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春刀》--大明王朝的末世悲歌

1644年3月,李自成攻进北京城,明亡。

眼看着李自成的大顺王朝就要重复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周期”,明王朝的士绅们也已经纷纷“识时务者为俊杰”,准备为新王朝立誓效忠了。可谁知道仅仅一个多月的功夫,风云突变,满清入关,李自成溃败,退保关中。满清大军进入紫禁城,顺治帝随后迁都北京。清朝接下来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为明朝修史,祭天祀地,祭拜孔庙,以此来证明自己新开一统,是为天命所在。

《绣春刀》--大明王朝的末世悲歌

象征皇权威严的太极殿


这一年,距满清真正的立国之战——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过去了25年。满清熬死了两任领袖,终于得偿所愿,结成了“金石良缘”,占据了神州中土。

在那场关外的冰天雪地的世纪大战中,经历过“万历三大征”尚未恢复过来元气的明王朝剑指东北,抽调了全国各地精锐,意欲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解决“跳梁小丑”一样的后金奴酋的骚扰袭击。万历皇帝对此战的决心不可谓不大,然而明朝此时早已没有“万历中兴”时的国力了。

万历三大征耗资巨大,尤其是征西南播州杨氏,几乎将明帝国的西南财力打空。万历皇帝为了凑足军费,授权厂卫四出征敛,惹得天怒人怨,尤其是代表着士绅阶层的文官集团,对皇室无节制的搜刮之举大加抵制。他们在朝廷上党争不休,却在反对朝廷征税方面却达成了一致。他们不仅大造舆论,还借用王阳明“心学”理论,动摇了朱明皇朝“君权神授”的权力体系。

万历皇帝已届晚年,已经没有精力去应对外战的同时还要应付内部的各种掣肘力量。实际上,在万历皇帝的执政生涯中,大多时间是脱离了文官系统的。文官们的上奏如石沉大海,得不到回应,都被皇帝“留中”,各部衙门的人事任免也处于停滞状态,以至于大明王朝的行政系统趋于崩溃的边缘,官员懒政、不作为的现象比比皆是。皇帝通过行政系统征不到钱粮,只好动用内廷的府库去充作军费。万历皇帝是有名的贪财皇帝,所用的厂卫也多是敛财高手。可是,萨尔浒之战时,朝廷拨的钱粮实在不够用,所以只好让军队快速开拔,快速解决战斗,兵部的催战文书一日数至,萨尔浒之战就这样在仓促中开始了。

《绣春刀》--大明王朝的末世悲歌

萨尔浒之战明军准备过于仓促

战斗的结果是惨败,大明王朝四路军兵,折损过半。

大明王朝没有实现预期的战役目标,反而将九边精锐损失大半。后金经过此战,彻底成了气候。不仅在军事上,还在政治上,对原来的宗主国大明王朝已不再心生惧意,反而起了分庭抗礼,另立乾坤的心志。万历皇帝在战后一年驾崩,明光宗即位一个月后也撒手人寰,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在此时迎来了一位少年天子,16岁的明熹宗朱由校。

在那场战争中,有三个人幸存了下来。《绣春刀2.修罗战场》的开始部分,沈炼踉踉跄跄地出现在了荧幕之上,他的身份是锦衣卫北镇抚司的小旗官。

《绣春刀》--大明王朝的末世悲歌

锦衣卫飞鱼服

锦衣卫出现在战场上,是很合乎情理的事情。很多人对锦衣卫有所误解,其实他们的真正身份是特工,如英国情报六处的007一样,负责战场侦察、策反、刺杀敌方重要目标,以及作为皇帝的耳目监控军队的异常情况等。萨尔浒之战,是明王朝各地精锐的联合作战,锦衣卫参与其中合乎情理。

沈炼发现了几个即将被处决的被俘的明军士兵,他击杀了那几个落单的后金兵,解救了他们,后来随着剧情的发展,才知道他解救的两个人,一个叫做陆文昭,一个叫做郭真。他们三人晓行夜宿,从萨尔浒战场辗转前往明军大本营——沈阳。冰天雪地,漫山遍野都是后金兵的搜查,他们三个能够活着回来真是不易!这是过命的交情,一起冒过险,就像爱过一样,值得一辈子珍惜。

陆文昭看着战场遍地的死尸,残阳如血,寒鸦数点,立下了一个大志愿:要想不这么死(如蝼蚁一般的贱命),就要换一个活法。

《绣春刀》--大明王朝的末世悲歌

陆文昭发下了一个大誓愿


《绣春刀》的剧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陆文昭想换一个活法,不止是要为自己奔一个前程,不想做一个炮灰小兵一样的无声无息的死掉,他还通过对时局的分析,做出了挽救江河日下的大明王朝的决策——换一个领导人,这就是《绣春刀2.修罗战场》的悬疑案件:皇帝落水是意外,还是有人蓄意为之?明熹宗朱由校盛年而亡,起因只是乘坐宝船在宫内游玩时落水,就得了一个“久染沉珂,积重难返”,太医多方调治无效,眼见病情日笃,不久于人世了。

对于这样涉及到皇帝安危的案子,各部衙门,尤其是东厂自然是责不旁贷。实际上,锦衣卫虽然名义上也有这样的职责,但是自从东厂设置的那天起,锦衣卫的权势就已经逐渐减弱了。

说来也是奇事。明朝皇帝利用科举流官制,解决了地方豪族(世家大族)对抗中央皇权的问题。可是科举流官也没有办法让皇帝十分信任,他们参与朝政依靠的是所谓“道统”,没有家眷亲属质子等切身实际的利益能够被皇帝直接控制,在面对强势的皇权时,他们又容易结成统一阵线——文官集团,借助于整个“道统”的力量反制皇权。


《绣春刀》--大明王朝的末世悲歌

明朝文官集团的形成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元璋时期就设置了锦衣卫,除了军事特工、皇室警卫之外,还兼有刺探群臣动向的内查之职,皇权特许,先斩后奏。这是皇帝们不希望行政系统被文官集团一家把持而设计出来的直接操控于皇帝之手的制衡、检查机构(行政系统里也有一个叫做“都察院”的部门,专司检查都责之事,不过这个活连刘伯温都当不顺当,皇帝也不敢把所有的指望都寄托在这里)。

朱棣以非法的手段夺得了侄儿的江山。站在朱棣的立场上,他是不希望建文帝自焚而死的,这样就让他“清君侧”的正当性荡然无存。他最希望的应该是建文帝好好活着,做一个汉献帝那样的傀儡皇帝,再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将皇位逐渐过渡到自己这一支。可是建文帝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民间一直有建文帝还在世的传言。明成祖为了霸王硬上弓,只能利用洪武旧制的锦衣卫对那些建文旧臣大加杀戮。

锦衣卫使的顺手,就得把这把刀磨的锋利。可是刀子太锋利了,就容易伤到自己。最后,连当朝太子都受到了锦衣卫的威胁。朱棣这才当机立断,拿下了锦衣卫指挥使纪纲。随后为了防止锦衣卫故事重演,又设置了东缉事厂,简称“东厂”,以宫内宦官充任领导。虽然锦衣卫和东厂在职级是一样的,但是由于东厂提督是皇宫大内属官,离权力中心更近,因此锦衣卫的地位就逐渐低于东厂了。到了魏忠贤时,东厂更是一手遮天,锦衣卫都指挥使许显纯甚至成了魏忠贤的得力打手,人称“五彪”之一。


《绣春刀》--大明王朝的末世悲歌

南镇抚司是东厂内部的稽查机构

东厂一手遮天,他们的嚣张气焰也让皇帝感到如芒在背。在明宪宗时,为了制衡东厂,就又成立了西厂,且职权更大,法定人数高于东厂一倍(《龙门飞甲》里陈坤饰演的雨化田是西厂提督)。明朝的厂卫制度至此达到顶峰,特务政治成为明朝政治的显著特点。明朝中期之后,国力中衰,社会矛盾随之加剧,明王朝内部控制力度加深,特务政治渐成常态。因此,自命清流的士绅阶层的文官集团往往将对抗厂卫制度当做反抗皇权的标志。厂卫逐渐以反面的形象示人,甚至在明史中都有如下记载,“厂卫四处,天下骚然“”,偏僻乡野也有鲜衣怒马操京师语者。这些人口含天宪,对士绅阶层动辄抄家,惹得这些士绅阶层深恶痛绝。他们就雇佣了很多写手(明朝出版业发达,有很多科举不第的学子以卖文为生,被称为“山人”群体)来编排厂卫的丑恶嘴脸。

《绣春刀》--大明王朝的末世悲歌

“西厂厂花”雨化田公公

在民间(士绅阶层)的强烈呼吁下,西厂几度废立,最后还是取消了。不过东厂、锦衣卫一直保留着,作为明王朝高压政治的特点延续至其灭亡。

陆文昭回到北京后,相比于沈炼的默默无闻,官儿是越当越大,最后还做了锦衣卫的千户,成了沈炼的顶头上司。当初三个人逃归,还有一个人叫做郭真。这个人是东厂的人,最后做到了司礼监秉笔太监,算是内廷宦官行列里排行前三的人物。东厂的人能够去到萨尔浒,也不需要多解释了——明朝皇帝喜欢用太监作监军,与锦衣卫一明一暗,对军队进行掌控。

陆文昭走通了郭真这条线(其实不需要走通,一起冒过险,本身就是过命的交情),可是沈炼不懂。明明是沈炼救了他们,可是沈炼从来也不去经营这层关系,到头来郭真就将所有的感激之情都寄托在了陆文昭身上。陆文昭有了这层关系,升官快,也能够进入到中枢,发现了大明帝国的“病灶”。于是,他选择投靠了“明公”,即是信王。在一番策划下,皇帝落水事件水到渠成,皇帝等于是被谋杀了。

魏忠贤是明熹宗这条线上飞黄腾达起来的,他放着辽东、山东不管,自然也要把这件案子查个明白。于是,就有了火烧档案馆的剧情。作为前端执行人,沈炼一直在背锅,直到最后,他才知道幕后主使原来是“明公”。

《绣春刀》--大明王朝的末世悲歌

幕后真凶竟是阴险的“明公”

陆文昭之所以选择“明公”来替代当今圣上,那是因为他看到了厂卫制度对士绅阶层的伤害,导致民众与朝廷势若水火,厂卫制度让大明王朝犹如一个高压锅一样,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陆文昭“厚颜无耻”的往上爬,想让自己不至于像一个蝼蚁一样死的毫无价值,他想用他设想的方式改造这个社会。不过他对沈炼有过一段类似于剖白心迹的说法:“如今三司六部不二十四衙门都有我们的人,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就能把黑的说成白的……”如是这般,那陆文昭一行人掌权之后的政治态势,又与厂卫有何不同呢?

可能有人会说,以暴易暴,只有掌握比暴力更强大的暴力,才能推翻原来的秩序,建立起新的秩序。可是,这种暴力必须要建立在理想主义之上。失去了理想的暴力主义,最终不过是另一个更大的施暴者而已。在明王朝的末世,所谓的“理想主义”不过是救国救家这样空洞的口号,却从来也没有一个人能够从根本上提出解决方案。

明王朝的行政机器已经腐朽衰败,不破不立,不进行重大的改革,难以奏效。明王朝当时的困境就在于疲于应付各种问题,却无法也没有时间从根本上进行制度改革。进行如此重大改革,能够稳住而不至于崩盘,就恰恰需要一位雄主,能够驾驭得了各方势力。虽然这种说法,有点皇朝思维,但是在皇朝制度下,明王朝可选项并不多。不能拿着现在的经验去要求明朝人发动人民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建立民主政府。毛主席说过,民主制度是跳出“王朝周期律”的解决办法。

明朝最后的两任皇帝,却都是年少即位,始终无法掌控全局,不得不依赖一方势力,如厂卫势力或者文官集团势力,而无法居中平衡,以致于王朝在内斗中玉石俱焚。


《绣春刀》--大明王朝的末世悲歌

大明王朝的末世悲歌

好端端的一个“木石之盟”,终被“金石良缘”夺了去!可叹华夏中土神州,遭逢大变,生灵涂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