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士兵背上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地位确如此悬殊

看过清朝电视剧的人,很容易就会看到这样一个情景,清朝士兵背部的衣服上都印着一个字,有的印着“兵”字,有的印着“勇”字,这样印的目的是什么呢?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清朝士兵背上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地位确如此悬殊

在封建社会时代,等级观念非常重,各级官吏的衣服样式,花纹都有严格的规定,都是根据其官职、爵位大小而定,士兵衣服同样如此,上面印的字不同,两种士兵的待遇也不同,并且差距悬殊。

在清朝入关之后,全国士兵大致分为两个品种:八旗兵和汉兵。八旗兵就是当年满清发家时候的兵种,后来满清入主中原,全国各地都需要有士兵驻扎,原有的八旗兵丁不够用,于是清政府又从汉人中抽调兵丁,组成军队,通常称之为绿营兵。这两种兵都是正规军,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他们的背后都印着“兵”字。

清朝士兵背上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地位确如此悬殊

满清统治中原 ,八旗兵自认为高人一等,整天养尊处优,疏于训练,所以入关之后,八旗兵的战斗力就一直下降,甚至到了自己都无法穿上盔甲的地步,更别提上阵杀敌了。后来各地反叛不断,特别是白莲教和太平天国运动,反叛规模很大,这时候就需要大量的兵力去平叛。

而当时绿营兵不够用,八旗兵又是一滩烂泥,清政府只好从地方上组建乡勇团练去参加战斗。

清朝士兵背上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地位确如此悬殊

乡勇属于临时武装,平常和普通人一样在家种地,到了需要的时候才被派去战场应急。像曾国藩的“湘军”就是著名的乡勇团体,只不过为了平定太平天国,曾国藩把他们整合的更像正规军,并且存在时间较长,等到天平天国被消灭,这些“湘军”也自然就被朝廷解散,变成平民了。这些乡勇的衣服上都印着“勇”字。

带勇的军队和带兵的军队相比就好比亲儿子和养儿子一样,勇字的军队是由临时士兵组成的武装力量,就好比民兵一样。不过带有勇的军队并非一直没有地位,天平天国期间曾国藩为了剿灭叛军组建了湘军,这些湘军就是勇字兵。从此,“勇”基本代替了“兵”,成为国家的主要军事力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勇字兵只是效忠于长官而非皇帝。

清朝士兵背上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地位确如此悬殊

这么一看,印着“兵”字的就相当于国家养的公务员,印着“勇”字的就好像没编制的临时工,二者的待遇差距也是非常之大的。“兵”的待遇远远比“勇”好,讽刺的是,冲在战场一线奋勇杀敌的大部分都是写着“勇”字的士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