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劇名家楊帥學的藝術人生

生活中的楊帥學,是一個標標準準的陽光帥哥,什麼時候見到他都是微笑著,一副無憂無慮輕鬆的樣子,從不見他愁眉苦臉,從不見他莊重深沉。然而,他卻是舞臺上的丑角,是河南曲劇的第一朵“梅花”,是河南曲劇新生代的領軍人物。這一路走來,有幾多風雨,幾多坎坷,讓我們展開他的人生畫卷慢慢觀看。

戲裡戲外 | 曲劇名家楊帥學的藝術人生

母親眼中的兒子:一根筋,不務正業,就愛唱戲。

被採訪者:楊帥學的母親,趙金珍 ,78歲。

楊母年近八十,慈眉善目,依然身體健朗。提起楊帥學這個老五,她說:老五從小吃了很多苦,當演員是他自己選擇的,當初,全家人都反對。

楊帥學從小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中,共兄妹七人,他排行老五。雖然家中清貧,卻也溫馨,不幸的是,在他上小學四年級的時侯,忠厚善良的父親因患肺結核,醫治無效而去世。家中失去了頂樑柱,柔弱的母親只能獨自擔負起了養育七個兒女的重擔,一日三餐吃紅薯的日子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雖說如今楊帥學一提起紅薯就反胃,但他還是把紅薯稱為家中的救命功臣。後來連紅薯也難以為繼了,母親就把他送到城裡的姥姥家上高小。

戲裡戲外 | 曲劇名家楊帥學的藝術人生

從農村到襄縣城關,楊帥學覺得自己開了眼界。老師發現他愛說愛笑,愛唱愛動,還有一副好嗓子,就把他安排在宣傳隊裡演節目。姥姥家雖好,但楊帥學還是免不了寂寞和想家,因此,他業餘時間便多了一個愛好,就是在電線杆子下聽大喇叭唱戲。那時,正值曲劇《卷席筒》風靡全國,海連池老師的“小蒼娃我離了登封小縣”等唱腔,讓他聽得如痴如醉,他天天模仿著唱,唱迷了就想,啥時候我也演一演小蒼娃該有多好呀。

1983年,楊帥學高小畢業升入了初中,那時全國掀起了讀書熱,很多農家子弟想通過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家中也期望楊帥學這個聰明伶俐的孩子在學業上有所建樹。沒想到,當年的11月3號,伊川縣曲劇團到襄縣商業演出,由此改變了楊帥學的人生軌跡。那時電視機還沒有普及,藝術形式比較單一,傳統戲剛剛開放不久,因此劇團演出非常受歡迎,觀眾如潮,一票難求,在小小的縣城引起了轟動。聽說小蒼娃不再是喇叭裡的聲音,而是活靈活現地出現在舞臺上,這對楊帥學的吸引力太大了,於是,他天天晚上想的就是如何能混入劇場看戲。他的音樂老師與劇團團長熟悉,於是就常常帶他看戲,有時也帶他到後臺去玩。團長看見這個漂亮的小男孩愛看戲,就問他會不會唱,於是,楊帥學把自己平時學唱的唱段都唱了出來。團長一下子便相中了他,就問他願不願意到劇團學戲,楊帥學一聽,心中樂開了花,當下就點頭了。

戲裡戲外 | 曲劇名家楊帥學的藝術人生

晚上,當楊帥學興奮地回到姥姥家,告訴大家這個好消息時,卻遭到了姥姥、舅舅和姨母的反對。第二天,他們還把帥學的媽媽叫到城裡,一起勸阻他打消這個念頭。大家說,楊家世代農民,依靠種田生活,如果能讀好書當老師更風光,唯有唱戲這一行自古身份低下,若是唱著玩可以,要是把這當成今後吃飯的職業萬萬不能。大家苦口婆心地勸說,楊帥學哪裡能聽得進去,他只知道唱戲快樂,什麼高貴低賤,這不是一個少年考慮的問題。於是,到了伊川縣曲劇團轉檯口的時候,楊帥學就偷偷跟著劇團轉移走了。

這一走,就是三個月。楊帥學如魚得水,像一塊海綿盡情地吸收著曲劇的營養,在跑龍套的日子裡,聰明的他都眼看心記,下臺後就自己模仿著演唱,加上演戲的天分,很快他就能上角色了,且像模像樣。楊帥學享受著這種快樂,不知道此時家中已經亂成了一鍋粥,家人到處找他找不到,急得到平頂山電視臺登尋人啟事,仍然找不到。最後,還是他自己想家人了,才給家中掛了個電話,告訴自己已在劇團工作了。母親命令他回家,不然斷絕關係。倔強的楊帥學仍沒答應,決心自己一定要在劇團混出個人樣,讓臺下觀眾叫好才回。

戲裡戲外 | 曲劇名家楊帥學的藝術人生

在伊川縣曲劇團裡,丑角王坡娃當了楊帥學的啟蒙老師,從此他這個小帥哥就步上了丑角這一行當。在一年多的時間裡,他逐漸挑起了大梁,分別在《跑汴京》裡飾演了花子仁義(還在此戲中分別飾演過老生竇九成、老醜馬橫),在《巡案斬子》裡飾演了李繼遠(還曾在此戲中飾演過縣官),在《斬郭槐》中飾演丞相王延齡。

觀眾的掌聲響起來了,按說可以回老家炫耀一下,可以向母親有個交代了。然而,敏感的帥學突然想到,自己雖然唱主角演大戲,卻是個臨時工,隨時面臨被解僱的危機,而那些正式工雖然有的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卻還居高臨下。自己哪點不如人呢?原來別人都是戲校畢業的,有中專文憑,是國家幹部。自己卻是自學成才,沒有學歷,所以還是農村戶口,轉不了正。這讓楊帥學大受刺激,家裡人說唱戲低人一等,在劇團沒有文憑又低人一等,而這與當初自己的志向大相徑庭。

戲裡戲外 | 曲劇名家楊帥學的藝術人生

上學、上學,去上戲校,便成了他當時唯一的人生理想。一年多以前,他逃學為了唱戲,如今,為了唱戲他又想上學,人生真是一個奇怪的謎。

妻子眼中的丈夫:工作狂,千轉百回,就為演戲。

被採訪者:楊帥學的愛妻,史會平,40餘歲。

楊妻眉清目秀,溫良賢惠,提起楊帥學,她說:我原來是做服裝生意的,帥學為了一心演戲,就讓我停了生意,在家相夫教女。雖然整日居家,但看到他事業有成,女兒學業日精,自己給他撐起家庭這片天是值得的。我聽說,他當初為了上學可是吃了大苦。

有一次,伊川縣曲劇團在魯山縣張良鄉與汝州市曲劇團唱對臺戲,汝州市曲劇團的李振乾、周玉珍老師發現了楊帥學這個人才,於是就動了心思,以能轉商品糧為條件,誘惑楊帥學到他們團去。當時的楊帥學年紀小,沒有什麼歸宿感,於是,就在夜半三更時翻牆頭跟汝州劇團的人走了,在戲劇界裡也就叫被人挖走了。在汝州市曲劇團,楊帥學還是演過去的那些戲那些角色,但是上學的心思一直沒有放下。

戲裡戲外 | 曲劇名家楊帥學的藝術人生

轉眼到了1986年,河南省戲校曲藝班招生,在汝州貼出了招生廣告。那時的楊帥學不太清楚曲劇與曲藝有多大區別,只是上學的那根神經被撥動了,他想法辦了個介紹信,身上揣了十塊錢,就從汝州邁開雙腿出發了。楊帥學不知鄭州有多遠,只能邊走邊問。兜裡錢少不敢花,餓了就到路邊的地裡扒幾塊紅薯,到菜地裡摘幾個番茄吃,渴了就到農戶門前的軋水井軋點水喝,夜裡就到路邊幹店的屋簷下蹲一宿。憑著年輕,憑著心中的那團火,楊帥學竟然走了四天三夜,終於來到了鄭州。等他找到紫荊山旁邊的戲校時,天已黑下來,他只好又到附近的東里旅社門口蹲了一夜。說來也可憐,當時的楊帥學雖沒錢住旅社,但他夜裡絕對是要在旅社門口蹲著的,好像這樣也算住旅社了。第二天到學校去考試時,楊帥學渾身是土,滿臉只有牙是白的,趕快到水管子哪兒去沖沖,總算沒有誤期。當時的主考官是趙錚和王鳳英老師,楊帥學表演了一番,老師們很滿意,雖然不是曲藝,但是覺得他底子好,便破格把他收到了曲藝班裡。

戲裡戲外 | 曲劇名家楊帥學的藝術人生

轉眼三年過去了,楊帥學在學校裡受到了系統的曲藝訓練,練就了一副伶牙俐齒,原以為從此要吃曲藝這碗飯了,卻進不了曲藝團。後來省曲劇團招工,楊帥學心中的曲劇情結又被挑動了。憑著過去在基層劇團的經驗,他勇敢地又與那些受過幾年五功四法的戲曲班學生去PK了。老師們也很糾結,這個曲藝班考生非要考曲劇,他有什麼能耐,人家考一次,他反反覆覆被考了五次。最後,張新芳老師下了決心,這個學生嗓子好,個頭好,年紀輕,面相正,收下來必有大用。楊帥學非常感激曲劇團的留用,知道自己進省級曲劇團工作非常不易,當時他就下了決心,自己今後一定要為曲劇爭光,鞠躬盡瘁,直到永遠。

戲裡戲外 | 曲劇名家楊帥學的藝術人生

1990年,楊帥學進團不到半年,團裡為參加河南省第三屆戲劇大賽,要排演一出大型唐代宮廷戲《曲魂》,劇中的男一號是唐玄宗李隆基。劇團領導很慎重,讓適合角色的演員都報名,一共有五個人報名,楊帥學是其中之一。當時,劇團成立了由葛圭璋、夏相林等四人組成的導演組,他們分別出了模擬題,由五個小生演員一一表演,然後對比定人,楊帥學居然被選上了。這是他第一次以小生應工擔任主角,他拿出自己的全部看家本事,終於圓滿地塑造出了李隆基這個唐代皇帝,並且在大賽中獲得了演出三等獎。

戲裡戲外 | 曲劇名家楊帥學的藝術人生

不過,楊帥學畢竟扎的是丑角底子,劇團里人才濟濟,他後來還是被歸到丑角行當裡,再也沒有擔任風流倜儻的小生角色的機會。

後來劇團裡又排了很多戲,楊帥學在劇團保留下來的傳統劇目裡漸漸挑起了大梁,先後飾演了《風雪配》中的醜公子嚴俊、《陳三兩》中的三花臉小丑魏朋、《卷席筒》中的小丑蒼娃、《望江亭》中的醜公子楊衙內。他的演唱藝術也漸漸成熟,著名導演袁文娜老師在該團執導《五福臨門》時,觀察到他的演出,就誇他唱腔、吐字非常到位,很有特色,今後必有大的發展。

戲裡戲外 | 曲劇名家楊帥學的藝術人生

伴隨藝術上的漸漸成熟,楊帥學的婚姻大事也提上了議事日程。他沒有在同行中找對象,而是經過朋友的介紹,找了一個做服裝生意的經商姑娘史會平,他喜歡她的勤勞踏實,不慕虛榮;她喜歡他的聰明善良,有上進心。婚後不久,他們的愛情結晶——女兒出生了,她是那麼漂亮可愛,給家中帶來了無限歡欣和快樂,也給帥學增加了奮鬥的動力。

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付出許多的心血,特別是現在的獨生子女,家長的期望值很高,不像過去兄妹多,家長不大過問,大都任其自己發展。楊帥學小時候吃了不少苦,也不想讓孩子在起跑線比別人家孩子落後許多,因此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但是自己常年隨劇團下鄉演出,有時還到新疆等外省進行慰問演出,經常十天半月回不來,怎麼辦?他只得與妻子商量,讓她回家當了全職太太。楊帥學雖然沒有了後顧之憂,但他養家的擔子卻更重了,他決心努力工作,保證妻女過上不富裕但也溫飽的生活。2011年,剛剛十一歲的女兒已經長得亭亭玉立,非常清秀,特別是性格上陽光,溫婉可人,學習專心,成績很好,這使楊帥學夫妻倆非常滿足。

戲裡戲外 | 曲劇名家楊帥學的藝術人生

但是,楊帥學總覺得自己還有不滿足的地方,那就是,自己演出的角色都是前人創造的,什麼時候自己能在曲劇走廊裡塑造一個新的角色呢?就像人們一提起《卷席筒》就會想起海連池老師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