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笔记-读《思考中医》第四版有感


我的读书笔记-读《思考中医》第四版有感


我的读书笔记-读《思考中医》第四版有感

1.书名:《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第四版

3.发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版次:2018年8月第4版 2019年5月第4次印刷

5.语言:中文

6.类别:医学类

7.学习时长:3天

8.学习方法:视读

9.阅读时间:2020年1月29日~2020年1月31日

10.好句摘抄:

(1)我们以整个《内经》的篇幅来看,不论是《素问》还是《灵枢》,谈针刺的内容都远远大过其他,这说明从周末至汉的漫长岁月里,医事活动的首选是针而非药或其他。(序言第9页)

(2)孔子于《系辞传》中有一段不朽的话:“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序言第13页)

(3)当然,内证实验这样一个问题确实不容易说清楚,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内证实验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小白鼠,你看得见,摸得着,它完全是通过自身修炼来实现的一种能力。一旦具备了这一能力,就可以自在地进行各种有别于在机体之外进行的各种实验。所以,这个问题不好谈,但是,不谈又不行。(正文第12页)

(4)所以,中医光有思考,没有实验这样一种认识是不能接受的。可以接受的是,中医确实没有像现代医学一样的外证实验。(正文第14页)

(5)讲到经典的意义,我还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就是经典与智慧很有关系,它不仅仅是一个知识问题。如果大家以为研习经典仅仅是为了增加一些知识,那经典的意义当然就不大了。知识多了不一定就有智慧,知识多了,也不一定学问就高。这个关系大家应该搞清楚。而读经典却确实能够提高智慧和学问。(正文第41页)

(6)要想深入经藏,文字就是一块敲门砖,一把钥匙。而要解决文字,当然就得依靠工具,依靠对文字结构的一种直觉。二者不可缺一。(正文第52页)

(7)天下的所有疾病中,要么是发热的,要么是不发热的。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么回事?现在,既然发热的疾病让伤寒占去了,那么,不发热的这一类疾病就杂病莫属了。所以,一个伤寒,一个杂病,已然将天下的疾病占尽了,这就是伤寒与杂病的真实含义。(正文第59页)

(8)冬三月是阳气闭藏的时候,这个时候皮肤也应该相应地闭藏,不要做过多的开泄。这就提示冬天的运动、冬天的活动应该避免像其他的时候一样,应该有它的特殊性。特别是喜欢运动锻炼的人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冬天的锻炼应该避免过多地开泄皮肤,应该多做静功,这样才能与冬相应,这样才有利于养藏。(正文第75页)

(9)太极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唯有它,宇宙才能终而复始。所以,太极就是这样一个如环无端的东西。(正文第83页)

(10)中医有一个最基本的观念,或者说最基本的特点,这个观念我们前面已经提过,就是整体观念,天人合一。这样一个观念,实际上我们在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都能见到,儒家的学问,道家的学问,都是秉承这样一个基本的东西。可以说,这个观念是整个传统文化大厦的基石。(正文第85页)

(11)门户的概念建立了,就必须有一个与之相应的工作机制,这就是上述的开合枢。具体地说,三阳有一个三阳的开合枢,三阴有一个三阴的开合枢。这就意味着应该有两个门,一个是三阳主宰的阳门,一个是三阴主宰的阴门。(正文第89页)

(12)人为什么叫万物之灵?在所有的动物中,人是直立动物。所以,从天地这个角度,从经纬这个角度,人是沿经线走的,而其他动物是沿纬线走的。从禀气的多寡而言,当然人禀天气最多,而余者禀天气较少。这是造就人成为万物之灵的重要因素。(正文第97页)

(13)如果风从前面吹来,你会觉得无所谓,要是风从后面吹来,你会马上不舒服。为什么呢?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内经》一再强调“圣人避风如避矢石”,所以,对这个风大家不要小看了。(正文第122页)

(14)中医治病的真实境界其实就是利用药物的不同属性来模拟不同的方,不同的时间、空间。时间可以用药物来模拟,空间也可以用药物来模拟,治疗疾病就是方的转换,就是时空的转换,将人从不健康的疾病时空状态转换到健康的时空状态。(正文第130页)

(15)五行就是阴阳的不同状态。阳气处在生的状态叫木,处在长的状态就叫火,处在收的状态就叫金,处在藏的状态就叫水,而生长收藏这个转换的过程就是土。所以,五行是中医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大家千万不要轻视。(正文第132页)

(16)21世纪中医可以有很多的作为,为什么呢?因为她的相关性太多了,正是这个相关性决定了她在很多领域能够有所为。现在许多中医到西方去,就只扎个针灸,弄弄按摩,开个中药,西方人也认为中医就这几招,你为什么不搞搞音乐疗法,你可以研究五音,开一个真正的五音疗养院。(正文第135页)

(17)这就提醒我们,对传统的学问你不要轻易地给它下结论,不要轻易地说这就是迷信,这就是伪科学,应该给将来留一些余地。层次不同了,境界改变了,为什么不可以对传统有新的认识?(正文第155页)

(18)他说中医治病开方实际上就是开时间。(正文第181页)

(19)我所在的广西中医学院院长王乃平教授曾多次强调:“离开中医这个前提去搞现代化,其结果将会是现代化的程度越高,中医死得越快。”(正文第204页)

(20)可是作为领导者,作为政策的制定者,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鱼和熊掌你还必须兼得,你还必须执其两端。执其两端而用中,这便是中庸的境界,这便是成就王道的境界。做领导的、制定政策的你不这样,你还像专家那样只执一端,只允许中医搞现代化,不允许中医搞传统化,我看这个中医很快就会完蛋。(正文第224页)

(21)现在现代医学已经意识到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对于医学的影响,搞了社会医学模式、心理医学模式。那么,这个环境医学模式、生态医学模式应该迟早会提出来。(正文第238页)

(22)笔走于斯,我们才恍然大悟,传统的学问,传统的儒、释、道为什么都强调“修心”?为什么都把在形而上这个层面、心这个层面的用功放在第一位?原来就是要解决这个人生的最根本问题。(正文第246页)

(23)所以,看人中实际上就是看气交,看气交实际上就是看生命的根本。生命的根本你都看到了,那你为什不知道他的寿命,当然就知道了。因为,大家不要以为看相就是迷信,孙真人要求一个大医必须精通诸家相法,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你从基因去了解一个人的生命状况,去了解一个人的寿命长短,那我为什么就不能从人中去研究、去了解呢?难道从基因看出的就是科学,从人中看出的就是迷信吗?我看天底下没有这样的道理。怎么只许官家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呢?(正文第249页)

(24)用量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关系至大的问题,值得大家来认真地思考与研究,尤其应该由国家来组织攻关。个人来研究这个课题,充其量是你个人的看法,它不能作为法律依据。如果大家公认了,东汉的用量确实就是柯雪帆教授研究出的这个量,那我们就应该想一想,对于《伤寒论》的许多问题,对于中医的许多问题,是不是就要重新来认识和评价呢?(正文第263页)

(25)现代人以物知物,而古人是以心知物。以心知物,所以要“格物”而致知,所以要“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到最后,便成“心物一元”了。这些就是传统和现代在认识方法和认识手段上的差别。(正文第265~266页)

(26)搞中医的一定要分清本末主次,不要被西医的病名牵着到处跑。一牵着跑,那中医的本性就迷失了。(正文第273页)

(27)中医有时更注重的是事物的状态和它的变化过程。(正文第294页)

(28)你研究成分如果不与阴阳挂钩,或者说你的成分与阴阳挂不上钩,那这个研究对中医来说还是没有实义,还是一厢情愿,还是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所以,判断一个科研是不是有水准,是不是能够真正地帮助中医解决问题,上面这个“挂钩”便是衡量的标准。(正文第295页)

(29)中医披着一层没有副作用的外衣,什么都可以用,什么人都可以吃,其实这是草菅人命。如果把阳气损耗了,这个副作用就不仅仅是肝损伤害的问题,而是要折寿的问题。(正文第310页)

(30)所以,我们对平素很健康的人,就应该懂得区别他的真假。真健康当然好,要是假健康,那就很危险。因为你的识别系统出了问题,识别系统麻痹了,碰上昏君了,潜在的隐患没有办法揭露,你说危不危险呢?(正文第344页)

(31)现代几乎大多数人不明这个道理,以为只要睡够八小时就行了,而这个睡觉的时间并不重要。其实不然,天地白昼,你醒了,你寤了,天地黑夜了,你睡了,你寐了,这个才叫相应,这个才叫合一。如果反过来,那就不是相应,不是合一了。相应、合一又叫得道,得什么道呢?得天之道。得道多助。不相应、不合一又叫失道,失道寡助。因此要想养生保健,把握好寤寐的时间,其实就是很大的一个方面。(正文第349页)

(32)对于六经的行止及大体分布,是每个学习中医的人都必须弄清的问题。(正文第366页)

(33)文字的问题是有关中华文化繁衍,有关中华文化文明传承的大问题,是真正的千年大计、万年大计。这样一个大计,千万要慎重,决计草率不得,马虎不得。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失足了,那肯定是要成千古之恨的。(正文第371页)

(34)我们通过思考,利用中医的方法治愈了现代医学认为不能治愈的疾病,这个算不算现代化呢?这个不但是现代化,而且应该是超现代化。作为人类,我想,人们更希望中医以这样的方式来出奇制胜地为现代化服务。用现代的仪器设备将中医武装起来,甚至武装到牙齿,不是没有用处,但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这不是唯一的方法。我们应该更多地开动脑筋,用中医的思想来武装中医,只有这样,中医的路才可能走得长远。(正文第383页)

(35)几十年下来,对中医有信心的、有把握的业内人士越来越少,而中改西业的人却越来越多。向圈外的人问,还都说中医是个宝,而向圈内的人问,却说中医不是个东西。这难道还不能使我们警觉,使我们醒悟吗?中医亦当自求解脱,如果中医的脚跟没有立稳,对中医没有一个透彻的理解,现代科学怎么可能在中医里找到合适的切入之处呢?所以,第一步中医当自强,自强了才有可能找到与现代科学的结合点。(正文第397页)

(36)人事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社会,所以中医的医学模式,除了强调生物-心理-社会之外,还强调一个自然的因素,天地的因素。这是在医学模式上的一个区别。从根本上讲,中医的医学模式更值得现代医学的借鉴,这样的借鉴,将会是未来医学的一个福音。

11. 读后感:

《思考中医》这本书多年前初版时看过,那时刚毕业没多久,今日再读此书的第四版。书多次更新,我的人生阅历略有所长,此次读后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收获。

中医,护佑华夏几千年。近百年间,与西医相比,屡受争议。但它并未决绝于我们的生活,像艾灸养生、推拿、中药调理、针灸等,哪一样不是中医的身影?特别是2003年的非典之事,中医的介入发挥了很好的治疗效果。所以,中医在近现代的发展虽然有曲折,但我们要相信它,正如我们中华民族一样,历经几千年风风雨雨,文化不绝,中医不亡。

今日再回头看中医,作为一个非中医的普通老百姓,我们也明显地感觉到身边人对中医还是非常认可的,大家还是很相信中医的。结合我妻子和小儿的经历,我是坚信中医的疗效。我也相信中医在新的时代,经过一代一代人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在现代化的环境中定会有更好的发展。当然,道阻且长,中医人还要努力。

中国有了许许多多像刘力红这样的中医人,定会散发出新的时代光芒。中医造福于民,我等小民亦受其福。

让我们通过本书去一起感受中医的魅力,进而日后能进一步研读中医的经典之作《伤寒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