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企業須把握三大消費心理 房、車成“安全需要”剛需性消費

疫情過後,80、90後這群消費主力軍,他們的消費心理會有怎樣的變化呢?

深度調研了15位80後、90後。他們有的是微信公眾號的粉絲,有的是好朋友;有的已經在職場摸爬滾打數十年,有著豐厚的家底、較高的收入;有的剛入職場;有的生活在一、二線城市,有的生活在四、五線等下沉市場。

不管他們的“畫像”有多麼不同,以下關於這群消費主力軍的三個消費心理關鍵點,是需要企業在疫情之後把握的。

洞察一:報復性消費到底“報復消費”什麼?

一些企業翹首以盼疫情過後的“報復性消費”,認為:疫情過後,人們壓抑的心要好好釋放一把,會出現一波“消費高峰值”。別想得太美了,我們來理性地看待這個問題。

1、報復性消費到底消費什麼?

會不會出現報復性消費呢?肯定會。但是,所謂“報復性消費”一方面集中在:奶茶、火鍋等具有情緒宣洩性的食品上。

以下兩張圖片來自“小圈梨”微信公眾號的一位“90後”粉絲,他的朋友圈截圖。

疫情後企業須把握三大消費心理 房、車成“安全需要”剛需性消費


疫情後企業須把握三大消費心理 房、車成“安全需要”剛需性消費

其實,現在疫情雖沒結束,就已經開始出現了以上“報復性消費”的行為。比如:

疫情後企業須把握三大消費心理 房、車成“安全需要”剛需性消費


疫情後企業須把握三大消費心理 房、車成“安全需要”剛需性消費

但是,一定要清醒的是:報復性消費是有時間限度的,而且這個時間週期是較短的。(我們總不能不停地瘋狂吃火鍋、喝奶茶吧)

此外,我們不要忽略了:疫情期間宅在家裡,不少人成了烹飪小能手;不僅如此,因為喝不到奶茶等,開始用精品水果的“純甜“替代奶茶的“過癮甜”。這在無形中也培養了一定的健康意識。

訪談內容:

“疫情期間,DIY自己動手做一桌大餐,自制甜品、以及草莓、車釐子等進口水果,在我朋友圈裡頻繁出現。精品水果成了奶茶、咖啡、甜品的主要替代品。


疫情後企業須把握三大消費心理 房、車成“安全需要”剛需性消費


疫情後企業須把握三大消費心理 房、車成“安全需要”剛需性消費

除了“吃”,“報復性消費什麼”還體現在化妝品上。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我看到不少化妝品店老闆都說:“怎麼最近我店裡的銷量在暴漲?!”除去什麼口紅效應,其實,這點和“我要吃一頓”的心理如出一轍:“我的容顏悶了這麼多天了。疫情過後,我一定要‘重新做人’!”

比如:這幾天,我自己和閨蜜群裡的閨蜜們視頻聊天,看著大家都沒怎麼洗頭,就放心了;然後相約疫情後,一定要化個全妝、化個全妝、化個全妝,一起去吃頓好的!

2、有錢人或有點錢的人會報復性消費奢侈品嗎?

疫情過後,我們會迫不及待地走進商場的奢侈品店,買買買嗎?又或者一場疫情,讓我們看到了這麼多的生離死別,每天情緒在谷底徘徊,有錢人或有點錢的人會思考:如果疫情真的降臨到自己的頭上,錢還沒花出去了、人就死了;疫情過後,會瘋狂買奢侈品,比如:別墅嗎?

2003年的SARS過後,確實有一些有錢人開始瘋狂買別墅、買奢侈品(人死了,錢沒花出去!那怎麼得了!)但是,請注意:如今的消費主力軍(大致是:1975年到1995年出生的人),在非典期間,要麼是剛參加工作、要麼還是學生。(比如:2003年非典時期的我,正在讀大三。)如今,當年的這群人成了社會的中流砥柱,他們還會像前輩一樣,在奢侈品上一擲千金嗎?

2003年的消費主力軍(60後) VS 2020年的消費主力軍(1975-1995)

深度調研來看:幾乎沒有。

他們也許不會像2003年的那群有錢人一樣:害怕死了,錢花不出去;而是會思考:我的錢到底該怎麼花?是買別墅?買愛馬仕?還是迴歸到健康、生活方式本身?多投資自己的身體、生活?

不僅如此,他們更會考慮自己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關係。個人價值真的是靠愛馬仕、別墅來體現的嗎?我到底能為這個社會做點什麼?公益不僅僅是企業、社會組織要做的,我們個人到底可以怎麼做公益?

這就讓我們要格外重視一個洞察點:這場疫情或會加速“第四消費時代”的到來。

“第四消費時代”是日本作家:三浦展提出的。他將日本的消費社會分為四個階段。雖然是針對日本國民的消費狀況變化;但是,對於中國人而言,其中的一些社會環境特徵、消費心理是多麼地似曾相識或是當下正在經歷的呀!

按照三浦展對消費社會的劃分,目前,中國正處於第幾消費社會呢?雖然中國很大、區域差異性也較大;不同地區因為其社會環境的不同,正處於不同的消費社會。但是,總體而言,目前,中國仍以“第三消費社會”為主,即:

以“物”為中心的消費,具體表現:追求名牌等。然而,第四消費社會的到來趨勢也開始顯現,比如: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無印良品等“沒有品牌烙印的品牌”。

第四消費社會:“為了追求“差異化”的個性消費,人們陷入了“更高級”、“更時尚”、“更高檔”的這種上升指向、自我擴張的生活。當被這樣的生活弄得疲憊不堪、“噩夢”驚醒後,人們發現:成就獨一無二自我的其實是自己本身,而自身這個容器最好是無色透明的。於是,人們開始追求一種簡約的、溫和的、環境友好的生活方式。此外,更多的人希望通過消費來建立更互動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洞察二:疫情過後的“剛需消費”是否產生了變化?

有些剛需消費(比如:吃青菜、精神娛樂等)在疫情期間也是得到了爆發性增長。不少文章也說:疫情過後,剛需性消費會迴歸正常。畢竟,人們該吃吃、該喝喝。

但是,我們要引起注意的是:這場疫情會催生或更加讓人們確定自己的“剛需消費”到底有哪些?也就是說:剛需消費的內涵和外延是否變化了?值得我們思考。

來看看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馬斯洛在它的“需要層次理論”裡羅列了人在特定時期的特定“需要”:從金字塔最底層的飢餓、乾渴等生理需要,到塔尖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需要。我們很多人在看這個“金字塔”時,有個誤區,認為:這五個層級是有先後順序的。即:首先是實現生理需要,才能去考慮安全需要,一步步地來實現的。真的是這樣嗎?如果真是這樣,怎麼解釋有些人寧可肚子吃不飽、忍飢挨餓,也要去北漂、實現自己的夢想呢?

疫情後企業須把握三大消費心理 房、車成“安全需要”剛需性消費

我們還是通過這個“金字塔”來想想,疫情過後,人們的“剛需消費”發生了什麼變化?除了基本生活外,什麼被列入了“剛需消費”?

來看三個訪談:

  • 80後:我現在反思最不後悔的消費就是:關於瑜伽的學習。齡在那,身體在那,這是實在的。
  • 90後: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消費觀:曾經哪些錢花得最值得?哪些錢花出去了就是打水漂了?或者帶來的快樂太短暫?我發現:旅行、讀書、上插花課,比天天琢磨著怎麼美白等有意義多了。
  • 90後:我看到有條新聞,對我觸動很大。有個武漢人沒有選擇在封城之前逃出來,是因為他家裡只有一輛車,但是加上雙方的老人一共七口人。如果要走就一起走、要留就一起留;所以他就沒有走。這個事情很有可能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上。所以,我是覺得一些家庭的配置品,比如:如果雙方父母都在一個城市,那最好需要兩輛車。

總之,我會考慮把錢用在更實際的地方:房子車子之類的,提高家庭抵禦風險的能力。

(正巧,我的一個在知名車企工作的朋友,讓我在訪談時,問問大家疫情後買車的意願。我把這個洞察點反饋給了她。)

疫情後企業須把握三大消費心理 房、車成“安全需要”剛需性消費

從以上三個訪談,我們洞察到: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在疫情過後的“剛需消費”下,會進行加速重組。

1、安全感、長久的快樂更源自於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金字塔的上部分。所以,健身等或會成為剛需。

疫情過後,健身房會面臨一波洗牌。那些本身現金流好、有品質的健身房,挺過疫情後,會迎來更好的生意。同理,醫美行業也是如此。

2、房子、車子這種大宗消費品的消費初衷不是“我有錢,就是要花錢”,反倒是成了金字塔底層的“安全需要”的剛需性消費。

此外,第二點也和中國家庭的人口結構發生變化有關。80後、90後大多是獨生子女,一旦成家立業、生了孩子,大多會變成“五口之家”(一胎+夫妻+老人)、“六口之家”(二胎+夫妻+老人)。怎麼讓家庭整體得到安全?當然是大家都住在一起、或者一起行動,在確保安全性上更有效率。

洞察三:理性消費到底有多“理性”?

在我的深度訪談過程中,不少“90後”表示:會更加理性消費,嚴格審視自己的不必要開支。比如:到底要不要買幾十只口紅?等。一個值得注意的洞察點是:“90後”們開始認真思考“超前消費”了。

來看訪談:

在吃穿用度上的消費並沒有明顯的變化。但是因為我們“90後”已經進入職場多年,也是提前消費,信用消費的主流人群。因為疫情帶來的停工,對我們、應該是很多90後都是第一次感同身受地意識到:自己過去生活的脆弱性。

因為企業停工,或者中小公司停滯,帶來的收入減少,工作暫停,或者不明朗的前景,房貸車貸,花唄分期...新家庭支出,會有明顯的壓力。

超前消費在面對大的社會問題時,會給自己帶來一些窘境。

恰好我的訪談對象裡有人就是從事“消費借貸”行業,對此,他表示:

今年,對於金融機構來講:壞賬率也會較大,賺不到錢就沒有錢還。所以說金融機構肯定是會收緊貸款資質,借貸就肯定不會放開,今年會比去年更難借到錢。

如果“超前消費”減少了,到時可以看看小紅書上還是不是“人人都開法拉利”等一片盛世了。

此外,理性消費下,更加速了“90後們”對“斜槓青年”的迫切需求,“我們需要開源節流!”。斜槓青年更加被提到“90後”們的議事日程上。如果你是公司老闆,不久的將來,怎麼管理“90後”的主業與副業?——這是一門學問!

最後想說: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是希望我們都能多維度、本質性地思考問題;而不是盲目相信所謂的“報復性”、“剛需”、“理性”消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