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恭几十个人是怎么守住北匈奴两万人围攻一年的?是不是历史夸大了,还是真有其事?

大卫威尔


东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西域戊己校尉耿恭屯兵金满城,手下只有区区数百汉军,却遭到匈奴两万铁骑的围攻。所幸耿恭准备了大量剧毒箭矢,打了匈奴一个措手不及,逼得他们暂时后撤。

耿恭当然明白,危机只是暂时解除。匈奴人这次只是稍避锋芒,等他们铲除附近车师国的残余抗匈力量,巩固了局势,就会卷土重来。而金满城虽地扼咽喉,但地势低缓,水源也不充沛,绝非久守之地。为了能坚持到最后一刻援兵到来,耿恭决定换个地方继续跟匈奴人玩儿!

图:车师古道,当年耿恭他们从这里撤离金满城

这个地方,叫做疏勒。注意,这不是班超驻节的那个西域南道之疏勒国,而是在金满城东南不远处的一个要塞。其残骸至今尚存,为新疆迄今为止发现的惟一汉代建筑遗址、被自治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置就在今新疆奇台县以南六十公里处半截沟乡麻沟梁村石城子这个地方。大家有空可以去瞻仰瞻仰。其实说是城堡,也就一个方圆不过半里的小土围子罢了。具体小到什么程度?南北宽138米,东西长194米,还没半个足球场大,耿恭几百人守在里面也够挤的。不过正是小城才最好守,因为需要防守的城墙短,进攻一方兵再多施展不开也没用。它还有一个优点是建在天山半腰,海拔高达1770米,北靠一面陡坡,两边都是天然的悬崖峭壁,下临万丈深渊,放眼望去,高峻险要直入云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另外,疏勒城东面傍依一条常年不绝的麻沟河,流入城中可为水源。在西域想要守城,没有比水更为宝贵的东西了。

于是这年五月,耿恭率部移驻疏勒城,积储粮食与饮水,整修军械,加筑城防,准备长期坚守。

两个月后,不出耿恭所料,匈奴人卷土重来了。这一次,北匈奴单于亲自出马,不拔掉耿恭这颗讨厌的钉子,他决不罢休。

可北单于万万没想到,就算这样,耿恭居然还是没屁滚尿流的投降,甚至也没龟缩城中,反而率领一支敢死队,又一次主动从城中杀了出来,顿时打了匈奴大军一个立足未稳,丈二摸不着头脑。

然而关于这次战役,范晔《后汉书》给我们留了一个不小的疑点,我们先看原文:“恭募先登数千人直驰之,胡骑散走。”

这就奇怪了,我们前文明明提到,按照汉军编制,耿恭和关宠这对戊己校尉手下各只有数百兵马,这一下子怎么又跳出数千人的敢死队来,这岂不是前后矛盾吗?

小生认为,史书这句应为笔误,可能刻错了,把“十”刻成了“千”。也就是说,这支敢死队其实只有数十人。

当然也有人说,这数千敢死队可能是耿恭在疏勒城里招募的车师民兵,可是这更不可能。车师后国是个小国,全国人口不过一万五千,军队不过三千(见《后汉书西域传》)。耿恭去哪里招数千壮丁来参战,还愿充当敢死队给汉军打先锋,这岂不是痴人说梦?再说方圆不过一里的小小疏勒城也挤不下这么多人啊!而对照司马彪的《后汉纪》:“恭募先登士四十人出城奔,斩首数十级。”可见范晔此处果然笔误。

竟然只有四十人,耿恭这锋芒初露,真是摸透了用兵之道——以小规模的最彪悍的特种部队对匈奴人进行突袭,打对方一个立足未稳!匈奴人还没从金满城阴影中走出来,就又在疏勒倒了大霉,遭到汉军如鬼魅般的夜袭,顿时炸营而逃,一路狂逃至山下十余里,见耿恭敢死队没有追来,这才长舒一口大气,再也不敢妄自攻城。

然而,大单于毕竟是大单于,果然比左鹿蠡王诡计多端,他见疏勒城无法一时拿下,便转换思路,使出了切断汉军水源的损招。

大单于命令,派重兵去到疏勒城下麻沟河的上游,筑起堤坝,堵塞河道,竟将这汉军的唯一水源给生生切断了。

图:疏勒城与麻沟河谷歌地图

这下耿恭傻眼了。没料到匈奴单于竟能想出这等损招,简直比汉人还要阴险狡诈。这可怎么办呢?如今又是初秋干旱时节,等到老天开恩下雨还不知猴年马月,而城中储备的饮水最多只能坚持十天,如果再没水来,大家都得活活渴死。

匈奴单于笑了,大笑。常言说活人不能被尿憋死,但却能被水憋死,尔等还不快快投降?

图:这就是当年被匈奴人截断的水源

耿恭当然不投降。因为他还有最后一招,挖井!地表水没有了,还有地下水。咱们掘地三尺,不,三丈,还怕整不出几百人喝的水来?

然而,转眼半个月过去了,汉军上下齐上阵,连耿恭都亲自上工地挖土,可大家一气挖了好几个井,每个井竟然都没有水。这不是他们挖的不够深,别说三丈,最深的井都有十五丈了,这已经是超过十层楼的高度,然而,还是不见水,一滴水都没有!

其实这也很正常。疏勒城建在半山腰悬崖峭壁之上,那地下水得在多深!又值秋七月天根水涸之时,打井?我看也这不过是将士们在求生本能的促使下,尽人事而听天命罢了,希望微乎其微。

图:疏勒城地势

一般来说,人在断粮的情况下可以存活七天以上,但是断水超过三天,大部分人就会因为脏器脱水而死亡。面对死亡阴影的一步步逼近,汉军将士们这些天是怎么撑过来的呢?

那当然是只得喝一切可以入口的液体了。包括露水、草汁、马尿,甚至到最后,史书记载:“吏士渴乏,笮马粪汁而饮之。”也就是用布从马的粪便中榨取出水汁来,捏着鼻子往嘴里灌。为了生存,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与尊严,汉军将士誓死不降,日夜掘井不休,十五丈,十六丈,十七丈……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赫日当空,很多人竟活活累死渴死在了干涸的井边。再这样下去,大家恐怕就要“笮人粪汁而饮之”了。不到最后时刻,他们绝不杀马求生,对于一个战士来说,马是他们最好的战友与伙伴,甚至与自己的生命是平等的。

然而随着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一天一天煎熬,又眼看着将士们如沙漠中的鱼儿般一个一个绝望死去,即便是汉兵如神一般景仰的最坚强的战士耿恭,也不免有些灰心了。终于,在人力无果的情况,耿恭决定求天。

说干就干,第二天,耿恭率领将士们来到枯井边,翕动干裂的嘴唇,仰天高呼:“昔苏武困于北海,犹能奋节,况恭拥兵近道而不蒙佑哉?又闻贰师将军李广利征伐大宛之时,大军缺水,乃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我等岂能困死于此?”说罢耿恭整理战服,长跪于地,对井再拜,极尽虔诚,祈求苍天赐水于汉军将士。然后一个人下到井中,发疯了一般的挖,挖,挖……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啦!只见十余丈的深井之中,突然一道飞泉喷涌而出,转眼功夫就漫了上来,哗哗流动,堪比世上最动听的音乐。

井边所有将士都跳了起来,前歌后舞,欢声雷动,一个个高呼万岁,兴奋到忘乎所以。

耿恭湿淋淋的爬上地面,俯身喝了一口井水,但觉甘甜无比,醉人心脾,堪比世上最好喝的美酒。

大家全围上耿恭,一边互相泼水,一边哈哈哈哈的转圈,简直乐疯了。

清洌的泉水泼在耿恭的头上、脸上,只觉舒爽无比,他的眼前也不由模糊了,不知是水还是泪。

但耿恭毕竟是统帅,他第一个冷静了下来,止住大家,让他们暂且别忙喝水,不如趁此时机先演一场好戏给匈奴人看。

将士们心领神会,于是争先恐后的抄起水桶冲上城头,开始用水活泥来涂抹、缮修城墙,然后朝着发呆的匈奴人,把成桶成桶的水泼了下去。

匈奴人被水从头浇到脚,井水很凉,他们的心也被浇的哇凉哇凉的啊……

怎么水源断了半个多月了他们还有水,而且还敢如此浪费,这有没搞错啊!

难道汉人真的与老天同在,什么山神、水神、风神、雨神的都向着他们?

唉,算了,事已至此,咱们还是像前次那样,先撤吧,等哪天这些神仙们都打盹的时候再来!

读史至此,大家一定觉得《后汉书》这里夸大其词了,拜一拜竟然就枯井飞泉,难道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神仙?还是范晔一时想象力丰富把史书写成了小说?

当然不可能。范晔是个忠实正统的史家,这世上也没有神仙和救世主,一切只缘于耿恭坚持到底永不言弃的伟大精神。

其实,从地质学角度来讲,疏勒城一带植被繁茂,土壤温润,就算地表溪流被匈奴人截断,但水依然会沿着山体中的缝隙向下运动,当然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会立刻发生。所以,当耿恭他们挖井到一定深度,等到一定时间后,这些水才因自身压力的作用喷涌而出,成为疏勒飞泉。一切神迹,源自科学。

匈奴人虽然暂时不啃耿恭这块硬骨头了,但还有很多软骨头可以供他们啃。不久,单于领军远远绕过耿恭,穿越天山,侵入车师前国,将汉军己校尉关宠团团围困在柳中城内。与此同时,匈奴帮凶、即西域北道的焉耆、龟兹二国也同时动手,出兵围攻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陈睦寡不敌众,最终战死沙场,两千汉家将士,全军覆没。一时间,西域大震,北道诸国全面背汉,就连远在南道疏勒(今新疆喀什一带)驻节的班超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遭匈奴之北道属国龟兹、姑墨的围攻,班超以其威信,组织西域南道诸城邦奋力抵抗,但还是险象环生,局面危殆。万幸耿恭这颗硬钉子尚楔在天山北麓,匈奴主力一时还不敢放手全面南侵,否则班超也早玩完儿了。

图:疏勒城南倚博格达山脉,北控丝路要塞,易守难攻


但是,面对匈奴大军的猛烈攻势,车师人终于撑不下去了,他们苦侯救兵不至,于是全体投降匈奴。如此匈奴如虎添翼,又联合倒戈的车师前、后国军队攻至疏勒城下。

这次匈奴单于学乖了,既然耿恭有天神相助,那我就不跟你正面交锋了。把军队全撤到山下,将疏勒城远远的围起来,渴不死你我还饿不死你?反正咱有的是时间,不如在这里跟你耗上了。你运气再好,你再能挖井,算你掘地一百五十丈,也不可能从地里挖出粮食来吧!

图:疏勒城遗址

但是匈奴人又错了,耿恭他就是一个奇迹的发动机,在他不抛弃不放弃的伟大精神之下,一切皆有可能,没有什么不可以。从夏到冬天,耿恭兵团数百将士,竟然在孤城缺粮之几近绝境中,坚持了数月之久。

不过这一次奇迹的发生,却不是天神相助,而是贵人相助。

这位贵人,便是车师后王的夫人,一位有着汉人血统的伟大女性。正是她甘冒弥天大险,充当内应,为汉军偷送匈奴情报与宝贵粮草,这才使疏勒城得以屹立于惊涛骇浪之中,数月岿然不倒。

胡服虽然穿在身,但王后的心是中国心。祖先的教诲她一刻未忘,祖国的军队就由她来拯救。

图:车师王宫门前设耿恭台,立马提枪的耿恭雕像

然而,车师王后所掌握的资源毕竟有限,再说匈奴人的情报系统也不是吃干饭的。数月后,外援彻底断绝,耿恭兵团断粮了。但他们依然在坚持,实在饿到不行,只好流着眼泪杀死心爱的战马充饥;再后来又学起了苏武,在山里挖老鼠洞,抓些野鼠烤了吃;野鼠都吃完了,就在墙脚找些蜘蛛、蚂蚁往嘴巴里送;再不行就吃草根煮树皮。最后入冬连草根树皮都没有了,他们就只好把弓弩、铠甲上的筋革制的配件取下来,放在水里煮烂了吃。当然这需要很好的牙口,咬不动的人就没辙了。

就这样,匈奴人围攻了疏勒整整一年,耿恭等人粮尽援绝,直到公元76年正月,汉军将士终于吃完了他们最后一副铠甲,最后一张弓弩。在这最后的断粮时刻,耿恭环顾城头上他最后数十个弟兄,笑道:“恭与诸公跋涉万里至绝域抵敌匈奴,前后已一载有余矣!一年以来,历寒暑,当锋镝,我等同袍弟兄,心相结交,患难与共,情同手足,义如断金。今不幸粮尽兵穷,至于绝境,恭愿与诸位立生死之约,拼将玉碎以报国恩,何如?”

图:耿恭率部孤立无援坚守了一年多的天山支脉疏勒山

众人闻言皆感奋流涕,齐声道:“将军推诚相待我等,我等自当誓死报国,绝无二心,以扬大汉神威,气震胡虏,方不负我丈夫之志!”

耿恭大笑:来吧,我们唱首歌,给城下的匈奴人打打气。彼等鼠辈,坐拥数万大军,攻伐累月,竟不能近我金城半步,实可笑也!

于是全体将士,在城头齐声唱起了汉家战歌,其声慷慨豪壮,响彻云霄。匈奴人闻歌面面相觑,交头接耳,一片骚乱。

没想到汉军在这种时候还有心情唱歌,他们简直不是人!

当然不是人,他们是神,汉家战神!

歌罢,战神耿恭傲立城头仰天长啸,慨然吟道:“饮风吞沙可饱腹,落雪为裘拥铁骨,无有铠弩战歌护,万里天山我穹庐。”

此情此景,北匈奴单于也不由衷心佩服起耿恭来。此人节过苏武,才比李陵,智勇双全,豪气万千,杀之可惜啊!趁着现在他穷途末路,不如派个使者试试看招降他?条件都是可以商量的嘛,封白屋王(白屋为匈奴中一部族,后称靺鞨),妻以公主,如何?

高官美女,条件不可谓不诱人,但耿恭能被它诱惑么?

出乎意料,耿恭竟然答应了:既然如此,那你们就派个人进城来谈谈吧!

北单于大喜,赶紧在军中选了个能说会道的使者,让他进城去招降耿恭。

更出乎意料,耿恭见到匈奴使者后,根本不给对方“能说会道”的机会,半句不罗嗦,直接把人推上城头,当着城下匈奴单于的面,迎头就是一刀下去!

可怜的匈奴使者,直挺挺地就躺一边凉快去了。

耿恭把刀一扔,头也不回的命令:把这家伙给我放血,完了切吧切吧烤了,它再难吃总比皮革好下咽。

汉军士兵们早饿坏了,闻令赶紧动手,聚柴生火,剥皮切肉,直忙的热火朝天不亦乐乎。好像他们烤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头猪。

一切准备停当,耿恭和将士们便用碗盛着匈奴血,在城头上开起了烧烤宴会。他们一面大口吃肉,一面开怀对饮,谈笑风生,视城下数万匈奴大军如无物。

图:疏勒城遗址正门城楼,今人在遗址上新修了一座镶嵌着狼头的城门

原野上万籁俱寂,所有匈奴人都吓呆了。耿恭营造的这个场面,实在太震撼,使他们如陷噩梦之中,千年难醒,永世难忘。从此,耿恭“吃人魔王”的称号响遍草原,传闻可止匈奴小儿夜啼。

这边耿恭正在美餐,忽然想起什么,忙站起来走到城墙边,深深向下一鞠躬道:“恭虽不降,然谨谢单于赐食!”

寂静,死一般的寂静。

接着,城下爆发出一片哭爹喊娘之声。

读史至此,实赞范晔笔锋传神:“虏官属望见,号哭而去。”他们不幼小但脆弱的心灵受到了巨大创伤。

匈奴单于大怒:“今不杀耿恭,本单于誓不为人!”发疯一般向疏勒城增兵,日夜围攻!然而,在耿恭将士们的顽强抵抗下,布满硝烟的汉军军旗始终猎猎飘扬在天山风雪之中——疏勒地势太险要了,匈奴的骑兵根本冲不上去,只能弃马攀爬,可爬上去也是送死。汉军虽然没了弓弩,但城里石头还是很多的,砍树做些发石机,居高临下随便一通砸,爬坡的匈奴人就得摔下去一大片。

论城池攻防战,匈奴人永远都不是汉军的对手。没有弓弩算什么呢?还可以飞石头砸,烧开水浇,用火油淋,砍大树挡,又或在城下挖几个陷阱几条壕沟,里头再插些尖木桩啥的,想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总之金木水火土,什么不能拿来当做武器,只有城里还有能动的活人在,你多少部队也攻不上来!


千古名将英雄梦


当然是真实历史,西汉有苏武、东汉有耿恭,大汉从来不缺硬骨头。

最初防守的时候有几百士兵,最终只有13人能回到故土,即:十三将士归玉门。不过匈奴二万人的围攻,并不是连续一年不停的打。

敢杀汉使啥结果

卫律威胁苏武,让他投降,苏武反过来教训他,南越王杀我大汉使者,结果九个郡全部被我大汉平定。宛王杀我大汉使者,自己的脑袋被悬挂在宫殿的北门,朝鲜王杀我大汉使者,马上就被踏平,唯独你匈奴部还没有吃过类似的苦头,你明知道我根本不会投降。你想和我们大汉再次开战,那就是你匈奴灭亡的开端,那就从杀我开始好了。

当时这类霸气使臣很多,诸如朝鲜王之流也是该他们倒霉,在他们看来杀个使者泄泄愤嘛,有事好商量,你比我厉害,那我服软也就是了,没想到根本不给讨饶的机会,如果不是拆城拆房子太麻烦的话,直接可以在地图上抹去了。

使臣为什么都这么牛?有这么强大的祖国做后盾,我怕你何来,你杀我我也没办法,但是你要全国抵命,至少也要用你的政权覆灭来还。软骨头不是一个没有,但丝毫不能影响铁血主流。

蒋介石大衣不穿袖子,手下都有样学样,一时间成为全国军界时尚潮流。

汉武帝那么铁血,手下也没有怂包,使节铁骨铮铮,武将更不在话下:

前有冠军侯霍去病随卫青八百铁骑入大漠,大破匈奴,勇冠三军,受封冠军侯,后直取祁连,大战漠北,封狼居胥。

后有陈汤舍命矫昭,千里奔袭,“一戈已摏长狄喉,十日犹悬郅支首。” ,灭除杀我大汉使者的匈奴单于郅支。

耿恭的骄人战绩

耿恭则是以几百人的微弱力量据城抗击二万匈奴部队长达一年,北匈奴左鹿蠡王聚集三万骑兵猛攻车师国,耿恭派300人驰援(再多就派不出来了,他的留守部队也仅仅几百人,还要分据两个小城),但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左鹿蠡王后又包围金浦城,汉军虽然人数不占优势,但意志顽强,敢打敢拼,顶住了匈奴一轮又一轮的攻击。

耿恭见敌人势大,自己的部队无法承受这种消耗战,所以略施小计将箭矢涂毒,再射中大批敌人以后才高喊“汉家神箭”的“妙处”,敌军纷纷查验伤口,看到伤口创面都在短时间开始腐烂,都惊惧至极,军心散乱无法继续战斗,无奈之下左鹿蠡王发号施令退军休整。

耿恭知道城池虽小,但在匈奴人的眼中,无异眼中之钉,必拔之而后快,所以及时调整部署,将部队迁至疏勒城以保证水源和战备资源整合。果不其然,仅仅5个月后,匈奴大军再次来袭,虽然疏勒城有类似于君士坦丁堡的入城水源,但水源被匈奴改流,所以在城中临时打井,深达15丈,但提上来的还是干土,渴急了的士兵们榨取马粪取水,可这也不是长久之计,正当匈奴即将破城之际,井中忽然涌出大量泉水解了燃眉之急,耿恭更让士兵们泼水给匈奴看,匈奴大惊,以为汉军有神相助,即刻退兵。

史料上这么写的,没办法。个人感觉突然涌出水来不实,应该是耿恭再施巧计,将剩余存水洒下借此迷惑敌人,最终敌人上当撤军。现代的地质工作者也进行过勘测,别说15丈,就是30丈也不能有水。

就在耿恭驻守边疆拒敌半年后,国主汉明帝去世,文武大臣都忙着筹备、举行国丧,耿恭的驻地和将士几乎被人遗忘,即便有记得此事的,也都以为区区几百人在匈奴大军下早已殒灭不会有幸存的机会。

而此时的匈奴再犯边境,兵分两路,一路攻打耿恭的疏勒城,另一路攻打关宠的柳中城,这次部队人数更多,因为其中参杂了大量的车师后国士兵(二月被北匈奴左鹿蠡王打败)。

朝中大臣都以为他们早死了,部队已经很久不见给养,数日后在匈奴的包围中,耿恭部弹尽粮绝,他们把铠甲上的皮革割下,将箭弩的硬筋割下水煮充饥。

匈奴派出使者招降耿恭,对他说可以给他封王,妻子和侍女也都为他准备,希望他能投诚,耿恭置之不理,还直接把使者杀了。血战帷幕再次拉开,大战持久不断。

耿恭派出的信使终于抵达朝廷,继位的汉章帝和大臣们就商议这事怎么处理,里面恐怕也涉及成本问题,一是长途跋涉赶到那里耿恭未必还活着,二是派大军救几十几百人回来劳师动众,费用高昂,最后的结果是-当然要救,将士在外舍命保国,该救不救的话,全国的军士们都会寒心的,今后谁还能为你打仗呀。

涉及费用问题倒不大,可以就近调敦煌和酒泉的士兵过去,未必要从朝廷发兵,等大军赶到的时候,关宠早已战死沙场,耿恭部只剩26人,个个挂彩还挨着饿,在撤回途中又遭到匈奴追杀,最后能回到故土的只有十三位勇士,当然,这里面包括耿恭。

以上几段只是交代个过程,其中有个疑问,耿恭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他的骄人战绩和不屈精神没有得到应有的广泛宣传呢?开头所讲苏武,精神可贵,但毕竟并未厮杀于战场(虽然比上战场甚至死更痛苦),象耿恭这样的武将那么大的功绩却为什么没有人宣扬呢?

宣扬的先决条件不足

①班师回朝后,被授予骑都尉,但好景不长,因弹劾“贵宠最盛”的马防被罢官遣回原籍,这结果也好也不好,好的是可以安心活着,颐养天年,不好的是这并不是耿恭的追求,但没有办法,只能与战场绝缘,这样一来,他一个罪臣的事迹也就没什么人大书特书加以宣扬了。

②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这种事迹被埋没,主要的原因是当政者是否在乎,当政者觉得是否值得宣扬,是否合乎当政者的利益。

这就涉及国力和政治态势的问题:

为什么开头要挟苏武呢?因为二人对比有很大反差,恰恰能说明不受重视的原因。

苏武回国以后,已经须发皆白了,当时汉武帝已经去世,继位的汉昭帝特许苏武祭拜武帝园庙,又给了个类似于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的官职,俸禄两千石,赏钱二百万!又赐官田两顷,别墅一栋,徭役终身免除。

后来他的儿子参与了政变,苏武被罢官,但未深究,倒不是霍光人有多好,主要是没脸再清算了,很多人都替苏武不平,一走19年,走的时候正值壮年,回来已经须发皆白,才给了个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的官,而霍光任用私人,他手下的长史一没能力二没功劳就给了个搜粟都尉,专司军粮采购的大肥差。

汉昭帝刚刚即位,即赐爵苏武关内侯,食邑三百户,还在原单位上班,虽然职位不高,但毕竟当时苏武年纪也大了,不大适合操劳,算是为他平了反,并且当得知苏武在匈奴还有个儿子以后,汉昭帝不惜重金将其赎回,封官,以照顾年老的苏武。

与“恭节过苏武”的耿恭相比,二人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①经济条件不同

汉武帝时期国富民强,具备有钱任性的基础,打仗就是打钱,这是最根本的问题,而当时人人富足,国库铜钱的串钱绳子都烂断了,铜钱散落一地。国家粮库早就满了,陈粮没吃完,新粮已入库,仓库粮食“腐败不可食”,综合国力太强,所以汉武帝才有资本死磕匈奴。

汉章帝时期则不然,他的执政重点还没有放在军事上,刘秀虽然试图大力恢复生产和民力,但实际上力度小,收效甚微,这就需要后续的明帝、章帝继续不遗余力的为经济打拼,自己活着都费劲的条件下,他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把本就不多的国力资本消耗在战争上,除非敌人的行为伤及国本,或对政权稳定产生影响。

②对手实力不同

西汉的初期,匈奴正处于发展速度极其迅猛的时期,比如单于冒顿有战力,有号召力,能围殴刘邦七昼夜,而当时刘邦的士兵是百战之师,都在战场上历练过多年的,并非和平时期的新兵,就这样还处于劣势,生命受到威胁。

即便逃回来,不和亲不送礼边界也别想安宁,甚至后来发展到了和亲送礼都没有用的地步,汉武帝要彻底解决这个麻烦是非常有必要的,经过多年坚定不移的对匈奴进行歼灭战,匈奴已经元气大伤,不再对大汉构成威胁。

明帝时期,匈奴也分南北势力,南匈奴抽北匈奴,北匈奴实力大减也还是要攻打西域以获取生存空间和资源。

章帝登基,对保护西域利益不感兴趣,为什么救回前线将士还要开会讨论?这不是应该的必须的么?不重视呗,没有其他原因,皇帝、大臣都是这样,如果没有人分析其中利害,说不定耿恭部就被放弃了。

总结就是,虽然匈奴很弱,但是很明显,章帝对这种机遇根本不感兴趣,如果当时的匈奴实力达到西汉初年的状态,章帝敢不重视?还不是因为匈奴暂时不会对他构成太大的威胁。

③战事欲望不同

刘彻诛灭匈奴的欲望有多强烈我觉得这方面的叙述可以忽略,事实摆在眼前,一生不停的对匈奴进行征讨。

东汉时期不同,从刘秀那代开始,得天下后就出现一种情况-“帝在兵间久,厌武事,且知天下疲耗······”决定改善民生,增强国力,但这个过程很长,以至于到了章帝时期还在为此奋斗,厌战情绪也作为惯性思维流传了下来。

耿恭的事迹没有被广泛流传殊为可惜,这是当时的政治、经济等态势所决定的,也是他个人的悲剧,但是相信通过不断的传播,他的不屈精神和战绩终会令人们所熟知,不单是他,我们还要记住另外一位幕后英雄,没有她,城破矣。

“后王夫人先世汉人,常私以虏情告恭,又给以粮饷”。

后王是指车师后国,也就是沦陷后的车师国政权,他们参与了对耿恭的围攻,但车师王后是汉人后裔,在围攻耿恭的过程中故意“放水”,把匈奴的情报通知给耿恭,还为汉军提供钱粮,否则耿恭根本支持不了这么久的。


古今通史


不是被历史夸大,这是历史事实!

另外,耿恭守城的士兵不是几十人,而是大约200人。

在疏勒城攻防战之前,耿恭手下大约有500人,驻扎在金蒲城,在匈奴攻击友军的时候他派了300人去支援,结果大军在半路上遭遇匈奴主力全军覆没,所以耿恭手下就剩200人了。

300汉军的牺牲也能看出汉军的血性。当时匈奴大军上万是汉军的30多倍,大家都是骑兵,假如汉军远远看到匈奴人过来赶紧逃走,是可以安全返回营地的。但是这支仅有300人的部队却勇敢的迎了上去,虽然结局已经注定,但他们以自己的生命为耿恭争取到了时间。其勇敢精神不输于西方人宣传的300斯巴达勇士。

有 了这支汉军的阻击,耿恭得以有时间组织抵抗,当时除了汉军之外,还有数千仆从国士兵,所以人数还不少。匈奴人的第一次攻击宣告失败!

然后耿恭利用大雨天能见度低的机会袭击匈奴人的大营,打了个措手不及,所以虽然耿恭人们不多,但这几次作战已经让匈奴人了解到汉军的战斗力,不敢小瞧。这就让耿恭在日后的守城中虽然人数处于劣势,但士气上看耿恭部反而处于优势。

由于前期已经损失300人,耿恭手下的汉军只有200人,以200人硬钢20000人显然是以卵击石。

于是耿恭从金蒲城撤离,来到了易于防守的疏勒城。

而疏勒城只有两个篮球场大小,耿恭部防守起来绰绰有余。

而匈奴人在攻打疏勒城的时候难以展开军队,所以双方在疏勒城的攻防战汉军虽少也看不到明显的数量差距,再加上有城墙加成,匈奴人想要攻下来就更难了。

实际上古代攻城难度非常大,所以《孙子兵法》里说有十倍的军事优势的时候才可以去攻城。

匈奴人对疏勒城进行了攻击,由于不能展开部队,他们只能以添油战术来和汉军拼消耗,这就变成了以己之短克敌之长。

汉朝时期有人曾经分析过汉匈士兵的优劣,认为汉军兵利,匈奴马快!所以匈奴人强在骑兵机动性,而汉军强在装备。

匈奴人从战马上下来爬到城墙上和汉军肉搏,无疑放弃了自己的优势。

除此之外,汉军擅长步战,当时有一汉敌五胡之称,即便是装备一样,也可以以一敌三,也就是说一名汉军士兵可以对抗三到五名蛮族士兵。

而汉军在城墙上以逸待劳使自己的优势越发明显,足以以一敌十。所以,汉军守不守得住疏勒城,就看体力能不能支撑得住!

于是,最终匈奴人只能通过围困的方式逼迫耿恭投降。

这是最致命的,疏勒城本来就小,里面缺少军需储备,很快汉军就断粮了。虽然当时有车师王后秘密派人救济(车师王后为汉朝公主),但杯水车薪,汉军只能将所有能吃的东西吃掉,比如弩上面的动物筋。

很快又一个坏消息来了,匈奴人切断了通往疏勒城的水源。

据说,人在不吃饭的时候可以挺23天,假如不喝水可以坚持3-5天,除了身体素质的关系外,环境的湿度影响也非常大。

疏勒城所在的西域地区,常年缺少降水空气极为干燥,所以没有水的汉军用不了几天就得全渴死。


城内的汉军挖地15丈,也没有找到水源。这时候耿恭已经近乎绝望,他拜向这口枯井,希望上天能够赐水。

天无绝人之路,谁成想这时井中忽然涌出甘泉,周围士兵无不欢呼雀跃。

这股泉水对城内外形势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城内的汉军来说,不仅解决了饮水问题,也他们相信天佑大汉,更加坚定了抵抗的决心。而对于城外的匈奴人来说,他们也认为一股神秘力量在保护着城中的汉军,士气越发低落。

所以,当耿恭命人将水泼向城外的时候,虏出不意,以为神明!

于是,匈奴人放弃困死耿恭的想法,而是派出使臣招降。

匈奴人的条件极为丰厚,只要耿恭投降,匈奴单于愿意将女儿嫁给他,并封他为白屋王。

耿恭假意答应,将使臣骗上城墙,当着所有匈奴人的面亲自将其击杀,并吃其肉喝其血。耿恭用这种方式告诉匈奴人,投降不可能!

匈奴人大怒,发动了更为猛烈的攻击,但疏勒城上的大汉旗帜巍然不动。一阵猛攻之后,匈奴人就撤下去了,自从城中出现甘泉,他们已经知道凭借武力是无法攻破这座城池的。这次攻击只是一次愤怒的发泄罢了!

但是,光有水源也不能支持城中的守军,饥饿、伤病带走了一个个士兵。长此下去汉军仍然避免不了全军覆没的结局。

转眼寒冬来临,城内外积雪一丈多深,饥寒交迫之下耿恭等人几乎注定要死在这里了。

正当他们绝望之际,范羌带领的汉朝援军到了,并趁雪夜将耿恭等幸存的26人救走。

回到汉朝的路上并不安全,匈奴人紧追不舍不断与汉军交战,妄图将耿恭等人击杀在路上。因为范羌等人救走的不仅仅是26名汉朝士兵,而是雄健浑厚不为大汉耻的民族精神!

最终,汉军安全抵达玉门关,但26位士兵仅剩下了13人。

耿恭能守住疏勒城,原因有三!

  1. 汉军士兵给力,在面对匈奴人时,汉军勇往直前,尤其在金蒲城攻防战中,敢于借助暴雨的掩护反击人数占绝对优势的匈奴并取胜。其战斗力和战场执行力可圈可点!
  2. 地理优势,疏勒城易守难攻,抵消了匈奴人的数量优势。当然所谓地理优势对匈奴人同样如此,疏勒城对外联系极易被切断,城中又缺少给养,可以说是一个死地。
  3. 汉朝给力,如果汉朝援军不能及时赶到,耿恭等人是无法度过寒冬的。而为了几百汉军,朝廷能够派出军队万里救援,体现了汉朝领先世界1000多年的人文主义价值观。


写完,告辞!


历史风暴


汉朝科技和军制远胜于匈奴。汉弩最远可射出600米,而匈奴的弓箭只能射出几十米。盔甲也不能比。汉军都是受过专业军事训练的,而匈奴仅仅是马背上的老百姓。



几百汉军是如何阻击数万匈奴的?

一、神箭退敌

“报大人,救援车师的三百人已经全军覆没。”

正在厅中踱步的军官抬头看去,只见说话的士兵气喘吁吁,浑身是血,铠甲烂了一半,肩头有微小伤口,兀自往外冒血。

军官暗暗叹了口气,面上却无表情,只是摆摆手,令士兵回营止血休息。

这军官名叫耿恭,是东汉开国将军耿弇的侄子,父亲兄弟亦是名将,可以说是典型的军人家庭出身。汉朝重武,不禁游侠,所以对于汉朝人来说,能参军打仗报效国家是莫大的荣耀。

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东汉政府在西域地区设置了西域都护府,任命陈睦为西域都护,戍守都护府;耿恭和关宠为戊己校尉,分别戍守金蒲城和柳中城。三人手下各有数百人的小部队。

结果第二年,匈奴就集结2万骑兵,攻打汉朝的藩属国车师。

闻听消息,耿恭连忙派出三百人的汉朝部队去增援车师。彼时汉朝科技和军制远远比匈奴先进,血性的汉朝军队往往凭借威力巨大的弩弓和不屈的斗志,以少胜多,令周边国家忌惮。

耿恭原本期望这三百人能提前行军至车师国内,以强弩守城,由于匈奴并没有什么有力的攻城器械,必然会无功而返。哪里料到,汉军竟在行军途中与匈奴大军不期而遇,自然免不了全军覆没的结局。

匈奴大军既已击灭汉军分队,而后又杀死车师后王,随后向耿恭所在的金蒲城进发。此时金蒲城内仅有几百汉朝士兵。

耿恭自小熟习兵书和战例,知道此战凶险,首先是要安定军心。

耿恭照常早睡早起,习武练兵,全然看不出有任何心理压力,除了吩咐侦查骑兵出城探查附近消息外,并无其他变化。

戍守西域的士兵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见主将如此轻松,知道必然有应对办法,也就放下心来。

实际上,耿恭比任何人都要紧张。

耿恭很小的时候,父亲耿广就去世了。从那时起,伯父耿弇就如亲父搬待他,并时常教他一些军事理论和实战技巧。所以耿恭的学习更多的是来自口头教授,自己亲身领导的战役并不多,参与的战役也多是随大军出征。

而此次却不同,耿恭不得不亲率军队对抗匈奴,并且第一次担任主帅就是要以少对多,以区区几百人对阵2万人。

该来的总会来的,凭汉军之勇,也未必会输,即使不敌,也不过是马革裹尸战死沙场,大汉男儿是不会畏惧死亡的!

耿恭深深吸了口气,感觉全身充满了力量。

东汉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三、四月,匈奴左鹿蠡王在击杀了车师后王不久,就兵临金蒲城下,按照匈奴的想法,你汉军再怎么厉害,我2万人一拥而上,吓也吓死你了。

清晨十分,匈奴大军出现在地平线上。

耿恭命弓弩手做好准备,待匈奴完全进入攻击范围内再放箭。

据《史记》记载,汉代李广曾以汉大黄参连弩,射杀匈奴左贤王。大黄参连弩乃西汉最著名的劲弩,是在秦朝连弩的基础上制成。

汉弩的特点使得弓箭可以射的又远又准,并且可以同时向一个地点射击,这就有点像很多人同时拿着狙击枪射击一个点一样。可以想象,当左贤王眼睁睁看到无数支弩箭射向自己,却没法躲避的时候,死前是多么的绝望,而又给匈奴士兵造成多大的心理阴影。

根据出土的汉代竹简记载,汉弩最远可以射出六百米以上,并且带有刻度以便瞄准。而匈奴骑兵手拉的弓箭只能射出二三十米的有效距离。

匈奴骑兵在达到金蒲城时,并没有任何修整和准备,直接开始攻城,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秋风扫落叶而已。

汉军做好了准备,耿恭亲临城墙之上指挥。

蓦然,耿恭大喝一声:“准备。”所有弓弩手拉起了弓弩。

随即,耿恭又喊道:“放箭。”所有弓弩手开始了不间断的放箭。

持续不断的万箭齐发给匈奴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而心理伤害更甚于士兵的伤亡。

很多年轻的匈奴战士没见过能射的这么远的箭,更没见过弓箭可以穿过一个人的身体,还能射杀后面的人,甚至射穿好几个人。

但是匈奴也是好战的民族,左鹿蠡王没说撤退,那就只有进攻。

在经历了巨大伤亡后,匈奴部队总算到达了城墙之下,可是匈奴没有带什么攻城武器。能想到的办法,要么是撞开大门,要么就是踩着同伴的尸体登上城头。

除此之外,匈奴还一边向城头汉军放箭,也杀伤了不少汉军,但比起匈奴的惨状可谓不值一提。

稍久,匈奴左鹿蠡王命军队暂退,待吃饱饭再做进攻。左鹿蠡王发现这个小破城好像没有那么好打。

耿恭显然也没料到匈奴军队会如此勇猛,他原以为匈奴只是想抢粮食补给而已,范不着拼命,可是明显,匈奴人有一股倔劲,认死理,就是跟你死磕。

耿恭在思量片刻之后,命副将去取毒药。这种毒药的特点就是破坏人的凝血系统,一旦皮肤有伤口,就会流血不止,如果伤口足够大,战场上又没有办法包扎和止血,那人就会眼睁睁看着自己一点点死亡。但实际战场上很少使用,一是因为麻烦并且要花钱,还容易误伤自己,二是被弓弩射中的敌人基本失去了作战能力,无需毒药。

他命令几个弓弩手涂抹上毒药,并派人出城给匈奴左鹿蠡王传话:我汉军本来无意和匈奴为战,因此刚才一直没有反击,仅仅是防守。如今看匈奴并没有撤退的迹象,我决定请出神箭助我退敌,中箭者将会出现怪事,别怪我没提醒你。

左鹿蠡王将信将疑,古代人原本迷信,况且汉军向来神勇,或许真有神仙相助也说不定。

于是,左鹿蠡王命令一小队匈奴骑兵先快速冲锋,探探虚实。耿恭毫不含糊,当即命涂了毒药的弓弩射击。

左鹿蠡王随即发现了问题。他在查看撤退回来的匈奴士兵伤口时发现,伤口不会止血,哪怕是很小的划伤,伤口也不会止住,而是不停的流血,直至士兵昏迷而后死亡。

左鹿蠡王大骇,这是上天要匈奴伤者眼睁睁看着自己死亡吗?这比直接杀死还要吓人。

很快,匈奴骑兵都知道了这件事。他们很害怕,认为汉军“有神力相助,太可怕了。”

匈奴人跟着头领本来是要抢东西的,如今却要跟神力作对,不由纷纷害怕。左鹿蠡王在考虑后,也觉得军心不稳,况且小小城池也未必有什么东西好抢,于是撤退了。

二、掘井取水

待汉军侦骑确定匈奴真的撤退后,纷纷欢呼,耿恭也十分高兴,不过他也知道了目前形势的严峻。

既然今天匈奴可以派2万人过来,明天当然也可以派2万人过来,今天唬退匈奴,以后未必有这么好的运气。

永平十八年五月,耿恭在仔细研究后,认为金蒲城不易固守,而不远处的疏勒城三面环山,又有溪流经过,决定率军占领该城,以做长久之计。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疏勒城不是疏勒国,很多人容易混淆,其实这两个地点相距千里。

七月,北匈奴在得知受到愚弄后十分生气,再加上几万人打不过几百人,这让匈奴人很没面子,于是匈奴再度派遣大军围攻耿恭所在的疏勒城。而在不久前,西域的焉耆和龟兹两国合兵攻打西域都护陈睦,陈睦全军覆没。此时在柳中城的关宠部也被匈奴大军重重包围。

这次,当匈奴人靠近疏勒城时,耿恭决定反其道而行之,派遣几十骑主动出击匈奴。虽然只有几十骑,但当时的汉军都受过专业的军事训练,其中又不乏武艺高强的游侠,这几十骑一出场就左冲右突,所到之处,唯有死亡,大有当年楚霸王之意。

相比专业的汉军,匈奴骑兵最多只能算是骑在马背上的老百姓,他们只是出来抢点东西,死亡可不是他们想要的结果。大骇之余,匈奴骑兵纷纷躲避逃散,匈奴首领也不能禁止。但如果就此撤退,那就太过丢人,于是匈奴人决定团团围住疏勒城,既不跟耿恭部队接仗,又断绝耿恭部的补给,此外,还把流经疏勒城的溪流给截断了。

粮食可以不吃,水不可以不喝。但是很快,疏勒城就断水了。

耿恭没有办法,就派士兵挖井取水。由于疏勒城在半山腰,所以并不是掘井取水的好地方,匈奴人都觉得十分可笑。

士兵在挖了十五丈深之后,仍然没见水源,都十分困乏,很多士兵甚至挤出马粪里的水来喝。

同样焦急的当然还有耿恭,他亲自拿起锄头,挖井取水。

每当夜幕降临,士兵们都去睡觉休息,耿恭却常常没心思休息,只是坐在井边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办。

这一日,耿恭带着一个副手,在井边踱步,副手跟在后面,两人一路无言。

耿恭首先打破寂静,问到:“张封,你看这井还要打多久?”

张封微微弯腰,施礼后答道:“大人,此井打在半山腰,恐怕很难取到井水。但此山上溪流遍布,或许有其他支流流经疏勒城下,也未可知。”

耿恭不再言语,他知道张封后一句只是安慰自己,半山腰打井,自然没有可能取到水。当初自己决定掘井取水,也不过是为了稳定军心而已。

耿恭慢慢到向井底走去,他也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忽然间,跟在后面的张封呼喊一声,说到:“大人你看,这大坑底部比之旁边湿润很多,莫非地下有水?”说着便要动手挖坑。

耿恭大喜,拿起旁边的锄头便要动手,忽然心念一闪,一把拦住张封,说到:“不忙,我先看看。”一边深处手指插入地下,过一会伸出来,土有些湿润,手指沾有少量泥土。

耿恭哈哈一笑,对张封说到:“看来下面就是水了,来,先把他埋起来,明日再挖不迟。”

张封不解道:“大人,既已挖到水,何不找士兵来接水,反而要苦等多时?”

耿恭指了指天空,笑道:“如今天已快亮了,在等几个时辰也无妨,反正又不会飞走。明日我先祈祷上天,再挖出水源,看看会不会吓死匈奴单于。”

张封恍然大悟,匈奴人很迷信,若是耿恭祈祷后再挖出水,匈奴人定会以为是上天的旨意。

而后二人又在上面填埋了一些土。

翌日晌午,兵士们稀稀拉拉的来到各自岗位。由于多日困乏饥渴,除了少数放哨的士兵,其他士兵都大大缩短了工作时间,这也是耿恭的意思,这样就可以减少粮食和水的消耗。

待部队集齐后,耿恭没有命令大家各就各位,而是把众人叫到井口旁边。

耿恭站在一块较高的岩石上,向下面的士卒们大声说道:“兄弟们,我听说以前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大宛,在沙漠中马困人乏,李广利将军用佩剑刺入岩石,山泉从岩石中喷涌而出。我们是大汉的军队,向来有神明保佑,怎么会穷困到没有水喝呢?今天我将向上天祈祷,希望上天听到我的祷告,能早早把井水赐给我们。”

说罢,整理衣冠,在岩石上向着井口跪拜下去,口中念念有词。

在耿恭身后的副将张封好奇,不知长官祈祷什么,于是微微靠近,却听耿恭说的是:“哎呀哎呀哎呀……”

张封一时没忍住,笑出声来,想不到耿恭开这么大一个玩笑。

众将士望向张封,不知张封笑些什么。耿恭也看向张封。

张封忙收敛笑容,心念急转,心知此刻不能有误,忙向众人解释道:“我刚刚站在耿恭大人身后,隐约见到一团紫气飘过,仿佛是仙人指引一般。一时高兴,忍不住笑了出来。”

耿恭瞅了张封一眼后,站了起来,说到:“既然有仙人指引,那么我们就加快挖井,说不定这几日就能挖到水了。”

言罢,跳下石台,拿起一把锄头,同士兵们开始挖井。

其实昨夜已经见到水汽,即使不挖,井水也早就溢出来了,幸亏耿恭二人又填埋了一些土,才没有溢出来。现在耿恭二人找到昨日的位置,挖了没一会,水就喷涌而出,士兵们如同疯了一般,纷纷涌过去喝水,喝罢纷纷大呼万岁。

耿恭觉得还不过瘾,命士兵打了些水,从城墙向下泼去。城外的匈奴人惊讶不已,没几日,又得知是耿恭乞求上天的结果。

匈奴人议论纷纷,都说单于不该与汉朝为敌。当初和亲的时候,人人都有饭吃,又可以抢劫附近的弱小部落,而没有伤亡,比之今天要好得多。

于是匈奴再度撤退。

可是西域毕竟只有几百汉军,匈奴无论如何也难以接受这个结果。

三、卷土重来

永平十八年八月,仅仅几个月后,北匈奴联合反叛的车师,第三次集结大军进攻耿恭部。

此次进攻由北匈奴单于亲自指挥,势要拔出耿恭这个眼中钉。

战争的过程异常惨烈,匈奴连续不断地进攻,汉军只得不断的防守而没有办法休息。病痛和伤痛折磨这汉朝士兵,当然也折磨着城外的数万匈奴士兵。

而后,匈奴单于改变策略,不再强攻,而是远远的包围住疏勒城,欲要慢慢困死汉军。这个过程中,车师后王的夫人是汉人的后代,所以常常偷带一些消息和粮食给汉军,使汉军稍有安慰。

几个月后,汉军还是断了粮,士兵们不得不把能吃的一切东西当做实物,最后连自己的铠甲,甚至弓箭上的皮革也都吃掉了。

长期的战争消耗和营养不良导致汉军士兵不断死亡,此时疏勒城内仅余几十名兵士。

北匈奴单于得知了这一消息,知道耿恭已经身陷绝境,于是派出使者招降耿恭,并许诺如果耿恭投降,就封其为白屋王。

耿恭闻听,心中好笑,心道,我耿家世代忠良,岂有投降之理?但仍不动声色,要使者登上城来,详细谈论条件。

使者不疑有诈,登上城头。

耿恭长啸一声,拔出刀子将匈奴使者砍死,随即命手下司马石修取来工具,在城头上把匈奴使者炙烤。

后世的岳飞作诗赞扬了耿恭的壮怀激烈:“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北匈奴单于闻听使者被杀,十分愤怒,立刻增派援军,围攻耿恭。

尽管此时的疏勒城只有十几人,可是匈奴人忌惮汉军的弓弩和武艺高强的汉军,致使进攻乏力,仍然难以攻下疏勒城。

不知此时的匈奴单于是什么心情,耗时一年,三次进攻,数万围攻几百,却始终难有成效。如果此时有个像诸葛亮一样能言善辩的人,一定能把单于羞辱到自杀。

但最难过和痛苦还是城内的汉军。

建初元年(公元76年),在围攻了近半年之后,匈奴仍然不能取胜,城内外都是人马疲倦。耿恭固然累的半死,城外的匈奴兵也懒得进攻。

某日夜间,城外忽然马蹄声大作,耿恭等人大惊,以为匈奴又增派援军。耿恭立刻命众人各归岗位,准备进行最后的决战。

众人默不作声,马革裹尸,不正是军人最后的荣耀吗?

恍惚间,耿恭好像听到城外的人大声喊叫着什么,仔细听来,说的竟然是:“我是范羌。”

耿恭大喜,还未等说话,手下中兵将已经开始高呼万岁。

这范羌正是自己数月前派去朝廷领取物资的军官,范羌久久不回,派出的求援使者也未见踪迹,耿恭早已不抱任何希望,想不到范羌竟带着援军赶来了。

四、援军到来

数月前,关宠派去求援的使者成功送达信息。然而,朝廷就是否增援产生了分歧。

有大臣认为,路途遥远,花费巨大,汉章帝又刚刚即位,需要花钱。而且即使军队过去,恐怕三部一千余人的汉军也早已覆灭,反而增援部队也要陷入困境。倒不如就此罢手。

而司徒鲍昱则认为,如若不救,恐怕会令军士心寒,以后就不会有人愿意为国效力了,而且数百汉军就能拖住数万匈奴,说明匈奴战斗力很低。

汉章帝采纳了司徒鲍昱的意见,决定出动七千军队,出援耿恭关宠等人。

建初元年(76年)正月,秦彭等人率军在柳中集结,进击车师,攻打交河城,斩杀三千八百人,俘虏三千余人。北匈奴惊慌而逃,车师再度投降东汉。

这时候,关宠早已去世,援军认为耿恭恐怕也已战死,便打算引兵东归。

老实说,这种想法也未必错误。此时西域正下着大雪,援兵即使能够到达,也未必有什么作用,反而可能有更大的损失。

但是曾经跟随耿恭的范羌坚持要营救耿恭,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正是范羌的这一坚持救了耿恭等人。

援兵主将决定分兵两千,令范羌任长官,驰援疏勒城。

古代没有公路,汉军行进在漫天遍野的大雪之中,有的地方大雪深至一丈多,所以行军异常艰苦。当范羌的两千人到达疏勒城下之时,已是精疲力尽,再也不想动弹。而此时疏勒城内仅剩26名汉军。

所幸匈奴围困半年不见功效,所以也没有什么动力了,各自顾着各自的牛羊,连汉军来了援军都不知道。

耿恭和范羌商量后,认为汉军粮食有限,若是被匈奴知道有援军后,再度包围疏勒城,恐怕两千人都将命丧于此。于是决定暂作休整,第二天就开始返回。

翌日,在汉军出发不久,匈奴就发现了问题,立刻派出大军追击。汉军边退边战,历时将近两月,终于到达玉门关。但由于中途战争中不断有人死亡,当最终抵达玉门关时,这26人最终仅有13人存活。

中郎将(汉代军制,将军为最高级武官,但只有战时才会临时设立,中郎将等仅次于将军,是非战时最高级武官)郑众列队迎接,所见场景令人惊叹,这十三人衣衫褴褛,鞋履洞穿,面容憔悴,形销骨立。郑众立刻安排,给这十三人沐浴更衣。

郑众对于耿恭部队诸人十分钦佩,上书皇帝请求对这他们进行封赏,并称赞:“恭之节义,古今未有。”

于是汉章帝下令,任命耿恭为骑都尉,任命耿恭的司马石修为洛阳市丞,张封为雍营司马,军吏范羌为共县丞,剩下九人都授予羽林之职。

此时耿恭的母亲过世不久,没能看到活着回来的儿子。汉章帝于是又下令补行葬礼,并派五宫中郎将馈赠牛和酒解除丧服。

此后,耿恭继续活跃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

五、后记

据记载,东汉二百年来,耿家始终活跃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

耿弇为开国名将,为刘秀得天下立下赫赫战功。在东汉击灭北匈奴的战役中,耿秉为主要将领之一,迫使北匈奴八十一部投降汉朝,而耿夔更是直接率轻骑八百,出居延塞五千里,打的北单于残部不知所踪,据说去了欧洲。耿恭儿子耿溥曾率部大破鲜卑十万大军,直至东汉末年,耿家子孙耿纪仍然终于汉室,骑兵反曹……

距不完全统计,耿家总共出了大将军二人,将军九人,中郎将等二千石官职数百人。

如果说杨家将杜撰成分居多,那么耿家将却是实实在在的世代忠良。

注:耿恭之事,出自《后汉书·卷十九·耿弇列传第九》、《资治通鉴·卷四十五》、《资治通鉴·卷四十六》。


香蕉的历史故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真实真实历史。

说起来,耿恭之所以能面对几十倍的匈奴骑兵,坚持防御,也是可能的。

第一,耿恭驻守要塞非常陡峭

疏勒城附近的要塞,是汉军精心修建的。

要塞依山傍水,地势险要。

在古代,无论中国外国,面对这种坚固又险要的要塞,没有太多办法。

匈奴骑兵利害的是骑射,但对攻城就没意义。

汉兵最强的就是弓弩,又居高临下,威力强了一倍也不止,射程也远得多。

匈奴骑兵强攻,就要攀爬山体,成为几百名汉军弓弩活靶子。

这种情况下,久攻不克是正常的。

第二,并非一定要把汉军消灭不可

疏勒城的要塞并非扼守什么战略要道,打不打其实也无关大局。

只是匈奴王出于政治考虑,试图将汉军彻底打出西域。

但久攻不克情况下,匈奴王认为没有必要付出太大代价去进攻。

当时认为,杀光这300汉军,匈奴人要死3000人。

匈奴是游牧民族,人口稀少,一个很大的部落也不过一二千战士。

3000人的死亡太多,也没有必要。

第三,疏勒城具有长期坚守的条件

疏勒城有水源,匈奴曾经切断过但因有地下河所以没生效。

同时,汉军还存有粮食,虽然最后到了吧弓弩上用动物筋腱做的弦和盔甲上的皮革等都统统煮了吃了,甚至还吃了匈奴使者。

然而,毕竟粮食也支持了好几个月。

第四,车师人并不卖力

车师人是被匈奴打败,不得已投靠匈奴。

车师王很聪明,一旦汉军被消灭,自己就没有利用价值,恐怕要被匈奴攻击。

所以,车师人一面装作进攻,一面偷偷给耿恭提供情报和粮食,希望汉军尽量长时间坚守。

第五,大汉精兵,不是匈奴胡虏可以相比的。

很多人认为汉兵不如 匈奴人,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

汉军职业军人各方面都是非常强悍的,丝毫不亚于匈奴那些牧民。

300耿恭的部队和后来救援的范羌2000精兵,在新疆转战1年多,面对数万匈奴大军。

耿恭300部队等援军翻过冰封的天山到达是,只剩26人,却无一人投降。

这些26人最后回到玉门关的时候,仅剩下13人了。

当时驻守玉门关的中郎将郑众给皇帝上疏为13勇士请功:“恭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百千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萨沙


耿恭守疏勒城的故事,是历史上真实的一幕,是东汉的传奇故事。

下面,我就来说说喋血疏勒的传奇。

疏勒城保卫战的历史背景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初,汉明帝诏令远征西域的窦固班师回朝。东汉在西域只留下两支象征性屯垦部队,分别由耿恭与关宠担任校尉的戊、已兵团,各有数百人马,还有西域都护陈睦。

耿恭兵团驻扎在天山北侧车师后国的金蒲城,关宠兵团驻扎在天山南侧车师前国的柳中城。此时数万名北匈奴骑兵正集结在边境线上,打算重新夺回车师。三月,北匈奴的铁骑越过边境线。两万名匈奴骑兵在左鹿蠡王的率领下,直逼车师后国。

已归附东汉的车师后王安得率军迎战北匈奴,耿恭派三百人前往支援。由于力量悬殊,三百名援军全军覆没,车师后王安得被杀。北匈奴铁骑长驱直入,直奔耿恭所在的金蒲城。此时耿恭仅有数百人,如何守得住金蒲城呢?

面对匈奴两万骑兵,耿恭充分运用心理战术,挫伤匈奴人进攻的锐气。他把一种毒药涂抹在箭簇上,这并不是一种致命的毒药,但是一旦被射伤后,毒药便会在人的皮肤上发生化学反应,中箭的伤口会有一种强烈的灼烧感,继而伤口溃烂,令人痛苦无比。

匈奴的第一次进攻,被毒箭逼退。这时金蒲城突然暗云密布,暴雨倾盆。耿恭大胆出击,偷袭匈奴人的兵营。毫无防备的匈奴人面对从天而降的汉军,伤亡颇多。左鹿蠡王惊呼道:“汉兵有如神助,真是可怕。”遂解围而去。

耿恭移守疏勒城

耿恭保住了金蒲城,但他估计北匈奴人很快还会杀回来,金蒲城的守备条件不是很好,必须要另选一处可以长期坚守的城池。疏勒城是一个很好的据点,城虽不大,但城体坚固,旁边有一小河流,可以为城中补给水源。五月,耿恭把残余部队调往疏勒城,修缮城防工事。

七月,左鹿蠡王兵临疏勒城下,发动进攻。疏勒城虽然小,但颇坚固,北匈奴人久攻不下。此时季节正由夏入秋,天气酷热,疏勒城的饮水全依赖于从城边流过的小河。北匈奴人在河流的上游处把河道堵塞,使水流改向。这一招实在是厉害,在干旱缺水的西域,用不上几天的功夫,耿恭跟他的部队将全军覆没!

原本清澈的小河成了干涸的河道,耿恭忧心忡忡。他全力在城内凿井,希望寻找到可以饮用的地下水。守军在城中多个地方凿井,已经挖得很深了,但仍然没有一滴水冒出来。为了生存,战士们甚至从马的粪便中榨取水汁来喝!

耿恭亲自下坑挖井,一直挖到十五丈深。苍天不负有心人,终于一股清泉喷涌而出!匈奴企图切断水源以困死汉军的计划终于破产。左鹿蠡王大感意外,以为汉军果真有神灵庇佑,他又一次做出撤军的决定。

艰苦卓绝的保卫战

故事还远未结束。

尽管耿恭守住了疏勒城,但车师后国已经落入匈奴之手。匈奴在西域的势力极剧膨胀,焉耆国与龟兹国倒向匈奴,出兵进攻车师前国,东汉的西域都护府被攻破,西域都护陈睦殉职。北匈奴趁机大举南下,侵入车师前国。东汉校尉关宠率数百人屯柳中城,坚持抗战。

此时,由于汉明帝去世,汉章帝继位,政权交接之时,救援西域一事,一而再地被推延了。东汉帝国的援军迟迟未到,车师前、后国不得已又向北匈奴投降,匈奴军队再度对疏勒城发动进攻。

这是一次耗时达数月之久的围城战。

耿恭之所以能在强敌围困中坚持数月之久,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得到车师后国王后的帮助。车师王后有汉人的血统,她秘密派遣心腹之人,暗中帮助耿恭。王后多次为耿恭提供情报,泄露北匈奴的作战计划与分布情况;同时,王后还秘密为耿恭提供粮食,这是疏勒城得以坚守的重要原因。

当时守军的生活极其困难,有时只能煮甲衣与弓弩上的皮革充饥,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苦楚。匈奴单于派使节进入疏勒城,劝降耿恭。耿恭斩杀来使,以示绝不投降。匈奴单于调集更多的军队,发动更猛烈的进攻,但疏勒城依然岿然挺立。

大汉援军终于出动了

秋去冬来,耿恭又遇到另一个难题:军队没有御寒的衣服。必须派一个人去离疏勒城最近的敦煌郡,设法弄一批冬衣。耿恭把这个任务交了心腹范羌,范羌即刻启程,向敦煌进发。

此时,东汉朝廷内部也正进行着一场激烈的争论。汉章帝召开公卿会议,讨论援救西域耿恭、关宠一事。司徒鲍昱力主救援,他的建议得到压倒性的支持。这年冬季,酒泉太守段彭等率领七千人,开始救援行动。前往敦煌筹集冬衣的耿恭部下范羌也随着大军一同出发。

次年的正月(76年),七千人的援军终于抵达柳中城,解柳中城之围。段彭指挥七千人马反击车师前国,击毙车师军队三千八百人,俘三千余人。车师前国再次向汉军投降,匈奴被迫退出车师前国。

然而在营救耿恭一事上,军队内部又出现了分歧!汉军千里行军,又在交河城打了一场大仗,战士们已经疲惫不堪。而耿恭的疏勒城仍然在数百里之外,音讯全无,要不要去救呢?

耿恭的部将范羌泣血请求救援疏勒城,段彭决定由范羌率领二千名战士,翻越天山,前往疏勒城,救出耿恭余部。范羌没有耽误时间,即刻启程。通往疏勒城的道路遥远而难行,天公不作美,在这个时候又飘起大雪,行军更加艰难。二千名汉军克服了种种恶劣的环境,终于翻过白雪覆盖的山脉。

生还玉门关者仅十三人

范羌的援军终于抵达疏勒城下,这时已是深夜。此时的疏勒城内,仅剩下二十六名战士,但仍坚守着城池。当守军看到大汉的救援军队时,无不欢呼雀跃,“万岁——”的呼声在不远处的山谷间回荡着。

第二天,耿恭与他的二十五名士兵踏上的返乡之程。可是战斗还没有结束。匈奴人很快发现汉军飞越天山,解救了耿恭的部队,单于马上派出骑兵跟踪追击。耿恭率领诸将士一边还击,一边撤退。三月初,这支疲敝却英勇的队伍终于抵达汉帝国的边关:玉门关。

从疏勒城撤退的二十六名勇士,生还玉门关的,只有十三人。中郎将郑众亲自在玉门关迎接英雄的归来,为耿恭接风洗尘,所有的人都肃然起敬,对这位浑身是胆、坚忍不拔的名将表现由衷钦佩。他上书皇帝,极力赞扬耿恭的功勋:“恭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百千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给耿恭守疏勒城给予极高的评价,义薄云天,与前汉的苏武相交辉映。范晔评道:“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


君山话史


“小张,你看过没有一部大片《拯救大兵瑞恩》?”“当然看过了!这部片子看得真过瘾。尤其是那电影开头那段:诺曼底登陆!太爆了!”“你觉得这部片拍得好不好?”“当然了,这部片我看了N遍。战争片里的战斗机啊!”"如果我说咱们中国也有类似的故事,如果要是拍成电影的话,比“大兵瑞恩"还要惊险刺激,你会看不会看?”“别扯了,人家那是一个小队打一大群德国人。中国哪有这事?你不会是导演吧?论胡扯,我只服导演和笔者。”“那你听过耿恭”的故事没有?我给你说说他的事情。听完你再说我是否在胡扯吧!“

耿恭,出生在今陕西兴平东北附近。从军后,东汉任司马之职。后又任戊己校尉,屯兵金蒲城(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附近)。这个故事就从里开始了。

汉章帝继位才刚刚三个月时,朝廷里就来了一名信使。只见这名信使盔歪甲斜,浑身浴血。汉章帝初看就大为不喜。可以这名信使接来的话语就让汉章帝大惊失色起来。原来一年前,汉军出征西域进攻匈奴,以确保丝绸之路的安全。匈奴不敌,汉军大胜回师。没想到,汉军刚刚回师,匈奴就卷土重来,两万匈奴大军又攻西域。西域都护陈牧(一说为“睦”)战死殉国、金蒲城被团团围住,而城中戊己校尉耿恭手下仅仅只有一千士兵防守。请朝廷速速增派援兵......

有人会问了:丝绸之路这么重要,为什么却派这点兵在这把守?是你依然在扯?还是丝绸之路在原来就不是一条很重要的通商渠道?其实原因很简单,全在于一个字:”后勤“。古人也好,现代人也好。后勤补给一直是重点。在当时,西域,交通不便,如果要派重兵反守,就要大量粮草以保证军心及体力。就是算一头奶牛,它也得吃草才能挤得出牛奶是不?更何况人呢?“那就运啊!”有人计算过,如果往西域运一斤粮食,路上担夫就要吃掉190斤粮食。大家算算,如果驻守的人多了,那得多少粮食才能保证啊!所以,一千士兵驻守的城池在当时,已算得上是重兵了。

且说匈奴将金蒲城围得是水泄不通。准备日夜攻城。而把守金蒲城的守将正是耿恭。由于敌众我寡,危急时分就得采用危急手段。他命士兵将箭头涂上秘制毒药后,向敌人射击。那这种毒药威力如何?我真的不知道。但是《耿弇·后汉书列传》载:虏中矢者,视创皆沸(肿烂)。而且耿恭又叫人向匈奴喊话:汉家箭神,其中疮者必有异。而又恰逢暴风雨天,箭随雨落,又派出敢死队出城夜袭,匈奴中箭者哀嚎,中刀剑者无数。这让当时的匈奴人大惊失色,相互对视,心中暗想:汉兵神,真可畏也!暂退围城。

没过几日,匈奴回过味来,复返围城。一方拼命攻城,一方坚强困守。双方大有不死不休的局面。攻了几日,匈奴死伤无数,见无法攻进城内。便改换了攻击方式:围而不打,困死守军。就这样,围困了足足数月,城中粮食已吃完。耿恭就和大家一起,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啥意思?就是吃皮甲和弓弦饱腹坚持着。金蒲城头依然飘扬着大汉的军旗。耿恭心里知道,他们已快走到尽头了。而救兵在哪里呢?

而此时的汉朝廷,正在因“救”与“不救”争执着。司空第五伦的观点是:不救,此时金蒲城估计已沦陷。此时派大兵去,无疑是空耗钱粮。司徒鲍昱则挺身而出,大呼: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诚令权时,后无边事可也。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啥意思:就是说假如今天陛下不救将于危难之际,日后,又有何人敢担当,又让何人敢为将?汉章帝终于大悟。拍板定夺:“救,一定要救!”

公元75年,共计七千汉援军出发了。其中就有一人,那名信使范羌。路上长话短说,什么头痛脑热,马高蹬低的事就不说了。大军行至柳中城。天下大雪,众将均有退意。范羌落泪: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感动了众将。分了两千兵马给范羌,去救援金蒲城。这里再省去两千字......众人到了金蒲城下,城中皆称万岁。开门,共相持涕泣。

故事讲完了吗?没有。城解围了,大家这就准备回家。耿恭环顾四周,曾经的千人如今只有26人,满目期待的看着他。”我一定要带他们回家!“耿恭暗暗下着决心,带着这26人走上了漫漫归家路。但匈奴人怎能放过他们,层层天险也在阻挡着他们。一路这几十人凭借着计谋、勇敢、体力去克服重重困难艰险。终于他们看见了眼前的玉门关,看见了家圆。而这时,也仅仅只有13个人看到了汉朝的天空依然是那么的蓝、树依然是那么的绿!

也有人说,这个故事是胡扯出来的。也有人说,这件事确实是存在的。但是不管怎样,为耿恭这守城千人致敬!”国威永存,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该文仅表述个人观点,因本人学识有限,文章有诸多错误之处,还请各位友友批评指正。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恒实说”。更多精彩,尽在恒实说!谢谢支持。


恒实说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不仅仅是岳飞的一个霸气宣言,虽然血腥,但东汉的耿恭确实做到了。

故事发生在公元74年,当时汉朝重新设立西域都护,任命耿恭和关宠为戊已校尉。次年,北匈奴单于派兵进攻车师,杀死车师后王,转而攻打耿恭驻地,将其围入城中。此时正值汉明帝已死,救兵不至,车师国又背叛汉朝,与匈奴合兵进攻耿恭。

当时耿恭所守的金蒲城守军只有几百人,而匈奴有两万多人,他们把金蒲城围得水泄不通。此时汉兵粮尽,陷入困境。他们拒绝匈奴的招降,坚守城池。

几个月过去了,城中“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把弓弩上用动物筋腱做的弦和盔甲上的皮革等都统统煮了吃了,战士们一个个死去,但要塞仍然没有陷落,幸存者宁死不降,汉军大旗高高飘扬。

匈奴人也精疲力竭了,使出招降一招,许诺让耿恭当他们的白屋王,给他找美女当老婆。匈奴使者来了,耿恭把他抓到城头,一刀杀了,然后用火烤其肉。匈奴人见了,跪倒在地,一片哭声。

一千年之后,岳飞写下慷慨激昂的《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即典出于此。

就在耿恭在西域激战的时候,万里之外的东汉首都洛阳,刚刚继任皇位的汉章帝与大臣,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要不要派救兵?反对派说,等到援兵赶到的时候,估计他们早已城破人亡。此时要求派兵救援的司徒鲍昱站出来,说出了在历史上有名的一段话,至今读起来,仍荡气回肠:“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此际若不救之,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

这不就是古代版的“不抛弃、不放弃”吗?

公元76年正月,七千人的援军赶到柳中城,大败匈奴与车师联军。要不要救天山以北的耿恭,大家又吵起来了,结果大部分军队没有参与到救援,只有范羌带着两千人去营救耿恭。

史书没有记载范羌率这两千勇士翻越天山的艰难,只记载他们在疏勒城胜利会师的一幕,“开门,共相持涕泣”,这帮经历了炼狱般的战争的幸存者,九死一生,堪称铁打的汉子,此刻也不禁流下英雄泪来。

疏勒城的守军,能够踏上回家路的,只有区区26人了。回家的路同样充满杀机,有满怀仇恨的追兵,有大雪肆虐的天险,他们且战且退,不断有人倒下。当他们进了玉门关后,26人只剩下了13人,“衣屦穿决,形容枯槁”。

史载,当时驻守玉门关的中郎将郑众,见到这13名勇士归来,感动不已,亲自为他们沐浴更衣,并給皇帝上疏为13勇士请功:

“恭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百千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

“不为大汉耻”五个大字,至今令人动容。

《后汉书》作者范晔将耿恭与苏武并列,认为西汉有苏武、东汉有耿恭。今天,读范晔为耿恭作传的文字,能够想象当年他是含着热泪写下来的:

“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

这些文字中,尽是热血忠魂。


王铭苇


十三将士归玉门,事件的主人公就是耿恭。

耿恭也是出身将门世家,耿在东汉是非常庞大的家族,耿恭的伯父就是耿弇,东汉的开国名将,跟随刘秀打天下的人,云台二十八将的第四位。

十三将士归玉门这件事是肯定存在的,这点是不用怀疑的,在《后汉书·卷十九·耿弇列传第九》,还有《资治通鉴》的四十五,四十六卷都能够找到,所以说这件事的真实性是不用怀疑。

但是并不是几十人守住了两万人的进攻,根据正史记载,当时北匈奴一开始进攻的时候确实是两万人,当时北匈奴两万人攻打车师国,一开始耿恭只派了几百人去救援车师,全军覆没,最后车师国被匈奴占领,国王也被杀了。后来耿恭就驻守在疏勒城,也就是今天的喀什。这个时候北匈奴开始围攻疏勒城。

但是一开始的耿恭不只有几十人,一开始耿恭招募了几千人去主动攻击北匈奴,而且还冲散了匈奴的骑兵,所以说这个时候耿恭手下肯定有几千人的。但是之后匈奴大军压境,围住了疏勒城。

被围困几个月之后,当时耿恭就只剩下几十个人了。大部分人都战死了,当时城里也是吃的都没有了,但是耿恭一直没有投降,一直坚持到汉章帝继位才派人去救援,这已经是第二年的事了。

围攻疏勒城的一开始是有两万人,但是在后来应该是没有这么多人的,几十人守住两万人的进攻太不可思议了。可以看到汉军去救援的时候,当时围攻交河城也就是车师国的都城的时候,也才杀了匈奴三千多人而已,就当时北匈奴来说会有两万人一直围攻疏勒城一年多吗?而且当时派去救援耿恭的只有两千多人,如果是两万人在围攻疏勒城的话,汉军不可能只派两千人去疏勒城救援耿恭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耿恭守住疏勒城,誓死不投降的精神也是历朝历代推崇的,不管耿恭到底有多少人,匈奴有多少军队,可以肯定的是耿恭面对的是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坚守城池数个月,吃树皮都不投降,后世评价也是西汉有苏武,东汉有耿恭。


中国历史研究所


当然是夸大了,将耿恭等13人形容为超人战士,和抗日神剧中刀枪不入武艺高强的抗日奇侠有什么区别?这是对耿恭爱国精神的褒奖吗?不是,这是对耿恭等十三将士的侮辱!

2019年2月15日,由浙江美视众乐电影新作的《大汉十三将之血战疏勒城》在优酷网播出,这部千呼万唤始出来,再现我大汉气魄的电影果然没有让观众绝望,除了那土得掉渣的片名,那对亚瑟王场景画虎不似反类犬的照搬,都深深地考验着观众的承受力。而且,这部本应彰显大汉男儿舍身忘死宏伟气魄的题材,终归不忘加上女性角色和谈情说爱甚至子虚乌有的三角恋成分,将真正帮助耿恭部队的车师国王后人为删除。

这不是向先烈致敬,这是对他们的侮辱和戏谑。总在嘲讽国人不爱国,追美剧,这么好的题材拍成这个熊样子,让观众都成为某导演说的“好观众”,拱着把钱送过来,你们怎么这么“优秀”呐!

还十三将,静夜史看来改名叫“十三帅”或者“十三帝”更好些,因为拍不出这样的恢弘场景,但你可以叫出高大上带逼格的名称!

“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为什么震撼?不仅仅是因为耿恭等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东汉明帝与7000援军的舍命救援,而是因为这个故事,发生在距离中原千里之外的西域,这让故事有了更多的悲壮和恢弘。

在这块至今仍旧大漠广布的西域,汉帝国却倾注了大量心血,将其视为自己的核心利益来经营。一方面这里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另一方面,这里也是包抄匈奴的重要战场,所以自张骞凿空西域后,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

西汉灭亡后,匈奴卷土重来,西域再度被匈奴占据。

公元74年,窦固讨伐被匈奴,降服车师国,重置西域都护府,任命陈睦为西域都护,位置在阿克苏地区新和县玉奇喀特古城;命耿恭为戊己校尉,驻守车师后国的金蒲城,即今天新疆吉木萨尔县以南;新增关宠为戊己校尉,驻守车师前国的柳中城,即今天新疆吐鲁番鲁克沁乡,两名校尉各领500人屯田戍守。

也就是说,耿恭的手下,有500名士兵,而不是几十个。

三个据点为东汉在西域的直接统治区,威慑西域诸国,抗拒北匈奴侵扰。

但窦固班师后,公元75年,北匈奴卷土重来,北匈奴单于派两万大军进攻车师,杀死车师后王,转而攻打耿恭驻地金蒲城。此时正值汉明帝驾崩无暇发兵,车师国又背叛汉朝,与北匈奴合兵进攻耿恭,耿恭陷入极端不利的境地。

面对2万匈奴大军,耿恭让部下在箭头上涂了毒药大量杀伤匈奴人,又趁夜出城劫营,匈奴“震怖”,哀叹“汉兵神,真可畏也!”纷纷溃败而去。

而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耿恭明白金蒲城难以固守,于是将部队带到疏勒城,也就是今天的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这里是汉军修建的一个要塞,依山傍水,地势险要,宜于久守。

所以说这个《大汉十三将之血战疏勒城》的名字,无情地暴露了导演编剧演员等团队的低智商,这样的团队,能打造出再现历史的恢弘作品,那才是见了鬼。

转移到疏勒城后,北匈奴很快去而复归,此时的大汉援军仍未到来,因为大家都在讨论值不值得救援。

疏勒城下,占据绝对优势的匈奴人疯狂攻城,但久攻不下,于是变强攻为久围,截断水流,城中将士一度“笮马粪汁而饮之”。耿恭下令打井取水,并下拜祈祷,“飞泉奔出,众皆称万岁”。

但形势仍未好转,几个月过去,城中“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把弓弩上用动物筋腱做的弦和盔甲上的皮革等都统统煮了吃了,战士们一个个死去,虽然要塞仍未陷落,幸存者宁死不降,但时间一长,伤亡殆尽是迟早的事情。好在匈奴人也精疲力竭了,使出招降一招,许诺让耿恭当白屋王,给他找美女当老婆。耿恭诱骗使者进城,然后在城头杀了烤着吃,这让匈奴更加愤怒,攻城势头更加猛烈。

而此时回敦煌搬救兵的耿恭部下范羌,已经将消息传到东汉朝廷。关于救与不救,大家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关键时刻,司徒鲍昱说出了那句荡气回肠的话:

“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此际若不救之,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

简单说来就是不能让将士们寒了心,更别让别人小看了咱们。于是登基不久的汉章帝于公元75年冬,派张掖、酒泉、敦煌三郡以及鄯善国军队共计7000人驰往西域。

公元76年正月,援军在柳中城大败匈奴与车师联军,“斩首三千八百级,获生口三千余人,驼、驴、马、牛、羊三万七千头。北虏惊走,车师复降”。此时的援军内部,关于救不救耿恭再次争论了起来。关键时刻,范羌坚决主张救援,最终分得2000人,这2000人在翻山越岭后,终于在疏勒城胜利会师,史载“开门,共相持涕泣”,耿恭一行坚持到了最后一刻。

而疏勒城的守军,能够踏上回家路的,剩下区区26人了。他们与援军一起南返,在经历了多重磨难后。公元76年3月,“衣屦穿决,形容枯槁”的13将士,终于到达玉门关!

当时守玉门关的中郎将郑众,亲自为13勇士沐浴更衣,并给汉章帝上疏为13勇士请功:

“恭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百千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

虽然只剩下13人,但耿恭及手下浴血奋战的500将士,虽然大部分永远留在了疏勒城,但他们的精神永昭后世!

历史没有夸大他们,相反,历史给他们的笔墨,始终不够多!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