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思考」教師課餘時間做些什麼

一個教師除了進行備、講、批、輔、考幾個必要的教學環節外,還有部分時間屬於自己支配,這部分時間教師應該做些什麼?值得思考。有的教師把大量的課餘時間用於吃喝玩樂,有的教師則讓課餘時間白白流失。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覺得教師的課餘時間不僅要充分利用,更重要的是要思考以下一些問題。

一、學生需要什麼

教師教學應該緊緊圍繞學生的需要而定,學生需要什麼樣的教學方式、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最適合班級教學?什麼樣的教法最能取得最佳效果?這是教師課餘時間思考最多的問題。常言說,教師備課就是備學生。一個對班級全體學生的知識水平了如指掌的教師,就會遊刃有餘地把知識教給學生。上世紀90年代初,我擔任六年級一個班語文教學,該班有62名同學,通過測試得知有15名學生屬優等生:基礎知識掌握得好,識字多,理解能力好,語言表達能力強,學習起來毫不費力。有20名學生為一般生,對所學問題表現得似懂非懂,對課本上的知識表現為,一看便知,答案卻又拿不準,答題的準確率在50%左右。剩下的學生則是差生,表現為上課不聽講,就是認真聽也聽不懂,知識不能接受,測試成績大多在20分左右。面對這樣一個班級,我反覆思考如何進行教學?究竟採取什麼樣的教學方法?照顧哪類學生最適合教學?苦苦思索之後,我確定了這樣一個施教方針:保證優等生吃飽,確保一般生吃好,強化差生消化得了。於是我讓好學生在掌握課本內容之餘,再從報章上尋找一些好的篇章進行記誦、理解、然後模仿寫文、最後在班內進行交流,最大限度的擴大知識面,力求大容量,快速度學到更多的知識。對於一般學生,則採取與優等生結對,傳授學習經驗、幫助解決疑難問題、帶動學習積極性的方法,給他們的學習目標是,能夠把書本上的知識掌握即可。差生,我首先從組織紀律抓起,在學習習慣上下工夫,然後再從基礎知識開始,加班加點,每天延長一個小時的學習時間,天天都有目標要求,每天練習必須完成,運用督促、引導、檢查等辦法提高差生的學習成績。經過半年的實驗,我班有5名一般生進入優等生行列,18名差生達到一般生水平,其中有兩個學生起初連課文都讀不下來,卻能寫出比較滿意的作文。其實這種做法就是我根據班級實際,依據學生的需求,在課餘時間精心思考確定的。

二、教學綜合什麼

新課程倡導教師必須具有綜合性的知識,語文教師更應當具有多學科、多角度、多方位的知識。語文課本新教材中廣涉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人文科學以及現代信息技術等方面的知識,這使得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了這樣或那樣的困難,且更多的是在一篇文章中既有學科方面的內容,也有跨學科的知識,綜合性很強。倘若教師沒有綜合性的知識,就很難勝任教學工作。譬如,中學課本中有一篇文章是《看雲識天氣》,他既是一篇文學色彩濃厚的佳作,又涉及到許天文學方面的內容,還有農諺等。講這篇文章之前,教師就應當首先了解有關方面的知識,雲彩、閃電、雷鳴、彩虹這些自然想象是如何形成的?天氣與日月星辰的關係是什麼?為什麼天氣能預報?中央電視臺的“天氣預報”是如何得到有關天氣變化信息的?等等,這些都有助於學生對氣候和天氣方面的知識理解。凡此種種,在語文教學中都應當進行綜合。可以這樣說,在信息發展迅猛的當今社會,迫使教師必須具有綜合信息的能力。有一位教師在講到法布爾《蟬》時,對有關蟬的生理習性、生活特點一點都不知道,只是從寫作的角度講給學生,講法平淡又缺乏知識性,學生聽起來感到乏味,一堂課下來學生無精打采的,不知所得。本來一篇很好的科學說明文,因教師的綜合知識不足而沒有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不能不歸結為教師綜合知識貧乏的原因。

三、師生交流什麼

有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教學其實就是師生間形形色色的對話。教師與學生間的促膝交談、感情融通、心靈溝通。促使師生間的關係轉化,構建良好的師生關係,也是教師課餘時間值得深思的問題。一個成功的教師,他視學生為子女、朋友,把學生當成一個與自己相同的生命體,平等交流、尊重人格、熱心幫助、催化進步。這就要求教師首先應當把與學生平等的意識放在首位,去思考與之交流的內容,應當尊重他們的人格,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高高,學生矮小,應蹲下來與他們交流。其次,要思考與學生交流的環境,課下交流的內容不放在課上,單個要說的話不面對集體,需要溫和的語言不用嚴厲的表情。再次,更要思考交流的內容,每個學生因其生活方式、家庭背景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個性,這就要求師生交流要具個性化。他就象醫生治病一樣,病有百種則藥有百方,對症下藥,藥到病除。已故的特級教師孫維剛老師曾說:澆樹要澆根,交人要交心。教師要把自己的知心話告訴學生,只有用自己的滿腔熱情去培育正在成長的幼苗,才能使其茁壯成長。我的教學班裡有這樣一個女生,平時與別的學生不怎麼接觸,自己獨往獨來,不喜歡與他人交流。可作業還是能夠按時完成,也能遵守班級紀律,學習成績屬中下等。我注意留心她的優點:說話雖不多,但說出來不乏幽默;作業雖錯誤多,但能按時交;與人相處雖孤僻,但有一顆善良的心。我把握住這一點,主動接觸她,儘量用幽默的語言進行交流,走進她的心靈,喚起她的共鳴。我與她從家庭到學校,從人生到社會,從課本到網上,海闊天空,無所不談。交流時間不長,她很快就變得熱情開朗,與同學們相處得十分友好,尤其是在學習上表現得思維開闊,知識面廣,成績躍居前十名之列。

四、教學改進什麼

教師教學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一個不斷的修正教法、充實內容、反思提高的過程,不會對自己的教學反思的教師不可能成為一個好教師,只有在教學中不斷的認識、思考、改進,才能使教學富有成效,這正是辯證法所倡導的。魯迅先生的名篇《故鄉》我教過多遍,採取傳統的“大綱”式的教學,師生緊緊圍繞字、詞、句、段做文章,把學生的思維捆綁在課文內,唯課本為是,畫地為牢,效果不佳。經過反覆思考,多次改進,最後,我把落腳點放在“課標”下的教學實踐上,實施發散、綜合、開放的教學方法,覺得是比較切合現代教學實際的教法。首先,我讓學生在理解歷史背景的前提下,瞭解主題思想,認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農村凋敝的根源,昇華學生珍惜今天來之不易幸福生活的意識。然後,通過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在畫面上體會人物所處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以及在這種環境下形成的獨特個性: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豆腐西施楊二嫂與中年楊二嫂,栩栩如生的形象使學生體會、感受人物不同的心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後學生根據自己所觀所感,寫出了各具特色的文章:有的從寫人物的角度反映當時社會現實;有的從描寫環境的角度去挖掘社會的病根;有的模仿課文的寫作技巧來書寫現實生活中的人與事。這種方法的改進有賴於我利用課下的反覆思考,才使得教學效果不斷提高。

總之,教師的課餘時間是一個完善教學的過程,咀嚼品味就會使得教學逐步完善。充分利用課餘時間進行思考,把成熟的想法應用於課堂教學,應當成為廣大教師的一種教育思想。實踐出真知,思考得越多,就越能使教學富有生機,越能確保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 傅道春編著 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2.《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 萬福 於建福主編 中國和平出版社

3.《新課程與教師角色轉變》 教育科學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