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鄭和下西洋時,船上沒有年輕女子,帶了一群50歲的老婦人,這是真的嗎?

nocturnserenade


有人說鄭和下西洋時,船上沒有年輕女子,帶了一群50歲的老婦人,這是真的嗎?

鄭和下西洋的故事一直以來都是熱點所在,因為他下西洋的目的至今仍是一個謎,有人說是為了宣揚國威,有的人的是為了尋找失蹤的建文帝,究其根本史學家們還沒弄清楚,但在他下西洋的過程中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帶著一群年少色衰的50多歲的大媽們,要知道古代的50歲已經算是老嫗了,可沒有現在的女子年輕,這是什麼原因?

鄭和一生當中總共是去了7次,一次的時間就有1、2年之久,所以在這種條件之下,就讓整個過程變得繁瑣而複雜,畢竟要走這麼久,在準備之上就必須特別的充足,不然你在海上可沒有補給站。這樣的情況之下,帶上年齡長很多的女子的好處就體現出來了。

首先,作為一個艦隊的負責人,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船上士兵們的吃穿住行,基本條件得保障,帶上這些老嫗們,她們一方面生活經驗比較豐富,能夠很好的照顧這些年輕人的起居,其實這些老婦人就像是年長的嬤嬤,嬤嬤的作用就是伺候人的,宮廷裡的很多的這些人不就是娘娘們身邊的紅人麼。

他們作用無非就是讓娘娘們能在照顧皇子的時候,能有這些老嬤嬤的經驗教訓,而鄭和同樣也是,一方面鄭和最為最大的官,沒有一個細心的僕人,這是不科學的,要是帶著小姑娘的話,大男人和小姑娘很不方便,只能選擇這些老婦人了。

同時加上船上都是些大男人,縫縫補補也需要老婦人,如果都帶上這些年輕姑娘,這樣萬一發生了什麼不可避免地事情,一面是對人家小姑娘清白有所影響,另一面自己回去之後也不好交差,而且一個年輕姑娘在的地方,肯定多有不便,不過最主要的方面就是為了防止船員和年輕姑娘之間發生什麼。

還有很主要的一點就是因為女子很特殊的生理構造,每月都會有生理期,但是出海這件事,很害怕見紅,雖然很迷信,但是古代人卻很相信這一點,而且他們要航行這麼久,很多事情是不敢馬虎的,只能不信也得信,為了安全考慮。

其三,這一點也正是鄭和考慮特別周到的一點,老夫人經驗豐富,他們經歷的事情很多,所以遇見一些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是比船上的很多年輕男子要更強的,再加上當他們經過沿岸的地方之時,有些東西婦人交流更為方面,鄭和在以前的經歷當中,看見過當地女子生孩子死亡率很高,而古代發展到了明朝的時候,穩婆這個行業已經很普遍了,婦女生孩子的死亡率也比之前要更強一點,因此這些人的存在能夠減少一點當地的死亡率。

還有最後一點,這算是教科書給出的我們鄭和此行的原因是宣揚大名國威,國威肯定有部分的體現就是人了,很多老婦人都是手裡的掌握著技藝的,這些技藝就是傳承的活寶藏,他到達的這些地方,很多都是大明的藩屬國,各方面實力都是落後的,因此這次去了之後,就會傳授他們一些先進的技藝,這才能體現出來大明的地廣物博。

這幾點也正是說明的年長的婦女,其實年輕女子帶出去更有價值,也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鄭和作為長官,肯定會選擇這種很合適的辦法,不會給自己徒增不痛快。


大史公說歷史


鄭和下西洋船上為什麼只帶50多歲的老婦人,而不帶妙齡女子呢?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大家不要想歪啦

最直接的原因

50歲的老婦人和妙齡女子最明顯的區別就是外貌,妙齡女子正值青春,容顏似花,而50多歲老婦人已經年老色衰。俗話說紅顏禍水,不無道理,年輕的女子更容易激起男子的慾望,一方面可能會因貪戀私情,影響下西洋的進度,耽誤大事,另外一方面,貌美女子還可能會引發男子集團的內部搶奪矛盾,不利於船上的和平。

和古代的傳統有很大的關係

第一,古代女子具有一定得封閉性,不可以過於拋頭露面,如果長久的居住在船上,面積較小,男女共處於一個屋簷,對日常的生活會有一定的阻礙。

第二,古代自古就有行船規定,除客船之外,一般不允許年輕女子乘船,古代造船技術有限,行船有危險,古人認為女子月事帶來的血不吉利,會影響行船的安全,而老婦人就有效的避免了這一點。

更深層次的原因

鄭和下西洋是一個漫長的旅途,船上的水手生活在船上,自然會有許多的生活問題。吃和衣就是重要的一部分,老婦人生活閱歷比較久,她們的生活經驗相對年輕女子更加豐富,更可以吃苦,做飯方面也會更有造詣,可以保證船上一干人的營養,老婦人還懂得一些生活方面經常遇到的小疾病,可以有效的解決一些突發情況。

其次,老婦人在船上男子衣服的縫縫補補方面,也會更加得心應手,技藝也更加精湛,可以使男子們穿的舒心。如此種種,老婦人更可以成為船上男子們得力的生活助手,為他們的航行保駕護航,去除後顧之憂。

鄭和下西洋的重要任務就是宣揚國威,與他國交往

所以在航船中,他首先要保證航行安全,這除了與天氣、船上的硬件設施有關外,也與船上的人員構成有關。因為途遇海盜一為財,二為色,去掉色這個因素,也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宣揚國威除了從財力上直接表示外,也要從技術上說明。中國陶瓷和絲織品聞名外國,刺繡技術也聞名遐邇。

老婦人經過外中國多年的生活和鍛鍊,刺繡了得,可以在船上做一些刺繡,下船賣掉補貼船用,更重要的她們還可以對外傳播中國的刺繡技藝,用實力政府外國人。而且,古代沒有醫院,男女有別,接生多是年紀較長的穩婆負責,所以他們也掌握一定的接生技術,可以幫助沿路的落後國家接生孩子,傳播技術,也宣揚了國威,達到了目的。

結論

由此可見,鄭和下西洋是船載的全是五十多歲的老婦人,並不是偶然之舉,而是經過深思熟慮有利於大局的偉大決定。


籬上青說歷史


這事兒聽起來有些天方夜譚哈,不過仔細一想,外出遠洋,大部分是男子,一行數月甚至數年。如果船上有年輕女人,確實不安全也不方便。

那麼帶一群50歲的老婦人就方便嗎?嘿嘿,可別小瞧了這些老阿姨,帶上她們好處多多啊。

從表面上來看,將這些年老色衰的老婦人帶到船上沒有任何價值,不僅不養眼,如果她們適應不了海洋環境弄不好還會成為累贅,作為一名出色的航海領導者,鄭和也不可能不明白這件事情,可他之所以仍然讓這些婦人上船,主要是她們帶來的效益是大於弊端的。

航海活動雖然特殊,但是它的本質還是一種生活,擁有這種生活的兵士們也需要有正常的生活方式。可是古代時期的每個家庭中都有一個婦人來打理生活,男子們除了幹活以外基本什麼都不會做,所以這些長期航行在外的人就變成了“孤兒”。

為了讓他們的生活回到正軌,鄭和在出海之前就招攬了一批對家務活“輕車熟路”的婦人,這些婦人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無論是在做飯還是在洗衣縫補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而年輕女子們在這些方面就比不過婦人們了,所以為了實際產生的效益考慮,帶婦人出海還是最“划算”的。

相對而言,年輕女性的身體素質可能要好一些,但其整體的“實用性”絕對不如這些中年婦人,這些女性無論是在生活經驗還是在心細程度方面都不能和老婦人相比,船員的生活質量可能會因此下降。

當然,更多的還是出於安全考慮,這個前面咱們就說過。跟隨鄭和出海航行的船員大多都是精壯男性,這些男子長期漂流在海洋之上,很少能有機會接觸年輕漂亮的女性,所以這些人在生理方面是處於“積蓄”狀態的。

如果將一批年輕女性運到了船上,那麼男子們的目光就會被轉移,女性們的身體安全得不到保障。要知道這種情況不是簡單用軍法制度就可以約束的,即使是再現代,也出現過不少女水兵被性侵的示例。而且航海任務也可能因此變得不穩定,畢竟在“狼多肉少”的情況之下,很可能會出現傷亡情況,這是鄭和最不希望看到的。

而這些老婦人就不用擔心什麼了,畢竟這個年紀的人基本可以做船員的母親,人老珠黃的她們對男子也沒了吸引力。

此外還有還有一點,就是這些婦人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她們的月經已經完全停止,古代出行非常講究,船上絕對不能出現女性“見紅”一事,因為這件事是非常不吉利的。

年輕女性的月經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如果將她們帶到船上可能出現厄運,所以鄭和只好選擇了停經的婦人上船。

綜上所述,鄭和的這個做法是有著非常妥善的考慮的,他這種方法不僅解決了船上需要有女性打理生活的問題,還將很多不穩定因素完全扼殺,這樣他才能順利完成自己的航海任務。

這事兒收益最大的還是鄭和,因為鄭和是個太監,不能行男女之事,而這些船員也跟著他一起忍受寂寞,想想都能偷著樂。


白話歷史君


鄭和,是個太監,但人家是身殘志堅,前期為朱棣打天下,立下不小功勞,深得朱棣欣賞。在朱棣成了大明第一人後,鄭和又是前後七次下了西洋,進行了偉大的航海事業。這讓無數世人為之側目。

在下西洋時,按慣例來講,不適合帶女子,但鄭和在後期航海時,總是帶一群50左右的大媽,這是為什麼?

50歲的老大媽,很難和船員們發生亂七八糟的事情

鄭和率領的大型船隊,每次人數高達兩萬多人,最多一次,帶了近三萬人。這麼多人當中,鄭和還是帶了一些50歲左右的女人。都說,兵船貨船,有女不詳。但是,人家老鄭就不姓那個邪。

有人說了,既然是帶女人,為什麼不帶一些年輕女子呢?你老鄭不能進行人倫之事,但可以照顧一下士兵們的生理狀況啊!

鄭和雖然不能行“人事”,但如果帶了年輕的女子,問題會非常多,麻煩會數不勝數。

首先需要面對的是,年輕的男女受到荷爾蒙的刺激,一不小心,就睡一塊了怎麼辦?關鍵是,男人多,女人少,男人之間會不會為了女人而爭風吃醋,大打出手?如果這樣,可能目的地還沒達到,人可能就死一大半了。有些時候,年輕漂亮的女人是會引發大事的。

其次,年輕的女子們,雖然也能做些後勤,但每月總會有幾天不舒服,會見紅。而行船之時,最怕見紅,如此大不吉利。

第三,如果年輕的女子們和下面的士兵或船員有了私情,鄭和管還是不管?不管,勢必會造成混亂;管了,下面人會被壓制,之後,“中途雙雙溜號,一對一對私奔”的情況會此起彼伏的出現,這對於船隊大為不利。

第四,那時候,安全措施很不到位,不像現在,沒有什麼“一夜情”的風險,是一支安全套解決不了的。如果在那時,年輕的女子被整懷孕了,這事咋整?一次航行回來,增加好多孩子,這可不是鄭和願意看見的,也不是朱棣願意看見的。

因此,鄭和只帶年紀大的女人,絕不帶年輕的女子。因為年紀大的女子,慾望很低,容顏已老,很難和船員發生曖昧,看起來就像很多船員的媽媽,誰還能下得了手?

有人說了,直接一個不帶,不就完了嗎?話雖如此,但帶了女人,自有她的用處。

50歲的大媽們,到底能幹什麼

50歲的大媽們,生活經驗非常豐富,對船上人員的衣食住行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首先,說做飯吧,大媽們操持了一輩子的鍋碗瓢盆,灶頭上的經驗,大多數都要遠強於男人。本來就是枯燥的遠行,如果能吃上可口的飯菜,那豈不是更好?

其次,說縫紉吧,大家的衣服不是鐵做的,是布做的,在海風吹拂,陽光暴曬,幹活摩擦等情況下,容易爛,這就需要縫補。有人說了,不縫補不行嗎?這是行的,但是到了沿途國家,總不能露著屁股招搖過市吧,這讓天朝的體面何在?所以,大媽們的縫補技術就有了發揮的餘地。

第三,除了吃和穿,得病也是經常會碰到的,這些大媽們大多生了幾個孩子了,照顧人上自有一套,對於簡單的治療,有著一些土辦法,當然,大船是有專業郎中的,但郎中只看病,不管照顧人啊!這時候大媽們細緻的照顧就成了得病士兵們快速康復的好辦法了。

在大媽隊伍中,經常還帶有接生婆,帶這幹嘛?當然是接生了。問題來了,50歲以上的大媽不會生,而男人更不會生孩子了,那麼接生婆到底有何用?

這些接生婆是為了在沿途幫助接生的,因為鄭和在前面航行時碰到過這樣的情況,常常束手無策,曾眼睜睜看見過沿途落後地方的女子因生育而死,這對鄭和刺激很大,因此帶上了穩婆。當然,這個穩婆是多功能的,除了能接生,也能幹些雜事。

很多人很疑惑,大媽們願意跑那麼遠嗎?當然,一是可以出國旅遊,二是可以掙到工資,這要比在家強太多了。50歲的年紀,在家裡就是看孫子,或者勞作田間,哪裡有舒服日子?關鍵是掙得還不多。

總體來說,鄭和帶50歲大媽一起航行,民間傳說和野史中是有這方面消息的,至於到底是不是真的,也無法完全肯定。但是,正所謂“無風不起浪,空穴不來風”,消息屬實的概率還是比較大。

不帶年輕的女子,原因簡單,是鄭和擔心發生不必要的麻煩。


藍風破曉


據史書記載,在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七次下西洋遼過程中,確實有一批年老的婦女,跟隨船隊出海遠航,打破女人不能出海的忌諱,實際上這也恰恰說明,鄭和對解決了當時,海上遠航以及航海過程中海上生活的難題,想出的過人之舉,隨船出海的老婦人,實際上在船上具有很大的作用,據說這些年老的婦人,每日的工作除了給船員們的衣服縫縫補補,它們還擔負著對船員們疾病的治療,這些婦人的挑選,鄭和不是僅僅看重她們有 縫補的一技之長,其實她們還有多計之長,她們中間有的會醫術,據有的史書記載她們這裡還有會看天象天氣的人,更主要的是他們還有烹調烹飪技術,實際大家忘了,鄭和在遠航過程之中,他們的飲食來源往往是隨船而帶,據史書記載,他們都在船艙裡飼養活的牛馬羊,它們還攜帶可以儲放很久的豆類,鄭和在每一次經歷的航海過程中,都細緻的摸索出船員長期不吃含維生素粗纖維的食物?常常會得敗血病等各種由於長期缺乏維生素而引起的疾病,他就用這些婦人來進行豆類芽菜的培育,繼而解決了船員的合理飲食,鄭和至今還是世界上偉大的航海家,他的七次下西洋,不僅僅把華夏的文明推向世界,同時它也將當時的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帶回了中國,使中華民族科學技術在當時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所以說,鄭和在下西洋過程中攜帶老婦人,也是經過千思熟慮的,這些老婦人為中國的航海事業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海納百川1210


鄭和堪稱古代太監中的翹楚,也是世界上最為著名的航海家之一。關於鄭和下西洋的趣事,更是被傳得神乎其神。其中有一個便是稱當時船上攜帶了一批五十多歲的婦人,而沒有年輕女子,而且不少人給出瞭解釋,大概可以歸納為三點原因:

  1. 鄭和自己是太監,用不到年輕女子,也沒有必要攜帶年輕女子,否則容易令士卒垂涎,引發騷亂;

  2. 古代航海有禁忌,年輕女子有月事會招致災難,故而出於安全考慮,鄭和下西洋時,未攜帶年輕女子;

  3. 出使各國時需準備朝服之類的東西,需要精巧的婦人來縫製,因而選擇了一批五十歲以上的婦人。

但是,剛翻閱了《明史·鄭和傳》,可以肯定的講:正史中並有此項記載,而且從側面上還能證明,網絡上的這種傳言其實是站不住腳的。

說來說去,鄭和下西洋只攜帶老婦人一說,最核心的觀點在於年輕女子月事影響航海安全,是極其避諱的。然而,在《明史·鄭和傳》中,確實有女子登船的記載,而且其中肯定也有年輕女子。

在明成祖永樂六年九月,成和曾經俘獲了錫蘭國王亞烈苦柰兒及其家室,在和永樂十年十一月,又俘獲了蘇門答臘篡位者蘇幹刺及其家室。這兩次被俘虜的人質中,均有女眷,而且人數也不少。如果年輕女子登船不吉利,又何必要帶她們上船呢?

另外,鄭和出使所用朝服之類,其實也不必等到在航海途中趕製,在出使前便可準備充分。大費周章的帶著一批老婦人在海上縫衣服,可真就是腦洞大開了。

其實,船上帶一些協助烹飪、做飯、洗衣的僕人,是比較可信的,而且為了避免引發麻煩,選擇一些老婦倒也說得過去。只是,非要說是為了趕製朝服和避免月事影響航海安全,那就真的是有些牽強了。如何甄別,大家自己判斷即可。

所以,據我認為,明朝時鄭和下西洋攜帶一批老婦人之說,根本沒有見於正史記載,甚至連野史中也不好查閱,應該是個別網絡寫手用以博人眼球的內容。當然,找不到證據說不是,也不能一概否定別人說是。


夕陽下的晚楓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七下西洋,主要目的是為了在異域耀兵威,包抄帖木兒帝國和掃蕩張士誠舊部等,或許也有查找朱允炆下落的意圖。

但是,鄭和帶著一群50歲的老婦人難道不怕有損國威嗎?還是認為這群老婦人對軍國大事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分為五類,即:“寶船”、“馬船”、 “糧船”、 “坐船”和“戰船”,最大的一艘艦可乘載上千人,比歐洲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的船隊早了近一百年,迄今為止其主艦依舊是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艦隊總噸位超過當時全世界海軍力量的總和,僅其中的一艘船就約等於當時歐洲國家的一支常規艦隊的總噸位。

那麼,如此龐大的一支船隊,船隊中究竟有哪些人隨行呢?

船隊人員分析

據《瀛涯勝覽》記載,該書作者馬歡曾先後四次跟隨鄭和下西洋,他在書中重點描寫了第四次下西洋時的船隊人員規模:“官校、旗軍、勇士、通事、民梢、買辦、書手通計二萬七千六百七十員。其中官八百六十八員,軍二萬六千八百名,指揮九十三員,都指揮二員,千戶一百四十員,百戶一百零三員,戶部郎中一員,陰陽官一員,教諭一員,舍人二員,醫官醫士一百八十員名,餘丁二名,正使太監七名,監承五員,少監十員內官、內使五十三員。”

另有祝允明的《前聞記》記載:“官校、旗軍、火長、舵工、班碇手、通事、辦事、書算手、醫士、鐵錨、搭材等各類軍、工專業人員。”

船隊老婦是否存在

如果說,鄭和船隊中有一群50歲的老婦人,難道是史書上說的“內使五十三員”,但是內使在古代並非是指宮中的老婦人,而是指傳達皇帝詔令的宮內太監。

如果根據傳言所說,這群50歲的老婦人有一定的醫學技能,主要通過“為產婦接生”來宣揚大明威德,這難道是“醫官醫士一百八十員名”中的部分人員。因為,在明代民間精通醫術的婦女相較其它朝代為多,最為大家所熟知的當屬中國古代四位女名醫之一的談允賢,也就是熱播電視劇《女醫明妃傳》中的主人公。據《明宮秘史》記載,宮中有一位姓彭的醫婆,因貪戀宮廷的豐厚賞賜,為隱瞞自己懷孕的實情,以實現留在宮中的目的,竟然將自己的孩子產在便桶中溺死。太后聞知後,當即將彭氏鞭打出宮。

此後,凡入宮的醫婆,都要經過再三審驗,才可進入後宮行醫。可見,宮中的女醫或穩婆,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應該不會被鄭和帶入下西洋的船隊,關鍵也沒有那麼多呀。所以,就算鄭和要帶,也應該是從民間徵招的才對,況且隨船的許多男醫官都是從民間徵招的。如:嘉興府的陳以誠,松江府的陳弓、陳常、吳仲德,太平府的彭正,蘇州府的匡愚和的鬱震等。

同時,公元前399年前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就曾數次跟隨產婆的母親費那瑞特為產婦接生,幫忙打下手,遞器械,並在助產中得到啟示,創立了一種教育方法,即:“產婆術”。可見,在明朝1000多年前的“產婆術”已經在東西方較為成熟了。

因此,關於隨行的有一群50歲的老婦人通過“為產婦接生”來宣揚大明威德的說法,應該不可信。

那麼,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上究竟有沒有一群50歲的老婦人呢?

目前,雖然沒有史料記載,但有的可能性極高。因為,鄭和率領的龐大船隊七次下西洋,每次航程都需要2至3年的時間,而船上官員的穿著和生活起居就需要人來打理吧,將士的衣帽、鞋襪等破了總需要有人來縫補吧,2萬多人的飯食還需要人來操辦吧。所以,帶著一群50歲的老婦人,既能起到這些作用,她們還能忍受辛苦、枯燥和風險極高的遠洋探險。

船隊老婦的來歷

如同徵招醫官,從民間高薪徵招。畢竟,50歲的老婦人隨著一大群男子外出,也不易落人閒話,更不會影響婚配,還能給家中掙下一份收入,應該極好徵招。相對使用宮中年老即將出宮的宮女來,會少許多的麻煩。

因此,隨船同行的一群50歲老婦人應該是真的,而且從民間徵招的可能性極高。


祥子談歷史


是真的,而且這些女人可以說個個身懷絕技,以至於鄭和不是帶一幫年輕貌美的女子消遣,而帶了一群59歲的老婦人上船。


按照鄭和船隊的實力,帶一百個年輕貌美的女子,恐怕也不在話下,帶一群50歲的老婦人就讓人有些奇怪了,難不成真的是因為正合適“三寶太監”,用不上女人,所以在帶哪些女人上面就沒什麼講究,沒做重點強調?(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當然不是,古代的人尤其是古代航海的人,對於哪些東西能上船,哪些人能跟隨航行,都是有嚴格的要求的,比如說年輕貌美的女子,是絕對禁止的,為什麼?

航海見紅不好,而帶一群女人,一走三五年,這一群年輕貌美的女子,但凡正常點,每月少著也得見一次紅,說到這裡,鄭和帶一群50歲的女人也就很好理解了,50歲的女人基本上都絕經了,見不了紅,自然就可以上船了。


話說回來,既然這麼麻煩,不帶還不行嗎,還要注意這問題那問題的,不帶不就什麼問題?當然,帶一群女人,自然不是為了自找麻煩,主要還是在用上,女人能有什麼用?年輕漂亮點的還多少能解悶解乏,這都59歲的絕經女人了,肯定不是“你”想的那樣用。

50歲的女人是帶著絕技的,基本上只有女人才掌握的本事――針線活,鄭和下西洋是出使船隊,而且出使的目標並不確定,只是知道大概的方向,要往哪走,至於說走到哪,見到什麼人,基本上就是“走著瞧”,見到誰算誰,鄭和是一個富有經驗的航海家,知道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的道理。

在每走到一個國家,整合都會讓這一群59歲的婦女趕製出使國的服裝,以示尊重,這些老婦人的用處在這裡呢,而且鄭和出海一去就是兩三年,真不能用小姑娘,要不然回來孩子都得能打醬油,男人女人的事情,根本堵不住!


歷史三日談


用幾句歌詞開篇:如果世界沒有女人,男人就無法生活,如果世界沒有女人,宇宙也將會覺得寂寞。

鄭和下西洋,每次200多艘大船,兩萬之眾,就像是漂浮在大洋上的水上王國,若沒有女人隨行,豈不黯然失色?再者,年長的女人的作用又是舉足輕重的!

年長的女人各方面經驗豐富。

(年輕女子還是帶了)

那是個男耕女織的時代,男人在田裡出力,上戰場打仗是好手,但若說讓男人織布做衣服,那豈不是逼著張飛繡花呀!

從1405年開始,28年間,鄭和船隊共七次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鄭和船隊是代表大明形象的,需要面對那麼多國家的使節和臣民,所以這兩萬多人的衣服和鞋子一定要光鮮,要有人會做體面的衣服、舒適的鞋子。另外,常年在海上漂泊,兩萬多人的衣服的縫縫補補與洗滌都是一個龐大的工程。


作為太監,化化妝也是有的。所以,船隊離不開年長的女人!另外,年長的女子在刺繡與接生方面比較有經驗,可以沿途傳授女紅刺繡和接生技術,以便友好往來。那個年代,女人生孩子就像過鬼門關,母嬰死亡率很高,在接生方面,明朝相對技術要高一些。

為什麼不帶年輕女人呢?年輕女人手藝和眼力界相對弱一點,又不如年齡大點的女人經驗多。鄭和同志是太監,在他眼裡,年輕女人與年長女人沒啥區別,聽話、能幹、會幹的就是好女人了。

再說,鄭和雖是太監,卻也是懂男人心思的。他不是不想帶年輕女人,年輕女子楚楚動人,婀娜多姿,一笑一顰都是景兒。平時一曲高歌起舞,既能給自己解悶,在外國人面前也有面。


若帶了年輕貌美女子,他是做不了苟且之事,但隨行的正常年輕男人甚多,常年在海上,這些男女們無異於乾柴烈火,萬一在船上“燎了原”,船隊還得專設產科與幼兒園,大家都老婆孩子熱炕頭了,哪還有心思再航海?再說,若出航一次,帶回眾多的娃娃兵,笑談不說,萬一皇上怪罪下來,另外六次就泡湯了!

其實,鄭和也不是沒帶年輕女子,年長的女人在歌舞方面還是稍遜風騷的,即便是為了外交考慮,為了大明的面子,也是需要帶年輕漂亮的女人的,只不過相對而言,數量要少一些。

另外,明代平均壽命不高,十幾歲就結婚生子,女人50多歲在現代還很年輕,在明代算是高齡了,出海強度那麼大,帶高齡女人出海不大現實!帶的應該是三四十歲的女人吧!


小熙為人人


鄭和在歷史上名氣非常的大,七次下西洋彰顯國力,曾有歷史學家分析,如果那個時候鄭和走的是殖民掠奪的道路,那現在歷史可就不一樣了。鄭和七次下西洋,在這期間發生了不少趣事,人們在茶餘飯後也會討論一番。有人說鄭和下西洋的時候,船上一個年輕女子都沒有,全都是一些五十歲左右的婦人,這是真的嗎?

實際上這事的確有,鄭和下西洋的時候,總會在船上帶許多五十歲左右的女人,並且還都是專門挑選的一些醜女,那麼鄭和為什麼這樣做呢?按理來說他們長時間的出海應該是帶一些年輕女子才對,對於這些青壯年來說,出海遠洋也是很枯燥的,在封建社會,帶點年輕貌美的女子陪著是很正常的一件事,鄭和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實際上原因非常的簡單,鄭和要這些女人就是去為船員們縫衣做飯的,這些老婦人一般都是心靈手巧,在航海的過程中作用是非常大的,年輕女子則不一樣了,她們哪裡受得了這個苦?而且年輕女子帶著反而是個禍害,女子數量肯定不能太多,那麼如果真的是一些年輕的女子,那麼就會造成這樣一個局面,女子跟誰?時間久了有人不服,必定會內亂。

於是乎乾脆就不帶年輕的女子,省的麻煩,而且讓這些女子上船,即便是內部沒有矛盾,那麼船員也不會專心工作,帶了五十歲的婦人則不同了,船員們總不會對她們有想法,而且鄭和選的時候還有一個要求,那就是這些婦人必須是絕經的才行。

古人都非常的迷信,古人認為女子來月事,尤其是在船上,如果見紅的話那是非常不吉利的一件事,所以出於這個理由,鄭和也不會帶年輕女子,帶著老婦女不僅是能夠照顧船員們,而且也不會讓船員爭風吃醋。從這也可以看出鄭和是個非常有頭腦的人。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