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的丞相公孙弘,如何评价此人?

历史鱼鉴


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在位的第二十年,其打破旧例,任命贤良对策出身的老儒公孙弘为丞相,汉代的士人第一次占据了中央政府的最高职位,汉初的军功贵族政府最终转变成文官政府。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公孙弘的出身,从而更全面的了解他。

公孙弘出身卑微,小时候做过狱吏,犯罪被免职后不得已只能去放猪了,但很小的时候就喜欢阅读儒家经典,只不过汉朝是察举制,做官的渠道比较单一,公孙弘在六十多岁时曾被征召去长安做官一段时间,但由于出使匈奴后的回复令汉武帝不满意只好再次回乡。汉朝是个重视孝道的王朝,不久后因为为后母守丧被家乡举荐,对汉武帝天人之道的回复又比较令汉武帝满意,至此在七十岁左右的年纪才有了大展宏图的机会,从御史大夫一直做到了丞相。

公孙弘一生低调行事,尽职尽责,最后成为汉武帝少有的亲近的大臣,在汉武帝那个酷吏横行的时期着实不易,不过其在丞相仅一年就去世了,倒也没干出什么太大的事,不过有两点能说一下,一件是排挤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董仲舒,打发他去封国当国相去了,以至于后来董仲舒辞官还乡,另一件是打压游侠之风,如果说上面尊崇儒术,那民间这些不安分守己的游侠注定要被整治。而游侠之风的势衰总要谈到他的,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也说过,公孙弘请诛郭解,而游侠之害不滋于天下,伟矣哉!总而言之,公孙弘的一生尽职尽责,没出什么大错,不过台湾学者柏杨也有反面的看法:晁错……主父偃……凡是忠心耿耿、意图改革的人,都受到酷刑。而像公孙弘这种八面玲珑、貌似忠厚的长者,却一帆风顺。和稀泥的人有福了,他除了关心自己的官位外,什么都不关心。非关心不可时,只关心陷害忠良。个人感觉公孙弘无非是汉武帝加强皇权制约当时王权贵族的棋子而已,之前的独尊儒术也是这样,汉武帝一生有多爱儒学倒不见得,否则也不会有晚年惨烈的巫蛊之祸了。





暮景风光


西汉时期的公孙弘是一个非常明智而聪颖的丞相,他是齐地薛县人,家里贫穷,只得到海边放猪。直到四十岁才学习《春秋》。他奉养后母孝顺而谨慎,齐地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具有长者风范的贤能之人。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天子刚即位,就招选贤良文学之士,这时公孙弘已经六十岁了,以贤良的身份人京当了博士,奉命出使匈奴,没有达到皇帝的认可,公孙弘因此借有病为名免官归家。这是一次不成功的出道,对公孙弘的内心很是纠结。十年以后,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皇帝又一次下诏征召文学之士,齐地的人们又是推荐公孙弘。公孙弘以七十岁的年龄推脱,齐地的人坚决推举,公孙弘不得已到了京城,这一次公孙弘的对策文章得到了皇帝的认可,汉武帝见到公孙弘,他的相貌非常漂亮,得到皇帝的肯定,封他为博士。由于公孙弘在朝内的杰出表现他的官职也不断的上升,很是得到皇帝的赏识,先后任御史大夫、丞相,甚至封爵为平津侯。直到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老死在丞相任上,享年79岁,在汉武帝的任期内像公孙弘这样的人物很是不多见,善始善终,寿终正寝,足见他在朝内的能力与处事的圆滑。

公孙弘为人猜疑忌恨,外表宽宏大量,内心却城府很深。那些曾经同公孙弘有仇怨的人,公孙弘虽然表面与他们相处很好,但暗中却加祸于以报复。杀死主父偃、把董仲舒改派到胶西当相的事都是公孙弘的主意。当然他自己也非常检点,饭菜简单,睡则布被,门客俱食,家无余财,士人皆以为他贤明。

公孙弘这样的人士曾以大雁奋飞之翼的超凡才能,在平凡的燕雀之群中遭受困厄,远行于猪羊之间,如果不遇到好的机会怎能得到公卿的高官地位?公孙弘虽然老迈,但是老而弥坚,处事精明,他以大雁的奋飞之翼,搏击长空,历练人生,开明的汉代,聚纳人才,展以能量,国祚久远,是有道理的。公孙弘以七十岁的贤士出仕,依附着骥尾,垂名汉室,德惠后代,却是有一番贤明的能力,雄伟奇异,见闻广博,其人生历程很是让人赞叹,令人称奇不已啊。


杨柳青青春之声


公孙弘(前200年-前121年),名弘,字季,一字次卿(《西京杂记》记载),齐地菑川人(今山东寿光南纪台乡人),为西汉名臣。其少时为吏,牧豕海上,四十而学,谨养后母。汉武帝时期,先后二次被国人推荐,征为博士。十年之中,从待诏金马门擢升为三公之首,封平津侯。先后被任为左内史(左冯翊)、御史大夫、丞相之职。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公孙弘于相位逝世,谥献侯。公孙弘是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为西汉后来"以丞相褒侯"开创先例。其在职期间,广招贤士,关注民生,并为儒学的推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曾著有《公孙弘》十篇,现已失佚。

人物评价

司马迁:①公孙弘行义虽修,然亦遇时。汉兴八十馀年矣,上方乡文学,招俊乂,以广儒墨,弘为举首。 ②大臣宗室以侈靡相高,唯弘用节衣食为百吏先。

班固:①平津斤斤,晚跻金门,既登爵位,禄赐颐贤,布衾疏食,用俭饬身。 ②世称公孙弘排主父,张汤陷严助,石显谮捐之,察其行迹,主父求欲鼎亨而得族,严、贾出入禁门招权利,死皆其所也,亦何排陷之恨哉!

汲黯: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

王政君:维汉兴以来,股肱宰臣身行俭约,轻财重义,较然著明,未有若故丞相平津侯公孙弘者也。位在丞相而为布被,脱粟之饭,不过一肉。故人所善宾客皆分奉禄以给之,无有所馀。诚内自克约而外从制。汲黯诘之,乃闻于朝,此可谓减於制度而可施行者也。德优则行,否则止,与内奢泰而外为诡服以钓虚誉者殊科。

司马贞:平津巨儒,晚年始遇。外示宽俭,内怀嫉妒。宠备荣爵,身受肺腑。

欧阳詹:公孙弘自明诚而为卿。

刘祁:迨至武帝,天下混同,士风一变,以学问为上,故争尚经术文章,一时如公孙弘、董仲舒、二司马、枚乘之徒出,文物大备。

蔡幼学:公孙弘为相,卫青用事,弘苟合取容,相业无有。

王夫之:公孙弘请诛郭解,而游侠之害不滋于天下,伟矣哉!

黄宗羲:公孙弘虽诈,其以卜式输财助边为非人情,以睚杀人而郭解不知为甚于知,此是弘长处。

于慎行:汉武表章儒术,公孙弘之力也。弘奏请博士弟子,第其高下,以补郎中文学掌故。又吏通一艺以上者,皆得选择,以补右职。为是劝学有文之典,遂为历代所祖。其实自弘发之,可谓有功于经术者矣。世徒以其曲学矫情,薄其相业,而不录其功,亦非通论哉!

蔡东藩:①八十衰翁待死年,如何尚被利名牵!岂因宣圣遗言在,求富无妨暂执鞭?②公孙弘则智足饰奸,取容当世,以视董子辕固之守正不阿,固大相径庭矣。然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古今之为公孙弘者,比比然也。于公孙弘乎何诛?

柏杨:晁错……主父偃……凡是忠心耿耿、意图改革的人,都受到酷刑。而像公孙弘这种八面玲珑、貌似忠厚的长者,却一帆风顺。和稀泥的人有福了,他除了关心自己的官位外,什么都不关心。非关心不可时,只关心陷害忠良。


华乐雨辰


公孙弘他是西汉名臣,他年轻的时候曾做过狱吏,后因犯法就丢了工作。公孙弘丢了工作后,为了生活,于是就去海上牧猪。当然就算如此,公孙弘还是有才学的。在汉文帝时期,公孙弘就曾和贾谊被征为博士。

在公孙弘四十多岁的时候,他还是不忘学习,比如学习《春秋》杂说、《公羊传》。

到汉武帝建元元年的时候,汉武帝命令朝堂和郡国举贤,那时已经六十岁的公孙弘以贤良知名被举荐到朝廷。

不过可惜的是,后来有一次,汉武帝让公孙弘出使匈奴,因为复命之言没有合汉武帝的心意,所以汉武帝就果断的认为公孙弘没有才能,所以公孙弘就免职回家。

有意思的是,后来汉武帝又命令郡国举贤,而这一次公孙弘又被推荐到朝廷。到朝廷后,汉武帝不仅把公孙弘的文章定位第一,而且还再次拜他为博士,让他在金马门待诏。

后来公孙弘又先后做了左内史、御史大夫。在丞相薛泽被免职后,汉武帝就想让公孙弘为相。不过汉朝的之前的制度是,想要为丞相,首先要是列猴。也就是说丞相之职一直说选用列侯担任。而那时汉武帝虽然想让公孙弘为相,但那是公孙弘却还没有侯爵。于是汉武帝就先封公孙弘为平津侯。

公孙弘的这个事例,就是以丞相封侯的例子,同时还是西汉第一位以丞相封侯的人,可谓是开创了先例。

公孙弘为相侯,广招贤能、关注民生,同时他还为儒学的推广做了不少贡献,他倡导节俭,想为帝天下人的榜样,身为丞相的他,吃的并非山珍海味,而且粗茶淡饭。所以很多士人都认为公孙弘是贤良之人。总的来说,公孙弘的评价还是不错的。


中孚鉴


汉武帝一朝,历任13位丞相。公孙弘便是其一,而且是少有的得以善终的丞相。

而公孙弘能成为政坛常青树的原因主要有:一.善于韬光养晦;二.他为人低调,不招摇,不轻易树敌;三.懂进退,从不僭越;四.深谙儒家之道。

基于以上原因公孙弘虽然略显平庸,却反而能得善终。



七品阐史官


公孙弘(前200年—前121年),名弘,字季,一字次卿(《西京杂记》记载),齐地菑川人(今山东寿光南纪台乡人),为西汉名臣。

其少时为吏,牧豕海上,四十而学,谨养后母。汉武帝时期,先后二次被国人推荐,征为博士。十年之中,从待诏金马门擢升为三公之首,封平津侯。先后被任为左内史(左冯翊)、御史大夫、丞相之职。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公孙弘于相位逝世,谥献侯。

公孙弘是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为西汉后来“以丞相褒侯”开创先例。其在职期间,广招贤士,关注民生,并为儒学的推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曾著有《公孙弘》十篇,现已失佚。

公孙弘是公羊学家,他没有留下自己的理论著作,其思想主要在他的贤良对策中反映出来。

公孙弘的最高哲学范畴是“和”。公孙弘认为任何两种事物都是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便是“和”。在社会政治领域中,人主和百姓是两个对立的阶级,但人主如“和德”,百姓就会“和合”,从而达到一种天下太平的和谐局面。作为社会领域中的个人来说,心同气、气同形、形同声都是相互对立的,但“心和”就会“气和”,“气和”就会“形和”,“形和”就会“声和”。同时,公孙弘又通过这种对立统一关系把人同天地联系起来,得出“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的结论,从而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公孙弘认为,“和”不仅存在于社会领域之中,也存在于自然界之中,“故阴阳和,风雨时,甘露降,五谷登,六蓄蕃,嘉禾兴,朱草生,山不童,泽不涸,此和之至也。”既然“和”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统治者应把它作为最高政治理想。公孙弘认为,统治者只有把握住“和”,才能使“麟凤至,龟龙在郊,河出图,洛出书,远方之君莫不说义,奉币而来朝”,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局面。

从“和”这一哲学范畴出发,针对汉武政治,公孙弘提出了治国安民的八项主张。这八项主张实际上讲的是两个问题:一是国家要节俭,轻徭薄赋,爱惜民力,为百姓创造良好的生产与生活条件;二是朝廷用人要因任授官,任人唯贤,赏罚分明,使官尽其责,人尽其才。

公孙弘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首先要使人民信服,统治者只有做到“业之”、“理得”、“有礼”、“爱之”,才能使人民“不争”、“不怨”、“不暴”、“亲上”,这是对公孙弘的“和”中“人主”和“百姓”这一对立统一关系的具体阐述。公孙弘在此强调礼义的重要性,认为“礼义者,民之所服也。”同时,光有礼义还是不够的,还要明赏罚,只有用“赏罚顺之”,才能使“民不犯禁也”。公孙弘把礼义和刑法结合起来,从而得出“法不远义”、“和不远礼”的结论。

公孙弘的思想中渗进了不少法家成份,如“因能任官”、法义结合、赏罚分明等。不过,公孙弘与单纯的法家又有显著区别。他不像韩非那样否定仁义,而是肯定仁义,并讲求德政,认为“天德无私亲,顺之和起,逆之害生”, 是比较典型的儒家思想。由是观之,公孙弘既不是单纯的儒家,也不是单纯的法家,而是把两者巧妙地揉和在一起。

政治作为

罢西南夷、苍海郡工程

公孙弘对于边疆问题趋于保守。从建元年间第一次出使匈奴时言不合汉武帝之意到元光年间出使西南后反对通西南夷工程,再到反对置苍海郡、朔方郡及五原郡,公孙弘始终将边境百姓的疾苦放在第一位。多次向汉武帝谏言停止边疆的营造工程,尽管武帝一直不以为然,公孙弘却从未放弃。元朔三年,升任御史大夫不久的公孙弘再次向武帝提出停止西南、苍海、朔方、五原的修建,在被朱买臣驳斥的体无完肤后,公孙弘依然没有死心,自退一步要表示赞成朔方郡的修建但仍然要求停止西南夷、苍海郡的建设。武帝这才同意。

反对任用酷吏管理百姓

公孙弘认为酷吏行事过于残忍,如果任用酷吏担任郡守之职,势必对待百姓不仁。因而反对汉武帝提拔酷吏宁成为郡守。

使游侠之害不滋于天下

游侠郭解在大赦之前多有命案,虽然后期有所转变,然而他的门客却因为他人对郭解不敬而杀人。按当时法律郭解应无罪释放,然后公孙弘却谏言郭解之罪大逆不道应该诛灭。 东汉荀悦认为,游侠在民间作威作福,培养自己的势力,他们违背道德破坏法纪,造成社会的动乱。

儒学贡献

公孙弘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提出并拟定了为“五经博士”设弟子员的措施,以及为在职官员制定了以儒家经学、礼义为标准的升官办法和补官条件。


海洋说历史


公孙弘(前200年—前121年),名弘,字季,一字次卿,齐地菑川人,为西汉名臣。

其少时为吏,牧豕海上,四十而学,谨养后母。汉武帝时期,先后二次被国人推荐,征为博士。十年之中,从待诏金马门擢升为三公之首,封平津侯。先后被任为左内史、御史大夫、丞相之职。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孙弘于相位逝世,谥献侯。

公孙弘是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为西汉后来“以丞相褒侯”开创先例。其在职期间,广招贤士,关注民生,并为儒学的推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曾著有《公孙弘》十篇。


多尔衮爱新觉罗


给人的感觉是个面相忠厚,心有丘壑的人,可能与他得志较晚有关系;对于他所不喜爱甚至憎恶的政敌,如汲黯和主父偃两人都是采用了类似的办法处置,即向皇帝建议把两人派到政治漩涡的焦点位置(汲黯做右内史,主父偃做齐相),然后在政敌犯错的时候落井下石,一举把其送上断头台。汲黯虽然未死,但是此后也偏离政治中心,做了淮阳太守。

还有一点,公孙弘是病死在丞相任上的,仅此一点就足可证明此人的深不可测


不吃猫的鱼1128


西汉名臣公孙弘是怎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公孙弘

我来答共1条回答

gin969LV.182018-04-03

公孙弘(前200年—前121年),名弘,字季,一字次卿(《西京杂记》记载),齐地菑川人(今山东寿光南纪台乡人),为西汉名臣。

其少时为吏,牧豕海上,四十而学,谨养后母。汉武帝时期,先后二次被国人推荐,征为博士。十年之中,从待诏金马门擢升为三公之首,封平津侯。先后被任为左内史(左冯翊)、御史大夫、丞相之职。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公孙弘于相位逝世,谥献侯。

公孙弘是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为西汉后来“以丞相褒侯”开创先例。其在职期间,广招贤士,关注民生,并为儒学的推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曾著有《公孙弘》十篇,现已失佚~

历史如何评价公孙弘

司马迁:公孙弘行义虽修,然亦遇时。汉兴八十馀年矣,上方乡文学,招俊乂,以广儒墨,弘为举首。

大臣宗室以侈靡相高,唯弘用节衣食为百吏先。

班固:平津斤斤,晚跻金门,既登爵位,禄赐颐贤,布衾疏食,用俭饬身。

世称公孙弘排主父,张汤陷严助,石显谮捐之,察其行迹,主父求欲鼎亨而得族,严、贾出入禁门招权利,死皆其所也,亦何排陷之恨哉!

汲黯: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

王政君:维汉兴以来,股肱宰臣身行俭约,轻财重义,较然著明,未有若故丞相平津侯公孙弘者也。位在丞相而为布被,脱粟之饭,不过一肉。故人所善宾客皆分奉禄以给之,无有所馀。诚内自克约而外从制。汲黯诘之,乃闻于朝,此可谓减於制度而可施行者也。德优则行,否则止,与内奢泰而外为诡服以钓虚誉者殊科~


历史阿Q


在汉武帝时期当丞相是一个高危行业。公孙弘可以说是少有的能得以善终的丞相。就这一点就说明公孙弘双商极高,是个厉害的角色。

汉武帝时期公孙贺也当过丞相,我们可以用他的反应来描述一下丞相的难,侧面衬托一下公孙弘。

闰月,丁丑,以太仆公孙贺为丞相,封葛绎侯。时朝廷多事,督责大臣,自公孙弘后,丞相比坐事死。石庆虽以谨得终,然数被谴。贺引拜为丞相,不受印绶,顿首涕泣不肯起。上乃起去,贺不得已,拜,出曰:“我从是殆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