的深邃思想,还是喜爱作者个性化的抒情书写,亦或是悲悯于那个时代的残酷,就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自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