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元壽先生的文章:學習景榮慶先生的優秀戲品和人品

2010年,《中國京劇》雜誌刊發了京劇表演藝術家譚元壽先生的一篇文章,回憶與京劇藝術家景榮慶多年合作的往事,特別提到了景榮慶先生的優秀戲品和人品。

下面是譚先生的文章內容:

提到景榮慶先生,我的記憶中立即就湧現出60年前我們在一起合作的往事。我清楚地記得那是1949年的正月初一,我和景榮慶、王金璐、袁金凱、張世年,與程派青衣新豔秋、銅錘花臉王泉奎,我們這些人組織了一個劇團,在天津中國大戲院演出,連續演出20天,初一到初五是日夜兩場,一共演出了25場。大家不分名次先後,輪流唱大軸子,儘管我們都很年輕,但是很團結,互相捧著唱,各顯其能,結果是場場客滿。

譚元壽先生的文章:學習景榮慶先生的優秀戲品和人品


頭天打炮是我和新豔秋、姚玉剛的《御碑亭》,前邊是王金璐、景榮慶的《戰宛城》。我第一次看他演的曹操,身上邊式、乾淨,處處有戲,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譚元壽先生的文章:學習景榮慶先生的優秀戲品和人品

景榮慶在《戰宛城》中飾演曹操

我見識不多,在我看的這出戏中,特別是《馬踏青苗》那場,我以為除了他的老師侯喜瑞侯老前輩,就要數景先生了。特別是景先生晚年演這出戏,拿捏得非常精確、細膩,已無出其右者。

接著我們合作了《失·空·斬》《戰太平》《連環套》等不少戲。大家知道,馬謖是個重要配角,難度很高,不易討巧。但是他演的馬謖,前頭“失街亭”,後頭“斬謖”,他都能叫得下好來,顯示出他非凡的藝術才華和表演的深度。
  在《連環套》的“拜山”中,我們一直是“臺上見”,不用排練,也不用對臺詞。那麼碎的唸白和蓋口,一個語氣,一個眼神,一個停頓,我們都配合得嚴絲合縫,說明他這出戏很實授,都有準譜。

譚元壽先生的文章:學習景榮慶先生的優秀戲品和人品

《連環套》景先生飾演竇爾墩

經過50多年後,中央電視臺要在春節晚會上演出“拜山”這場戲,而且提出先期錄音。按說這樣的唸白戲要按著錄音對口型,很難那麼準確。但是我們在錄音棚錄音時,一遍通過,錄完後一片叫好聲。

有人說我們事先的準備工作做得好,以為我們在錄音前經過了充分排練。其實我們都是拿起來就演,沒有任何準備。這樣的戲,如果臨時排練再上場,是不能那麼自然的,這是需要平時的琢磨和積累的。正式演出時,觀眾看我們配合得那樣默契,多次給我們鼓掌,竟然沒有人看出我們是對口型。我能遇到景榮慶這樣的竇爾墩,真是棋逢對手。演出時我感到莫大的享受。

譚元壽先生的文章:學習景榮慶先生的優秀戲品和人品

《連環套》譚先生飾演黃天霸


  我對這出《連環套》是狠下了一番功夫的。在科班時就演過,那是跟王連平王老先生學的,後來跟茹富蘭先生和王金璐先生都學過。“文革”中高盛麟先生從武漢調到北京後,我們經常在一起聊戲,也聊到《連環套》,實際上高先生是一句臺詞、一個動作地給我“重新下卦”,對我真是傾囊相授。算起來,我這出戏前後學了四遍,而以我的淺見來看景先生,他能演得那麼精彩、深刻,節奏掌握得那麼張馳有度,我相信他背後下的功夫是超乎我們想象的。
  一天,是我的《戰太平》,因為突患風寒感冒,嗓音失潤,周身無力。大家一商量,把我的大軸與王金璐的壓軸戲調換了一下,我也降低了一個調門。景先生的陳友諒,不但妥貼地配合著我,處處託著我唱。當然,天津觀眾對我們譚家也是特別關照,演出依然很圓滿。為了報答天津觀眾,在我病好以後的告別演出時,我演了兩天雙出,一天是前《戰太平》,後《八蜡廟》,一天是前《戰太平》,後與張世年的《三岔口》。景先生一直陪著我唱《戰太平》,對唱時我們互相咬著唱,尺寸極快,合作極其愉快。

譚元壽先生的文章:學習景榮慶先生的優秀戲品和人品

譚先生的《戰太平》


天津演出後,我和景先生又一起到濟南演出,那次,有武生袁金凱、旦角張曼君、丑角馮玉增、老旦孫玉祥、小生劉雪濤等等。我平生第一次演出《打金磚》就在濟南,而且就是景先生扮演的馬武,他恰如其分的表演和烘托,使我這出戏大受歡迎。我很感激他,也提出陪他唱一出。他有意讓我在《通天犀》中扮演程老學。我不會這出戏,他就給我說戲。這是我第一次演這個角色,我所以陪他演這出戏,一是我確實喜愛他的藝術,二是表明我們之間的感情。他給我配演馬謖、陳友諒、曹操等等,派他什麼角色,他都沒有講過任何條件,所以我給他來這個程老學,我也沒有二話。


  《通天犀》是一出很吃功夫的武花臉戲,前邊還帶《白水灘》,袁金凱演的十一郎。景先生這出《通天犀》,不管是盤問程老學那場的椅子功,還是後面酒樓劫法場的開打,都演出了山大王的氣勢,極見功夫,可見他不愧是我們的老前輩武淨大家範寶亭的高徒。

譚元壽先生的文章:學習景榮慶先生的優秀戲品和人品

景先生的《通天犀》


  從天津、濟南演出後回到北京,景先生因參加了中國京劇院,我們合作的機會就少了。他後來繼續向郝壽臣先生、侯喜瑞先生和錢寶森先生求教,說明他在藝術上真正是精益求精的。

他在戲班中,在劇團裡,在角色的安排上,在演出待遇高低的問題上,從來沒有提出過任何異議。他確實做到了“藝術壓著錢”,而沒有讓“錢壓著藝術”,這是戲班的一句老話,表現了一種崇尚藝術的寶貴精神,如果說切實做到這一點的,我看景先生做得最好,應該是我們的楷模。所以我由衷佩服他的藝術,更佩服他的為人。
  幸運的是在我們年逾古稀的時候,又多次得到合作的機會,一起演出了《陽平關》《連環套》《失·空·斬》等劇目。

譚元壽先生的文章:學習景榮慶先生的優秀戲品和人品

為了提攜後進,他還陪我的孫子正巖一起演出了《陽平關》和《失·空·斬》,我特別感激。同時我也感到他的藝術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他扮演的曹操一出場,就儼然是魏武王的威儀,而且沒有一點火氣。別看這一個出場的火候,那是多少年錘鍊的結果呢!

您看他往臺口一站,準備打【引子】時,竟然氣壓全場,臺下鴉雀無聲,這種震懾力,今天能有幾人?然後,他的唸白,舉重若輕,字字千鈞,這樣的曹操,誰能不信服呢?為此,我希望今天的青年演員和我一起學習景先生的藝術,學習他的為人,特別要學習他在藝術上永無止息攀登高峰的精神。
(原載 《中國京劇》雜誌 2010.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