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中亚文化的血泪史

在我写精绝古国的时候就有提到英国人斯坦因发掘的莫高窟和王道长的故事

今天就以他们为主角,还原历史,洞悉莫高窟。。。

莫高窟地处敦煌,在古代是丝绸之路的咽喉,它前有阳关,后有玉门,是河西走廊千里荒漠中的一方繁盛的绿洲,自古以来就有“塞上江南”之称。


莫高窟—中亚文化的血泪史


塞上江南示意图

在十六国时期,中原兵荒马乱,战争频繁,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在这种烽烟弥漫的年代,人们渴望找到一个局势相对稳定的地方。

于是大批百姓和文化人士离开了故土中原,踏上了河西敦煌的土地,而随着他们一起到来的还有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宗教。。。

相传,僧人乐尊路经此地时,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之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

莫高窟—中亚文化的血泪史

莫高窟佛像雕塑

从这传说可以看出, 当时的敦煌已经深受舶来文化的影响,佛教在印度传播初期,石窟为僧人修行的场所,但是到了犍陀罗时期才有了佛像雕塑。

在洞窟内造就佛像和壁画就是丝绸之路上文化交互繁盛的最好证明。

让人惊奇的是,历来在莫高窟周边的各种政治势力,互相之间打得你死我活,却都愿意为莫高窟做一点好事。


北魏的王室、北周的贵族都对莫高窟的建造起了很大的作用,更不必说隋代、初唐、盛唐时莫高窟的欢快景象了。

连“安史之乱”以后占领敦煌的吐蕃势力,以及驱逐吐蕃势力的张议潮军队,本是势不两立的敌人,却也都修护了莫高窟。

由此奠基造就了千佛城的文化瞻仰之名。。。


莫高窟—中亚文化的血泪史


张议朝军示意图

直到明朝嘉靖年间,为了抵御游牧名族的袭击,封闭了嘉峪关,使敦煌变成了塞外游牧之地。。。

同时西亚形势也开始变化,丝绸之路中段的巴尔干半岛开始由斯曼帝国进行控制,造成了伊斯兰世界与基督教世界的对立。

于是丝绸之路变成了一条非常危险和困难的商路。

这一切都直接造就了敦煌的衰败和没落。

当莫高窟200多年后再次出现与历史中时我们的主角便出现了-王圆箓道长


莫高窟—中亚文化的血泪史


王圆箓照

一个战乱时代出生的凡夫俗子,早年从军,突然归一道教,远游塞外,隐居佛教莫高窟, 一切像是命运的玩笑,而这只是个开始。。。。

王道长隐居莫高窟时洞口已经多处塌陷,眼见之处只有颓败与荒凉,一个一贫如洗的穷道士在没有政府的资助下,每天跋涉在大漠风沙中,挨家挨户化缘,用化来的每一分钱都用在了莫高窟的整理修复上。


莫高窟—中亚文化的血泪史


莫高窟壁画-普贤菩萨下凡

有天他找的人在甬道内写经的时候,将点旱烟的芨芨草,插到墙上的缝隙中,芨芨草深入到墙缝中,这个人小心敲打着墙壁,里面传来了一阵空润沉闷的声音,藏经洞就此被发现了。

藏经洞内发现了大量封存近900年的的参数和文献,涉及各时代各民族的文字,比如吐蕃文、回鹘文、西夏文、佉卢文、于阗文、梵文等。

据文献记载,应该是在元代统治者占领敦煌以前,得到消息的僧人们惧怕塞外游牧的攻击,于是将来不及带走的文献藏与此洞内。

谁晓得这一走便再也未能归来。。。


莫高窟—中亚文化的血泪史


莫高窟壁画

王道长对于藏经洞的发现是震惊的,作为一介布衣能想到首先便是上交朝廷。

可惜,没有人对他送的这些“奇怪”的经书感兴趣。

首先他徒步行走50里,赶往县城去找敦煌县令严泽,并奉送了取自于藏经洞的两卷经文。王道士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引起这位官老爷的重视。

这位姓严的知县不学无术,只不过把这两卷经文视作两张发黄的废纸而已。

几年后,敦煌又来了一位新知县汪宗翰。汪知县是位进士,对金石学也很有研究。王道士向汪知县报告了藏经洞的情况。

汪知县当即带了一批人马,亲去莫高窟察看,并顺手拣得几卷经文带走。

换来蕃台衙门的回应是:“没有经费!”


莫高窟—中亚文化的血泪史


莫高窟壁画-释迦摩尼降魔

两次找知县没有结果,王圆箓仍不甘心。于是,他又从藏经洞中挑拣了两箱经卷,赶着毛驴奔赴肃州(酒泉)。

他风餐露宿,单枪匹马,冒着狼吃匪抢的危险,行程800多里,才到达目的地,找到了时任安肃兵备道的道台廷栋。

这位廷栋大人浏览了一番,最后得出结论:经卷上的字不如他的书法好,就此了事。

王圆箓无法可想,又斗胆给清宫的老佛爷写了秘报信。然而,大清王朝正在风雨飘摇之际,深居清宫的官员哪望能顾得上这等“小事”。

王圆箓的企盼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如果,如果,当时任何一人对这些藏卷加以重视,还有斯坦因什么事。。。。。


莫高窟—中亚文化的血泪史


莫高窟佛像雕塑

作为佛教圣地莫高窟的守护者,四处奔波,苦口劝募,用于清理洞窟,修护文献,保护文献,他是尽心尽责的。

但是自发现藏经洞七八年以来,这堆“残书故纸”并没有给他带来了什么好运。

1907年,斯坦因来了,斯坦因对王道长的印象记载道:他是个孤傲的,忠于职守的人,见到生人非常地紧张和害怕,脸上不时流露出一丝狡猾,机警的表情。

斯坦因暗感王道长不是一个可以用金钱买动的人,于是将自己多年中亚文化所学以及对于玄奘的敬仰娓娓道来。

王道长突然觅得知音人般的允许斯坦因在所有洞内考察参观,甚至将藏经洞文卷也都交给其参阅。


莫高窟—中亚文化的血泪史


莫高窟出土经卷

斯坦因诚然还是袒露了自己的野心,欲问其购买经卷,王道长起初是犹豫和矛盾的。

但是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视,而且是逐级上报,但无人过问,致使他心灰意冷。同时他的宏愿,清扫洞窑,修建第三层楼架木桥的经费一直没有筹到。

而且当时斯坦因对于中国的考察是持有政府通关令的,一介道士也深感无阻挡之力。

虽然极其不愿意,却也无奈让步,于是考虑再三,王道长将自己以为最没有收藏价值的汉文外的经卷都给了斯坦因进行挑选。

自以为打对了小算盘的王道士却正是随了斯坦图的愿。。。。


莫高窟—中亚文化的血泪史


莫高窟千佛雕像

当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带向全世界宣传之时,当朝命官这才懂得了其重要价值,但他们不是考虑如何地保护它,而是千万百计窃为己有。

因此,一时间偷窃成风,敦煌卷宗流失严重,这是敦煌卷宗自发现以后最大的劫难。

1910年清政府作出决定,把剩余的敦煌卷宗全部运往北京保存。在运送的路途中,几乎每到一处都失窃一部分。

更有甚者将原本破旧的经文撕去部份,以掩盖偷盗的事实。。。于是令已经岌岌可危的卷宗残败的更为严重。

当时运往北京的文卷多达几万册,可是真正到达北京完好的最后只有八千册。

莫高窟—中亚文化的血泪史

莫高窟壁画


大量经卷的散失,使王圆箓感到非常痛心,因为藏经洞是他发现的,多年来在他保管期间从未发生过无故大量散失的事,官方如此掠夺,又如此贪心,使他感到极大的愤慨。

所以,当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到达莫高窟后,王圆箓对他说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话,《斯坦因西域考古记》是这样记述的:“说到官府搬运他所钟爱的中文卷宗致受损伤遗失,他表示后悔当时没有勇气和胆识,听从蒋师爷的话,受了我那一笔大款子,将整个藏书全让给我。


莫高窟—中亚文化的血泪史


莫高窟壁画,容我多插几幅图,每一副都太美了

受了这次官府的骚扰之后,他怕极了,于是将他所视为特别有价值的中文卷宗另外藏在一所安全的地方。

最终莫高窟的发现慢慢开始轰动,全世界得知消息的探险家们都纷纷向敦煌出发,掠夺中国简史从此上演。。。。


莫高窟—中亚文化的血泪史


莫高窟修复后

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

身后,沙坟如潮; 身前,寒峰如浪。

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旅途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宏广。


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如壮汉啸吟,与自然浑和,却夺人心魄。

可惜它们后来都不再欢跃,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

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敦煌千古事,苦乐谁心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