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讀書筆記-讀《思考中醫》第四版有感


我的讀書筆記-讀《思考中醫》第四版有感


我的讀書筆記-讀《思考中醫》第四版有感

1.書名:《思考中醫-對自然與生命的時間解讀》第四版

3.發行: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4.版次:2018年8月第4版 2019年5月第4次印刷

5.語言:中文

6.類別:醫學類

7.學習時長:3天

8.學習方法:視讀

9.閱讀時間:2020年1月29日~2020年1月31日

10.好句摘抄:

(1)我們以整個《內經》的篇幅來看,不論是《素問》還是《靈樞》,談針刺的內容都遠遠大過其他,這說明從週末至漢的漫長歲月裡,醫事活動的首選是針而非藥或其他。(序言第9頁)

(2)孔子於《繫辭傳》中有一段不朽的話:“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序言第13頁)

(3)當然,內證實驗這樣一個問題確實不容易說清楚,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內證實驗不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小白鼠,你看得見,摸得著,它完全是通過自身修煉來實現的一種能力。一旦具備了這一能力,就可以自在地進行各種有別於在機體之外進行的各種實驗。所以,這個問題不好談,但是,不談又不行。(正文第12頁)

(4)所以,中醫光有思考,沒有實驗這樣一種認識是不能接受的。可以接受的是,中醫確實沒有像現代醫學一樣的外證實驗。(正文第14頁)

(5)講到經典的意義,我還有一個切身的感受,就是經典與智慧很有關係,它不僅僅是一個知識問題。如果大家以為研習經典僅僅是為了增加一些知識,那經典的意義當然就不大了。知識多了不一定就有智慧,知識多了,也不一定學問就高。這個關係大家應該搞清楚。而讀經典卻確實能夠提高智慧和學問。(正文第41頁)

(6)要想深入經藏,文字就是一塊敲門磚,一把鑰匙。而要解決文字,當然就得依靠工具,依靠對文字結構的一種直覺。二者不可缺一。(正文第52頁)

(7)天下的所有疾病中,要麼是發熱的,要麼是不發熱的。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麼回事?現在,既然發熱的疾病讓傷寒佔去了,那麼,不發熱的這一類疾病就雜病莫屬了。所以,一個傷寒,一個雜病,已然將天下的疾病佔盡了,這就是傷寒與雜病的真實含義。(正文第59頁)

(8)冬三月是陽氣閉藏的時候,這個時候皮膚也應該相應地閉藏,不要做過多的開洩。這就提示冬天的運動、冬天的活動應該避免像其他的時候一樣,應該有它的特殊性。特別是喜歡運動鍛鍊的人應該注意這個問題,冬天的鍛鍊應該避免過多地開洩皮膚,應該多做靜功,這樣才能與冬相應,這樣才有利於養藏。(正文第75頁)

(9)太極就是這樣一個東西,唯有它,宇宙才能終而復始。所以,太極就是這樣一個如環無端的東西。(正文第83頁)

(10)中醫有一個最基本的觀念,或者說最基本的特點,這個觀念我們前面已經提過,就是整體觀念,天人合一。這樣一個觀念,實際上我們在傳統文化的各個領域都能見到,儒家的學問,道家的學問,都是秉承這樣一個基本的東西。可以說,這個觀念是整個傳統文化大廈的基石。(正文第85頁)

(11)門戶的概念建立了,就必須有一個與之相應的工作機制,這就是上述的開合樞。具體地說,三陽有一個三陽的開合樞,三陰有一個三陰的開合樞。這就意味著應該有兩個門,一個是三陽主宰的陽門,一個是三陰主宰的陰門。(正文第89頁)

(12)人為什麼叫萬物之靈?在所有的動物中,人是直立動物。所以,從天地這個角度,從經緯這個角度,人是沿經線走的,而其他動物是沿緯線走的。從稟氣的多寡而言,當然人稟天氣最多,而餘者稟天氣較少。這是造就人成為萬物之靈的重要因素。(正文第97頁)

(13)如果風從前面吹來,你會覺得無所謂,要是風從後面吹來,你會馬上不舒服。為什麼呢?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內經》一再強調“聖人避風如避矢石”,所以,對這個風大家不要小看了。(正文第122頁)

(14)中醫治病的真實境界其實就是利用藥物的不同屬性來模擬不同的方,不同的時間、空間。時間可以用藥物來模擬,空間也可以用藥物來模擬,治療疾病就是方的轉換,就是時空的轉換,將人從不健康的疾病時空狀態轉換到健康的時空狀態。(正文第130頁)

(15)五行就是陰陽的不同狀態。陽氣處在生的狀態叫木,處在長的狀態就叫火,處在收的狀態就叫金,處在藏的狀態就叫水,而生長收藏這個轉換的過程就是土。所以,五行是中醫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大家千萬不要輕視。(正文第132頁)

(16)21世紀中醫可以有很多的作為,為什麼呢?因為她的相關性太多了,正是這個相關性決定了她在很多領域能夠有所為。現在許多中醫到西方去,就只扎個針灸,弄弄按摩,開個中藥,西方人也認為中醫就這幾招,你為什麼不搞搞音樂療法,你可以研究五音,開一個真正的五音療養院。(正文第135頁)

(17)這就提醒我們,對傳統的學問你不要輕易地給它下結論,不要輕易地說這就是迷信,這就是偽科學,應該給將來留一些餘地。層次不同了,境界改變了,為什麼不可以對傳統有新的認識?(正文第155頁)

(18)他說中醫治病開方實際上就是開時間。(正文第181頁)

(19)我所在的廣西中醫學院院長王乃平教授曾多次強調:“離開中醫這個前提去搞現代化,其結果將會是現代化的程度越高,中醫死得越快。”(正文第204頁)

(20)可是作為領導者,作為政策的制定者,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魚和熊掌你還必須兼得,你還必須執其兩端。執其兩端而用中,這便是中庸的境界,這便是成就王道的境界。做領導的、制定政策的你不這樣,你還像專家那樣只執一端,只允許中醫搞現代化,不允許中醫搞傳統化,我看這個中醫很快就會完蛋。(正文第224頁)

(21)現在現代醫學已經意識到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對於醫學的影響,搞了社會醫學模式、心理醫學模式。那麼,這個環境醫學模式、生態醫學模式應該遲早會提出來。(正文第238頁)

(22)筆走於斯,我們才恍然大悟,傳統的學問,傳統的儒、釋、道為什麼都強調“修心”?為什麼都把在形而上這個層面、心這個層面的用功放在第一位?原來就是要解決這個人生的最根本問題。(正文第246頁)

(23)所以,看人中實際上就是看氣交,看氣交實際上就是看生命的根本。生命的根本你都看到了,那你為什不知道他的壽命,當然就知道了。因為,大家不要以為看相就是迷信,孫真人要求一個大醫必須精通諸家相法,這不是沒有道理的。你從基因去了解一個人的生命狀況,去了解一個人的壽命長短,那我為什麼就不能從人中去研究、去了解呢?難道從基因看出的就是科學,從人中看出的就是迷信嗎?我看天底下沒有這樣的道理。怎麼只許官家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呢?(正文第249頁)

(24)用量的問題確實是一個關係至大的問題,值得大家來認真地思考與研究,尤其應該由國家來組織攻關。個人來研究這個課題,充其量是你個人的看法,它不能作為法律依據。如果大家公認了,東漢的用量確實就是柯雪帆教授研究出的這個量,那我們就應該想一想,對於《傷寒論》的許多問題,對於中醫的許多問題,是不是就要重新來認識和評價呢?(正文第263頁)

(25)現代人以物知物,而古人是以心知物。以心知物,所以要“格物”而致知,所以要“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得到最後,便成“心物一元”了。這些就是傳統和現代在認識方法和認識手段上的差別。(正文第265~266頁)

(26)搞中醫的一定要分清本末主次,不要被西醫的病名牽著到處跑。一牽著跑,那中醫的本性就迷失了。(正文第273頁)

(27)中醫有時更注重的是事物的狀態和它的變化過程。(正文第294頁)

(28)你研究成分如果不與陰陽掛鉤,或者說你的成分與陰陽掛不上鉤,那這個研究對中醫來說還是沒有實義,還是一廂情願,還是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所以,判斷一個科研是不是有水準,是不是能夠真正地幫助中醫解決問題,上面這個“掛鉤”便是衡量的標準。(正文第295頁)

(29)中醫披著一層沒有副作用的外衣,什麼都可以用,什麼人都可以吃,其實這是草菅人命。如果把陽氣損耗了,這個副作用就不僅僅是肝損傷害的問題,而是要折壽的問題。(正文第310頁)

(30)所以,我們對平素很健康的人,就應該懂得區別他的真假。真健康當然好,要是假健康,那就很危險。因為你的識別系統出了問題,識別系統麻痺了,碰上昏君了,潛在的隱患沒有辦法揭露,你說危不危險呢?(正文第344頁)

(31)現代幾乎大多數人不明這個道理,以為只要睡夠八小時就行了,而這個睡覺的時間並不重要。其實不然,天地白晝,你醒了,你寤了,天地黑夜了,你睡了,你寐了,這個才叫相應,這個才叫合一。如果反過來,那就不是相應,不是合一了。相應、合一又叫得道,得什麼道呢?得天之道。得道多助。不相應、不合一又叫失道,失道寡助。因此要想養生保健,把握好寤寐的時間,其實就是很大的一個方面。(正文第349頁)

(32)對於六經的行止及大體分佈,是每個學習中醫的人都必須弄清的問題。(正文第366頁)

(33)文字的問題是有關中華文化繁衍,有關中華文化文明傳承的大問題,是真正的千年大計、萬年大計。這樣一個大計,千萬要慎重,決計草率不得,馬虎不得。如果在這個問題上失足了,那肯定是要成千古之恨的。(正文第371頁)

(34)我們通過思考,利用中醫的方法治癒了現代醫學認為不能治癒的疾病,這個算不算現代化呢?這個不但是現代化,而且應該是超現代化。作為人類,我想,人們更希望中醫以這樣的方式來出奇制勝地為現代化服務。用現代的儀器設備將中醫武裝起來,甚至武裝到牙齒,不是沒有用處,但我們應該清楚地意識到這不是唯一的方法。我們應該更多地開動腦筋,用中醫的思想來武裝中醫,只有這樣,中醫的路才可能走得長遠。(正文第383頁)

(35)幾十年下來,對中醫有信心的、有把握的業內人士越來越少,而中改西業的人卻越來越多。向圈外的人問,還都說中醫是個寶,而向圈內的人問,卻說中醫不是個東西。這難道還不能使我們警覺,使我們醒悟嗎?中醫亦當自求解脫,如果中醫的腳跟沒有立穩,對中醫沒有一個透徹的理解,現代科學怎麼可能在中醫裡找到合適的切入之處呢?所以,第一步中醫當自強,自強了才有可能找到與現代科學的結合點。(正文第397頁)

(36)人事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社會,所以中醫的醫學模式,除了強調生物-心理-社會之外,還強調一個自然的因素,天地的因素。這是在醫學模式上的一個區別。從根本上講,中醫的醫學模式更值得現代醫學的借鑑,這樣的借鑑,將會是未來醫學的一個福音。

11. 讀後感:

《思考中醫》這本書多年前初版時看過,那時剛畢業沒多久,今日再讀此書的第四版。書多次更新,我的人生閱歷略有所長,此次讀後有了更深的體會和收穫。

中醫,護佑華夏幾千年。近百年間,與西醫相比,屢受爭議。但它並未決絕於我們的生活,像艾灸養生、推拿、中藥調理、針灸等,哪一樣不是中醫的身影?特別是2003年的非典之事,中醫的介入發揮了很好的治療效果。所以,中醫在近現代的發展雖然有曲折,但我們要相信它,正如我們中華民族一樣,歷經幾千年風風雨雨,文化不絕,中醫不亡。

今日再回頭看中醫,作為一個非中醫的普通老百姓,我們也明顯地感覺到身邊人對中醫還是非常認可的,大家還是很相信中醫的。結合我妻子和小兒的經歷,我是堅信中醫的療效。我也相信中醫在新的時代,經過一代一代人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在現代化的環境中定會有更好的發展。當然,道阻且長,中醫人還要努力。

中國有了許許多多像劉力紅這樣的中醫人,定會散發出新的時代光芒。中醫造福於民,我等小民亦受其福。

讓我們通過本書去一起感受中醫的魅力,進而日後能進一步研讀中醫的經典之作《傷寒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