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開挖的時候,一尊將軍像壓著一把劍,搬開雕像,劍瞬間彈直,這把劍現在在哪?

龍影y


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第一位皇帝,所以自稱“始”皇。秦始皇經過數十年的征戰,滅掉了六國,完成了中國的統一大業,所以他覺得自己是中國歷史是最偉大的皇帝,陵墓也應該與眾不同,要空前絕後。

於是秦始皇這個殘暴的君王,在沒有統一六國之前,就不顧天下勞動人民的疾苦和死活,開始進行身後陵墓的建造。

他首先派出一千多人,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在全國各地精心選址;然後又組織300多名專家拿出多個設計方案,又用了一年時間對那些方案進行篩選和修改完善,最後才開始進行施工。

修建這個陵墓一共用了39年時間,一直到秦始皇死的時候陵墓還沒有修好。前後動用了70多萬個民工,累死、餓死、凍死和被打死的民工數都數不清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秦始皇陵的每塊磚上都浸染著勞動人民的血淚。

秦始皇陵不僅在中國是空前絕後的,在全世界的皇陵中也是名列前茅的,因此被列為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做為一箇中國人,千萬別太自豪了,因為在那些偉大的耀眼光環背後,是無數底層人民的屍骨。

在提到秦始皇陵墓的時候,我們到底是該是為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而無限驕傲,還是為中國出了這樣一個勞民傷財的暴君而慚愧萬分、無地自容呢?是讚美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華,還是聲討暴君與苛政?

毋庸置疑,秦始皇陵墓絕對是規模龐大,蔚為壯觀,設計完整的皇陵。但我們看到的只是皇陵中陪葬的部分,那些兵馬俑幾號坑和墓葬都是其中的配角。真正的主角——秦始皇陵,因為技術方面的原因,沒有發掘,所以還沒有出場,沒有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因此我們要講的這把寶劍,並不是在葬身在秦始皇的皇陵中,而是在作為殉葬的墓坑裡。

最初映入大家眼簾的時候,發掘工作已經到了後期,工作人員在偶然間,在一尊陶俑的腳下發現了一把青銅劍。看上去好像是斷劍,這是因為它變形扭曲,劍柄跟劍身顯然不成比例。因此,工作人員根據經驗確定它是一把被折斷的劍。

但是因為在黃土中,工作人員只能依稀可以看見它的輪廓,不敢確定這把劍到底是怎麼狀況。

工作人員提議說,不管什麼狀況,先拿出來再說。於是大家就齊心協力把上面的陶俑搬了起來,打算把這把劍拿出來。

可是這時候奇蹟出現了,這把劍在被移開身上的陶俑後,竟然像彈簧一樣漸漸伸開了懶腰,像是長眠已久後忽然醒來,打了個哈欠。那意思是說,那幫工匠真夠翫忽職守,把我像如來壓孫猴子一樣這傢伙下面壓了幾千年,現在終於可以得見天日、恢復自由了。

可是這把劍高興得太早了,考古工作人員看到這把神奇的劍,如獲至寶,他們把這把劍拿到有關部門進行化驗,化驗結果叫人大吃一驚,原來這把劍的表面竟然有微量的金屬鉻的成分,疑似當時的工匠有意給這把劍穿上了這層叫鉻的衣服,怕它受到腐蝕。

考古人員對這個結果不敢相信,科技工作者也覺得不可思議,因為金屬鍍鉻技術是最近才出現的,是20世紀的高科技,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才發明出來,應用到工業製造上面的。

可是兩千年前的寶劍竟然使用了這項技術,當然會讓現代人一臉懵逼,好像這把劍是穿越到了秦朝似的。

因此國家的文物管理部門,把它珍藏於西安的秦始皇陵博物館中,讓全世界的遊客都能目睹它的風采。寶劍雖然沒有獲得自由,更沒有跟他的主人去南征北戰,但到了博物館裡容光煥發,養尊處優,總比待在昏暗潮溼的兵馬俑坑裡默默無聞好的多了。

如果你有錢有時間,歡迎到陝西來,去西安的博物館裡親眼瞧瞧這把寶劍。它歷經滄桑,仍然寒光閃閃,冷氣逼人,劍鞘做工精細,風采依舊。

去年三月份,因為聽過朋友的介紹,到西安的時候,特地去展館看了看這把寶劍。劍身目測在85公分到95公分之間,的確光亮如新。據講解員介紹,秦代風行長劍,荊軻刺殺秦王的時候,就因為秦王手持長劍自衛,刺到了皇宮的柱子上,拔不出來,差點丟了性命。

但從一個側面來講,劍可以刺進柱子,說明劍的鋒利和韌性已經無以復加,秦朝的鑄造技術得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確實值得我等華夏子孫驕傲和自豪。同時我們也終於明白為什麼秦國軍隊能所向無敵,擺平六國,主要還是因為他們的軍備先進,武器過關。

可以點開下方鏈接瞭解一下《2020年國家寶藏日曆》,366頁,每一頁都有一件華夏國寶的故事。新年將至,這將是書桌上一個很棒的擺設,也是給親朋好友的一件很好的新年禮物。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80832031771612647"}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