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时多次反侵略战争都以失败告终?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许多反侵略战争,但是这些反侵略战争大多数都失败了。接下来让我们从中国内部分析其失败原因。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一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则是更根本的原因。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

为什么清朝时多次反侵略战争都以失败告终?


(1) 社会制度的腐败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首先是由于封建统治集团十分反动,他们仇视、压制民众,必然在反侵略战争中显得软弱无力。魏源曾遗憾地指出清政府没有按照林则徐"民心可用"思想把群众力量利用起来。他不知道在封建统治阶级中,尽管会出现个别的杰出人物和正确主张,但从整体说来,由于他们和人民处于尖锐对立的地位,根本不可能在民族自卫战争中把民众力量组织起来。为了维护封建政权,他们必然推行一条"患不在外而在内" 、 "防民甚于防寇"的反动政治路线。他们的军队也必然是"徒有剿夷之名,反有害民之实",对百姓"掠夺"、"奸淫",甚至"私自杀戮,削其骨,食其肉,剖其心"。这样的政府怎么能以人民为后盾去击败侵略者呢?

其次,掌握政治和军事指挥权的封建统治集团又多是昏庸无能之辈,像林则徐这样了解外国情况的优秀人物,不仅很少,而且在统治集团中受到排挤和打击。

大量的是些不学无术、愚昧无知的封建官僚。他们只知中国几个主要省份,对于一些偏远的地方就"若疑若昧","若有若无",对于外国则更是"道听途说,不根无稽",一些"通市二百年之国,竟莫知其方向",甚至连"英夷国都与俄罗斯国都相去远近"都不知道。在鸦片战争中,领兵和英军打仗的,大多是这些人。

为什么清朝时多次反侵略战争都以失败告终?


(2) 经济技术落后

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

19 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封建保守落后的中国已经被远远抛在后面。以中英鸦片战争为例。当时,清朝常备军包括绿营与八旗兵有 80 万人,而当时英国全国军队不过 20 万,侵华远征军最多时仅 2 万人。但是,双方的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却相差悬殊。

再就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来看。清军军官不通兵法,不熟悉近代军事指挥。而且清军八旗绿营分散于各地驻防,缺乏机动性野战部队。发生战争时,才临时由皇帝下旨调兵遣将,任命统帅,再从各省抽调军队到前线作战。由于临时凑集,协同作战能力低。而且从各省调兵,长途跋涉,往往延误战机。后勤供应方面,由于国库空虚,地方财政亏空,军饷不足。而且,由于军事运输手段落后,军粮、物资运送仅靠人肩挑背负和骡马驮载,速度缓慢,效率低下。相对而言,英军训练有素,指挥统一。以海军舰队为主,机动性强。海军、步兵、炮兵、工兵各兵种协同作战,战斗力强。后勤供应可从其殖民地印度、新加坡等地调拨,或者在中国就地抢掠、勒索、购买。

为什么清朝时多次反侵略战争都以失败告终?


由此可见,在鸦片战争中,虽然中国军队在总兵力上占优势,但在局部战役、战场上并不占优势。加上军队素质、武器装备、军队调动、后勤供应等诸方面的劣势,中国军队的综合实力、战斗能力远远低于英军。这是中国军队在战场上节节失败的重要原因。鸦片战争的情况是这样,其他反侵略战争也有类似的情况。

综上所述,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努力发展经济技术使我们的国家富强起来才能避免历史的重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