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城之父——齊長城

齊長城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考古和旅遊價值,它比秦長城早400餘年,堪稱“中國長城之父”。

齊長城,橫亙於齊魯大地,始建於春秋時期,距今已2500餘年,齊長城源於濟南市平陰縣的古濟水河東岸,經肥城、濟南、萊蕪、博山、臨朐、沂水、安丘、莒縣、五蓮至膠州入海,全長達1200餘里。

中國長城之父——齊長城


據有人考證,齊長城在肥城市境內的具體路經是:由長清縣首先進入肥城市老城鎮的項峪山,從南距於土村2公里處通過,東跨劉 家山口,爬上張莊北山,在北李莊北側2.5公里處折北至鐵擔嶺,在老牛溝北端6公里處經站口子山口轉東上雙山,再跨過五道嶺山口,東上後山之頂,穿過蘆家溝村,東南方向至三山再跨羊角山口;由上峪村北3公里處爬上羊角山,再東跨距張家花峪北端4公里處的松樹山口,東上田家南山進入潮泉鄉境內,由此東南方向至斜峪北嶺約,再東南方向至轆轆道口,此處再東南方向至槐樹口,長約2公里處牆高2米左右,遺址更為明顯,再東南方向至夾子,復轉東約2.5公里至窗戶嶺止,再向東則進入泰山郊區境內的黃巢寨山。齊築長城在肥城境內全長約38公里。

中國長城之父——齊長城


現存的齊國長城,自濟南長清區進入肥城市境內,自西向東,經老城鎮、潮泉鎮的北部山區,至窗戶嶺,再向東進入泰安界的黃巢寨山。在肥城市境內全長38公里,潮泉鎮一段佔10公里,且長城古蹟最為明顯,其部分尚存。齊長城在戰國時期為齊魯兩國分界線,故也叫齊魯長城。

肥城境內的齊長城多系石頭壘就,就地取材,大都是用片麻石和魚籽石壘砌而成。凡經山口處築土為基,兩側用石護坡,上部則用石壘築,而在懸崖陡壁險要處則依山勢為之。但因年代久遠,多不明顯,山頂石牆蜿蜒起伏的走向輪廓尚清晰可見。

中國長城之父——齊長城


大石關位於肥城老城,西側為海拔280.8米突兀的雙山,東側為212米的莊科南山,地勢險要。此處自古以來為南北驛道,關北1.7公里為長清境的北站村,即系因歷史上的驛站而得名。關南1.5公里為肥城境內大石鋪村,2.5公里處有因齊長城大石關而得名大石關村。現在關隘建築已無存,但兩側連接城關的土石混築城牆遺蹟清晰,其中東側遺蹟高5米,底寬10米,坍塌成高大的圓頂土嶺。

中國長城之父——齊長城


齊長城堪稱是山東歷史上的一個偉大工程,見證了那個動盪年代的戰火硝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