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清史:康熙皇帝传位雍正皇帝诏书全景展现之有图有细节


超近距离观瞻康熙皇帝传位诏书,能解开雍正即位之谜吗?

康熙遗诏也称为《康熙皇帝遗诏》,《康熙遗诏》现存四份,分别藏于中国台湾故宫、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

图说清史:康熙皇帝传位雍正皇帝诏书全景展现之有图有细节

▲已步入老年的康熙皇帝读书图。选择继承人几乎成了他后半生最为难办之事。为君难可见一斑。

康熙的遗诏是以他生前时,于康熙五十六年发表的一份总结他一生得失的口谕为蓝本草拟的,只不过结尾的部分加上了指定雍正继位的“末命”部分。

康熙皇帝逝世后,遗诏颁布天下,告示全国。

图说清史:康熙皇帝传位雍正皇帝诏书全景展现之有图有细节

▲展示橱窗中上面的那件即为康熙传位遗诏。

康熙遗诏用汉、满二种文字书写同一内容。其中写有“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

这位雍亲王皇四子胤禛,就是雍正。

图说清史:康熙皇帝传位雍正皇帝诏书全景展现之有图有细节

▲康熙传位遗诏中的末命部分,传位于雍亲王皇四子胤禛的内容,清晰可见。

雍正皇帝继位之事,民间及野史传闻甚多,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矫诏篡位,认为康熙帝本想传位于皇十四子胤禵,而皇四子胤禛(即雍正)串通隆科多将遗诏上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

从现存的遗诏原件中可以发现,传位诏书并未书写“传位于”三字,而且满文之中,“于”和“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没有矫饰的可能。

图说清史:康熙皇帝传位雍正皇帝诏书全景展现之有图有细节

▲传位遗诏的满文部分。

但海峡两岸的康熙遗诏的满文部分的继位人描述部分缺失,两份满文遗诏缺失的部位也在同一位置,不知是否巧合。这给后人留下了无限想象空间,因此雍正即位之谜仍未得解。

并且此康熙遗诏是雍正登基后重新拟就,并颁布天下的,实由隆科多经手,并非康熙真迹,所以以遗诏为证据并不能百分之百证明雍正是否篡位。

图说清史:康熙皇帝传位雍正皇帝诏书全景展现之有图有细节

▲遗诏的起始部分。

这份遗诏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在一幅长1.5米、宽0.8米的卷轴式黄色宣纸上。遗诏中汉字有1700余字,内容共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康熙在位60年的丰功伟绩。据考证,这部分内容是在康熙五十六年时就已经起草好的。第二部分是遗诏的核心,宣告了皇位的继承人为雍亲王皇四子胤禛。

现抄录全文如下,供参考。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从来帝王之治天下,未尝不以敬天法祖为首务。敬天法祖之实在柔远能迩、休养苍生,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保邦于未危、致治于未乱,夙夜孜孜,寤寐不遑,为久远之国计,庶乎近之。

今朕年届七旬,在位六十一年,实赖天地宗社之默佑,非朕凉德之所至也。历观史册,自黄帝甲子迄今四千三百五十余年共三百一帝,如朕在位之久者甚少。朕临御至二十年时,不敢逆料至三十年,三十年时不敢逆料至四十年,今已六十一年矣。《尚书·洪范》所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以考终命列于第五者,诚以其难得故也。

今朕年已登耆,富有四海,子孙百五十余人,天下安乐,朕之福亦云厚矣,即或有不虞心亦泰然。念自御极以来,虽不敢自谓能移风易俗、家给人足,上拟三代明圣之主,而欲致海宇升平,人民乐业,孜孜汲汲、小心敬慎,夙夜不遑,未尝少懈。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此岂‘劳苦’二字所能概括耶?前代帝王或享年不永,史论概以为酒色所致也,皆书生好为讥评,虽纯全净美之君,亦必抉摘瑕疵。朕今为前代帝王剖白言之,盖由天下事繁,不胜劳惫之所致也。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若帝王仔肩甚重,无可旁诿,岂臣下所可以比拟?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政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之日,如舜虽称无为而治,然身殁于苍梧,禹乘四载,胼手胝足,终于会稽,此皆勤劳政事、巡行周历,不遑宁处,岂可谓之崇尚无为、清静自持乎。《易》遁卦六爻,未尝言及人主之事,可见人主原无宴息之地可以退藏,鞠躬尽瘁,诚谓此也。

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太祖、太宗初无取天下之心,尝兵及京城,诸大臣咸云当取,太宗皇帝曰:明与我朝素非和好,今欲取之甚易,但念系中国之主,不忍取也。后流贼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祯自缢,臣民相率来迎,乃剪灭闯寇入承大统,稽查典礼,安葬崇祯。

昔汉高祖系泗水亭长,明太祖一皇觉寺僧,项羽起兵攻秦而天下卒归于汉;元末陈友谅等蜂起,而天下卒归于明。我朝承袭先烈,应天顺人,抚有区宇,以此见乱臣贼子无非为真主驱除也。凡帝王自有天命,应享寿考者不能使之不享寿考,应享太平者不能使之不享太平,朕自幼读书于古今,道理粗能通晓,又年力盛时,能弯十五力弓,发十三握箭,用兵临戎之事,皆所优为。然平生未尝妄杀一人,平定三藩,扫清汉北,皆出一心运筹。户部帑金,非用师、赈饥未敢妄费,谓皆小民膏脂故也,所有巡狩行宫不施采缋,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及百分之一。

昔梁武帝亦创业英雄,后至耄年,为侯景所逼,遂有台城之祸;隋文帝亦开创之主,不能预知其子炀帝之恶,卒致不克令终,皆由辨之不早也。朕之子孙百有余人,朕年已七十,诸王大臣官员军民与蒙古人等无不爱惜。朕年迈之人,今虽以寿终,朕亦愉悦至。

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之子孙,现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

图说清史:康熙皇帝传位雍正皇帝诏书全景展现之有图有细节

▲礼亲王代善画像,他是康熙遗诏中特别提出要学习的人员。

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舆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 卯

图说清史:康熙皇帝传位雍正皇帝诏书全景展现之有图有细节

▲遗诏局部。

虽然从雍正初年所留存下来的康熙皇帝传位遗诏不能完全确定传位的史实。但从当时西方传教士留下来的一些原始信件中可以对此事有所验证。这些原始信件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康熙皇帝传位雍正为真。

在罗马耶稣会档案馆中,保存有涉及康熙帝传位一事的手稿,这些资料的共同点是,均认为康熙传位给皇四子雍亲王。

图说清史:康熙皇帝传位雍正皇帝诏书全景展现之有图有细节

▲康熙书法。

葡萄牙耶稣会士高尚德,向耶稣总会长致函说:“(康熙帝)临终前三四个小时,他召来了皇四子,任命他为其权力继承人,撇开了两个被囚禁多年的年纪较大的儿子。同时,排除了在宫内可自由行走的皇三子”。

任职钦天监的德国传教士戴进贤,也向欧洲发过两封信件,第一封信致耶稣会总会长,信中说:“老皇帝(康熙)狩猎回来,在园 子里染上了重病,不久驾崩。在宾天前几个小时,他在遗嘱中将其四子任命为帝国的继承人,告诫他要远离已被囚禁多年的皇长子和皇二子,要起用皇八子和皇十三子为尚书并封他们为亲王。”。第二封信也是致耶稣会总会长,是这样说的:“老皇帝晏驾的当天,当着所有皇子的面,指定其四子为帝国继承人,皇帝的第四个儿子已经40多岁了,与老皇帝相比,他对传教士颇为冷淡。”

图说清史:康熙皇帝传位雍正皇帝诏书全景展现之有图有细节

▲康熙书法。

所以,关于雍正阴谋夺嫡的传说,应是失败政敌的诬陷,是不可信的。而关于雍正合法继承皇位的文书和相关文献,应是目前已知可真实客观反映当时实际情况的证据。这些证据也与当时的康熙皇帝的实际作为相一致,并不矛盾。如由雍亲王代为祭天,胤禛已封为亲王,第八子胤禩已被康熙完全排出继承人资格之外,第十四子被远派边疆,且只被封为固山贝子,等等。

图说清史:康熙皇帝传位雍正皇帝诏书全景展现之有图有细节

▲雍正皇帝朝服像。

图说清史:康熙皇帝传位雍正皇帝诏书全景展现之有图有细节

▲雍正皇帝在其干臣、全力推行改革、实心任事的田文镜奏折上的批语。

这些都说明康熙已经逐步在为雍正继位做铺垫,只是鉴于皇子们争储斗争的残酷现实,为保护储君而只能不动声色,巧妙安排。

事实证明,康熙不愧为一代明君,所选的雍亲王真的没有辜负期望,为天下苍生所思所计,为大清江山延续所做所为,奇功不可否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