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大西關-----鬱南

鬱南縣,隸屬雲浮市,位於廣東省西部、西江中游南岸,南與羅定市相鄰,北與德慶、封開兩縣對望。南寧-廣州高速鐵路、廣州-昆明高速公路、雲浮-羅定高速公路穿境而過。

鬱南縣礦產資源豐富,名優特產種類繁多。礦產資源儲量大,品位高。鬱南是粵西重要的農林產區,材蓄積量達394萬立方米,是廣東省用材林基地縣之一。

國家地理標誌有鬱南無核黃皮、鬱南無核砂糖桔、東壩蠶繭等。

廣東大西關-----鬱南

名稱由來

“鬱南”的粵語讀音應為“屈南”,原因是鬱南位於西江的主幹流“鬱江”以南。自從中國大陸推行漢字簡化政策後,鬱字被同化為普通話讀音相同的鬱字,而“鬱南”這地名亦同時被簡化成為鬱南。所以,繁體的正確寫法應是“鬱南”。在繁體字系統中,“鬱”字沒有“屈”音。

歷史沿革

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越人侵犯楚國,敗後散逃南方各地,成為“百越”族人。其中一部分越人越過五嶺,在今廣東、廣西境內建立了許多大小不等的部落或奴隸制小國。

秦始皇趙政統一中國後,於公元前214年在該地分建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等三大行政新區。

公元前206年,秦亡漢興。原南海郡尉趙佗乘機在嶺南地方建立南越國,他也接受了漢朝的封號。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滅南越國,在其疆域內分設9郡。其中一郡名蒼梧郡,該郡設10縣,10縣中有一縣名端溪縣。今鬱南縣是那時端溪縣域之部。

西晉太康年間(280一289年),在端溪縣域中增設都羅縣(縣治在今鬱南都城鎮)和武城縣。

東晉永和七年(351年),從蒼梧郡分出晉康郡,端溪縣和今天的鬱南、德慶兩縣都是該郡的轄地。

東晉末期,又在晉康郡設晉化縣(縣治在今鬱南南江口鎮)。

南朝宋元嘉年問(424--453年), 都羅、武城兩縣合併,易名為都城縣(都城之名,由此而來),又從端溪縣分出安遂縣(縣治是令鬱南連灘鎮)。南朝南齊年間(479--502年),從端溪縣分出威城縣(縣治是今鬱南建城鎮)。

南朝梁普通四年(523年),在古羅水(即文昌水)流域內設羅陽郡,今鬱南縣域有部分被劃人該郡。隋初,羅陽郡改為羅陽縣。

開皇九年(589年)都城縣因晉康郡廢,改隸蒼梧郡。

開皇十二年(592年),晉化、威城兩縣併入都城縣。

開皇十八年(598年),羅陽縣改名正義縣。

大業三年(607年),正義縣併入永熙郡的瀧水縣。安遂縣也同時轉隸永熙郡。

唐朝推行州縣制。都城縣改隸康州,安遂縣則從永熙郡改隸康州,並改名晉康縣。

宋開寶五年(972年),都城、晉康兩縣併入端溪縣,隸屬廣南東路德慶府。

元朝沿用宋制。只是德慶府改名德慶路。今鬱南縣仍是德慶路的轄地之一。

明朝,德慶路複名德慶府,不久德慶府降為德慶州,隸屬肇慶府。

萬曆四年(1576年),明朝政府在該地區設羅定直隸州,直隸廣東布政使司。該直隸州除了以瀧水縣為州治外,還統轄新設的東安縣(今雲浮縣)和西寧縣(今鬱南縣)。翌年,西寧縣在今鬱南建城鎮開始築城以作縣治,這就是建城之名的由來。

清朝沿襲明朝建制,只是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把西寧縣的部分域地劃回原屬的信宜縣。民國三年(1914年).因西寧縣與青海省西寧市同名,且鑑於該縣位於古鬱江(今西江)南岸,於是改名為鬱南縣。

1950年春,鬱南縣治改在都城鎮。1958年11月,鬱南縣、羅定縣合併;取名羅南縣。1961年4月,羅南縣撤消了.恢復鬱南縣和羅定縣的建制。

自然環境

鬱南縣位於廣東省西部,是山區縣、沿江縣份。縣境東接雲安縣,南鄰羅定,西界廣西蒼梧縣、岑溪,北與封開、德慶兩縣隔江相望。地處北緯22°48′~23°19′′,東經111°21′~111°54′之間,轄區面積1966.2平方公里(1998年勘定),居雲浮地區五縣市次位。縣城都城鎮沿西江而建,東距省城廣州290多公里。截至2006年,全縣轄15個鎮,總人口48.4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44萬人,人口密度為246人/平方千米。

氣候

鬱南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26℃,年均降雨量1433㎜,節氣明顯,無霜期長。春季冷暖多變,陽光偏少,多低溫陰雨;夏季高溫多雨,初夏溫暖,盛夏炎熱,是颱風的出發季節,雨量集中;立秋之後,氣候逐漸乾燥,且為颱風持續頻繁時段;冬季低溫少雨,冷空氣活動頻繁,有霜凍出現。縣境位於北迴歸線南側,地面接受太陽輻射比較多,光照資源豐富,強度大。

河流

縣內雨量豐富,河流眾多。西江循縣東北部邊境流過,流經鬱南河段長64公里。西江一級支流--南江下游河段穿過縣南部,流經鬱南河段長112公里,集雨面積960平方公里。縣內還有屬於兩江的大小支流12條,縣境內共長555.4公里,集雨面積3461平方公里。12條支流中,最長的為建城(羅旁)河,長64公里,集雨面積606平方公里。長度31~40公里的有千官河、大方河、桂河,長度20~30公里的有平臺河、寶珠河、連灘河、黑河,長度20公里以下的有宋桂河、逍遙河、深步河(鬱南段)、白石河(鬱南段);集雨面積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有桂河、千官河、連灘河、寶珠河、大方河,其中7條均在100平方公里以下。全縣有水域面積(含河流、塘、水庫)47.82平方公里(摺合71730畝),佔全縣總面積2.44%。

自然資源

鬱南縣礦產資源豐富,名優特產種類繁多。礦產資源儲量大,品位高。鬱南是粵西重要的農林產區。盛產木材、松脂、肉桂、木薯、蠶繭、水果、竹筍、以巴戟為主的南藥、茶葉等,建城無核黃皮、都城蜜棗、龐寨荔枝、河口呂宋芒和板栗、竹筍、南江口絳柚等名優特產更是聞名遐邇。木材蓄積量達394萬立方米,是廣東省用材林基地縣之一。鬱南縣已形成了食品、醫藥、電池、電線、電纜、塑料製品、林產化工、機械、服裝等頗具優勢的工業行業,併成為全國乾電池生產第一大縣和國內液力產品兩大生產基地之一。


天池庵

天池庵位於連灘鎮上橋村,距縣城72公里。天池庵景區佈局以奇山靈庵和農業生態遊為主題,注重野趣、奇趣、清幽。有天池古庵、龍躍天池、銀窿探秘、觀音坐蓮、百鳥投林、龍脊挨天、天池玉泉、望君夕照等景點。

張公廟

鬱南連灘張公廟位於鎮區,距縣城65公里。張公廟是雲浮市保存較完整的明代古建築,祭祀明代萬曆年間廣東總兵張元勳。廟內詩詞、彩繪、圖畫、飛簷龍脊等裝飾,無不凝聚明清時代的民族文化。主要建築有前殿、正殿、四戶秤亭、配殿、迴廊、東西轅門;前後院有戲臺、炮臺、六角亭、花園等附屬建築。現存前殿、正殿、配殿和四角亭,屋廊、月門、廂房、東西轅門等建築,正殿設有六根格木圓柱,柱礎為石質鼓形。柱縱橫成行,形成三進深,二開間。整座建築物牆壁上刻畫各種人物鳥彩畫及詩詞,石柱上刻鑿有多首對聯。整座建築體的馱峰、斗拱、簷板等構件形制是具有濃厚粵西地方特色和風格,對研究民族文化(特別對研究瑤族史)和當地民間習俗有重要科學價值。廟前為旅遊廣場,設億年活化石"沙欏"樹區,億年活化石"筆石"林,藝術碑林,民間藝術"禾樓舞"、"西江婚俗"表演區,與張公廟聯成一體,展現"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的風韻。

廣東大西關-----鬱南

特產

都城蜜棗

廣東大西關-----鬱南

龐寨荔枝

廣東大西關-----鬱南

河口呂宋芒

廣東大西關-----鬱南

西江邊魚

廣東大西關-----鬱南

鬱南沙糖桔

廣東大西關-----鬱南

鬱南無核黃皮

廣東大西關-----鬱南

等等美食 ,還有純石磨腸粉等等,特美味,滑溜溜的,入口即化,只需要加花生油和普通醬油就可以開吃了,想想就流口水了,很久沒吃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