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行為上癮”臺前幕後,生活中輕鬆避坑,更點燃孩子學習熱情

同事帶著放寒假的兒子來上班,一來,孩子就拿著手機來我們科室刷抖音,一刷一個上午的上班時間。期間,我們試著跟孩子聊聊天,拿零食給孩子吃,可都調動不起孩子的興趣,明顯抖音更有吸引力。下班了,孩子媽媽在窗口喊孩子吃飯,孩子也是無動於衷,等他媽媽進科室奪走手機後,孩子才不緊不慢地跟著去吃中飯。​

另一個同事說,別說孩子這麼迷戀手機出不來,就是我自己,用眼過度,眼乾眼澀,眼藥水都滴了半年,醫生強調又強調要注意眼睛的休息。明知道不能再追劇了,可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追了一部劇又是一部劇,昨晚上又看到半點鐘才強迫自己放下手機。我看只有瞎眼了,才能真正斷掉電視劇。

打通“行為上癮”臺前幕後,生活中輕鬆避坑,更點燃孩子學習熱情

不論孩子還是成人,被手機控制,好像已經成為了共性問題。有數據顯示:某短視頻APP,目前每日活躍數量超過1.5億,平臺上用戶日均使用時長更是高達76分鐘。

為什麼會這樣,一碰手機,身體和意志好像就是發生了詭異的分離,上癮了般,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然道真如我同事所言,就是自己意志力太差了才導致的嗎?在我讀了行為設計心理研究者和踐行者何聖君的心理類實用新作《行為上癮》後,才找到了背後的邏輯,找到了突破點。

什麼是行為上癮?

行為上癮,說白了就是“做了還想做。”

打通“行為上癮”臺前幕後,生活中輕鬆避坑,更點燃孩子學習熱情

為什麼會行為上癮?

1954年,美國著名生理學家奧爾茲設計了電擊老鼠的實驗。他的用意是研究腦部電刺激對學習的影響,想要觀察老鼠被刺激後是否會引發任何厭惡的感覺,阻撓學習的進行。

實驗中,腦袋裡被埋入電極的老鼠,無意間按壓實驗裝置中的小推板時,大腦就會遭受電擊,大部分老鼠會不約而同地退到遠離小推板的位置,它們厭惡甚至害怕。這個反應很符合奧爾茲的預期。但是,34號老鼠卻偏偏不,它在箱子裡活蹦亂跳,瘋狂按壓著小推板,任電流在腦袋中橫衝直撞,不理不睬實驗人員端來的食物和水,執拗地保持按壓小推板的動作,直到精疲力盡地死去。

為什麼會有小老鼠享受電擊的刺激?後來發現,植入過程中出現了個小失誤,電極按在了錯誤的位置上,探針彎了,本來計劃對準老鼠的中腦部分,現在碰觸到了大腦中的另一個區域。誤打誤撞,卻成就了奧爾茲此生最大的成就——發現了生物的快感中樞。

後來的神經學家發現,奧爾茲等人發現的其實是一種“獎勵”系統,他們刺激的區域是大腦最原始動力系統地一部分。這個系統逐步進化,驅使我們採取行動,消耗體能。

就如小白鼠,每一次大腦這個區域受到刺激,大腦都會告訴它:“再來一次,這次準會讓你感覺良好。”於是,我們就看到了一刷抖音就刷一上午的孩子。看到了本想只看一兩集電視劇,卻控制不住地想看完整部電視劇的同事。它們一次次地刺激你的獎勵系統,讓你的大腦很爽,爽到不捨停下,而忘乎所有。

打通“行為上癮”臺前幕後,生活中輕鬆避坑,更點燃孩子學習熱情

回到原來的那個疑惑,你還以為一拿手機,彈指間就小半天,只是意志力的問題嗎?

其實背後站著一波波聰明絕頂的設計經理人,他們針對大腦構造,設計出一套又一套的坑,不然讓你輕鬆入坑,更加牢牢鎖住你。

何聖君就在本書中羅列了六類讓你行為上癮的原理,包括:通過行為觸發預定你的首次注意力,利用一些心理機制悄悄助推入坑,採用即時反饋讓你停不下來,挑戰升級讓你上癮般地欲罷不能,利用未完成感讓你心癢難耐,用社交元素讓你在網絡迷宮裡難以自拔。

拿孩子玩的抖音來說,背後的機制是用算法推送消息。用大數據手段,根據你過去的閱讀行為給你打上興趣標籤,然後將與之相關的文章推送給你。你反覆點開後,系統就會把更多匹配的內容給你。於是,本來你點開一個感興趣的視頻,想著反正就幾分鐘,看完了就退。看完了後,發現跳出的另一條視頻又是吸引你的。就這樣一條又一條,你看到的全是讓你心動的。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就是因為個個是投其所好的專家,利用了每個用戶的使用習慣,牢牢抓住我們的眼球,爭奪我們的時間。

這就是喜好觸發讓我們不知不覺就上癮了

。怪不得越來越多的網友調侃:某音五分鐘,人間三小時。

打通“行為上癮”臺前幕後,生活中輕鬆避坑,更點燃孩子學習熱情

在我們瞭解了行為上癮的內部機制,和讓你行為上癮的外部六大套路後,作者也列舉了讓我們清醒思考的四種力量,他們是習慣力量,微習慣力量,環境力量,工具力量,讓我們來擺脫行為上癮。

既然行為上癮效果這麼強大,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利用它的正面效應,設計出適合自己的,把它用在具體的場景中,讓自己變得更美好。

  • 老話說,學好難,變壞只是一瞬間的事。環境的力量,不管什麼時候都是十分重要的。

我家兒子下半年上小學,邊上的同齡人陸續開始接觸幼小銜接的內容。我雖然沒給孩子報班,但是天天聽周邊的人談論幼小銜接的內容,慢慢也開始學習起這部分的內容。而孩子,跟他一起玩的小夥伴有事沒事在兒子面前顯擺他們的知識,哪怕孩子再小,都是有上進心的,都想自己變得更強大,於是孩子自己也要求學習他小夥伴們一樣的內容。我倆一拍即合,商定好由媽媽領著他在家學習。

環境的力量就是這麼強大,好的環境,能讓你育兒路上更加省時省力。兒時有兒時的朋友圈,工作後有工作後的朋友,有娃後,經營的就是同頻的寶媽,孩子的朋友圈了。

打通“行為上癮”臺前幕後,生活中輕鬆避坑,更點燃孩子學習熱情

  • 相對來講,孩子一般是三分鐘熱度,意志力相對薄弱。我利用微習慣力量,每次只學習三到五分鐘的時間,最長也不超過十分鐘。微習慣之所以用“微”來形容,因為這種習慣養成方法非常微小。

孩子幼小銜接,背後我做了大量的功課,也列了短期目標,長期目標。就拿識字來說,既有量的要求也要有質的保證。但到孩子這,每天最多給他認識五個字,多了還不允許。因為量少,孩子輕易間就完成目標,對他來說是踮起腳尖就夠得著的,再加上飢餓營銷,孩子的興趣一直很高昂。

等孩子養成學習習慣後,什麼點做什麼事,孩子自己就主動要求了,即使哪天沒主動提起,家人提醒下,兒子也馬上去做。但是,假如中斷一段時間後,再想回到之前的和諧氣氛,孩子肯定得先鬧一鬧情緒,又得從頭開始,慢慢再適應。

所以不管是微習慣的挑戰,還是習慣的養成,堅持,特別重要。

打通“行為上癮”臺前幕後,生活中輕鬆避坑,更點燃孩子學習熱情


打通“行為上癮”臺前幕後,生活中輕鬆避坑,更點燃孩子學習熱情

  • 即時反饋對孩子尤其重要,適當地獎勵更能牢牢鎖住孩子的注意力。

我弄了心願星和心願星銀行機制。

心願星是每次孩子學習新知識後都有的小反饋,另外,只要孩子學的時候注意力集中,或即時掌握所學的知識,有時哪怕是好好地坐住等情況,都會額外的獎勵星願星,用心願星可以換取孩子想要的小心願。

玩了一段時間後,發現孩子更多的時候留著心願星捨不得換,我又想了心願星銀行機制,模仿實體銀行,存錢有利息,貸款要付利息,利息是百分之十。心願星銀行是孩子自己設置的,所以他玩起來更加上心。兒子第一次存120個心願星,得到了12個利息的心願星,我到現在都還記得他當時的興奮和滿滿的幸福感。

即時的反饋和一點的小獎勵,孩子覺得學習就是玩的,並且一點點的挑戰,特別好玩特別有成就感。

打通“行為上癮”臺前幕後,生活中輕鬆避坑,更點燃孩子學習熱情

所有的事物都有正反兩面,很多時候危機就是轉機,行為上癮也是如此。就像美國心理作家麥格尼格爾所說的:“要成功做到自控,你必須知道自己為何失敗。”打通《行為上癮》的過程,其實也就是在幫助我擺脫那些不好的行為上癮,重獲更加好自己的過程,也是幫我點燃孩子學習熱情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