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出使西域被匈奴人擒獲,匈奴人為何不殺他?

Abigale竹蘺軒茶舍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漢武帝劉徹即位,當時,張騫任皇宮中的郎官。郎官在漢朝是一個重要的職位,相當於皇帝的護衛。建元三年(公元前138),漢武帝從大局從國情出發,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時任郎官的張騫應募擔任本次出使的使者,使團從長安出發,經匈奴,但是他在匈奴被俘,這一困就是十年。後來逃脫後,他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然被匈奴抓住,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張騫出使西域後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他對開闢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的貢獻。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便有了特殊的歷史意義。

那麼,張騫出使西域,進入河西走廊時被匈奴扣押。明知張騫出使西域將對匈奴不利,為何匈奴冒頓單于沒有殺死張騫?相反,匈奴人還對張騫挺不錯的,給予了優厚的待遇,並且給他娶妻生子。這是為何?

要知道漢朝自從漢武帝登基繼位為帝后,漢朝決心改變以往對匈奴的和親政策,想一舉解決掉匈奴的隱患。為此,漢武帝特意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聯絡大月氏國,希望能夠共同夾擊匈奴。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在河西走廊的時候,張騫等人被匈奴騎兵發現了,他們被押送到了匈奴王庭,然後交由匈奴單于處置。萬幸,匈奴人並沒有打算處死張騫,而是採取威逼利誘的方式拉攏張騫等人,甚至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

匈奴不殺張騫的原因之一當然是處於道義,雖然說當時漢朝和匈奴處於緊張的軍事對峙狀態,但張騫畢竟還是漢朝的使者,都說“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當時兩國都有扣押對方使者的習慣,僅僅在漢武帝時期,匈奴人就扣押了10多批使者,漢朝也採取同樣的方式來對待匈奴使者。不過雙方都沒有殺使者,只是扣押了而已。

另外,古代的時候人口資源十分重要,更不用說人才的爭奪了,那定是更加的激烈。張騫等人都是漢朝千里挑一的人才,匈奴人也十分惜才。人才是第一生產力,如果能夠吸納他們融入匈奴,那就可以省去不少培養人才的時間和精力。都說“兵強強一個,將強強一窩”,這樣做還可以迅速的增強匈奴人的綜合實力。

在這種思維的影響之下,如果直接殺掉張騫等人就顯得很虧了,不但會進一步影響漢匈兩國的關係,導致無法轉圜,還白白地流失了人才,要知道張騫等人可是人才中的佼佼者。

作為身負使命的張騫等人來說,如何才能降服他們、讓他們為匈奴賣命呢?

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讓你在匈奴有一個家,即娶妻生子,再給予優厚的待遇,那麼慢慢的就會產生一份認同感,最終就有可能令他們為匈奴賣命。

然而,張騫在匈奴那裡待了10年左右。一晃十載張騫並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始終想著如何離開匈奴人的地方。匈奴從未想過張騫會有如此堅定的信念和毅力,因張騫在匈奴待久了,匈奴人以為他已被同化,便開始對他放鬆了監視,張騫逮著機會逃走了。

經過艱難的行軍後,張騫一行人終於到了大月氏,可是大月氏已經沒有再跟匈奴對抗的打算,也就沒有了跟漢朝聯合的打算。這令張騫萬分失望,只得啟程回漢朝。

張騫等人是值得欽佩的,他們並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最終還是逃回了祖國,選擇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增進中原和西域的交流和友誼,打通利於千秋萬代的絲綢之路!

人才在歷朝歷代都是備受重視的,正是張騫的才能躲過了殺身之禍,甚至讓匈奴給予如此多的優厚待遇。但是,一個人真正的偉大之處是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張騫做到了!筆者確實佩服!


鄧海春


張騫是探險家,旅行家,掛名外交家。帶著聯絡大月氏和大漢合作去出使西域。

在漢武帝準備打擊匈奴,從匈好俘虜口中得知西方有大月氏國家,在伊犁河畔,國王被匈奴人殺死,腦殼也作成酒器,國人非常痛恨,月氏王想報父之仇,卻苦於無人相助,武帝想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於是決定派使者到那裡。

張霧以小官領百多人,從隴西出發,讓堂邑氏的家奴堂邑父為嚮導,西行進入河西走廊。命運不及碰上匈奴的騎兵,被全部抓住,送到匈奴王庭(呼和浩特),軍臣單于知張騫欲去月氏,堅決不同意他們過去,扣留和軟禁起來,為軟化拉攏張騫不去月氏的念頭,給了老婆,生了孩子。

但沒有讓張騫動搖為漢聯絡月氏意志和決心。在匈奴留居了十年之久後,到前129年張騫和堂邑父乘匈奴不備逃出匈奴王庭,又向西尋找月氏。他們穿上胡服會說胡話,象胡人一樣。順利地穿過匈奴人生控制區到西域。

可月氏仇敵烏孫,在匈奴支持打擊月氏人,又使月氏從伊犁河流計分向鹹海的媯水地區,打敗大夏人建立國家。張騫瞭解沒有去伊犁,轉向西南,進入焉耆,溯塔里木河西行過車庫,疏勒等翻越蔥嶺,直達大宛(費爾干納)是非常艱苦長途萬里之多跋涉路途,到大宛後,向大宛王說明大漢王神威,會有所報達能給他很多財物。希望派人相送,人宛王答應派了嚮導和和譯員,將張騫等人送到康居王,康居王又將他們大月氏。

不料大月氏由於新建國家十分肥沃,物產豐富。並且匈奴和烏孫都以隔離很遠,外敵侵擾的危險已大大減少,改變態度。無意報仇雪恨,張騫十分賣力也不能說服月氏人,與漢朝聯盟夾擊匈奴的主張。

張騫只有返回,過媯水南下抵大夏藍氏城動身返國為避開匈奴的控制區,想過青海羌人地區,他們改沿南疆南部,循崑崙山北麓的南道。從莎車,經于闐,鄯善,羌人地區。還是碰上匈奴騎兵被俘虜。又扣留了一年多,回到奴隸王庭,在軍臣單于死後,其弟伊稚斜自立為單于,和軍臣單于兒子鬥爭內亂中,帶著老婆和堂邑父逃回長安。

張騫聯絡月氏打擊匈奴沒有成功,中原人無意有意中完成探險,旅行,和聯絡西域各國的壯舉。使中原認識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諸國地理位置風土人情。瞭解鳥孫,奄蔡,安息,條支,身毒的許多情況。使中原人知道了中亞各國特產,人口,經濟,城市,兵力。為讓司馬遷《史記大宛傳》有確定記錄。

漢武帝對張騫的忠誠使命,堅毅而為,講求信用,寬洪大量。特封張騫太中大夫,堂邑父為奉使君,以表彰其功績。張騫不是將軍和土兵。我們從李廣李陵殺死很多匈奴奴士兵將領,都能活著,看當時的匈奴人不是惡魔,並不是見人就殺的惡徒,張騫前後兩次被抓,並沒有武器外,和匈奴以抓活人為奴隸也有關係。當然更重要是有聰明才智才會不殺。


ww3721王建文


匈奴人為何不殺張騫?問這個問題的時候,不妨也再問一下,匈奴人為何要殺張騫呢?其實在漢代,當時的情況,漢人和匈奴人之間並不像後世渲染的那樣水火不容,況且,對於使者的處理上,雙方是有默契的。



一、漢匈之間軍方的對峙也僅僅是在戰爭期間才會水火不容。民間的正常交往從來沒有中斷過。

漢朝和匈奴人之間一直是有鬥爭又有合作,民間往來並沒有中斷,邊境地區的貿易依然活躍。本來就不是漢人見了匈奴人就要趕盡殺絕,匈奴人見了漢人也要殺之而後快。後世人文人描寫這段歷史的時候,多給兩個民族加上了濃濃的硝煙。其實當張騫被匈奴人抓住的時候,匈奴人並沒有足夠的理由一定要殺了他們。也許很多人當時抓住的漢人不止張騫,更不可能是見了漢人就殺。



二、張騫的身份是使者,只有漢朝皇帝賜給的使節。兩國之間不斬來使,是雙方約定俗成的默契。

雙方交兵的時候,漢朝也曾經多次扣押匈奴人,匈奴人也扣押了很多次漢人。但兩國交兵不斬來使,誰也不會輕易地破壞這種默契。李廣被俘過,李陵被俘過,蘇武曾被扣押在大漠19年,他們也都沒有被匈奴人殺掉。即便是在東漢時期耿恭獨守西域孤城,匈奴人依然相信他們不會殺使者,最後,匈奴的使者被殺後在城樓上剔骨食肉。所以當年匈奴人不殺張騫,是因為有不斬來使的共同認知,同時更不想和漢朝立刻兵戎相見。



三、匈奴人和漢朝之間,雙方人才爭奪戰從來沒有停止過。

漢朝有很多匈奴人當官,同時,匈奴人中也有很多漢人在替匈奴人訓練軍隊。漢朝皇帝派出的使者在漢朝都是能人,如果可以把他留在匈奴,作為一個掌握漢朝重要資源的人來說,匈奴可就賺大了。所以,張騫被扣留期間,匈奴還給他配了一個老婆,希望他能成為匈奴的一份子。但最終,張騫持漢節未變,不辱使命逃回了漢朝。



匈奴人和漢朝已經是兩種不同文明之間的爭鬥和對話,不是兩個野蠻群族的獸鬥。對於俘虜是殺是留均須考慮當時的形勢和實際需求。


牧漁子


想必大家中學課本上對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有一定了解,這主要是因為西漢時期,匈奴人任性自由對金銀財寶貪慕,本來是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開闢絲綢之路,但是在中途他被俘了長達,娶匈奴人為老婆,這一事件有著很大的歷史意義。眾所周知,這位西方文化的開創者,不僅對當時創下了奇蹟,對今天的我們在開拓視野上也有著一定的幫助。而他的妻子是匈奴人,這個想必很少人瞭解吧,下面一起來看看他是怎麼在匈奴的魔掌下生存的。

按理說,匈奴人那麼野蠻,活捉兩次早該殺了,他竟然堅強地活了下來,匈奴還把他當成了親人,這是怎麼回事,我們都知道他出使西域那年剛好是漢武帝腦洞大開,要讓織的絲綢能找到一個途徑運輸,與西域人達成友好合作。但情況不樂觀,張騫一呆是長達10年。那麼為何匈奴對他採取了先俘虜後允許他逃跑呢,在這裡,有三個原因:

一:匈奴人知道張騫對西漢存在的價值,他們對武帝的決心太瞭解了,不會把他按照間諜處理,那時的匈奴並不懂很多文化,文明發展非常落後,人單力薄,軍力薄弱,再加上缺乏人才,所以就仁慈了一次。

二:匈奴邊境的人們往往是渴求文化發展,提高自身水平,他們繁衍的後代很少有才有德,粗魯不講道理,深切覺得一個漢人和匈奴生的孩子必定有文化休養,於是張騫就被迫娶了他們的女人,從而在西域生活。

三:匈奴人為了後期和漢朝和睦相處,用了先脅迫在和西漢有關係的招數,這點或許是最關鍵的,當張騫回到漢朝,他跟漢武帝說起自己在西域十年的遭遇,武帝自然有辦法讓匈奴投降,絲綢之路的開啟就沒那麼難了。恰巧我認為這是最關鍵的一點,如果沒有這個做鋪墊,很難想象張騫的結局。

其實多條路,多個朋友這個道理在今天時代也很受用。張騫出使西域的過程中,收穫了很多,也成長了不少,但最受益的應該是從中獲取了幸福。當武帝得知為了自己的事情,他寧肯娶了西域的夫人,這種犧牲是值得讚歎的。


用戶50514867228


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兩軍交戰,還不斬來使,更何況匈奴當時和漢朝並不屬於完全的戰爭狀態。

實際上,當時漢朝和匈奴的關係,實際上是很微妙的。


當年劉邦出戰匈奴被困在白登山,張良用計買通了匈奴的於氏(即皇后),換來了匈奴的退兵。自此之後,漢朝和匈奴之間開始了六十餘年的和親階段。即,漢朝將宗室的公主(有時用婢女冒充)嫁給匈奴的單于,通過這種方式來維護漢匈之間的和平。

然而,這種和平是很脆弱的。一方面,漢朝肯定是不滿足於這種屈辱,一直在積攢力量,伺機一雪前恥;而匈奴則因為其物資短缺,所以打草谷(即搶劫漢朝邊境城市)時有發生。但是,雙方的高層,卻一直沒有撕破臉皮。

張騫,本身就是持有漢朝節杖的使節,其在外實際上代表了漢朝皇帝。匈奴和漢朝打交道這麼多年,雙方也沒少互派使節,所以對於這一點是清楚的。因此,匈奴不會貿然殺掉張騫,引起漢朝撕破臉皮。再者,張騫當時出使的理由,並不是聯合大月氏對付匈奴,而僅僅是“出使”,既然這樣,匈奴也沒有理由殺他。


不過匈奴的軍臣單于也不傻,實際上看出來了張騫的目的,他對張騫說過:“月氏在吾北,漢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漢肯聽我乎?”意思是,假如我想派使節出使南方的南越國,漢朝會讓我通過嗎?實際上這已經很明顯看穿了漢朝的意圖,只是沒有實際證據而已。

實際上,筆者認為,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匈奴此時的確強大,其對於自身實力很自信。當時,匈奴已經打敗了月氏,控制了北至西伯利亞南部,東到大興安嶺,西至中亞地區,南抵長城的廣大地區,西域諸國都在匈奴的控制之下。所以,匈奴敢保證,月氏即使和漢朝聯合,也不是其對手。

所以,基於漢匈兩國表面的友好,和沒有實際證據,再加上匈奴對自身實力的自信,匈奴單于不會除掉張騫。


庭州行者


匈奴人為自己留有後路,也是懾於大漢天威。


中國民間文藝


絲路開通,長安成了西部小國的嚮往之城。匈奴,泛指周天子九州化內儲王分封。中原四野,亂民分庭,西羌遠離中廷草木有情。張騫漢使信者,渴望一個符號帶進朝廷,寶馬香袋換來鹽米衣縫。大漠浩瀚,對月舞情。歷史大漢西征只是為了政權利益殺亂了民族之聲!昭君漠北,李陵長弓,只有李白從碎葉來,上天朝走遍太白鋒,灑酒桃花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