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讀《二十四史》?

陽光在側我在路上


作為普通的歷史愛好者,有沒有相對簡單,卻又可靠,還可能產生一些額外收穫的讀《二十四史》的方法?我會推薦一種簡單實用的

情景代入法

這個方法不是我本人的原創, 最早是宋代著名歷史學家呂祖謙在一千多年前就提出來了,他的建議原文是這樣的:人二三十年讀聖人書,一旦遇事,便與里巷人無異,只緣讀書不作有用看故也。何取?觀史如身在其中,見事之歷害,時而禍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當作何處之。如此觀史,學問亦可以進,智識亦可以高,方為有益。


這種讀史書的古老方法,重視的不是歷史的事實和對事實的記憶, 而是思考。 把自己放在歷史情景中,思索古人為何這麼選擇。


這裡用我最近在讀的南北朝時期南朝最後一個短命王朝(陳朝)的開國皇帝(陳武帝陳霸先)為例,做一個小小的說明。


生活在南朝梁武帝蕭衍時代的陳霸先,年輕時愛讀兵書,練習武藝,明達果斷,從軍隊基層做起,很快就成為了梁朝皇室子弟新喻侯幕府中的一個軍事參謀。當時南部的交州(今天廣東境內)發生叛亂,陳霸先帥三千精兵,迅速平定了叛亂。得知平叛經過的梁武帝深為歎服,甚至請畫工畫了他的肖像送到京城一觀。



升職後的陳霸先直接彙報給交州刺史楊膘,與時任定州刺史蕭勃(一位皇室宗親)的部隊會合,繼續南進,目標是叛軍在南部邊界的老巢(今越南境內)。 沒想到此時的蕭勃開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一方面利用士兵們怕到南部邊境作戰的恐慌心理,私下裡籠絡他們為自己效命(將來可以全面控制南部的地盤),另一方面以此為藉口要求楊膘的部隊也暫時停止前進。楊膘犯了難,要求陳霸先給出對策。

讀到這裡,可以合上書想一想,如果自己處在當時的情景下,作為陳霸先該怎麼辦?答應蕭勃不但是抗命,甚至可能被蕭勃利用或犧牲,另一方面似乎又不能直接和蕭勃馬上對立。是不是可以表面上應付一下,同時向梁武帝稟明實際情況,率軍繼續南下,抓住一鼓作氣平叛的良機呢?想完這條或那條思路之後,打開書,看一看陳霸先當時到底是怎麼做的,也許會帶來其他思考。


這就是一個簡單的情景代入法的例子。取決於你所感興趣的歷史情景的複雜度,所需思考的廣度與深度可能有機會拓展。如果你對陳霸先很感興趣,甚至可以把《陳書》中的《高祖本紀》當作一個長案例來做一個通盤的研究與思考。


你是否嘗試過這種方法,有什麼看法和心得可以交流一下?


一點研究


個人認為;想要讀歷史!手頭起碼要有幾樣東西是常備的!地圖,辭源和中國文學大辭典,顏色不一的筆要有幾只!最後就是筆記了!我是一個業餘愛好者!讀史也有二十年了吧!想要加深,沒別的竅門!溫故知新是我的理解!以前總是讀自己感興趣的!不感興趣的就擱置一旁!這不是做學問的態度,只有掌握自己不了結的知識才是提高,還有就是要敢於切磋,敢於爭論,尤其是要有弄斧必到班門的精神,讓人窩囊一次,或是出醜一次,提高的更快。再就是日記或筆記,隨筆之類的,摘抄也算數!魯迅先生就有抄書的習慣!還有就是個人的堅持了!囉囉嗦嗦說了一通,最後想用清人傅山《霜紅龕雜集》裡的一段話為小文收筆;自後凡書無論古今,皆不經吾一目。然如此能記,時亦不過六七年耳。出三十則減五六,四十則減去八九,隨看隨忘,如隔世事矣。


斝淺


我是文開石,我有靠譜的答案。

先去讀通史

找一本通史,白話的先讀一遍。

讓腦子裡有個大概的脈絡和結構。

因為《二十四史》不是一家之作,文風水平各不相同。先有個脈絡再去讀收穫會大。

因為現有了整體的感覺,也更容易跳出當時的侷限看問題。

儘可能的去讀原文,別一上來就讀白話版的。

本來是史書就是勝利者書寫的,對錯真假就必然存在很多了,再一開始就讀被別人再次解讀一遍的內容,就更沒意義了。

先去通讀一兩遍。

就當故事看,先通讀一兩遍。然後再挑有興趣的朝代或者內容細讀甚至研究。

做筆記找問題。

不要做讀書摘抄筆記,而要做問題筆記。

這段有什麼看不懂?有什麼疑問?把這些問題記下來,每天讀完後給這些問題找答案。

個人一點感覺。

現在通讀第三遍了。明顯感覺:

第一遍慢,因為古文水平的原因等等。有幾部一字一字啃的相當辛苦。

第二遍快,古文水平提高了內容也熟悉了,讀起來輕鬆多了。

第三遍慢,而且是更慢了。閱讀中發現的問題,反反覆覆的查各種資料查很多人的註解。倒也樂在其中。


文開石


開卷有益,並不是所有的卷都有益處,必須是經典的書,不然自己迷糊,光陰虛耗。經史子集,因人而異。歷史書到《晉書》以後差不多成了小說。對我個人而言,細品精讀的意義不大,但必須知道大概。章學誠《文史通義》言六經皆史。史官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條主流。對歷史文本的直接閱讀可做為知識點的積累,也可做為發掘史義的素材。古今對照,讀史知人更在明白我們自己。 讀書方法也人人不同,有消遣型的,有賣弄型的,有生意型的,有研究型的,有致用型的。對於真正認識到史學價值的人,必須從先秦諸子開始,當然,包括儒家在內,後世一提及中華文化必須以儒家為皈依,其實不然,這只是漢武帝以後的需要而已,通讀才可建立通識。 謹建議先讀一些歷史理論和研究方法之類的書,如唐代劉知己的《史通》,章的《文史通義》等專注及古今讀史札記剖答之類。 近代諸大家的歷史研究方法可參考,畢竟和現在關係比較直接,如王觀堂的二重證據法,傅斯年的語言實證主義,梁啟超學術思想史,呂思勉,錢穆,范文瀾等的通史表述法。杜佑 《史通》列出二十多個歷史方面,比如食貨第一。可選擇個個自己性情方面及運用方向一致的板塊,縱橫地讀,發現其中的常道與變化。 用科學的方法讀,自己做自己心靈的主人,才不會被書讀。惟精惟一,抱元守一,萬法歸一,在數千年的現象中發掘本體,為我所用,世異時移,變法亦矣。 話說回來,把歷史書當成文學或小說看也是件不錯的事。畢竟,現在會讀有用的書的人太少了。


小道D


《二十四史》怎樣讀?我的看法是精讀,對其中的一部或一部當中的大類精讀。有很多人就是讀《史記》的《貨殖列傳》悟出了經濟規律和做生意的法門。

我個人是先讀《史記》的《鴻門宴》和《孔子列傳》,因為這兩篇的故事性很強,更為吸引我。

首先,粗讀過一遍,瞭解文章的內容和結構。順便給自己對文章有初步的印象以及為自己不理解的片段做標註。

其次,復讀,一邊讀一邊做標記,不只是標那些讀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對精彩或自己喜歡的地方寫下自己的感想和啟發。

第三,針對自己的難點找資料解讀,並做好筆記。

第四,精讀,從頭到尾通讀一遍。

最後,總結,這一步很重要,切記切記!

依此類推,讀完一章,就會讀完一本,讀完一本後,其它二十三部就很快了。但前提是愛好讀史和堅持。




紅塵有酒天堂留心


24史不是用來讀的,是用查閱的。要是像看小說一樣一頁一頁的看,浪費時間不說,很多地方無法讀的。不是說你沒有毅力或時間,定力不夠,就算讀了也沒有什麼意義。而是有什麼不懂或記不清去翻閱一下,以查閱為主。



如果是個人專業或對歷史情有獨鍾的,建議選自己感興趣的某一段,精研詳讀。


讀史書,
談歷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看歷史,學

做人;成遠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顧細謹。

談處事;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論行功;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H學非子


首先你的古文閱讀能力要有一定功底,再去選讀二十四史中的文言文篇章,才有真正的意義。當然,如果只是為了知道歷史的來龍去脈,你也可以看白話文翻譯,但你就錯過了古漢語最端莊典雅大氣的一面,也錯過了古漢語精彩絕倫的描寫、敘事和申論。

很多人以為,會用個“之乎者也焉矣哉”,就是會寫古文,其實差得遠了。網上有的是各種稀奇古怪的“偽列傳”,幾乎就是現代文裡頭塞了一堆狗屁不通的之乎者也,無出典、無韻律、無文法,遣詞用句也是直接從日常口語裡頭拿來就用,這樣的“古文”也只好拿去嚇唬文盲,換幾聲起鬨。

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對白、史論、詔書、疏表常常用典,即引經據典,而且用典往往三四個字就完成了。如果你對出典完全不清楚,讀原文想理解原意,就比較困難了,即使能看白話文翻譯,也很難感受那種味道。且不說廿四史,你去看看故宮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交泰殿、乾清宮裡頭,康熙和乾隆時代的大量對聯,不論是談政治還是哲學,細讀之下,堂堂帝王、聖賢之氣如排山倒海,撲面而來(看不懂就老老實實購物拍照吧),而幾乎每一句都有五經的出典。你再對比一下現代領導老幹部的順口溜“詩詞”、口水“對聯”和爛大街標語,你會驚異一兩百年間,統治階級的文化水平可以墮落到什麼地步。

還有,在廿四史中,夾雜著大量的傳統禮制、軍政、文藝、曆法、農工等方面的專有名詞,是要有一定中國歷史文化知識的積累才能明白的。這些都是我們閱讀二十四史繞不開的障礙。

我的建議是,讀廿四史之前,先從清朝的歷史文獻入手。因為這個時期的文言文相比中古魏晉南北朝時期,和唐宋時期的古文,更為通俗易懂。當然,如果連這個都不過關,那麼先秦的古文你就別想了。在清代的文獻中,我重點推薦康雍乾三代的諭旨詔書、奏摺御批,裡面有大量來自《尚書》、《論語》、《孟子》等經籍的出典。可以先大量閱讀,先熟悉這種表達模式和各種常用的出典。如果你功夫做足,定力夠猛,可以把你看到的出典直接查找五經原文(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甚至把五經有選擇地粗略先過一遍。因為廿四史中的所有政治倫理道德哲學的根本,都在儒家五經之中。五經不陌生,那麼對廿四史裡頭的複雜深邃的人情世故、綱紀倫常,就有了理解的入口。

再推薦一本書:明代張繼編的《夜航船》,這是一本幾百年前給青少年讀的文化啟蒙讀本。看了你能基本有個輪廓(順便知道自己原來還有很多東西要學)

最後,選擇你比較瞭解的歷史人物,查到他們在二十四史中的相關紀傳,進行逐字逐句的精讀。這樣堅持一段時間,再閱讀別的篇章自然就能更為順暢了。

我想說,廿四史可以是打發時間的消遣讀物,也可以是終其一生去慢慢體驗的偉大的歷史文化旅程。中華民族的靈魂,就在廿四史中。所以你不必著急,也輪不到你著急,著急也沒用。

另外,關於什麼是出典,我隨便黏貼一個例子:

東晉恭帝司馬德文讓位於宋王劉裕的禪位詔書(凡是標註有@的地方,@的前面幾個字皆有出典。看你能說得上幾個)

夫天造草昧,樹之司牧@,所以陶鈞三極@,統天施化@。故大道之行,選賢與能@,隆替無常期@,禪代非一族@,貫之百王,由來尚矣。晉道陵遲,仍世多故,爰暨元興,禍難既積,至三光貿位@,冠履易所@,安皇播越,宗祀墮泯@,則我宣元之祚,永墜於地,顧瞻區域,翦焉已傾。相國宋王,天縱聖德,靈武秀世,一匡頹運@,再造區夏@。固以興滅繼絕,舟航淪溺矣。若夫仰在璇璣@,旁穆七政@,薄伐不庭@,開復疆宇。遂乃三俘偽主,開滌五都,雕顏卉服之鄉,龍荒朔漠之長,莫不回首朝陽,沐浴玄澤@。故四靈效瑞@,川嶽啟圖@,嘉祥雜遝@,休應炳著,玄象表革命@之期,華夷注樂推@之願。代德之符@,著乎幽顯,瞻烏爰止@,允集明哲,夫豈延康有歸,鹹熙告謝而已哉!昔火德既微@,魏祖底績@,黃運不競@,三後肆勤@。故天之歷數,實有攸在。朕雖庸闇,昧於大道,永鑑廢興,為日已久。念四代之高義,稽天人之至望,予其遜位別宮,歸禪於宋,一依唐虞、漢魏@故事。 \r


噴子都是玻璃心


一是去偽存真。因為當時的客觀歷史原因,正史中往往會有一些失真的情況。比如你在讀《續資治通鑑長編》(這是《宋史》非常關鍵的史料來源)讀到宋太宗時的瓦橋關之戰,裡面說宋太宗還沒到地方,就把親征瓦橋關的遼景宗打跑了,你會突然覺得太宗實在太牛了,簡直比他哥趙匡胤還厲害。但你如果對比著讀一下《遼史》裡的記載,你就會發現這裡面另有隱情,對比雙方的行動日期,從接到情報調兵開始,宋太宗的親征總是慢一拍,直到遼景宗帶人搶完了殺痛快了凱旋班師,宋太宗率領的親征軍才到了距離瓦橋關七百里的大名府,勝敗立現。所以讀二十四史的時候,一定要先搞清你讀的段落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環境,帶著辯證的眼光去讀,進行縱向和橫向的分析思考:縱向上,可以進行情景重現,問問自己,在這種情況下,當時這個歷史人物為什麼做這樣的事情,史書上記載的相關條件能不能做成這件事,如果自己會怎麼做,是否存在其他可能,然後利用思維導圖或魚骨圖等思維輔助工具,把你認為有疑問的情況進行層層剖析;橫向上,再找到與這部史書相關的其他著作內容進行比對,看哪種更符合邏輯和正常人性,然後得出一個相對客觀、真實的結論。帶著疑問去閱讀歷史,進行去偽存真,才能把歷史看得更清楚。

二是拾遺循跡。同樣也是因為客觀歷史原因,史官有時會有意無意地去忽略掉一些人或事,哪怕對當時的歷史進程有影響力。比如北宋末期,發生了以清君側為由發起的“苗劉兵變”,差點就改寫宋朝的歷史,不過發起者劉正彥和苗阜沒有當年趙匡胤的膽識、格局和手段,最後宋高宗趙構成功翻盤,重新登上皇帝寶座。裡面的主人公之一劉正彥雖功敗身死,但他的父親是北宋末年在邊境長期與西夏作戰的超級名將劉法,甚至連西夏王察哥都視其為“天生神將”,但因為劉正彥的反叛行為,被當時的史官埋沒在正史中了,要了解劉法的光輝偉績,只能順著線索去查找其他資料。所以,讀史時要練就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甚至有一點“八卦精神”,當讀到一個感興趣的人物或事件時,想想哪些人和事跟他們有關係,為什麼在這個地方提到了,在另外一個地方卻直接略去。也可以利用身份轉換,試想你是當時的史官,面臨當時的客觀條件,你會怎麼寫,試著從史官的角度去看這個人物和事件,然後跳出來回到現實,用自己的想法去做對照,得到自己相對客觀的判斷。

去偽存真和拾遺循跡兩個方法,可以指導我們在讀史的時候不至於片面或被別人帶跑偏,所以可以試著帶著這兩個視角有意識地去練習,應該會對自己學習歷史,尤其啃《二十四史》這樣的大部頭有很大幫助,並能提高辯證思維和邏輯思考能力。

大家若有興趣,可以讀一下樑啟超先生的《中國歷史研究法》,對自己學史研史會有很好的啟發。學史研史治史的課題實在太大,我自己也在一直修煉的路上,希望能多與大家一起探討。



常省身


我認識不少大學生,有一部分不喜歡歷史,一部分不喜歡地理,結果不知道朱元璋是何許人也,南京是哪個省的省會。從這點小事上可以看出,如果我們忽視了歷史,不熟悉地理,恐怕想擁有理想的工作都比較困難。

毛老人家一輩子喜歡看書,《二十四史》看了一輩子。裡面精彩的點評可謂偉人高識,讓人茅塞頓開。

在搖晃的公交車裡,寫下這段文字,算是對自己有個交代。《二十四史》裡的許多人物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希望在適當的時候,能和大家共同探討。若如是,則是我人生中的又一大樂事。


戲品聊齋


二十四史都以《史記》為藍本,所以建議從《史記》開始讀。《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所謂紀傳體,是以重要人物為主線記錄歷史大事,跟《春秋》這樣按年代敘事的編年體史書不同。紀是帝王世系的敘事,之下的將相或其他重要人物則作傳。《史記》是通史,記錄了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一直到司馬遷所在的漢武帝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而後續的史書多是斷代史,記錄的是某個朝代的歷史,比如《漢書》《後漢書》《明史》等一望而知記錄的是某個朝代。

先把《史記》讀明白,其餘的就會有個大致的框架,理解起來就比較容易。必要的工具書如歷史地理圖冊,大事年表之類是必不可少的,否則會越讀越糊塗。

另外,如果不是歷史專業人士或資深愛好者,沒有必要通讀二十四史,對普通人來說,一來難度不小,二來其中也有不少非專業人士難以分辨的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