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發展絲綢之路?招商力度要加強,穩定的貿易環境也不能少

序言

日本學者“桑原陟藏”曾在《東洋史要》中說過這樣一句話,“

隋煬帝時,武威、張掖、河西諸郡,為東西交易之中樞,西方賈人來集其地者,溢四十四國”,其所描述的,就正是隋煬帝楊廣執政時期的“絲綢之路”繁盛之景。那麼作為封建時期中原跟外界聯繫的主要通道之一,隋煬帝又是如何將“絲綢之路”發展到如此繁盛呢?

究其原因,原來隋煬帝先是積極招商,一再加強招商力度,繼而又通過軍事行為營造了一個相對穩定的“貿易環境”,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無阻。故而才使得“絲綢之路”能在一個較為完善的“管理體系”中茁壯成長,為“絲綢之路”在封建後世的進一步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隋煬帝:發展絲綢之路?招商力度要加強,穩定的貿易環境也不能少

張騫出使西域示意畫像插圖

絲綢之路的意義

眾所周知,“絲綢之路”作為封建時期能夠連通亞洲、非洲、以及歐洲諸多政權的主要交通要道,其在廣義上實則就像“條條大路通羅馬”所描述的那般,並非只有一條,而是分為了“陸地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兩條主要“幹道”。

不過受古代戰爭、貿易環境的變遷、以及經濟重心的轉移等諸多因素影響,雖然“海上絲綢之路”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形成了雛形,但真正的發展期還是要從唐宋時期開始說起。

所以,筆者今天所要說的,其實是“狹義上”的“絲綢之路”,也就是由西漢著名外交家“張騫”於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以及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兩次出使西域後所形成的“陸地絲綢之路”。

就像史書所說的,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之時,實則並非是以“進行經濟貿易”為主要目的,而是因為“漢方欲事滅胡,......乃募能使者......使月氏

”。——《漢書·卷六十一》

顧名思義,乃是因為漢武帝劉徹想要聯合“月氏”共同抵抗“匈奴”,故而才派張騫出使西域,雖然最後是以“月氏已為匈奴所破”的結局而告終——《漢書·卷六十一》


隋煬帝:發展絲綢之路?招商力度要加強,穩定的貿易環境也不能少

漢武帝劉徹示意雕像插圖

但是其所帶回來的西域諸國“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俗,而兵弱,貴漢財物”的消息,卻也讓漢武帝劉徹本來想要聯合月氏抗擊匈奴的軍事需求,在潛移默化間逐漸變成了“以義屬之,則廣地萬里......威德遍於四海”的政治需求。——《漢書·卷六十一》

從而也就有了“張騫”的“第二次出使西域”,也就是史書所記載的“拜騫為中郎將,......牛、羊以萬數,齎金幣帛直數千鉅萬,......道可便遣之旁國”的事件,漢武帝劉徹的意圖很明顯,就是想跟這些西域諸國建立“朝貢貿易”聯繫。

從而正式發揮出了“絲綢之路”的“政治作用”,以及因“朝貢貿易”而衍生出的“絲綢之路經濟貿易”體系,成功打破了阻礙東西方文化經濟交流的最後一道屏障,無數商賈也隨著“絲綢之路”這條“國道”的開通而攜帶著當地特產踏上了“絲綢之路”。

綜上所述,相信大家不難發現,“絲綢之路”的開通,顯然對封建時期西漢與諸多西域政權建立和平友好的政治聯繫,促進世界文化大融合、以及促進各國經濟貿易體系的發展等諸多方面都有著極為積極的意義。


隋煬帝:發展絲綢之路?招商力度要加強,穩定的貿易環境也不能少

漢武帝派兵征伐匈奴示意劇照插圖

東漢時期絲綢之路中斷

可是隨著時間的變遷,雖然在漢武帝執政時期,“絲綢之路”呈現的是一副“殊方異物,四面而至”的繁盛之景,但是才剛剛到了漢武帝執政末期,絲綢之路的危機就來了。——《漢書·卷九十六·西域下》

由於漢武帝劉徹執政期間打擊匈奴,四處開疆拓土的原因,雖然是為漢朝打下了大片江山,但與此同時,卻也直接導致“師旅之費,不可勝計”,從而導致“用度不足......民力屈,財力竭,因之以凶年,寇盜並起”。——《漢書·卷九十六·西域下》

儼然一副時不時就爆發農民起義的模樣,故而漢武帝也只能選擇暫時停止對匈奴的征伐,轉修“內政”,與民休息。即漢武帝執政末期的《輪臺罪己詔》事件。


隋煬帝:發展絲綢之路?招商力度要加強,穩定的貿易環境也不能少

淮南王劉安示意畫像插圖

既然要轉修內政,那麼自然是要以“重農抑商”作為提升西漢生產力的主要手段,這也是封建時期與民休息的主流國策。

再加上“絲綢之路”的自然環境極為惡劣,素有“身熱、頭痛、懸度之厄”,從而也就導致淮南王劉安、以及杜欽、揚雄等西漢大臣都主張“界別區域,絕外內也”,也就是要斷絕跟西域的往來。——《漢書·卷九十六·西域下》

然而此時的漢武帝雖然放棄了“輪臺”之地,卻並不打算放棄“西域”,因為“絲綢之路”所能為西漢帶來的“經濟利益”以及“政治作用”實在是太大了,西漢那“龐大的疆域”也需要藉助“經濟”的繁榮來促進鞏固進程。

但是在到了東漢時期以後,西域諸國的內部也開始越來越不安穩,諸國之間的兼併戰爭極為頻繁,故而也就有了很多式微的政權開始找“東漢”求援。

可此時的東漢局勢其實也不樂觀,整體國力自漢武帝劉徹執政末期就開始逐漸走了下坡路,再加上跟西域“

道里又遠”不說,還要面對匈奴的攔截。往往無法實現有效的支援,從而也就導致漢朝跟西域諸國的關係也開始變得逐漸微妙起來。——《漢書·卷九十六·西域下》


隋煬帝:發展絲綢之路?招商力度要加強,穩定的貿易環境也不能少

東漢光武帝劉秀示意畫像插圖

越來越多的西域政權開始跟“匈奴”接觸,要麼是“

與匈奴結婚姻”,要麼是迫於被其他西域政權兼併而不敵的危機情勢“走匈奴求救”,更有甚者,直接就選擇了“降匈奴”,也就是將自身的領土劃入匈奴統治範圍。——《漢書·卷九十六·西域下》

直到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東漢光武帝劉秀迫於國用不足,故而只能下詔宣告暫時放棄對西域的控制,“絲綢之路”也因為沒有有效的軍事力量作為保障而暫時宣告中斷。

雖然期間偶爾還會開啟,但中原地區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動亂;西域“匈奴”的擴張、以及“吐谷渾”、“突厥”等諸多新興政權的崛起卻也讓“絲綢之路”陷入了一個長期半通半停的狀態,商販根本無法實現正常且安全的通行。


隋煬帝:發展絲綢之路?招商力度要加強,穩定的貿易環境也不能少

隋文帝楊堅示意畫像插圖

隋煬帝積極招攬外商,發展經濟

而這一斷,就是將近六百年,相信大家不難發現,不論是直接或者間接方面的影響,“絲綢之路”的中斷其實都跟“戰爭”的頻繁發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故而直到南北朝末期,隋文帝楊堅在接受了“北周靜帝宇文闡”的禪讓以後,“未及十年,平一四海。薄賦斂,輕刑罰,內修制度,外撫戎夷”,於公元581年成功建立了“大一統隋朝”政權。——《隋書·高祖下》

非但成功的統一了困擾中原數百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楊堅更是在其執政時期成功採用離間分化政策,將“突厥”分化成了東突厥、西突厥兩部分,並使其互相對立,從而基本消除了“突厥”對隋朝政權的威脅。造就了“開皇之治”盛世之景。

如此一來,也就相當於隋煬帝楊廣在繼位之時,實則就等同於直接繼承了“天下無事,區宇之內晏如也”盛世政權,那麼他下一步自然就是要想方設法的將隋朝政權發展的更為興盛。——《隋書·高祖下》

正如史書記載,隋煬帝“每日引矩至御坐,親問西方之事”。顧名思義,顯然是對“西域事務”極為重視,故而也就有了隋煬帝讓裴矩“啖以厚利,導使入朝”的事件,即積極通過外交手段來招攬外商、僧人、貢使,藉以建立跟西域諸國的經濟聯繫。——《隋書·裴矩傳》


隋煬帝:發展絲綢之路?招商力度要加強,穩定的貿易環境也不能少

“四方館”數字重建復原示意插圖

同時又下詔設立四方館,“以待四方使者”,也就是專門負責“掌其方國及互市事”。且“每使者署,典護、錄事、敘職、敘儀、監府、監置、互市監及、副參軍各一人”,相應的人員配置也是各司其職,相對完善。——《隋書·百官志下》

而隋煬帝自身也是不閒著,“令三市店肆皆設帷帳,盛列酒食,遣掌蕃率蠻夷與民貿易,所至之處,悉令邀延就坐,醉飽而散”,顧名思義,就是想通過這些“宣揚隋朝富強”的手段來吸引更多的西域貢使、商人以及僧人來到隋朝進行經濟貿易。——《隋書·裴矩傳》

或者更進一步,直接通過“絲綢之路”建立跟西域諸多政權的“朝貢貿易”關係。正如史書所說,“蠻夷嗟嘆,謂中國為神仙”,可見當時隋朝這種“宣揚國威”的舉措確實是取得了顯著成效的。對宣傳隋朝的廣闊前景以及促進“國際貿易”體系的建設等方面都具有著極為積極的意義。——《隋書·裴矩傳》

但問題是當時的隋朝境內雖然是相對安定,一片盛世,也基本解除了“突厥”的威脅,但在隋朝外部卻並非只有“突厥”一個政權呀。


隋煬帝:發展絲綢之路?招商力度要加強,穩定的貿易環境也不能少

吐谷渾“伏允可汗”示意畫像插圖

隋煬帝征伐“吐谷渾”,營造穩定的貿易環境

就好比大業五年(公元609年),隋煬帝楊廣“車駕西巡河右”之際,就遭受到了西域政權之一“吐谷渾”的侵襲,即“吐谷渾王率眾保覆袁川”,雖然最終以“渾主伏允以數十騎遁出”而告終,但威脅還是依舊存在的。——《隋書·煬帝上》

而“河西地區”恰好又是“絲綢之路”的一個關鍵節點。也就是說,如果不能解決“吐谷渾”對“河西地區”的侵擾,那麼相對安定的“貿易環境”勢必就無法順利建立,那“絲綢之路”的恢復自然也就無從談起了。

那麼怎麼辦呢?當然是派出隋朝大軍,征伐“吐谷渾”。故而也就有了大業五年(公元609年)同年,隋煬帝御駕親征“破吐谷渾,拓地數千裡,並遣兵戍之”的事件發生。——《隋書·裴矩傳》

即是說,隋煬帝楊廣是採用了軍事上出兵鎮壓“吐谷渾”的方式,一邊擴大隋朝的影響範圍,一邊又在“絲綢之路”周邊派重兵駐守。從而使得絲綢之路的通道截至此時,基本消除了因戰爭而中斷的不良影響,重新恢復暢通。


隋煬帝:發展絲綢之路?招商力度要加強,穩定的貿易環境也不能少

“絲綢之路”示意畫像插圖

就像前文曾說的,“絲綢之路”在東漢時期之所以會中斷,其主要的原因就正是因為“戰爭”,是戰爭破壞了“絲綢之路貿易”的大環境,而普通商販往往勢單力孤,甚至幾個人就能組成一個團隊,繼而踏上絲綢之路進行貿易。

那麼在面對戰爭之時,他們可曾有反擊的餘地?想都不用想,如果沒有一個有著強大實力的政權作為後盾,這些商人很有可能在“絲綢之路”混亂的局勢下自保都難。

而《隋書·裴矩傳》中,也明確記載了隋煬帝征伐“吐谷渾”前後的變化,就好比大業初年,隋煬帝“令矩往張掖,引致西蕃,至者十餘國”,這時候還未征伐“吐谷渾”。僅僅只有十餘個政權願意向隋朝朝貢。

但是在到了大業五年(公元609年),隋煬帝征伐了“吐谷渾”之後,卻儼然是“朝貢相續”,絡繹不絕,而且在大業五年同年,就已經有了“陪列者三十餘國”的繁盛之景。——《隋書·煬帝上》

由此可見,構建一個相對穩定的貿易環境,確實對隋朝發展“絲綢之路”、以及建立“朝貢貿易”等諸多方面都具有著極為積極的意義存在。


隋煬帝:發展絲綢之路?招商力度要加強,穩定的貿易環境也不能少

隋煬帝楊廣示意畫像插圖

隋煬帝發展“絲綢之路”的真實目的

既然說了這麼多,那就不得不說下隋煬帝楊廣發展“絲綢之路”的真實目的了。相信大家從開頭“絲綢之路的意義”中不難看出,“絲綢之路”在漢朝出現之時,其本來就是用作於“政治交流”的,也就是建立跟“西域”的朝貢貿易體系。

至於對“經濟”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說白了其實就是衍生於“朝貢貿易”體系的“附屬品”。而隋朝在隋煬帝楊廣執政時期,雖然表面上看是致力於恢復“絲綢之路”,促進經濟交流。

但其作風卻屬實不像是致力於發展經濟的樣子,就像前文所舉例的“令三市店肆皆設帷帳,盛列酒食......醉飽而散”的案例。雖說能起到吸引外商及西域貢使的作用,但這成本是不是有點大了?——《隋書·裴矩傳》


隋煬帝:發展絲綢之路?招商力度要加強,穩定的貿易環境也不能少

隋煬帝巡遊示意壁畫插圖

再比如隋煬帝幾乎年年巡遊,而且每次巡遊之時必定是“皆令佩金玉,被錦罽,焚香奏樂,歌儛喧噪。復令武威、張掖士女盛飾縱觀,騎乘填咽,周亙數十里”,處處流露的都是滿滿的“窮奢極侈”氣息。——《隋書·裴矩傳》

雖然其“以示中國之盛”的目的是達到了,但是此舉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真的還會有那麼可觀嗎?畢竟其所造成的資源浪費可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呀,若是單純的為了發展經濟的話,顯然沒必要這麼做。——《隋書·裴矩傳》

這也就足以證明隋煬帝發展“絲綢之路”的真實目的,其實跟漢武帝基本一致,都是想通過“絲綢之路”來建立與“西域諸國”的“朝貢貿易”聯繫,也就是要通過“絲綢之路”來實現對“西域”的掌控。

所以其宣揚國威的舉措,也可以將其看成是對西域諸國拋出的“橄欖枝”,或者是“震懾”,使其不敢輕舉妄動,甚至是侵犯隋朝的疆域。然後才是通過“絲綢之路”所能發揮出的經濟作用發展經濟,使得隋朝更為富強。


隋煬帝:發展絲綢之路?招商力度要加強,穩定的貿易環境也不能少

高句麗備戰隋煬帝示意插圖

結束語

簡而言之,隋煬帝之所以會將在東漢時期已經中斷的“絲綢之路”再次恢復,雖然有著讓隋朝經濟獲得更進一步發展的考慮

但其真正的原因,亦或者是促使隋煬帝這麼做的初衷,想必還是想讓隋朝的疆域以及影響力更進一步,畢竟隋朝當時已經實現大一統,而隋文帝所一手造就的“開皇之治”盛世之景也還未盡數散去,所以其必然還是極為富足的。

故而對於經濟上的需求顯然沒有政治上的需求來的那麼直接。這點其實從隋煬帝數次御駕親征的事件中也能看出一二,諸如親征吐谷渾、以及三徵高句麗等。

與此同時,當時隋朝大一統的時代大背景,以及西域諸多政權的實力弱小,無疑也就成了讓隋朝進一步擴大其影響力的絕佳機會。畢竟一不用勞民傷財的發動戰爭,二還能促進“民心”的凝聚,顯然一舉多得,大家說隋煬帝會怎麼選?

所以,能夠“連通”西域諸多政權的“絲綢之路”,自然也就成了建立“朝貢貿易”,讓西域諸多政權接受隋朝統治的最佳載體。


隋煬帝:發展絲綢之路?招商力度要加強,穩定的貿易環境也不能少

裴矩示意畫像插圖

隋煬帝楊廣也正因此而決定讓隋朝著名外交家“裴矩”積極招攬外商、貢使,繼而自己又宣揚國威,擴大隋朝的影響力,同時採用了一定的軍事行動來保障“絲綢之路”貿易體系的穩定,藉以更好的促進隋朝跟西域諸多政權“朝貢體系”的建立。

繼而等隋朝真正的跟西域諸多政權建立友好和平的“朝貢貿易”體系,使得西域政權向隋朝俯首稱臣之後,才是隋煬帝真正發揮出“絲綢之路”的經濟作用之時。

因此,無論是建立“朝貢體系”,還是主要發展“經濟”,隋煬帝對“絲綢之路”的恢復以及對“絲綢之路”穩定貿易環境的構建,無疑都給“絲綢之路”在隋朝以及後世政權中的發展和繁榮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屬實對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國際貿易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等方面都具有著不同程度的積極意義。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