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明明有26个儿子,为何却偏把皇位传给一个傻子?

用户65521726277



司马炎为什么要立司马衷,这要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说这个问题。


内因:司马衷是嫡长子,还有好孙子司马遹


众所周知,司马家是篡夺了曹魏江山而得的天下,而且篡魏时吃相特别难看,就连多年后东晋明帝请王导给他讲司马家发迹故事,晋明帝听完自己祖上如何“夺取”天下后,难堪的把头埋在被子里。


明帝闻之,覆面著床曰:“若如公言,祚安得长!”(如果真是这样,晋朝国运怎么能长久?)

正所谓缺什么补什么,李世民靠弑兄杀弟逼父当上了皇帝,所以特别讲究孝道,李承乾、李治、李泰很小的时候李世民就教他们读孝经。

司马炎也一样,正因为司马家篡夺的曹家的江山,所以司马炎行事特别讲究嫡庶之别,讲究礼法。只要司马衷不是真正的白痴,他是绝不可能做出废长立幼,废嫡立庶的事情来的。

司马炎儿子虽然多,但是杨皇后就生了三个儿子,而且司马衷是嫡长子(哥哥两岁就夭折了),作为特别重视规矩的司马炎,他不立司马衷立谁?

另外,从目前史料以及历史学家分析看,司马衷也许智商偏低,但绝不是后来司马德宗那样“不辩寒暑”的真弱智,更类似阿甘。更何况司马衷有一个好儿子司马遹,司马炎特别喜欢自己这个长孙,认为他聪慧伶俐,很像他爷爷司马懿。

所以在司马炎看来,自己儿子司马衷并不是真正的白痴,更何况孙子司马遹又那么出色,只要给司马衷安排好辅政人选,司马衷也是可以做到垂拱而治的,将来司马衷再把皇位传给司马遹,完美。


外因:朝臣都倾向于齐王司马攸继位

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并不是司马懿的嫡长子,只是嫡次子,真正对司马氏篡夺曹魏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是司马懿嫡长子司马师。

但是很可惜司马师不但短命而且还没有孩子,所以司马昭才能成为司马懿的继承人。

司马昭当上司马懿继承人后当然不能这么看着自己哥哥绝嗣,于是把自己嫡次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

这样一来,从宗法上说,司马攸就成了司马懿的嫡长孙了。

因为司马衷低智商这件事朝野皆知,大臣们为了晋朝长治久安很希望司马炎能把皇位传给司马攸,毕竟从宗法上说,司马师这一脉更有资格继承司马懿的一切。

司马炎唯一能拿出来说的理由就是他有嫡长子,怎么能把皇位传给弟弟呢?这不符合礼法。

而司马炎废司马衷在礼法上唯一可以说得通的理由就是“立贤不立长(嫡)”,可如果司马炎以“立贤”的理由废了司马衷,那么他就会面临另一个巨大压力“谁能比司马攸更贤?”,再加上司马衷名义上是司马师之子,宗法上他才是司马懿的嫡长孙,所以他比司马炎嫡次子司马柬更有资格当司马炎的皇位继承人。



所以即使从“不能便宜司马攸”这个理由出发,司马炎都没有理由废掉司马衷。


综上所述,得位不正的司马炎更要讲究礼法制度,所以不能轻易做出废太子的事情,再说司马炎儿子虽多,但是真正能替代司马衷担任太子的只有司马柬,可要是以“立贤”理由废掉司马衷改立司马柬,那么司马炎就会面临朝臣要求立司马攸的压力,因为司马攸从宗法上说是司马懿嫡长孙,贤良之名朝野闻名。


最后,君昏于上,政治清明的情况并不是没有发生,蜀汉后主刘禅虽然昏庸,但是有诸葛亮辅佐,一样做了几十年太平天子;这段往事距离司马炎时代并不久远,司马炎还见过刘禅本人。所以在司马炎看来,只要给司马衷搭好班子,司马衷也能做到垂拱而治。


兰台


史载,晋武帝司马炎共有25个儿子。司马衷是次子,是正宫杨皇后所生, 所以于武帝泰始三年被立为太子,时年9岁。

司马衷一、两岁时, 大家发现他简直就是个弱智,是一个什么都弄不清楚近乎白痴的低能儿。因长子已于两岁时夭折,按封建皇族礼法只能立他为太子。但司马衷实在让老爹晋武帝瞧不上眼。武帝司马炎见他痴愚异常,恐怕难继大统,所以想在其他儿子中选个聪明能干的当自己的继承人。武帝和杨皇后商议改立太子一事,杨皇后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继位,就不厌其烦地唠叨“自古立长不立幼”祖制 ,坚决要立司马衷,武帝拗不过她,又不便擅改古训,只好立司马衷为储君。

一晃两年过去了,司马衷已经11岁了,无论说话还是读书均愚不可及。晋武帝看着心焦,心里后悔起来,又动了改立太子的年头。杨皇后仍坚决不同意,说:“太子憨厚纯真,只要慢慢教诲、引导,日后必能成才。如果将他废黜掉,就会破坏嫡长子继承制的祖宗之法,还会由此引发皇室内乱”。武帝听后觉得似乎有理,遂作罢。于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智障太子司马衷的储位,由于其母杨皇后的极力袒护,终于稳固下来。

司马衷13岁时,按当时的习惯到了选太子妃的年纪了。太子妃的候选人有两位:武帝青睐大臣卫瓘的女儿,杨皇后依然和老公唱反调,她更喜欢大臣贾充的女儿贾南风。

贾充时任宰相,为保住相位,就想把女儿嫁给太子司马衷。贾充想尽办法取悦杨后,一些依附他的人也在皇后面前竭力吹嘘贾家女儿如何温柔贤惠、貌美有才,杨后信以为真,就极力撺掇武帝选贾充之女为太子妃。武帝再次让步,最后只好放弃了聪明贤德的卫氏女,同意立贾南风为太子妃。贾南风比司马衷大两岁,长相矮胖黧黑,生性善妒且凶悍,非常善于玩弄权术。在杨皇后的坚持下,贾南风终成太子妃。这样,傻逼娶泼妇,一对绝配成了堂堂西晋王朝的帝、后。杨皇后做梦也想不到,他力主选贾南风为媳妇,竟是引狼入室,埋下了日后自相残杀的祸根。

到了武帝咸宁四年,杨皇后已死,皇太子司马衷已年满20。满朝文武都知道太子愚蠢昏昧,哪能当一国之主,要是晋武帝一死,让这个智障儿做了皇帝,指不定会闹出啥大乱子来。于是,他们找机会委婉规劝武帝,劝他趁早另立太子。

晋武帝很犹豫,对这个傻儿子的斤两,他也不是完全不知道,于是他想试一试太子究竟糊涂到什么程度。某日,他特地给太子送去一卷公文,让他处理一下。太子虽傻,但太子妃贾氏却十分精明能干, 她特地请来了丞相府里的几位老师,替太子处理案牍。老师们写完后,贾妃又觉得太完美怕引起皇上怀疑,于是让太子依样画葫芦抄写一遍,再呈给晋武帝。武帝看后,觉得儿子字虽写得歪歪扭扭还不如3岁小儿,文理也有些不通,但意思还算到位,也有应对办法,觉得儿子虽非大才,头脑还算清楚,能够将就对付过去,于是再也不提废立太子的事了。

说也奇怪,太子司马衷天生痴愚,但他和贾氏所生一子司马遹却聪慧异常,武帝司马炎十分喜爱这个孙子。武帝的打算是:儿子当皇帝确实难寄厚望,但皇孙聪明颖悟,将来司马家的江山还是后继有人的,这也是使司马衷太子地位彻底稳固下来的主因。

晋武帝本人的生活也是骄奢淫逸、糜烂不堪的,杨皇后死后他又纳其妹为皇后,还大肆挑选民间秀女充实后宫,晋军灭东吴后从吴宫掳来数千美女,佳丽多达万人。公元290年,耽于酒色的晋武帝病入膏肓,太子司马衷已年过30了,按理说早就可以打理政事、独当一面了,可武帝还是不放心,他立下遗嘱,命自己的岳父杨骏和叔父司马亮一起辅政。杨骏篡改遗诏,开始独揽大权。

晋武帝死后,太子司马衷继位,他就是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 晋惠帝。司马衷当了皇帝,治国理政一窍不通,整日浑浑噩噩,啥事也管不了,还闹了许多笑话。有一年,天降巨灾,粮食颗粒无收,地方官上奏朝廷说,灾区饥民遍地,饿殍遍野,希望朝廷开仓赈济灾民。晋惠帝听后突然灵光一闪,脑洞大开道:“何不食肉糜(为何不叫他们多吃些肉饼呢)”? 大臣们听了面面相觑,哭笑不得,不知说什么好。晋惠帝司马衷在位17年间 ,贾后专权,政出群下,纲纪败坏,小人争附,忠贤绝路,政治黑暗腐败,宗室内讧不休,血肉相杀,司马衷沦为傀儡之君,其昏聩愚蠢已成为千古笑柄。

【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自网络】


铁马冰河wu


这就是命啊,司马炎他们家谋权篡位,偷了曹家天下,开创晋朝。得国不正。虽然他司马炎算是一统天下一,创下不世之功业,但却在死后把自己的皇位传给了儿子中最傻的那个。



在历史上晋惠帝司马衷给人的印象就是白痴一个。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有人把情况报告给司马衷,但司马衷却对报告人说:“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灾民们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来肉粥呢




司马炎死后,司马衷无能,朝政被皇贾南风后操纵,引发八王之乱,西晋王朝最终亡于亲戚打架,仅仅只存在了36年,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短命王朝。

或许这就叫报应吧!



司马炎的决策现在看来让人不解,为什么晋武帝会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傻儿子呢?要知道司马炎可不止这一个儿子,据史料记载在册的皇子就有18位之多,“八王之乱”中有三个都是司马炎的亲儿子,分别是楚王司马玮、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

大致的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其一,在当时,皇位的传袭要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只能立皇后的儿子,即使妾室的孩子再聪明也成为不了皇位继承人。司马炎的大儿子死后,二儿子司马衷就理所应当的成为了继承人。而且西晋等级制度森严,司马炎作为皇帝也不好带头违反这个制度。所以可能迫于制度的压力,司马炎选择讲位子传给司马衷。



其二,司马衷的生母杨皇后是一个有手段的女人。出身很好也懂得讨司马炎欢心。哪个女人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当上皇帝,自己坐上皇太后的位子有权有势?杨皇后大儿子死了,即使二儿子又傻又笨,她也不会傻到将皇位让给妾室的儿子。所以杨皇后可能在司马炎面前多多美言了自己儿子几句,再吹吹枕边风,司马炎可能也会对这个儿子更上点心。而且杨皇后死前再三嘱托司马炎,请求他不要更换太子,司马炎出于对亡妻的吊念,可能也会尊重她最后的愿望。



其三,司马衷并不是极其愚笨。司马衷不聪明,但是也没有傻里傻气的地步。司马衷虽说有点笨,但是他性格老实,没有勾心斗角的心思。司马炎可能觉得自己儿子经过后天教导加之好好培养,还是能成为一个很好的皇帝。

世事难料,谁知道晋王朝最终竟然会断送在了司马衷的手上。不知道在棺材里的司马炎知道了,会不会死的跳起来,叹息自己当初做的决定呢?


白话历史君


【晋武帝身边有奸臣】

晋武帝受到蒙蔽,最大的原因就是身边有奸臣,这个奸臣就是曾经帮助司马家族夺得天下的尚书、常侍、车骑将军贾充。而晋武帝自从天下太平之后,就花天酒地,不理朝政,就让小人钻了空子。

如今的朝廷大权很大一部分掌握在了贾充的手里,他为了让自己的女儿贾南风当皇后,就必须想方设法让白痴司马衷登上太子之位。贾充蒙蔽晋武帝,而有些人就看不惯,为了朝廷社稷考虑,就想方设法想告诉晋武帝实情。这个人就是卫瓘,是个很正直的大臣,他看不惯贾充这帮人祸乱朝纲,但是又不能明说,怕惹来杀身之祸,就借机对晋武帝旁敲侧击。

其实晋武帝对司马衷的智商还是有一些怀疑的,为了验证司马衷是不是真的是白痴,他就亲手出了几道题,让司马衷来回答,这下子可把贾充和贾南风给吓坏了。于是匆忙找人代笔,文章写得花团锦簇,引经据典。恰好给使张泓看见了,便说:“这么写不行,应该用大白话回答才最合适。否则皇上会起疑心。”

张泓亲自捉刀成文,半文半白,意思勉强通顺,送给了晋武帝,晋武帝一看,夸赞道:“回答得还不错嘛,这种儿子怎么能说是白痴呢?”于是得意洋洋地将文章给了卫瓘,这下子,满朝大臣都知道是卫瓘在从中捣鬼了。贾充给气得暴跳如雷,对贾南风说:“卫瓘这个老奴才,差点毁了咱们全家!” 最终,卫瓘在八王之乱中被贾南风所杀。

晋武帝在贾充的蒙蔽之下,就册立司马衷当了太子,也就是将来的晋惠帝,而实权就落到了丑女贾南风手中,这个泼妇便开启了灭国开挂模式,短短数年时间,就让天下大乱,胡人南侵,自己也被毒杀身亡。


轻雨素纱月初凉6




司马炎这个皇位说实话比别的开国皇帝要来的轻松很多,毕竟上面已经有了司马懿和司马昭两代人的幸勤耕耘,可以说司马炎是坐享其成。司马炎一生算是中规中矩吧,没有特别突出的丰功伟绩,也没有什么太多被人所诟病的事迹,唯一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可能就是驾羊车找妃子的事吧。司马炎生平好色,以至于后宫妃子太多了,自己都不知道该临幸哪个妃子。后来司马炎索性驾着羊车在宫里溜达,羊车停在哪里就临幸哪个妃子,当时的妃子为了吸引羊儿更是用尽了招数。至于司马炎为什么要将皇位传给司马衷那个傻子。原因有很多。



第一,司马衷的哥哥司马轨早亡,所以司马衷成为了司马炎的长子,按照传统他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



第二,司马炎与杨皇后感情甚笃,杨皇后经常在司马炎耳边吹风,司马炎便坚定了立司马衷为继承人的想法。



第三,据说司马衷虽然傻但是还挺孝顺的,所以作为父亲的司马炎还是比较喜欢自己的这个儿子的。



第四,虽说司马炎决定立司马衷为自己的继承人,但对司马衷的智商还是表示堪忧。于是他打算出题考考司马衷。答卷送到司马衷那里之后,正好让贾南风看到了,贾南风知道如果当司马衷自己回答肯定是过不了关的。于是便找了一个机灵的小太监帮司马衷作答。司马炎看到答卷之后觉得司马衷的回答虽然不是很出彩,但差强人意 ,于是就放心了。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司马炎十分喜爱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这就跟后来的康熙喜欢自己的孙子乾隆一样。因为想让孙子继位,所以不得不将皇位传给了孙子的父亲。但不同的是,虽然司马炎本着把皇位传给司马衷,以后司马衷好把皇位传给司马遹的想法。但后来的事实是,司马遹却被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给设计杀害了。司马炎如果知道皇位最终没有传位给司马遹,不知道会不会后悔。



话说司马遹小的时候就非常聪明,讨人喜欢。有次宫中着火,人们都赶去救火,司马遹缺拉着司马炎的衣角往暗地里走。司马炎问司马遹为什么要这样做,司马遹说宫中着火是不吉利得,希望爷爷往暗处走,不要被火光照到。而且人来人往的怕他们不小心撞到爷爷。司马炎听后非常吃惊,而且大为感动,觉得自己的这个孙子日后一定不同凡响,会有很大的出息。


三七的历史书屋


晋惠帝司马衷作为有名的白痴皇帝,之所以能继承皇位,靠的是九分贵人扶持和一分自身努力。想深入了解此事,还要从晋武帝司马炎上位说起。

司马炎出生在准帝王之家,爷爷司马懿,伯父是嫡子司马师,老爹司马昭,个个都是人中龙凤。司马师无子,司马昭便把自己的二儿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兄长。司马昭作为司马家族的第三位掌门人,带领司马家族完全掌控了曹家政权,曹魏政权名存实亡,谁来做司马家第四位掌门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个人终将在司马昭的努力下,成为司马王朝的开创者。司马炎作为司马昭的长子最有机会成为这个人,偏巧过继给伯父的弟弟天资聪颖,深受爷爷司马懿的喜爱。而父亲的位置也是从伯父那里得来的,弟弟作为伯父的养子,又是老爹的亲生儿子,如果位置传给弟弟,虽然名义上是把位置传回给伯父那一支,实际上还是老爹这一支把持着位置,岂不是两全其美?不过幸运女神还是眷顾了司马炎,大臣们全都拥护嫡长子继承制,都在老爹面前夸自己有帝王相,司马昭最终还是选择了司马炎继承了自己的位置。


一晃许多年过去了,司马炎建立了西晋王朝,也到了选择继承人的时候。自己的嫡长子司马衷是一个智力有缺陷的人,自己其余二十五个孩子都很聪明,(这里插一句,如果不聪明的话也不会出现后来的八王之乱了)到底是拥护嫡长子继承制呢?还是另选贤能?司马炎在傻儿子身上看见了当年自己的影子,如果自己都不拥护嫡长子继承制,那我的位置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儿子虽然傻,但是儿子姥爷厉害啊!自己老丈人杨骏政治素养极高,辅佐儿子必定不会出现差池。再加上儿子的老丈人贾充在自己建立西晋时出了大力,居功甚伟,儿媳妇贾南风也是出名的聪明,必定能做好贤内助。老婆杨艳也常吹枕头风,觉得他俩把儿子生成这样,心怀愧疚,一定要补偿儿子。有这么多贵人扶持,司马炎开始考虑把位置传给傻儿子司马衷了。


为了考验儿子,司马炎出了一套试题,用来考验儿子处理政务的能力,虽说这场考试很重要,却是一场开卷且不定时的考试一一他让儿子把卷子拿回寝宫答题,第二天一早再来交卷。这时候儿媳妇贾南风的聪明才智便就派上了用场,她让小太监去找当世大儒来答题,然后让司马衷再抄写一遍。小太监却看出了其中端倪,如果这样回答的太过完美,反而会暴露题目不是太子亲自回答的,不如换小太监来答题,太子再抄写一遍的好,这样就不至于回答的莫名其妙,也不至于露出马脚。贾南风欣然同意,照此计划实施,果不其然司马衷顺利通过了司马炎的考核。

经过这两件事司马衷的太子之位得到了巩固,但还不能完全让司马炎放心。傻人有傻福,此时司马衷又给司马炎打了一针强心剂,那就是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一一这孩子深受司马炎喜爱,司马炎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爷爷司马懿的影子。并且这个孩子是自己的才人(小老婆)谢玖生的一一因为怕儿子傻,不知道如何行夫妻之事,才把她赐给了儿子,作为儿子的启蒙老师,好延续司马衷的香火。谁知不到一年谢玖就生下了司马遹,这孩子极有可能是司马炎的儿子,不是司马衷的儿子。即便到头来儿子不中用,孙子也能挑大梁,更何况孙子万一是自己儿子呢?最终司马炎放下了心结,传位给自己的傻儿子司马衷。

或许这就是上天注定,有老婆贾南风,姥爷杨骏,老妈杨艳的正面扶持,有叔叔司马攸的反面扶持,有自己的努力出的司马遹的助攻,司马衷最终成为了西晋的第二位皇帝,也为这个风雨飘摇的短命王朝埋下了巨大祸根。西晋国袏五十二年,便树倒猢狲散,不知司马懿在地下会作何感想!

欢迎大家关注并阅读小编其他文章,临表涕零,感激不尽!


里尔1204


司马炎虽然有26个儿子,但是其中八个因早夭并没有被封王。而且和司马衷竞争皇位亦不是他的兄弟,而是他的叔叔司马攸。当时司马炎是有意将皇位传给他的弟弟司马攸的,但是最终没能成功,下面来说说。

皇权不再畏

都知道东汉末年皇权凋零,士族崛起。司马氏之所以能掌权,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曹魏打压世家大族而司马氏联合世家大族的结果。前面两轮大臣篡位成功又更让这些世家大族更加不那么畏惧皇权,既然不再畏惧皇权,所以就更敢放开胆子来扩充自己的势力,所以就有了后来的门阀政治。

世家大族势力大了当然说话有分量,当初司马氏壮大自己的原因之一就是与世家大族联姻,而司马氏窃得皇位之后,与其联姻的这些世家大族势力就趁机做的更大了,司马炎的皇后杨氏就是弘农杨氏出身,在当时势力也不小,所以杨氏所说的“立嫡以长不以贤”才会有分量。其他的那些世家大族则是巴不得司马炎让一个白痴即位,这样他们就更能肆无忌惮的扩张自己的势力,但是他们也没有明面上干预。



司马攸虽有支持,但是势小

朝臣之中还是有一帮真心为司马氏好的人,所以才提议兄终弟及让司马攸来继承司马炎的皇位。不过这些人基本上不是司马炎的宠臣,提议显然不能让司马炎拍板定音。司马炎的宠臣像是荀勖之类的就是挺司马衷的,而且还怂恿司马炎遣司马攸回到他的封地。就这样快要煮熟的鸭子就飞掉了,司马攸气的吐血,死在了洛阳。



可见司马炎还是有想法把皇位传给一个能胜任大位的司马攸,而不是他的任何一个儿子。但是奈何阻拦的势力太大,有实权的都想司马衷这个脑子不灵光的人即位,皇位最大竞争者也在这时候被气死,故最终司马衷才当上了皇帝。


淡看天上月


你看看历史上有多少废太子,有多少太子被杀,有多少皇帝被太子杀,你就知道他有多高明了。

不说远的,就孙吴的孙权,开始太子孙登,后来死了,后来立三子孙和为太子,用鲁王孙霸制衡太子,最后鲁王太子争位子,孙权杀鲁王,废太子,最后立十岁的儿子为太子。

再远点的刘邦想废太子,失败了,汉景帝废太子刘荣,汉武帝杀太子,放着三个成年的儿子不立,立八岁的儿子为太子。

司马炎儿子多,大家都知道,他自己也知道,但是,你是他怎么选?

司马炎30岁做皇帝,如果活到60岁,就是太子要做30年太子,

如果立一个太子,太子必然抢班夺权,最后他杀太子,或者太子杀他。

如果立一个太子,用另一个制衡太子,就是李渊用李世民制衡太子一样,最后结果,要不太子被废、另一个皇子被杀,或者一个皇子杀了皇帝。

无论他怎么选,都逃不过这种选择,结果就是皇室内讧,诸侯王混战。一直到唐都是这样。

你说他脑残,他30岁可以篡位称帝,你说是父祖的功劳,好吧,我认可,但他265年灭蜀国,280灭东吴,也是他父祖的功劳?


南朝居士



俗话说太祖开国草创太宗开疆完善。

开国皇帝之后的第二代继承人可以说是重中之重,晋武帝司马炎身为开国皇帝,虽然有父祖两代三人打下的基础之功,但按史书记载也是个聪明神武之人,那么为何还会在王朝的特殊时期,二十多个儿子不考虑,偏偏选白痴儿子为继承人呢?

说白了其中牵扯颇多,有着各种各样的利益纠葛。首先其一司马炎有着立隔代继承人之意,司马衷虽然傻,但他的儿子司马遹是聪明异常,司马炎将希望寄托于孙子身上。其二司马衷的母族还有妻族都是当时的名门望族,他居于中可以平衡两大族稳固自己的地位。其三而且司马衷也符合封建社会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其四司马炎参考了曹魏的主弱臣强局面,大封宗室诸王以期拱卫皇室,但没想到这些分封诸王最后反而要了西晋王朝的命。

一、隔代继承人

父凭子贵,司马衷虽然傻,但儿子司马遹却是聪明异常,司马遹五岁时候有次宫中失火,司马炎登城楼观察,司马遹过去拽住司马炎的衣服说: “暮夜仓猝,宜备非常,不可令照见人主”。意思是晚上失火本身就有问题,比较危险,不能让火光照到皇上,对于那些心怀歹意的人来说目标太明显了。司马炎感觉这个孙子很不一般,还曾感叹过“此儿当兴吾家”。(来自今日头条宋安之首发)所以司马炎虽然知道司马衷是个傻子,但把希望寄托在孙子司马遹身上了,算是立了隔代继承人,因此坚持让司马衷继位。

二、司马衷之母族与妻族

司马衷的生母杨皇后出自弘农一氏,是当时的大士族。而妻子贾南风父亲乃是西晋开国元勋贾充。不只是在朝中很有实力,贾氏家族在地方也不容小视。司马衷继位,可以笼络住两大势力集团,形成一种政治平衡。

而且司马衷的生母亲杨皇后很支持宠爱这个傻儿子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三、嫡长子继承制度


司马衷是司马炎与杨皇后所生的次子,但他的哥哥在两岁时就夭折了,所以他是实际上的嫡长子。还是符合封建社会的继承制度的。

司马炎“以皇太子不堪奉大统”想换太子之时,杨皇后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以嫡长子继承制度来反驳过他。

四、西晋分封制度

司马炎正式建立西晋以后,参考曹魏主弱臣强的政治格局,对于宗室诸王提防过度甚至打压的情况,(来自今日头条宋安之首发)最后导致司马氏篡魏的时候没有什么曹魏宗室诸王出来反对的情况。开始大封诸王,以期拱卫皇室。

司马炎封的诸王拥有很大的军政大权,同时司马炎为了防止地方拥兵自重,还剥夺了地方上的很多兵权,更是凸显出分封诸王拥有实权的重要性。

司马炎的设想中中央朝廷有难了,这些地方诸王就是巩固司马氏江山的不二人选,所以选个傻儿子当皇帝也放心了。

司马炎能立傻儿子司马衷为皇太子,就是基于以上四个原因综合考虑出的,平衡了政局考虑了时局,还符合封建社会继承制度,又寄托希望于第三代孙子身上,看似这盘棋下的还不错。

其实这看似不错的局最终却是要了西晋的命。

白痴皇帝司马衷在位的十六年形同虚设,司马炎留下的局都被破了,首先司马衷妻子贾南风杀害了司马遹,第三代希望由此破灭。司马氏又开始祸起萧墙,拱卫中央朝廷的诸王为了争权夺利开始了八王之乱,不但没有拱卫反而要了中央朝廷的命。白痴皇帝司马衷又起不了什么作用,最终国内的纷争导致了边疆的不稳,虎视眈眈的游牧民族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北方大地开始了五胡乱华乱世。

西晋统一天下仅仅36年以后便分崩离析,在后世留下了无数骂名。


宋安之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司马炎要让傻儿子继位呢?从几个方面可以说明原因:

一、司马炎的治国雄心没有善始善终,以至于后期荒淫无度,在继位的问题上考虑太粗糙,只重嫡长规则,忽略可行性。

司马炎是西晋第一位皇帝,他结束了三国争雄时代,灭东吴,抚人心,使中国再次统一。他的前半生治国还是比较靠谱的,励精图治,繁荣经济,慧眼识才,内外统一,第一次做皇帝就能在建朝初期就出现繁荣昌盛的局面,史称“太康之治”。但是,也不知是否因为国家统一安定了,也繁荣了,司马炎的后半生开始躺在功劳簿上荒淫无度地过日子,为了将天下美女尽揽入怀,竟然实行了“禁天下嫁娶令”,全国的美女必须让他先挑一遍,才能嫁人。一时间,司马炎的后宫的美女就过万了。此外,司马炎的帝王生活可以说是极度奢华,他的后半生就在宠幸美女和奢靡之中度过。

由于纵欲过度,司马炎感觉身体不行,时日无多,于是想到继位问题。虽然他当时有25个儿子建在,只有杨皇后生的儿子是嫡长子。大儿子已经夭折,傻儿子司马衷成了嫡长子。但当时已然荒淫无道的司马炎并没有心思或精力仔细思考利弊,只偏执地遵从嫡长子继位规则,因为他自己就是靠这个缘故才能够继承父亲司马昭之位的,理由是历史上废长立幼引起的祸端太多。所以他才更加偏执于这个规则,哪怕嫡长子是个傻儿子,在他心中,自己的成功就是规则。

二、杨皇后势力不容小觑,不敢轻易废除傻儿子太子之位

虽然傻儿子司马衷被立为太子,但他傻到了一定程度,智商令朝廷上下堪忧,父皇司马炎也很捉急。但怎奈司马衷是杨皇后所生,杨氏家族在朝中势力庞大,杨太后的父亲野心勃勃,受惠于司马炎建国初期的安抚政策,加爵封侯,还和杨氏兄弟在朝中结党营私,势力越来越大。司马炎或许考虑到扶持外戚势力有利于建朝初期的政权稳定,但势力过大也存在难以控制的局面,所以权衡之下也不得不考虑杨氏家族的感受。

三、孙子适合继承皇位,寄托隔代希望

司马衷虽然傻,但其儿子司马遹却小小年纪聪明智慧,很得司马炎喜欢。司马炎认为儿子虽然不适合做皇帝,但其嫡子将来名正言顺地继位,仍然会是一代贤君,江山照样后继有人。所以才容忍了司马衷的太子之位。

四、司马衷之妃贾氏帮其通过智商考验

司马衷的傻曾一度让父皇看不到希望,别说做皇帝,二十几岁还不懂男女之事,一直没有子嗣,皇嗣继承都成问题。司马炎非常捉急,他派了一个自己宠幸过的女子谢玖去给太子性启蒙。结果谢玖还真的怀孕了。这让司马炎看到了希望,原来儿子还没有白痴到那种地步。

此外,司马炎认为傻儿子能生下那么聪明的孙子,说明儿子的不是病态的白痴弱智,只是智商不高。于是派人出了一些关于政事的难题去给儿子做测试。这些题被太子妃贾氏截住,聪明的太子妃便找人替司马衷答了。司马炎一看那些回答,竟然还不错,就更加坚信儿子并非真的傻,最终传位给司马衷。

只可惜,如此留下的隐患是不可想象的。一个傻子做了皇帝,身边的女人贾氏聪明至极,野心勃勃。杨太后那一族势力盘根错节。外戚干政,诸侯不服起义,皇帝非但不能治国还沦为争夺权力的傀儡,一时间天下大乱。就连司马炎可能都没想到,传位给个傻儿子这么糟糕,不但适合让其丢了性命,还让其沦为天下人的笑柄。真是一念成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