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刘备和诸葛亮真实的关系是怎么样的,真像小说中那样如鱼得水、不分彼此吗?

司马公昭


能对这个问题提出质疑,说明提问者对三国历史的确是有些深度研究的。

大多数人不会质疑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因为在演义里两人真的如鱼得水不分彼此,在正史里《三国志》或者《资治通鉴》两个人的关系表面也很融洽,《三国志.蜀书》部分“诸葛亮传”紧跟在刘备家族成员之后,也可见诸葛亮被重视的程度。

但“重视”和“亲密”之间,的确有着微妙且本质的区别。

这个微妙的君臣关系,如何能看透两个人不会被史书记录的内心情感世界,需要对两人相处的每个细节去观察,就好像一对亲密的恋人或者即将分手的夫妻,总会从一些蛛丝马迹的行为中被人察觉。

很多人感觉刘备和诸葛亮感情好,可能都源于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死在白帝城之前和诸葛亮的一番谈话,谈话很简单,涉及刘备死后的继承权问题,刘备的原话是“谓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君主的位置,阿斗你能辅佐就辅佐,不能你就自己拿去。

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在刘备心里,诸葛亮胜过自己亲生儿子。

但是,最安全的地方也许就是最危险的,仔细分析这个对话语境氛围,就是另一种味道——刘备自诩“汉室宗亲”的身份,是蜀国政权的立国之本,怎么可能把权力地位拱手给他姓?

在这里刘备提到了“曹丕”,很有趣的是曹丕的儿子曹睿在临死前也有一番类似的话,同样是为了托孤,而托孤的对象正是三国里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

这种帝王托孤时的氛围,在那个时期一定会让人想起伊尹霍光,同时也会想起王莽,刘备给诸葛亮的嘱咐既可以说是“交心”,更可能是“警告”和“试探”——毕竟在刘备临死前的政治格局里,诸葛亮的势力体系是最强大的。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大家不要看到“涕泣”两个字,就觉得诸葛亮一定是感动的哭了,真的未必,因为“哭”在古人的世界里,是一种“礼”,特定场合特定时间才可以发生,现代人很难理解这种情感释放和内心真实感受的脱节,就象“不以己悲”这句话带来的疑惑,不为自己伤心难道只为别人伤心吗?那也太有悖人性了,没错,中国古人的概念是:礼大于一切,任何行为的首要标准是“合乎于礼”才行。

所以诸葛亮的哭泣,只是当时必须要进行的君臣应对礼节的一部分。

有没有情感成分呢?也有。但可能不是感恩,而是惊恐、委屈和忍耐。

 

那么,刘备和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

是一种在现代社会几乎不会出现的关系,蜀国体系里,诸葛亮更象是电影“兵临城下”中的那个战无不胜的狙击手,也就是我们长说的“立典型”“树模范”。

读者可能会疑惑,诸葛亮的成绩都是跟了刘备以后才做出来的,茅庐之中的诸葛亮对于刘备来说,有什么典型示范作用?

说起来,“如鱼得水”倒是刘备的原话——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显然,关羽和张飞并不认可诸葛亮,也不理解刘备重用诸葛亮的原因,这其中的微妙恰恰在这“如鱼得水”四个字里——鱼和水,是什么关系?是得之则生失之则死的关系!三顾茅庐之际,两人初次相识,诸葛亮怎么就对于刘备来说,可以决定生死?

那我们就要分析,在公元207年的冬天,刘备最需要的“水”是什么?

是时,刘备正处于了出山以来最大的低谷期,七年前刘备被曹操打的损兵折将,“刘豫州”的那些家底都没了,这七年来刘备依附于刘表,毫无建树,“髀里肉生”,内心感受是“日月如流,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作为政治家的刘备,生死不可怕,老而无功才可怕,他急于投身过去的政治战场之中,而身边陪伴的只有关羽张飞赵云而已,而七年来他最大的对手曹操已经羽翼丰满,身边以荀彧和张辽为首的文臣武将人才济济。

刘备最缺的,是人才,更缺的是让人才来投奔他的动力。

在忠大于孝的时代,徐庶不跟刘备最本质的原因,是刘备的身份不足以“忠”到可以放弃“孝”的水平。

 

说到这里,我们插一个更早时代的故事,以助于大家理解:战国时代,燕昭王想要招揽人才去攻打强大的齐国,求教于郭隗,郭隗说那你先筑黄金台拜我为相,最初燕昭王也很疑惑,因为郭隗其实算不上什么优质人才。

但是,不优质的郭隗都能成为燕国上宾,那更优秀的人才来了不就有更优质的待遇?自此燕国礼贤下士的名气四海远播,才引来乐毅、邹衍这些真正的人物。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有所觉悟,只是诸葛亮为什么能成为这个“模范典型”的最佳人选?

这就又说来话长,所以为什么我说能提这个问题的人,对三国很熟悉。

篇幅有限我们长话短说,诸葛亮的从父可以说是间接死于曹操之手,涉及当时曹操和刘表争夺政治控制权的复杂原因,正因如此,诸葛亮没有和好朋友徐庶、崔州平等人一起北上发展,有些人常问,如果诸葛亮跟了曹操会怎样?答案是诸葛亮跟谁都不会去跟曹操。

有着和刘备共同的敌人——虽然出于政治和私情的不同原因,而且诸葛亮的亲生父亲诸葛珪和从父诸葛玄都是当时的“郡望”——也就是地区意见领袖,更重要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

有诸葛亮,就有了惦记刘表家产的机会,这份阴险心思能给张飞关羽说吗?当然不能,所以刘备“愿诸君勿复言”——不解释,你们就别问了。

虽然诸葛亮壮志城城,但在刘备的眼里他只不过是旗号,因此纵观后来十几年的争夺天下,其实刘备根本不怎么重视诸葛亮,不重视人,也不重视那份《隆中对》。

刘表死后,利用刘琦夺荆州,这件事诸葛亮内心是抗拒的,不地道啊!但刘琦听了刘备的暗示,直接来了一招“上楼抽梯”,逼着诸葛亮出主意,这才有了刘琦去江夏、刘备夺荆州的机会。

在樊城,诸葛亮劝刘备夺取樊城,刘备不同意,话说得很好听“刘荆州临亡托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以见刘荆州乎!”——但其实是因为曹操的军队已经到达近在咫尺的宛城,时曹操已在宛,备乃大惊骇。

急于跑路而已。

到了路上,诸葛亮劝刘备扔下跟着的十万民众,刘备又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结果拖着刘备真正舍不得的“辎重”,硬是让曹操的五千虎豹骑追上,当阳长坂坡只逃掉了十几个人,可以说是全军覆没。

在夏口,诸葛亮不得已亲自去跟周瑜谈判联吴抗曹,刘备原来是没这个打算的,他要去投奔苍梧吴巨,等到联盟成立赤壁大战的时候,刘备却带着本部人马借机去抢了长江南边的荆州四郡。

是的,其实刘备基本没参加赤壁之战,实际上蜀军也没有大规模参战,只有关羽从江陵带过来的那两万水军而已。

两年后,刘备入蜀,留下关羽和诸葛亮守荆州,但旋即诸葛亮又被调往四川参加对刘璋的作战,也就是说,刘备从进入四川,就放弃了隆中对“横跨荆益,两路出兵”的政策,此后十年的对魏战争,从来没有从两个方向同时进军,一直到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北伐,已经走到上庸三郡的刘备部队居然故意停下来,看着关羽死在了樊城。

而这十几年里,诸葛亮始终镇守成都,大多数时候是行政工作。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否则司马懿不会发出“天下奇才也”的惊呼,但刘备在世期间,为什么始终不用诸葛亮参与军事行动?这其中的端倪可见一斑。

两个人的政治军事主张一定是冲突的。

如果要说这方面刘备最亲信的,不是诸葛亮,而是法正。

法正死的时候,刘备“哭泣数日”,这是正史记载里刘备少见的伤悲之举。

就连诸葛亮都深知这一点,所以夷陵之战大败后,诸葛亮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诸葛亮显然也是不赞成发动夷陵之战的,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也是劝了刘备的,为什么他劝不住,法正就能?因为诸葛亮知道自己在刘备心目里,地位不如法正。

最后的问题是,为什么诸葛亮又忠心又有能力,刘备却没有视为最可靠亲信的人?

其实也很简单,刘备“匡扶汉室”只是个口号,诸葛亮却真的以此为人生目标,出师表里怎么说的:“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可以说,如果刘备成功打败了曹操,那时候假如汉献帝还没死,诸葛亮甚至可能是刘备称帝的最大障碍,荀彧怎么死,诸葛亮就会怎么死。

这是法正和诸葛亮最根本的区别,这也是刘备和诸葛亮注定无法成为亲密君臣的原因。


国艺藏香传统文化


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初恋情人:如鱼得水

刘备在没有得到诸葛亮之前,是怎样的状态?四处漂泊,寄人篱下,被曹操满世界追着跑,最后投靠刘表,客居荆州。



得到诸葛亮之后呢?长坂坡一战,刘备再次被曹操击败,以刘备的尿性,不是去投靠苍梧太守吴巨,就是去投靠孙权。诸葛亮怎么做的呢?阻止刘备投靠苍梧太守,出使东吴与孙权结盟,刘备是投靠孙权,诸葛亮是与孙权结盟,这是本质区别。让刘备以一个屡次战败的客将,成为与孙权表面上看还算平等的诸侯,这就是诸葛亮的作用。

然而诸葛亮最大的作用还在《隆中对》,刘备是个英雄,却是个空有一腔大志,却无任何战略规划如同流寇一般的英雄,刘备是这样对诸葛亮说的:



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奔走。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刘备是典型的有理想、无蓝图,有大志,无规划的英雄,而且还没有用武之地。



诸葛亮是这样对刘备说的:

曹操拥兵百万,不能和他相争,孙权世居江东,只能联合,荆州是个好地方,刘表守不住,益州是个好地方,刘璋也守不住,我们只要夺了荆州和益州,东联孙权,北拒曹操,那么待时机成熟,两路北伐,一举平定天下。

活了47岁的刘备,平生第一次听到,还有这种操作,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我刘备达到理想的方法,于是乎对诸葛亮产生了如热恋情人般的好感,刘备称为之: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情人之间的初恋期,是两人确定关系后最甜蜜的时候,刘备和诸葛亮也是如此,两人开始进入热恋期,这是两人关系最好的一段时间。

二、热恋情人:如萧何之于刘邦

赤壁之战后,诸葛亮首次有了官职,叫军师中郎将,是刘备发明的,相当于首席军师,而诸葛亮的工作是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相当于后勤部长的工作。

刘备入川后,带着庞统,打汉中时,带着法正,而诸葛亮也由军师中郎将升为军师将军,负责管理刘备的左将军一切事项,留守成都,调整赋税,充实军资。



此时的诸葛亮如同刘邦时代的萧何一模一样,刘邦(刘备)在前线打仗,萧何(诸葛亮)在管理后方,足兵足粮,刘邦是用人高手,刘备呢?也是。

很多人觉得刘备不带诸葛亮四处征战,是因为刘备对诸葛亮不受重用。恰恰相反,用人的最高境地是什么?人尽其才。

诸葛亮的特长是什么?善治国。

庞统和法正的特长是什么?善奇谋。

刘备的用人有问题吗?一点问题也没有,人尽其才,各司其职。难道刘备要把善于治国的诸葛亮带到前线打仗叫重用?放在后方足兵足粮叫不受重用吗?



这个时期的刘备与诸葛亮从当初的初恋期,经历过热恋期,两人的关系逐渐趋于平稳。

三、肝胆相照:托孤重臣

刘备夷陵兵败后,预感时日无多,开始托付后事,而在此之前,诸葛亮已经被任命为蜀汉政权的丞相了,刘备与诸葛亮两人已经经过了16年的肝胆相照期,彼此熟悉信任,当刘备把托孤重任的首席辅政大臣的职位交给诸葛亮时,已经是把蜀汉的所有都托付给诸葛亮。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连这样的话都说出来,既是无奈,又是信任。刘备并非只有诸葛亮一个托孤大臣,还有一个李严,之所以是两个人,因为权力是需要制衡的,所以刘备既是无奈,又是信任。然而李严没有起到制衡诸葛亮的任何作用,庆幸的是诸葛亮确实是刘备选中的那个肝胆相照的托孤重臣。

刘备与诸葛亮两人的最后关系可以理解为肝胆相照,正如诸葛亮说的那句话一样: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我个人认为,他们的关系只是互相利用的关系,刘备有创建宏图大业的野心,大汉已经处于战乱,自己本身就是皇族后裔,只是在和平年代,自己这种皇族没有用武之地,也不会受到朝廷的重视,因为太多了,这个时候天下大乱正是他们出头的时候,刘备怎么能放弃呢,刘备想到,刘秀和他的出生一样,在西汉末年建立起来东汉,自己现在的遭遇一样,就有很大的机会成为第二个刘秀,这就是为什么刘备一直被称为刘皇叔,他其实只想利用这个名号来招兵买马,以视自己是正统,果然,经过几年的发展,刘皇叔也就成了刘备的名号,而且第一次有机会见到了汉献帝,如果不是战乱,估计刘备一辈子都不可能见到,这时刘备为了当第二个刘秀也是拼命的装逼,以博得各路诸侯和百姓的同情,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诸葛亮呢,这个时候的才华已经是路人皆知了,得卧龙凤雏一人,就可安天下,这种美名,在当时来讲就是抢手货,但诸葛亮认为自己的才华可以,要想名留青史就得有好的平台,否则才华再大,也会被遗忘的,曹操,袁绍,袁术等都是当时最大的诸侯,诸葛亮想如果投靠他们,自己的才华不但发挥不出来,反而功劳还会被抢去,这样就是徒劳,必须要找一个既有名气,而且还正需要人手的人,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刘备,刘备加入了十八路诸侯,又夺取了徐州,虽然连战连败,但他的底子很好,只是智慧差了点,如果这个时候去,那就是珠帘合璧,但又不能直接去,要不自己的才华就不值钱了,就安排了一些自己的朋友去宣传,好让刘备知道自己的才华多么好,正赶上刘备求贤若渴,两个人就这样相聚了,但诸葛亮为了提现自己的价值,安排了三顾茅庐,这让刘备更觉得诸葛亮是大才,有了三顾茅庐,就有了故事,这样让自己朋友去写,再宣传,这样自己的出山就会更加让人尊敬和佩服,也让后人知道诸葛亮是真正的大才。而刘备也是看到只有诸葛亮才能让自己成为刘秀,而诸葛亮认为只有刘备才可以让我名垂青史,这种相互利用和合作的关系,也让我们知道了,三国演义其实也不是真正历史,也有虚构的成分。


不要怀疑我的未来


论史上刘备与诸葛亮的真正关系及真实的三国刘备,诸葛亮

:寻长觅久(六)

越王成时屠姑苏,

明皇登基杀伯温。

因其当初辱太很,

为其请时难太甚。

若得将来之归属,

聪明之人不如此。

这是我感几个亲戚朋友之间所发生的事而写的一首诗。

不过我想当时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以及请到诸葛亮之前之后对诸葛亮的感情感受和张三笑所写,现在拍成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朱元璋请到刘伯温,请到刘伯温前后的感觉一样都觉非常憋屈,非常难受,对他们两者都恨意滔天吧。

虽刘备当时落魄,什么也没有,却对人才又求贤若渴,急需大才帮其指明方向,谋取基业,成王做祖,不像朱元璋当时已克南京,坐卧江淮,掌江西,功成名就,志得意满,心高气傲,可放低身态,委屈求全,

更不用像朱元璋那样屈辱的发罪己诏,给苏坦妹立碑,亲自在其坟前请罪,让其骂名永留世间,千古流传,只需多跑跑,资态放低,接受人家面试,考察,选择。

再加上如此也有利其礼贤下士,求才若渴之名,流传世间,增加其之威望,名声,让人纷纷来突,对其只有好处,也没害处。

其对诸葛亮如此做,谨慎选君的作法也理解,要是其也会如此,先看看主君的为人是不是名符其实,值不值其效忠,再做选择,

而也正因只有不轻择,才不会不轻弃,使其对如此则更加高兴。

不过虽如此,虽刘备是个枭雄能忍人所不能忍,再者其也对刘备对其所做的一切非常感激,想报答。但其也是个人,也有七情六欲,九灾八怒。

面对此一次次吃闭门羡,白跑,低声下气,被人选择,而不是其选择人,其又岂能不气。更不要说其后来崛起也像朱元璋志得意满之后,再思及此事了。

当时没有选择需要忍着诸葛亮,更要借助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庞大关系网,势力成事,其对诸葛亮忍着,百依百顺,甚至比两个结义兄弟都好,让其不满。

然此时有别的选择其就未必了。

虽以其为人,能忍,历经沧桑未必会做出什么,来自毁江山,让亲者痛,仇者快,但毕竟会影响其之选择,决定,思想,行为,让其对诸葛亮不那么信任,听从,百依百顺,重用,埋下分裂,不信任的种子。

而诸葛亮在荆州庞大的势力,关系网,其之为人明明有亲戚,更好的选择曹操其不投,偏偏投己。

若其真是好人,为天下着想就该投靠曹操,赶紧解决战乱,统一天下,还百姓一个太平。

若是其真忠于汉室就该投刘表,投许都天子,在自己初到荆州就该投过来,而不谁都不投,让自己能十几年才投,而且一来就是让己谋人财产,尤其还是谋其亲戚财产否则以其才智再难,也不是没成功可能,再难也不是不可为。

如此可见其不是好人,更不想其所说的那样有多么忠于汉室,即便忠也没忠于自己的成份多大。

如此可见其不甘人后,所图远大,更为自己目标,理想,愿望无所不用其极,什么都敢牺牲,什么都可放弃,连亲戚亲情,天下万民福祉都可不顾,一切只有自己,一切没有其它……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刘备对其越来越了解,越想越觉恐惧。

若之前只是猜测,自己妄想,对其不信任,前事所产生的结果的话。赤壁之战后华容道上这个最有可能捉到杀死曹操的地方派关羽这个与曹操恩怨纠葛,欠曹操情的人去把守,致使最终走掉曹操。

虽这也是为自己好,否则曹操一死,汉室复兴就没自己事了,其是为自己着想,分忧。

但也正因此更验证自己想法,确定自己对其看法。再加上诸葛亮在荆州势力大,妻族为荆州四大家族之一之黄家,胞姐嫁给庞家嫡子庞山民。

虽与另外两家关系不太好,亲密。但在另两家随曹操北逃许都后,与其有直接亲密关系的黄庞可以说暗控整个荆州,自己这外来户只掌握着表面,随时都可能被其摧毁,架空。

而也正因此,无论个人恩怨,还是为国家大义大志考虑,不管其猜测对不对,不管诸葛亮是什么人,忠不忠自己,是否有架空自己,取而代之的想法。

其具备架空自己,让自己变成其傀儡的实力,才智,还有其所做的事就是其之原罪,为了使自己不落入那个地步,没有反击,反抗余地,机会。

不管自己想不想,对其再感恩都不能对其再像以前那么重用,亲近,要想方设法对付其,以使他没那个可能,不会那样做,根本不可能对自己造成威胁。

但此做着并不容易,也不能太明显,否则一方面不好看,让人觉其忘恩负义,卸磨杀驴,过河拆桥,影响其名声,让人师出有名。

另一方面也有可能让人狗急跳墙,提前将其逼反,早早发动,无论成功不成功都对自己不利,让其损失残重,无力外出,错失机会,敌不为。

也正因此其一直按兵不动,等待机会,直到其内部的另一个与他齐名,对其不满的人才庞统出现,才给了其一个分化瓦解,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机会。

于是一见庞统,发现其才,觉得其无论才智,势力,家世都可与诸葛亮对抗后,立刻以其才,还有与诸葛亮关系提拔其也为军师,让其站在与诸葛亮一个位置,化敌我矛盾为其内部矛盾,让诸葛亮有苦说不出,达到彻底解决问题的目的。

而也正因此,其不想让诸葛亮再增加实力,打破平衡,再重归以前危险,而相反让庞统真正坐稳位置,而不是名不符实,不能服众,真正启到作用。

所以其没再带更好用的诸葛亮,而用经验无论各方面都差一点的庞统入蜀。但为防其在这期间的捍然自立,其两个好兄弟都没带,全都留下来警惕,防备,坐镇。

直到局势突变,庞统惨死,形势变得对其极端不利,其才没办法再次饮鸠止渴再次起用诸葛亮。

不过虽如此,然其还没忘记那,所以当得蜀,遇到更一个真正可与诸葛相抗的法正后,就又一次启用,重用,以防。

等法正死,又有李严。无论如何保政治平衡心思不变。

而为关羽报仇之夷陵之战本该派诸葛亮来以保万无一失,但正因其对东吴小看认为失去周喻,鲁肃,吕蒙之后的东吴不足为虑,再加上不想诸葛再立功破坏平衡,以致惨败,火烧连营七百里。

至于后来在死时之所以托孤给诸葛亮,不是其心怀有愧,想表达欠意,对诸葛亮观感改变,不再担心其之威胁,放心了。

相反因蜀汉新立,大军新败,主少国疑,刘禅明显不是其对手,自己又死,整个蜀之中清没一个诸葛对手,其更忌惮诸葛亮,怕其死后他立刻杀死刘禅,自立为皇,登基称帝。

不过好在荆州又失,虽此其也不想看到,但在此时却又成一件好事,让其失去根基,对己再无威胁。

而相反他和自己都外来户,得蜀中不满,而此次大败,损失惨重,几乎家家带孝,更使其面临严重统治危机,不仅自己是如此,诸葛也是。

除非其放弃人生理想,甘于人下,去掉坚持另投他人,或继续这样沉沦下去,否则其必须与自己结盟,共抗危局,不然结果肯定是其不想看到,且其另投他人,肯定不会比现在好,

毕竟人家也人才济济,位置已占满,不会为其轻动,否则引政治危机,动荡,对谁都不利。

故此种种其放心,与其结盟,让其掌管朝政,不担心其它。更让刘禅认其为父,在,加深关系,让其放心,给其极大荣耀,尊崇的同时又给其上了一道枷索,以保万无一失。

如此才放心,安然而去。

可以说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一直,从始至终都充满算计,相互交换,各取所需,担心,不甘,针对,仇恨又无可奈何。

即便才开始还有温情,感激,然在后来因其各自所做所为的打击,伤害,折磨下肯定都荡然无存了。

对此或刘备上位者思维,从其角度,个人利益出发,做这一切都没错,不仅如此还合格,正确,否则就不是一个称职上位者,政治家,政客。难得人投效。

然从个人感情来看,一辈子辛辛苦苦,为其操劳,掏心掏肺,可以说其之江山全都是自己一点点建立,打下来的。

沒功劳,也有苦劳,如此诸葛亮又岂能无怨,不过因自己性格,个人理想,天下时势,其已没可能再自立,或另投他人,其才忍着。

不过要想其一直忍下去,完全沉沦,雪藏,不报复一点以雪心头之恨。又岂可能,白得了其那才智?

我怀疑庞统之死,法正之夭,夷陵之败,荆州之失,蜀中之亡,一切都是其导的鬼,一切都是其在明白一切,为自己掌权削除异己,去除束缚铺路,在报仇雪恨。

否则以其算无遗策,聪明强悍,又岂会出这么大纰漏,破绽,出这么多事,让蜀中存在那么大隐患而不知,不改。

会生出诸葛瞻那样蠢货儿子,以致蜀亡国,虎父犬子。

三国蜀全是其之历史,极尽辉煌,然后全是暗淡。

用整个蜀国来书写,成就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其又岂想其它,不管抱负?

至于荆州反正不是自己的,得为自己,失也为自己,自己可为自己失去一切,无所不用其极,更不用说此,为他看弃荆州了。

故刘备与诸葛亮绝不是如鱼得水,而是仇深四海,相爱相杀。

即便有此也不过是表象,是起初,是各取所需,而不是永远,长久。










毁建策


我觉得刘备和诸葛亮之间所谓的不像谓的小说说的那样的如鱼得水、不分彼此。相反我觉得刘备对诸葛亮还是有所提防的。就从后世印象最深的白帝城托孤来说,刘备在与东吴的夷陵之战大败后,逃回白帝城。在白帝城中病危,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托付后事。在刘备弥留之际对诸葛亮说:“君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的这句话名眼人一看就是一种试探,如果诸葛亮这个问题回答不好,可能真的会躺着出去。不过,诸葛亮也是老手,甚至没有慌张。《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中记载,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我推测当时诸葛亮身上估计都要出了两斤冷汗,心想您都要死了,还要测试我的忠心啊。玩笑玩笑!其实不单是从这一点就从刘备身前对诸葛亮的官职来说就可已看出。在荆州的时候,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相当于现在的参谋。后来在夺取益州的时候,诸葛亮的军师将军,相当于参谋长。但是主要还是负责后勤。直到刘备死之前都只是军师将军,可见刘备并不是太待见他。打益州时候,刘备带的是庞统。打汉中时候,刘备带的是法正。就连刘备去伐吴时候,诸葛亮感叹道:“若法孝直在,则能止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可见诸葛亮也知道这个时候,他人微言轻,而且刘备不会信任他的。所以他并未劝阻。至于大家说的三顾茅庐我认为更多的是杜撰成分。如果是真的,他的作用跟曹操下的求贤令作用一样,为的是广揽贤才,说白了一场政治作秀罢了。


92年新晋奶爸


历史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

如果王莽在篡位之前就去世了,那么他可能是古代道德水准是高的人之一了。如果司马懿在魏明帝活着的时候就去世了,那么他将是和诸葛亮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托孤大臣。如果李隆基在天宝初年就去世了,那么他将没有任异义的比拟唐宗、宋祖。

如果反过来想呢?如果周瑜一直活着,那么他和孙权冲突了该怎么办?如果王猛一直活着,他和符坚又能否继续鱼水般的情谊?如果蜀国不是内部一直不稳定,诸葛亮会不会生出别样的心思?

现实中,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不停的在变,历史也曾经是现实。更何况是在你死我活的政治场上。亲兄弟尚且反目,亲父子也会刀剑相向。虽然会有一时的如鱼得水、不分彼此,但又怎可能真正长久!如果真的是一直如鱼得水,刘备东征的时候,诸葛亮也不会感叹,要是法正在话,就能劝阻刘备东征。如果真的是不分彼此,刘备托孤时,诸葛亮也不会汗流遍体、手足失措,刘备也不用再整个李严恶心诸葛亮。

喜欢我的观点,就请关注吧!


杨大眼看历史


毫无疑问,无论是正史还是小说之中,诸葛亮都是蜀汉集团的重要一员。由于《三国演义》的原因,我们通常认为两人的关系紧密无比,而近些年来,网上又出现了各种刘备防范诸葛亮的说法。我认为这都是不准确的,诸葛亮应该是刘备智囊团中的重要一员,与历史上其他的君主和能臣并无二致,虽不如《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么紧密,但也不如网友们猜测的充满了勾心斗角。

△刘备和诸葛亮

诸葛亮只是刘备智囊团的一员,这是势力扩张的必然

赤壁之战前的那段岁月就不必提了,那时候的刘备还没有自己的地盘,几乎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这种情况下他手下的人才自然不是很多。而自从其在赤壁之战后占据荆州开始,刘备才等于真正登上三国的历史舞台,而拥有了固定地盘的他便也开始组建自己的智囊团队了,此后诸葛亮虽然仍然深受重用,但也只是作为智囊团中的一员而已。

△诸葛亮只是刘备智囊团中的其中一个

拥有了固定地盘的刘备,等于已经是一方诸侯,他是不会允许手下有人一家独大,威胁到自己地位的,因此即使重用诸葛亮,也不会赋予其过多的权力,而且一定会在诸多朝臣之中寻求平衡,从而达到相互制衡的目的。早期的庞统、中期的法正、托孤的李严便是如此,但这仅仅是原因之一,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职权划分是势力发展的必然。

毫无疑问,诸葛亮的确拥有大才,早在赤壁之战前,刘备手下谋士较少的情况下,诸葛亮也曾参赞军务,可一旦刘备的实力得到扩张,权力的分割便变得更为详细了,虽然刘备的发展仍然大致遵循了《隆中对》,但此后诸葛亮的主要职责只是负责坐镇后方,治理内政。

在占据荆州之后,刘备入川带的是庞统,而诸葛亮则负责坐镇荆州,直到庞统死后才招诸葛亮入川;东吴偷袭长沙三郡之时,刘备则是亲自率兵联合关羽与东吴对峙,诸葛亮再度留守益州,直到“湘水划界”;与曹操争夺汉中之时,刘备带的又是法正,诸葛亮仍然留守成都;夷陵之战中刘备独自率兵出战,诸葛亮还是被放在了成都。

以上种种,倒不能说刘备不够信任诸葛亮,恰恰相反,如果不够信任诸葛亮,那么刘备是不会放心的将大后方交给他的,可是他虽然相信诸葛亮,但也不会让其再轻易染指军事,不会让其军政一把抓。

△随着势力扩张,职权细化是必然

当然,这只是势力发展的必然,随着势力的扩张、人才的增多,职责划分更加明细是必然的,一方面是源于人的精力有限,即使一个人再有才,也不可能各方面的工作都负责,否则要么处处漏洞,要么迟早累死。另一方面这也是网罗人才的方式,如果你手下只有一个人能够获得重用,其他人才明知不会被重用,岂会投奔于你?

因此,诸葛亮只能是智囊团的一员,这是势力发展的必然,而并不是刘备对诸葛亮不够信任。

刘备对诸葛亮或许有所防备,但诸葛亮对蜀汉绝对忠心耿耿

那么刘备对诸葛亮有没有防范之心呢?我认为是有的,这体现在白帝托孤之时刘备对诸葛亮所说的一番话。

△刘备托孤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有载,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当然有警告诸葛亮之意,但也只是刘备对自己身后之事不放心罢了,这乃是人之常情。除此之外,刘备一生可以说从未对诸葛亮有过疑心。

要知道,早在刘备之前,孙策对张昭也说过同样的话,《三国志·吴书·张顾诸葛步传》有载,孙策对张昭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难道孙策同样对张昭不信任吗?其实是孙策对自己身后事的不放心罢了。

△孙策托孤

至于刘备托孤,以诸葛亮主内,李严主外,虽说有制衡两人之意,是为了平衡朝臣势力,毕竟李严算是益州派的代表。但正如前文所说一样,这同样是为了分工明确,一个主管内政,一个主管军政,就如同孙策给孙权留下的“张昭和周瑜”一样,一内一外共同辅政。

△诸葛亮虽大权在握,但从未有过二心

至于诸葛亮,刘备对其有知遇之恩不假,但他对蜀汉则也是绝对的忠心,这一点是极为令人佩服的。在李严倒下之后,诸葛亮可以说是军政之权一把抓,权势一时无两,然而他却从未有过谋逆篡位之心。


综上所述,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其实与历史上的君主和能臣的关系并无二致,刘备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诸葛亮则对其报以自己的忠诚,虽不如《三国演义》中叙述的那么紧密,但也不如其他人猜测的那般勾心斗角。


香茗史馆


确实曾经是“希世一时”,但那只是“相遇”之初;确实曾经是如鱼得水,但也只是在赤壁之战前。后来就难讲了。《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得很清楚,三顾茅庐后,刘备和诸葛亮经常促膝谈心,双方“情好日密”,以至于“关羽、张飞等不悦”。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出使东吴,折冲樽俎,促成孙刘联盟,帮助刘备克敌制胜,渡过难关,还拥有了荆州的江南四郡,自己也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刘备和诸葛亮的“蜜月期”。

但是,从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到白帝托孤(公元223年),整整十五年间,我们很少看见诸葛亮的身影,也很少听见他的声音。刘备入蜀,带的是庞统;进攻汉中,带的是法正。诸葛亮的工作,或者是“调其赋税,以充军实”,或者是“镇守成都,足食足兵”,再就是和张飞、赵云一起带兵入蜀“共围成都”,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已经“退居二线”。

当然,这并不说明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有什么问题。恰恰相反,诸葛亮这时的地位,类似于当年的萧何。据《史记·萧相国世家》,刘邦打天下时,萧何也不跟着南征北战,诸将谓之“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但事后论功行赏,刘邦却将萧何定为第一。刘备称帝以后,诸葛亮在大臣中也是位居第一。实际上,前期守荆州也好,后期守成都也好,都是责任重大。因为荆州和成都是刘备的根据地、大本营,非有老成谋国、稳重可靠的人看守不可。调集赋税、足兵足食也同样重要,因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粮饷,仗是打不成的。何况,按照陈寿《进〈诸葛亮集〉表》的说法,诸葛亮的才能特点,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那么,让善于理民的诸葛亮留守大后方,让善于奇谋的庞统、法正随军出征,不正说明刘备知人善任吗?所以没有问题。

不过,赤壁之战后,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确实有点微妙。

我们知道,诸葛亮是为刘备做过战略规划的,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照理,赤壁之战后,刘备有可能实施这一战略规划了,诸葛亮应该大显身手才是。然而不知为什么,诸葛亮却变得沉默了。入蜀,是庞统的极力怂恿,而且出谋划策;进攻汉中,是法正的极力主张,而且出生入死。所以,庞统战死,刘备“痛惜,言则流涕”;法正病故,刘备“为之流涕者累日”。为刘备出力更多,和刘备情感更深的,似乎是庞统和法正。

这倒也没什么。诸葛亮是做规划的,并不一定要执行;庞统和法正跟着刘备南征北战,情感日深也在情理之中。奇怪的是,关羽征襄樊,刘备征东吴,事实证明都是错误的决策,诸葛亮为什么不反对?当然,关羽伐魏时(公元219年),法正还在(任尚书令,兼护军将军),不妨多听法正的。但刘备征吴时(公元221年),庞统早死,法正亦亡(卒于公元220年),诸葛亮为什么还是一语不发?我们只知道,据《法正传》,刘备兵败猇亭之后,诸葛亮曾长叹一声说,如果法孝直(法正)在,就不会这样了。他一定能阻止皇上,不让皇上东征(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算东征,也不至于败得如此之惨啊(必不倾危矣)!


脱离组织的仙人掌


这个“如鱼得水”的评价可以说是半真半假,真实的一方面肯定是有,但绝不是向后世渲染的那样,诸葛亮的出现,给刘备集团指明了发展方向,诸葛亮一下子就成为刘备集团的灵魂人物,刘备对诸葛亮是“言听计从”,大事小事都要问“军师,计将安出”。首先,“三顾茅庐”就是一个存疑的历史事件,陈寿做《三国志》,从诸葛亮自己编纂的《诸葛亮集》中采用了“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说法,这个桥段被后世各种文学作品所采纳,也成为“猪粉”们抬高诸葛亮身价所津津乐道的依据,其实大家只要仔细想一想就知道,按照《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说法,刘备是到荆州七年后,才在徐庶的推荐下知道诸葛亮的,说明诸葛亮并没有什么名气,而且,这个“三顾茅庐”的典故即使是有,也是被诸葛亮故意混淆了,事实上,即使真有“三顾茅庐”这个事儿,也要分是刘备曾经拜访过诸葛亮三次,还是刘备三次专程登门邀请诸葛亮,这个区别就很大了,前一种情况是刘备在广纳贤才的过程中认识了诸葛亮,三次登门拜访,在交流中逐步发现诸葛亮非常有才华,于是第三次登门的时候就邀请诸葛亮加盟,后一种情况是诸葛亮在荆州享有盛名,刘备三次专程登门邀请,才得到了诸葛亮,这才有了前面说的“如鱼得水”这个话题。但是,“三顾茅庐”的说法仅仅出自于诸葛亮自己的说法,而另一个证据,魏人鱼豢编纂的《魏略》中却说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当次用兵,遂北行见备,备初以亮年轻,以诸生意待之”,说明诸葛亮并没有什么名气,而且刘备手下也有不少文士,开始对诸葛亮并没有放在眼里,直到他向刘备提出了清理辖区没有“著籍”的浮户(没有登记户口的流民),扩充军队,征收赋税,才得到了刘备的重视,可以说,诸葛亮的这个建议对于穷困潦倒的刘备集团是具有建设性重大意义的,使得“兵不过三千,将不过关张”的刘备集团有了极大的发展,到了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前,刘备集团发展到了二万人,成为跟刘琮,刘琦鼎足而立的荆州实力派,不仅仅引起了刘表的猜忌,也让江东的孙权注意到了刘备这样一个军阀集团,在此之前,孙权并不知道刘备为何许人也,鲁肃给孙权规划的“榻上策”也根本没有考虑过刘备的存在,因为那个时候的刘备不过是一个寄居荆州的“流寇”,无足轻重。

关于诸葛亮是如何加入刘备集团的这两种说法都是孤证,后世大多采信《三国志》的说法,无非是因为这个版本的“三顾茅庐”更符合文人墨客,评书演义的口味,更能突出诸葛亮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神鬼莫测的“高大上”的光辉形象,更能够渲染诸葛亮“未出茅庐,三分天下”的神棍本色。

事实上,不管采信哪个版本,都离不开一个话题,就是诸葛亮的加盟究竟给刘备带来了什么?大多数人都倾向于诸葛亮给刘备指明了发展方向,为刘备规划了“三分天下”的建国纲领,甚至把诸葛亮渲染成为以一人之力 ,夺天地造化,改变了天下大势,阻挡了曹操统一天下,改变了历史进程的大神,把刘备描绘成为一个没有头脑,没有政治眼光,没有发展规划的菜鸟,一个把诸葛亮当成神供起来,言听计从的怂包。

刘备跟诸葛亮确实有一段蜜月期,刘备用“如鱼得水”来形容诸葛亮的加盟丝毫也不过分,但是刘备所说的这个“水”,绝不是得到了诸葛亮这么一个“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上知天文,下晓地理,阴阳五行,奇门遁甲无所不知,兵书战策无所不晓”的神棍,而是通过诸葛亮架起了一座结交荆州士族的桥梁,众所周知,汉末时期是士族豪强垄断天下资源的时代,任何一个军阀集团的崛起,任何一个政权的生存,都需要士族集团的大力支持,曹操是得到了颖川士族的支持,建立了曹魏政权,袁绍得到了汝南士族和河北士族的支持,袁术得到了汝南士族和淮北士族的支持,孙权得到了淮泗士族和江东士族的支持(顾陆朱张四大家族),刘表得到了荆州士族蔡氏,蒯氏,庞氏等士族豪强的支持。刘备在诸多的军阀集团中是一个异类,他有一块“帝室之胄”的招牌,有凝聚人心的政治魅力,有“匡扶汉室”的志向,有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毅力,有纵横四海,打遍天下的丰富经历,唯一缺乏的就是士族豪强的支持,汉末大争之世,“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那些把自己家族利益置于国家之上的士族豪强,都是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扶持军阀集团建立政权,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刘备在这些军阀中确实太弱小了,以至于刘表把他当成看门的鹰犬,施舍一点钱粮,就可以让刘备为他看守荆州的门户,刘备要改变这种情况,要壮大自己的实力,就必须得到士族集团的支持,而诸葛亮恰好是最符合这个条件的纽带,而诸葛亮虽然是一个破落士族,但是他通过联姻的手段,跟荆州著名的士族蔡氏,蒯氏,庞氏,黄氏,甚至刘表都成为姻亲,是一个非常适合充当纽带的人选,而诸葛亮在荆州恰好又得不到刘表的赏识,他也需要一个平台来发展,如此,这两个人才一拍即合,走到了一起。

客观的说,诸葛亮加盟之初,确实为刘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得到了在野的荆州士族的支持,刘备的势力迅速发展,成为一支可以左右荆州形势的重要力量,韩嵩劝刘琮投降的时候就做过非常清楚的说明,他问刘琮有把握打的过曹操没有,刘琮当然没有把握,韩嵩说那你就只能依靠刘备去打了,如果刘备也打不过曹操,到头来还是得投降,如果刘备打得过曹操,荆州就是他的了,说明当时刘备的实力已经得到了荆州朝野的忌惮,这一点,诸葛亮是有巨大贡献的,所以,刘备说“如鱼得水”是毫不夸张的。

诸葛亮这碗水的作用,到了建安13年赤壁之战之前,就已经用完了,可以说,从这个时候起直到刘备死亡之前,诸葛亮一直都是被边缘化了,“孙刘联盟”是在曹操大军压境的危机时刻孙刘双方必须采取的战略,根本就不是靠诸葛亮一张嘴就能够促成的,刘备兵败当阳,无处立足,如果此时没有人拉一把,靠他一己之力绝对抗衡不了曹操,只能流亡广东。孙权如果不能在荆州扶植起抗衡曹操的势力,那么江东就会两面受敌,以江东区区土地和几万军队,也抗衡不了曹操,所以说,“孙刘联盟”是各取所需,而且是孙权和鲁肃最先意识到联盟的重要性,派鲁肃到荆州联系刘琮兄弟,因为刘琮已经投降,遂改为联络刘备组织联盟,诸葛亮赴江东不过是作为刘备的代表,跟孙权商谈联盟的细节以及在后的利益分配而已,此时对于刘备来说,孙权才是他需要的水,诸葛亮在完成联络荆州士族,协助刘备壮大队伍之后,他的优势就已经用完了,面对大军压境的曹操,诸葛亮即没有什么军事谋略,也拿不出有效的办法阻止刘琮投降,他此时所能做的也就是携家带口的随军逃亡。

刘备获得荆州四郡,又向孙权借得南郡后,已经成了气候,麾下人才济济,大量的荆州士族都加入到刘备的麾下,庞统,马氏兄弟,殷观,伊籍,黄忠,等等,诸葛亮作为前期有巨大贡献的功臣,也就是一个“督三郡赋税”的后勤官而已,此时,刘备和诸葛亮的“鱼水”关系已经结束,他已经有了包括孙权以及众多荆州士族在内更多的“水”,此时,他对于诸葛亮就已经是“量才而用”了,管理内政,督办后勤事宜,协助关羽镇守荆州,就是对诸葛亮最恰当的定位。

在刘备夺取益州之后,他有了更多的水,刘备这条“鱼”也终于越过了龙门,离开了荆州的诸葛亮这碗水,此时虽然不算干枯,也已经是沧海中的一滴水了,刘备也有意识的提拔法正,孟达,李严等人,在刘备称王的时候,法正高居尚书令(实际上的丞相),实际执掌汉中王府的大小政务,诸葛亮却依然是“军师将军,属左将军府事”(刘备称王时已经纳还了左将军官爵,蜀汉实际上已经没有左将军府了),在这个时期,是诸葛亮最尴尬的时期,“在荆州不得予入蜀之谋,在益州不得闻汉中之计”,在刘备举倾国之兵夺取汉中的重大军事行动中,诸葛亮依然是“镇守成都,足兵足食”,由此可见,刘备对于诸葛亮的定位也就是如此了,如果不是关羽,张飞,法正,刘巴等人过早亡故,刘备的托孤对象绝不会是诸葛亮,或者不会是诸葛亮大权独揽,成为新的权臣。


狼的影子319


没有实证来佐证,只能推理说明。我偏向于此说。

理由:

一是刘备的需要。假如刘备集团是个公司,那么诸葛亮就是这个公司的技术主管或者是业务主管,一个公司管理的再好,不创造价值、不产生利润,怎么能发展?所以,刘备这个小公司是强烈依赖诸葛亮的,可以说离不开诸葛亮,没有他就没有后来“上市”的蜀国。

二是诸葛亮的需要。诸葛亮是个人才,是个千里马,而刘备这是个伯乐,是个平台。一个千里马遇到伯乐是一件难得的事,毕竟千里马常在,而伯乐不常在。诸葛亮终于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平台,公司重视自己,一进来就给予一个军师等相应的政治待遇,这是别的利益集团给予不了的。所以,诸葛亮很需要这个平台。

人常说,遇知己者而死,诸葛亮这匹千里马能不死心塌地的为公司奋斗吗?反过来,这个公司又何尝能离开这个业务主管呢?

这个说法难道还真要史记一类的记载吗?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