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得知赵云去世后,只是哭泣了一下,为什么听闻张苞去世却吐血晕倒?

矫瑞


历史悄悄话悄悄给您讲历史。

首先我们回到《三国演义》寻找赵云、张苞去世时诸葛亮的反应:

孔明跌足而哭曰:“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忽报有人自成都来,说张苞身死。孔明闻知,放声大哭,口中吐血,昏绝于地。众人救醒。孔明自此得病卧床不起。诸将无不感激。

通过文章描述我们可以看到,赵云身死诸葛亮是顿足而哭,慨叹悲痛;张苞之死诸葛亮先是放声大哭,再是口吐鲜血,昏倒在地。

那么为什么会有相对不同的反应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诸葛亮心理准备不同

赵云由于年事已高,在第一次北伐中濒临险境,结束后便在家卧床养病。诸葛亮与赵云可以说是早时跟随刘备的一批老人,更是刘备托孤的两位亲信,关系自然不用说。赵云养病期间少不得与诸葛亮书信往来、诸葛亮也少不得探望赵云。赵云作为一个一流武将,预知自己这次是凶多吉少了,与诸葛亮肯定也谈及此事。另外,诸葛亮筹备第二次北伐的时候赵云没有积极请战,诸葛亮心中也想到了赵云怕是实在打不动了,否则以赵云鞠躬尽瘁的精神,势必要再随诸葛亮讨魏的。

张苞正值壮年,因追赶魏国郭淮、孙礼二将时跌落山涧脑部受伤,诸葛亮命人送他回成都养病,养病期间病情加重而亡。也就是张苞受伤诸葛亮以为回家养养就好了,谁上战场还不受个伤吗,诸葛亮没当回事。张苞在成都病情怎样,在汉中忙着指挥战斗的诸葛亮是不知道的,等知道时却是张苞已死的消息,对诸葛亮而言是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的。

两人时代意义不同

赵云与诸葛亮是一个时代的人,当时的两人就想现在社会为年过八旬的兄弟一样。在一起风风雨雨几十年,对生死早已看透。他们两个的思想是一样的,就是在有生之年为蜀汉多出一份力,对他们来说死了也是提前下去和刘备、关羽、张飞团聚。在现代自己的兄弟年限到了死去,另一个兄弟内心的感触最多的或许就是:死了好,不用受罪,等着我,过几年我下去找你去哈,因为他们看透了。

张苞是张飞的儿子,诸葛亮的子侄辈,而且自当时的几场战役来看,诸葛亮每次把张苞带到身边,俨然是打算重点培养他。张苞是蜀汉二代里面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更是当时时代下能够挑起大梁的人。诸葛亮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所以把关兴、张苞带在身边,加以指导,为的就是蜀汉的未来。张苞身死对诸葛亮而言不仅仅是损失一个子侄,一员大将,蜀汉的未来也偏于黯淡。

客观环境不同

赵云死讯传来是诸葛亮第二次将要出师北伐之时,第二次北伐是因为东吴在与魏国的战斗中取得胜利,给蜀国来信想要合作共同再打魏国。在汉中的诸葛亮当时正好兵强马壮,粮草富足,正与文武重将举行宴会,商议出师。诸葛亮当时正是精力充足,踌躇满志之时,在诸葛亮心中可能这次北伐能够与东吴南北呼应,取得成功,赵云的死讯没有压倒斗志昂扬的诸葛亮。

张苞身死之时,诸葛亮正与司马懿斗智斗计,二人不相伯仲,耗费脑力甚巨。也就是说两位势均力敌的对手在对峙时一根小小的稻草就能决定胜负。当时诸葛亮耗费心机在与司马懿的对垒中小小胜利一场,诸葛亮紧张压抑的身体和思维刚刚松懈。张苞的死讯比一根稻草重多了,刚刚缓一口气的诸葛亮心头猛地一紧,气血上逆,口吐鲜血,精神崩溃。

综上所述,诸葛亮对赵云、张苞身死的反应不同,并不是因为两人在他心中的地位不同,而是由诸葛亮当时的心理准备、二位将领的时代性意义和当时不同的客观环境所决定的!


以史励人


赵云的死,诸葛亮大哭,哭的是兄弟之情,同僚之情,曾经的患难与共之情,相处数十年之情。张苞的死,诸葛亮口吐鲜血,更多的是对于蜀中未来的担忧,对于自己北伐事业的担忧。所以说这两者的差距是明显存在的。

先来说赵云,赵云跟随刘备数十年,在蜀中可以说赵云算是资历最老的一批了,赵云和诸葛亮跟随刘备一起打天下,患难与共。这两个人虽然关系不至于那么好,但是毕竟是同生共死过来的,所以自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所以当赵云去世的时候,诸葛亮大哭,那是出自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但是仅仅只是伤心大哭,为什么没有像得知张苞死后那样口吐鲜血呢?因为很简单,诸葛亮早有准备,赵云是寿终正寝,老死的,对于赵云这样的一个年纪,诸葛亮是早就做好了赵云去世的准备了。而赵云这个年纪对于蜀中的未来来说,可以说影响已经不是很大了。

但是张苞却完全不同,张苞作为张飞的儿子,在蜀中可以说本来地位就很高,而且张苞自己也非常的争气,可以说在蜀中年轻一代中间,算是最出类拔萃的了,可以说蜀中未来的天下就是要靠这一批年轻人的,而张苞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所以说诸葛亮几乎是把蜀中未来都放在了张苞这一代人身上的。

但是张苞却在诸葛亮二出祁山的时候受了伤,追击敌人的时候掉下了涧里,之后被诸葛亮送回成都养伤,但是不久就死了,诸葛亮得知张苞死后也是大吐鲜血。诸葛亮吐血的原因更多的还是对于蜀中的担忧,我们都听过一句话: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可以说在蜀国后期真的是无人可用了,其实在诸葛亮时期就已经是显现出这种情况了,所以诸葛亮听到张苞死后是急的吐血,而不是像得知赵云的死是伤心的哭。


中国历史研究所


赵云死了,诸葛亮“跌足而哭”;张苞死了,诸葛亮“放声大哭,口中吐血,昏绝于地”,显然,张苞之死,更是触痛了诸葛亮。

似乎张苞在诸葛亮心目中的分量,要远远超过赵云,这是为何呢?



一则,死亡年龄不同。

赵云死于二次北伐之前,当时赵云年已古稀,随时都可能去见先帝,这个诸葛亮心里有数。

就在赵云之死前几天,诸葛亮与几位将领正在府中议事,突然平地刮起一阵妖风,吹断了门前一颗松树,诸葛亮掐指一算,大叫一声不好,此主折一员大将。

然而诸葛亮毕竟功力有限,他只能算出有大将要死,但至于要死的人是谁他算不出来,所以整个上午,诸葛亮战战兢兢,心绪不宁的。

中午吃饭的时候,突然外面有人大哭,诸葛亮赶忙跑了出去,发现是赵云的两个儿子,披麻戴孝的,这下子,诸葛亮全明白了,是赵云死了,于是“跌足而哭”。


赵云之死,诸葛亮有预期,何况赵云乃寿终正寝,活了七十多岁了,够本了!所以诸葛亮象征性哭了两声,内心并不十分悲伤。

但张苞之死就不同了。张苞死于二次北伐之时,当时张苞骑马追击敌人,不慎马失前蹄,连人带马坠入山涧之中,众人赶忙救起,发现张苞受伤严重,但尚有鼻息。

后来,张苞被人送到了成都,找明医救治,但张苞五脏受损,就算神仙也治不好了,当噩耗传到诸葛亮耳边之时,诸葛亮哭的吐血,昏倒于地,精神受到极大创伤,以至于一病不起,最后只得宣布退兵,第二次北伐功亏一篑。

张苞乃蜀国最优秀的青年将领,是诸葛亮最为看好的,也是最为倚重的青年才俊,他代表着蜀国未来的希望,张苞一死,似乎蜀国的希望没了,诸葛亮能不伤心吗!



二则,二人作用不同。

赵云至始至终是个保镖,负责刘备一家老小的人身安危,当年,赵云七进七出,救了甘夫人和阿斗,可谓大功一件,后来赵云又上演了一出跨江截阿斗。

可以说,赵云一生与阿斗有磨不开的关系,他因救阿斗而成名,也因救阿斗,得了一个杂牌将军的称号,仅此而已。

刘备给赵云的定位就是个保镖,所以赵云极少有带兵打仗的机会,人才只有在历练中才能成长,大将更是如此,只有在一次次的指挥作战,一次次的带头拼杀之中,才能积累经验,提升信心,积攒名望。

而一身是胆的赵云没有这个机会,他一生都只是个保镖,当年,刘备进攻西川,遇到了硬茬子马超,刘备放着身边的赵云不用,远远地调来了张飞,赵云连替补都没混上,可以说相当可悲了!


等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时候,赵云已经年纪大了,已经失去了最好的年华,所以只能干些杂活了!

但张苞不同,他是张飞的儿子,有勇有谋,还不爱喝酒,可以说张飞的优点他都有,张飞的缺点他一概没有,这么一个优秀的人才,自然很受诸葛亮的器重。

所以,张苞之死,诸葛亮如此痛彻心扉!


一半秋色


这个可不是诸葛亮亲疏有别,而是赵云之死诸葛亮早有预期,而张苞死的突然,对诸葛亮打击太大。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和张苞去世时诸葛亮确实表现不同。

在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前夕,特意设宴大会众将,商议出师北伐事宜。恰在此时,赵云长子赵统、次子赵广赶来,送来了赵云去世的噩耗。诸葛亮知道以后跌足而哭。

而张苞则是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时,先命姜维取武都,王平取阴平,然后又以伏兵击破来援的郭淮、孙礼二将。郭淮、孙礼大败以后弃马爬山而逃,张苞前去追赶,不料马失前蹄,连人带马掉入山涧,跌破了头。诸葛亮命人送他回成都治病,但是最终张苞伤重不治而死。诸葛亮得到消息以后大哭吐血,昏绝于地。

诸葛亮两次得到噩耗,表现差异巨大,主要是因为第一已经有了心理预期,而第二次则事发突然。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因为赵云年事已高,所以开始没有给他安排任务。是赵云再三请战,才让他当了先锋。诸葛亮第一次和第二次北伐虽然时间间隔不长,但是诸葛亮召集众将商议出兵事宜时,赵云并未在场,显然此时他的身体状态不佳,因此在家休息。否则按照他的脾气,肯定还是会到场,并且主动请战。

菏泽也可以从下文得到验证,根据赵统、赵广所述,赵云是病重而死。既然是病重而死,肯定不是病了一两天,而且病的不轻。按照赵云的年纪,得了重病本身非常凶险,诸葛亮肯定也有了心理准备,所以听到噩耗时不至于太伤心。

而张苞情况不同,张苞此时是蜀军中新生代里的中坚力量,正是年富力强之时,诸葛亮有意对他和关兴加以培养,以便日后大用。张苞受伤以后诸葛亮也没想到伤势会这么重,所以并没有心理预期。

而且蜀汉后期人才凋零,自诸葛亮平南以后,马超、赵云等人先后去世,此时对于他来说每一个大将都是宝贵的,突然听到凶信心痛又损一员大将,自然难以承受,吐血也就不奇怪了。


不沉的经远


赵云是蜀汉的“五虎上将”之一,也是最后一位去世的“五虎上将”,一生的功绩世人瞩目。

诸葛亮在北伐之前,院子里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门前的树吹到了。诸葛亮一掐手指,立刻脸色大变。果然,不久赵云的儿子前来报丧,说赵云于昨晚去世了。诸葛亮当即大哭“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失一臂也”。

此后,诸葛亮北伐。在祁山大败曹军,张苞在追击魏将郭淮时,不慎摔下山崖。诸葛亮赶紧让送成都医治。不久,就传来张苞医治无效死亡的消息,诸葛亮听到消息,吐血晕厥过去。

赵云去世,大约七十多岁吧。而且,赵云早有病,诸葛亮曾派人探望过。人生老病死,属于正常规律。赵云虽有功,但是毕竟老了,不能与诸葛亮再并肩作战了。

张苞不一样了,是张飞的儿子。并且年轻有为,武艺高强,多次随诸葛亮阵前立功。诸葛亮一生注入心血北伐,为的是刘备的光复汉室大业。以前随诸葛亮打仗的老将多以去世,毫无疑问,张苞是他继续北伐大业的最好的后来人,他只有仰仗张苞这样的年轻将领,才能继续他的终身事业。所以张苞一死,"天不助我”诸葛亮感觉没有了希望,吐血晕厥过去了。


路遥lgy


在三国中,诸葛亮和赵云的关系非常的好,诸葛亮甚至还为赵云安排过婚事。赵云的一辈子其实挺悲催的,他的最大的不幸就源于他的忠诚。

赵云去世,诸葛亮心中早有预案

赵云因为他的忠心耿耿,一直深得刘备的信任,职务虽然不高,但是他所受的重用却是很多将领所没有的。赵云是中护军,这是一个禁军将领的职务,只有极其受到信赖的将领,才有可能担任这个职务负责帝王的起居宿卫。

但是这样一来,就让赵云建功立业的机会少了很多,他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和自己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张飞,关羽屡立奇功,自己只能呆在后方保护皇帝。后来,随着刘备的死亡,诸葛亮成为了蜀汉帝国的话事人,他开始逐渐重用这位老兄弟。

赵云在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终于在战争前线再一次闪耀出自己夺目的光芒。而此时的赵云已经年龄相当大了,已经进入了风烛残年。直到有一天,诸葛亮仍然在积极地筹划着北伐事宜,有两个青年人闯进了他的中军大账,告诉他,他们的父亲赵云已经过世。

诸葛亮听说此事后悲从心来,哭着说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诸葛亮虽然很悲痛,但是没有过多的表现。究其原因,我想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赵云年事已高,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对于这一点,诸葛亮心中早有预案。所以,赵云去世的消息对他打击很大,但仍然不会让诸葛亮这个谨慎的人失态。

张苞年轻气盛,突然去世对北伐损失巨大

而张苞的死亡则不同,张苞作为张飞的长子,武力值一直在线,可以说是新生代将领中比较厉害的一员。诸葛亮嘴上不说,但是在心里一直把他当成重点培养对象,努力的进行栽培,希望他能够继承张飞的军事能力,成为蜀汉一个能够独挡一面的大将。

而且此时的张苞年龄并不大,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时候,他的愕然辞世,对诸葛亮在心理上造成的冲击很大,尤其是对于诸葛亮的北伐事业,更是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损失。

对于赵云的死,诸葛亮很悲痛,但是对于北伐而言,赵云早就不在诸葛亮心中北伐的主力阵容之中。而张苞则不同,这个青年人正是诸葛亮心中的北伐领兵大将,要知道,在蜀汉后期,领兵将领凋零,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就更少了。所以才有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成语,诸葛亮对于张苞的死亡很意外。所以孔明才在得知消息的时候吐了一口血。

所以也不能说诸葛亮厚此薄彼,只是为了振兴大汉的事业受到了重大的挫折,而急火攻心,其实他对于赵云的死亡,更加伤心,毕竟这是和他一辈的老兄弟了。


历史评说


张苞是张飞之子,也是刘备攻打夷陵之战的得力干将,在诸葛亮北伐期间,他也是勇挡一面,为蜀国立下汗马功劳。

而赵云生来就是英雄好杰,一辈子征战沙场,擅长骑兵作战,冲锋陷阵,永不可挡,与任何大将相争,都不逊色。若不是刘备根基太薄,赵云会有更大的作为。


赵云死的时候,诸葛亮的反应很冷淡,只是哭泣了一下;而当张苞死的时候,诸葛亮却哭得吐血。诸葛亮之所以对于赵云与张苞之死的反应不一样,我认为有如下原因:

一、张苞很年轻,代表着蜀国的未来,赵云年纪大了,去世属正常情况。

赵云去世的时候,年纪已过6旬,相比在三国时期大部分人的寿命在40岁左右,赵云已经算是高寿了。所以,对于同时期的诸葛亮来说,赵云的去世是早就预想得到的,也是内心中可以接受的。

而张苞不一样,他很年轻,正是为蜀汉建功立业的时候。就因为追赶魏兵时,一时大意,连人带马跌入涧内,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他的死亡是诸葛亮没有想到的,属于意料之外,伤痛,会更重上几分。


二、张苞是非正常死亡,他是二代蜀国武将,诸葛亮与他父亲同辈,看着他长大,等于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打击更大。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张苞是跌入涧内才死亡的,是非正常死亡,年纪轻轻就死于非命,本来就让世人会觉得更加不忍。

再加上张苞的出身,是二代蜀国武将,与诸葛亮的关系很近,可以说他是诸葛亮看着长大的孩子,情分是不一样的。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对后代总是会有更多的怜惜,让我们更愿意把精力用来培养他们,看着他们成长,张苞对于诸葛亮来说就是这样的存在。

可是张苞意外死亡,毁灭了诸葛亮的期待,这种伤痛会更痛。所以,诸葛亮在得知张苞的死,才会痛苦的吐血。


三、张苞本来是刘备和诸葛亮留给刘禅以后用的大将,他死了,让诸葛亮格外伤心。

在北伐时,诸葛亮的身体每况愈下,属于勉强支撑。他之所以想急着北伐,是想为蜀汉的未来获得更多发展的空间,完成刘备的遗愿,匡扶汉室。而张苞,是刘备和诸葛亮都信任的二代武将,是他们准备重点培养,准备给刘禅留下来用的大将。

正因为诸葛亮对张苞的未来有更大的期待,希望他辅佐刘禅,振兴汉室,张苞的意外死亡,影响了诸葛亮对蜀汉未来的布局。

正是因为这个意外,只留下诸葛亮苟延残喘,为蜀汉鞠躬尽瘁。张苞的死,不只是对诸葛亮、对蜀汉都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情。如果张苞活着,未来他将是辅佐刘禅的国之柱石,他的意外死亡,才让诸葛亮如此心痛。


昊阳闲看历史



答:张苞的事迹有点和隋唐时期的李元霸相似。

李元霸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四子,很早就夭折了,甚至还没来得及参加太原起义,所以没有任何战功。

张苞是蜀汉车骑将军张飞的长子,早夭,也没有任何战功。

不过,与李元霸相比,张苞是结婚生子后才死的,留有一子张遵。

而李元霸还没结婚就死了,没有子嗣。

《隋唐演义》把李元霸写得非常牛叉,骑万里云,提八百斤大锤,打遍天下无敌手。

《三国演义》同样把张苞写得非常牛叉,乃是英雄虎子,和关羽次子关兴结拜为兄弟,一左一右两将军,并驾齐驱,驰骋沙场,人称“小关张”。

诸葛亮哭张苞的情节见于《三国演义》,所以,咱们就撇开正史不谈,专谈《三国演义》。

关兴、张苞锋芒初现于第八十二回《孙权降魏受九锡,先主征吴赏六军》,当时,刘备为报关公之仇,发动了夷陵之战。

关兴、张苞报仇心切,自领先锋,迎战孙权侄子孙桓。

张苞与谢旌大战三十合,败谢旌;然后又与李异大战二十合,不分胜负。

吴军中裨将谭雄突施冷箭,射中张苞所骑之马,致使张苞摔落马下。

李异狂喜,抡起手中大斧,想一斧砍下张苞人头。

关兴忽然赶来,一刀劈李异于马下。

次日再战,关兴单挑孙桓,战三十余合,大败孙桓。

张苞在乱军中冲杀,一矛刺死谢旌。

而关兴更是大发神威,擒杀头日施放冷箭的谭雄。

真是虎父无犬子!

诸葛亮得“小关张”助力北伐,信心满满。

但是,蜀汉建兴七年夏四月,诸葛亮二出祁山,攻破阴平、武都二城,让王平、姜维、关兴、张苞四将前后攻杀魏将郭淮、孙礼。魏兵溃败,郭、孙二人弃马上山,连爬带滚,狼狈异常。

张苞贪功,骤马追赶,不料马失前蹄,人马一同跌入涧中,后脑穿了一个大洞,血流不已。

后军虽将张苞救起,并在诸葛亮的安排下,送回成都救治。但古代的医疗水平,大家都知道的。

果然,没几日,成都来来向诸葛亮报告:张苞已身死。

诸葛亮犹如五雷轰顶,口中狂吐血,昏绝于地。

之所以会这样,其实跟赵云之死也有关系。

按照书中所写,赵云和张苞都是死于229年,但赵云死在先,张苞死在后。

赵云之死,已让诸葛亮感觉屋中大柱已崩一根;张苞之死,乃是双重打击,让诸葛亮感觉又一大柱崩折,则屋宇难存,兴复汉室就成为空话了。

其实,诸葛亮在初出祁山,过马超墓时,就有人才调谢,时不我待之想,而在街亮丢失,痛斩马谡时,更有“天不助我”之感。

张苞之死,击溃了诸葛亮心理上的最后一道防线。

还有,第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诸葛亮智取三城》中,赵云威风不减当年,独力斩五将,书中写他“年登七十”,比尚未到五十岁的诸葛亮大了二十多岁,属于诸葛亮的长辈。而且,赵云属于善终,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所致。

所以,诸葛亮只是伤怀,不至于摧肝伤胆。

张苞却是诸葛亮的子侄辈,未来可期,却死于意外,诸葛亮为之吐血就不足为怪了。


覃仕勇说史


其实对于诸葛亮的这种反应也是一种很自然的反应,为什么这么说呢?难道说赵云的重要性和亲疏程度在诸葛亮心中还不如张苞吗?自然不是,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诸葛亮剧照

首先,从感情上来说,赵云跟他是多年的亲密战友,几十年的战友感情,一起历经过生死,而且从一开始诸葛亮就特别看重赵云,很喜欢他,而对于张苞,诸葛亮相当于是看着他长大的长辈,亦是有过很大的期望,这二人在诸葛亮心中的地位都是很高的,甚至赵云对于诸葛亮的影响还是要更大一些,其实主要还是因为当时赵云的亡故,在诸葛亮心中早就有过预案,毕竟在古代人到七十古来稀,赵云已经算是高寿了,这个年纪去世虽说感情上有所不舍,但毕竟是一件常事,自然少了点悲痛,而张苞则不同,尚在壮年,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年华,确有此之变,自然有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

另外,对于蜀国的大业来说,损失一人的蜀国,诸葛亮善能接受,但是一连损失两员大将的蜀国自然难以承受,毕竟本来就是人才不多,这一下的亲情,事业上的双重打击,还是两份,自然压到最后就成了吐血晕倒。


历史微探索


诸葛亮为啥要屡次三番急着北伐,由于他知道自个身体日薄西山,等不了了。必须在活着的时分有所作为,以报刘备知遇之恩也罢,为了自个的私心也罢,这仗他是非打不可了。所以也不管什么天时地利人和了,没条件也要强上。




赵云和诸葛亮关系是好,但是赵云究竟年迈多病,再不能交兵了。诸葛亮听到赵云身死,心中一定哀痛,由于几十年的友谊在那里,然而不至于哀痛过度,究竟生老病死也是天道,再说此刻赵云已不能披挂交兵了。而张苞关兴之流,在蜀国五虎上将先后离去后,已成中坚,乃至是诸葛亮交兵制胜的必不可少的重器。



关兴早在张苞之前就已经英年早逝。老将已经损耗殆尽,新生代的猛将关兴、张苞二人全都死了。此时张苞死后,有潜力的新生代将领,几乎灭绝,蜀国出现了最严重的人才断层危机。



三国后期,不仅仅蜀国,魏国吴国同样缺乏武将,老一辈名将一个个凋零,大家都要拼新生代。此时的诸葛亮,忧心蜀国20年后,将无大将可用,心中悲伤,禁不住潸然泪下。失去张苞,所以诸葛亮痛哭中仅仅是个人感情,还有个人的压力,蜀国的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