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監利縣,孫權稱帝時設立,是全國著名的“魚米之鄉”

孫權做了皇帝,看中了監利這個地方的“魚鹽”之利,為此特意設立了一個縣,這就是監利縣。

公元222年,這一年是我國曆史上的三國時期。孫權就在這一年稱帝,也是在這一年,孫權做了一個決定,就是將曹操曾經敗走的華容縣,分出一部分來,設立了監(jiàn)利縣。這個監利縣就是如今湖北省的監利縣。

湖北監利縣,孫權稱帝時設立,是全國著名的“魚米之鄉”

孫權稱帝劇照

監利縣地處湖北中南部,長江邊上,歷史極為悠久。考古發掘表明,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先民來到這裡,製造陶器,結網捕魚,栽培水稻。

古人說長江之利在蜀,長江之患在楚,楚之江患,荊郡其首也,監利又荊郡之首也。因此儘管早有先民在此生活,但這裡長久以來都是沼澤叢生的地方,淹沒於雲夢澤中。

秦漢時期,隨著長江泥沙的淤積,雲夢澤漸漸退去。朝廷開始重視這裡,設置了華容縣等行政機構,當時監利這個地方,就屬於華容縣的轄境。赤壁之戰,曹操敗走華容。華容縣就歸了東吳。

那麼孫權為何剛登上地帝位就要設立監利縣呢?為什麼將縣名定為“監利”呢?

據史料記載說,監利這個地方,土地肥沃,多河塘沼澤,盛產水稻,因此孫權看中了這裡的稅賦,因此專門設立官署,“令官監辦”,以圖魚稻之“利”,所以定名為“監利”。

後世有學者認為,曹操敗走華容道時,這裡是大片的沼澤地,而且稻米的產量也不是特別高,能否自給自足,尚且不得而知。孫權要想收“魚稻之利”,幾乎是不可能的。許多認為最可能的是,孫權看中了這裡的“魚鹽之利”。

由於監利地處長江邊上,湖泊水澤盛產魚,而境內的西北部曾經出產鹽。鹽在古代是非常珍貴的,而且很長時間裡都由政府專辦,因此孫權在此設官署,最有可能是收這裡出產的鹽。

還有人認為“監利”由於當地有一條河名叫“利水”而得名。

湖北監利縣,孫權稱帝時設立,是全國著名的“魚米之鄉”

“魚米之鄉”監利

不管哪種說法,監利縣的設立,都是由於孫權在此設立官署而來。自從監利設縣後,儘管有些時間曾經撤縣或者改名,但是最終還是得以保留,沿用到了現在。

監利地處長江邊上,這裡的江面狹窄,水流湍急,經常會發生洪澇災害。監利人是如何在江水的威脅下創造了“魚米之鄉”的偉大成就呢?

要阻擋江水,第一步就要修河堤。監利人早在東晉時便開始修堤,此後歷朝歷代都有修河堤的記載。清朝末年,七十歲高齡、曾做過臺灣知府的監利朱河鎮人朱材哲,帶領鄉親們搶修河堤的事蹟,至今仍廣為傳頌。

此外,監利人根據當地特殊地理環境,在江邊的湖泊水塘裡築堤圍垸(yuàn),乾旱的時候開閘引入江水。洪澇的時候下閘擋水,保證了農業生產。

湖北監利縣,孫權稱帝時設立,是全國著名的“魚米之鄉”

監利縣

正是由於監利人的勤勞以及聰明才智,才將此地打造成為國家商品糧基地和農副產品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