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晋禅代的过程中,司马氏对待曹魏旧臣有着怎样的用人之道?

导读:

翻开西晋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荀勖、王沈、裴秀等人作西晋的开国元勋也被司马炎视为心腹班底,而他们当初的身份皆是司马氏曾经最大的政敌曹爽所征辟的故隶,与历朝历代新君对待前朝旧臣态度不同的是,在高平陵政变之后这些人非但没有遭到清洗,反而受到了重用,这是一个有趣的地方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魏晋禅代的过程中司马氏是以怎样的态度对待曹魏旧臣,这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用人之道呢?


一:司马氏与曹爽:即对立又相通

在高平陵政变之后曾党于曹爽的一众皆受牵连,除曹爽死党何晏、丁谧之流尽皆被诛外,其余皆以免官处分,这其中就包括后来西晋的开国元勋荀勖、王沈等人,在司马氏掌权之后这些人又很快的被重新启用身居要职,而且从史书来看党于曹爽也并没有成为这些人的政治污点,曹爽曾经作为司马氏最大的政敌,他所征辟的人在司马氏上台之后为什么没有受到清算反而受到了重用呢,要搞清这个问题先要从曹爽集团说起。

在魏晋禅代的过程中,司马氏对待曹魏旧臣有着怎样的用人之道?

曹爽

首先我们将党于曹爽一派称之为曹爽集团,曹爽集团虽然与司马氏集团是敌对关系,但双方之间特别是在人脉关系网上是有着很大的相同点和共通性,这也是曹魏旧臣包括曹爽的故隶能被转化成晋臣的主要原因。

司马懿在曹魏活动经营了三十多年,其家族地位、社会名望、社交网络和人脉资源无一不与曹魏政治圈紧密相连。年轻的曹爽在这方面自然是不及司马懿的,但曹爽凭借其曹真之子的曹魏宗室身份却也能扯起一张颇具规模的人脉关系网,由于其本身作为曹魏的官二代,其所涉及的人脉关系也多为年轻的贵族子弟,何晏,丁谧、毕轨、李胜邓飏等曹爽死党;包括当时曹爽集团的“代言人”夏侯玄皆是如此,除开篇所述三人外,郑冲、王基、王浑、卢钦等皆是曾被曹爽征辟之人,这些人后来也成为西晋的建立的功勋之臣。

虽然曹爽集团众人与司马懿在年龄上都差了一辈,但他们所处的政治环境是相同的,在人物关系上都有着紧密的牵连,例如荀勖、卢钦的叔父辈都有司马懿有交,而何晏与夏侯玄又都曾与司马氏兄弟关系密切,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曹爽集团与司马氏集团的敌对更多的是在政治决策上的分歧,而双方的人脉关系网是紧密相通的,也并非如同人们想象的那样剑拔弩张水火不容。

在魏晋禅代的过程中,司马氏对待曹魏旧臣有着怎样的用人之道?

司马懿

正是因为双方的人脉关系网相通,在曹爽倒台之后,同样作为官二代的司马氏兄弟掌权所任用的也依然是这些年轻的贵族子弟,除了同作为贵族子弟自幼有交之外,相同的人脉也让他们没有更多选择。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司马懿去世之后,年轻的司马氏兄弟掌权未稳,为了稳固政权任用已有且无明显政治倾向的人员是最好的选择,特别是当时在吴蜀两国都在虎视眈眈的情况下,任何大规模的政治清洗举动都会招来灭顶之灾。

当然所谓的政治倾向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支持或者说是默许司马氏当权的局面,像荀勖、王沈、裴秀等人他们作为官场的二代子弟,身上少有父辈那种对曹魏政权的责任感,与曹爽的关系又不似何晏、丁谧那般被曹爽视为心腹死党,所以无论是曹爽当权还是司马氏当权对他们来说都没太大区别


二:大清洗:旧臣的名与势

司马氏的宽容仅限于那些政治倾向模糊的人,而何晏、丁谧等人由于与曹爽的关系密切,在曹爽倒台之后这些人员及其家族无一不被彻底清洗,司马氏对曹爽党朋的清洗规模史称

“同日斩戮,名士减半”,其实这里是略有夸张的,若真是到了“名士减半”的程度那曹魏的内部大动乱势必会招来吴蜀两国的觊觎,这肯定是掌权未稳的司马氏所不愿看到的。

在魏晋禅代的过程中,司马氏对待曹魏旧臣有着怎样的用人之道?

司马懿

於是收爽、羲、训、晏、飏、谧、轨、胜、范、当等,皆伏诛《三国志·曹爽传》

诛夷三族,这是司马氏对曹魏党朋进行最为彻底的抹除,如此狠绝的做法可以看出司马氏对覆灭曹爽集团的决心,此举不但能巩固司马氏自己的地位,也同时符合了多数曹魏大臣的自身利益,因为高平陵政变司马懿之所以能获得曹魏诸臣的支持,就是因为以何晏为首的曹爽党朋随意的更改朝政制度和罢免官员,此举极大的影响满朝诸臣的自身利益,以至于政变之时司马懿会获得多数朝臣的支持。

前面我们说到荀勖、王沈、裴秀这些人之所以没受到清洗的原因,是因为其模糊的政治倾向和在吴蜀环视之下不敢曹魏人事基础进行伤筋动骨的大动作,那么司马氏对于曹爽党朋“名士减半”的夷三族行为又该作何理解呢?

从曹爽伏诛的人员名单来看,除曹爽、曹羲、曹训三兄弟外,其余人员几乎都是有名无势名士之流,邓飏父祖无名,李胜、毕轨、丁谧父辈在曹魏都无甚影响力,倒是“假子”何晏凭借其与曹操的特殊关系相比之下虽然也无甚势力,但名头上却要盖过其它几位,即便如此他作为祸乱朝政改制罢官的罪魁祸首,即便司马氏对他有其它的想法,但为了平息安抚多数朝臣的怒火,何晏也是必死无疑的。不过由于他干爹是曹操;老婆又是公主的原因,在其余朋党都被夷三族的情况下他还能得以保全一个儿子的。

在魏晋禅代的过程中,司马氏对待曹魏旧臣有着怎样的用人之道?

何晏

虽然史书上对此记载是司马懿念于其与曹家关系的原因,但事实上更多的应该是碍于而不是念于,司马氏虽然自政变之后大权独揽,但其所处的政治环境主要构成还是以曹魏旧臣为主,在此情况下他们就不得不考虑这些魏臣的感受与想法,曹爽集团的形象大使夏侯玄在政变之后依然被司马懿以“通家少年”对待就是最好的例子,不同于何丁之流的有名无实和曹爽的恶评满满,以夏侯玄在曹魏的影响力绝对是当时根基未稳的司马氏所不愿触动的人物,即便是对于曹爽这种不堪的人物,在高平陵政变中选择站队司马氏的太尉蒋济也依然希望政变之后能放曹爽一条生路,原因仅仅因为他是曹真的儿子,所谓“曹真之勋,不可以不祀。”

由此可见,虽然史书将司马氏对曹爽党朋的清洗描述称为“名士减半”,实际上司马氏所诛夷者皆是有名无势之辈,并没有对曹魏政权引起实际的波动,相反碍于曹魏宗亲的影响力司马氏在大清洗中反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干扰与束缚。

在魏晋禅代的过程中,司马氏对待曹魏旧臣有着怎样的用人之道?

曹爽


三:司马氏的抉择:杀伐与放纵

从启用荀勖、王沈、裴秀等曹爽故隶,再到和平对待夏侯玄,司马氏给我们的感觉好像就是宽容与无奈,唯一硬气的一次诛夷曹爽党朋结果又都是一群有名无势的浮华之徒,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1:杀王仪

嘉平四年(252)司马师对吴发动大规模进攻,结果却以失败告终。而事后当司马昭问起安东司马王仪战争的失利原因在谁时,王仪却直接指出责任在主帅,而司马昭正是伐吴的主帅之一,结果不出意外王仪立马被司马昭所杀。

2:杀刘陶

正元二年(255)毋丘俭发动第二次淮南叛乱,司马师询问刘陶应敌之策,结果刘陶支支吾吾的说了一些模棱两可的话,给司马师气的直接贬其为平原太守,结果在其刚上任的路上就被司马师派人给杀了。

3:杀常时

甘露二年(257)诸葛诞发动第三次淮南叛乱,在司马昭平定叛乱时,时任泰山太守的常时竟然称病不参与,结果司马昭自然手下不留情的将其斩杀。

4:贬满伟,杀满长武

这两位前者是曹魏功勋元老满宠的儿子,后者是满宠的孙子,因在曹髦刺杀司马昭事件中扮演中立角色,遭到司马氏记恨,后来在诸葛诞叛乱时这父子二人又双双称病推脱,结果就是老子被贬,儿子被杀。

在魏晋禅代的过程中,司马氏对待曹魏旧臣有着怎样的用人之道?

司马昭

不同于何晏、丁谧等浮华之流,以上所举在当时多是有名有势之人,常时之父亲常林不但在曹魏身居高位而且与司马懿关系要好,刘陶是曹魏三朝元老大鸿胪刘晔之子,满氏父子不但是曹魏元老之后,与司马氏更是有着姻亲关系;满伟的妹妹嫁给了司马昭的弟弟,可以说这父子俩在曹氏和司马氏之间都有着一定地位。

虽然他们的出身以及名势各不相同,但迎接他们的最终的命运都是一样的,那么既然不同于曹爽党朋的有名无实,司马氏为什么在诛杀这些有名有势之人时的态度又是如此严酷果决,司马氏的杀罚抉择之间究竟遵循着怎样的原则?

首先来说王仪之死,嘉平四年的伐吴之役的失败可以看做是司马氏掌权之后面对的最大一次危机,在司马师刚刚掌权时,由于其名望资历皆不及其父的司马懿,所以意图通过建立战功来弥补不足,结果大败而归,这对于掌权未稳年轻的司马师包括整个司马家族来说都是巨大的危机,好在最后事态被平息下来,而作为安东司马的王仪却哪壶不开提哪壶故意刺激司马氏敏感的神经,可想而知司马氏肯定不允许出现任何可能动摇司马氏权威的言论苗头,特别是在司马师不能服众而又伐吴大败的节骨眼上,所以王仪必死无疑。

在魏晋禅代的过程中,司马氏对待曹魏旧臣有着怎样的用人之道?

司马昭

常时、刘陶以及满氏父子皆是在淮南叛乱之时暴露了个人明显的政治倾向,这也必定是司马氏所不能允许的,特别是在国家发生重大危机的时刻,司马氏的果决也有一部分杀鸡儆猴的意思在里面。

总而言之,司马氏对于曹魏旧臣并非是一味的宽容大度,荀勖、王沈、裴秀等人之所以受到重用是因为他们默认了司马氏当权的局面,事实上他们也尽心尽力的为司马家工作,而常时、刘陶等人之死是因为他们既在司马氏手底下工作,同时又在关键时刻不站队司马家或者直接挑战司马氏的权威,而司马氏对于这样的人基本是见一个杀一个,这就是司马氏在曹魏当权时对待旧臣的杀伐之道。

在不威胁司马氏权威的情况下,司马氏其实是允许朝中诸臣表达个人对曹魏故主怀念之情的,列如陈泰哭曹髦、庾纯的“高贵乡公何在”都是如此,相比与王仪的那句“责在主帅”显然前两者的政治倾向更加明显,但由于没有对司马氏造成实际的影响,所以司马氏也是默许的,如此也能显露出司马氏对于曹魏旧制尊重大度的一面。

在魏晋禅代的过程中,司马氏对待曹魏旧臣有着怎样的用人之道?

曹髦


结语:

在魏晋禅代的过程中,司马氏对于曹魏旧臣的态度看起来一直在宽与严之间来回上演,从荀勖、王沈到何晏、丁谧,从常时、刘陶,到陈泰、庾纯,司马氏对待魏臣的态度之所多变,是因为他们的情况各不相同或者发生的时间节点的特殊性。

虽然最为曹爽故隶,但荀勖、王沈、裴秀等人皆无明显的政治倾向,无论对曹氏还是司马氏当权的局面都是认同的,这是司马氏重用他们最主要的原因。

曹爽党朋被诛夷三族,在符合司马氏彻底剿灭曹党目的同时也迎合了大多数朝臣的利益,但从所屠皆有名势之辈的分析中也可看出司马氏在曹魏体系中所面临的束缚与阻力。

王仪、常时、刘陶之死是因为他们在司马氏的权威受到挑战的时候选择无视,个人政治倾向太过于明显,特别刘陶也曾有过党于曹爽的经历,在本就领受着司马氏大度宽容的情况下还依然选择在特殊的时间去触动司马氏的逆鳞,试问司马氏岂有不杀之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