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眼看中國6:從西方新聞畫報中,看民國時代的中國女人

西方眼看中國6:從西方新聞畫報中,看民國時代的中國女人

文 | 有料的文史

《西方眼看中國》系列文章,一直是料爺特別青睞和看重的。

因為我相信,他人的眼睛,會帶我們發現自己原來不曾關照過的地方。西方人看待中國,在整個文明框架的視野下有著較為清晰的理性。

這種“換個視角看中國”的陌生感與新思考,正是魅力所在。

那麼這一期,料爺為大家提供的是西方新聞人的視角,從老照片和插畫中,帶你看中國民國史的另一面:20世紀20-40年代,不同階層的民國女性過著怎樣的生活,又呈現出何等風貌。

公眾視野中的獨立女人

西方眼看中國6:從西方新聞畫報中,看民國時代的中國女人

《倫敦新聞畫報》上刊登的鄭毓秀

在1927年4月2日出版的《倫敦新聞畫報》中,刊登了一張女性的全身照。照片上的女性打扮的很洋氣,臉上有一種肅靜而端莊的優雅。一手插口袋一手背後,靦腆中還有點隨性。她叫鄭毓秀,你可能想不到,她是位大法官。

鄭毓秀身份傳奇,她是第一位在西方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的中國女性,也是中國第一個被任命的女性大法官。

古老中國傳統女性環境中脫穎而出的知識分子形象,鄭毓秀以這樣的身份,出現在西方公眾視野中。

末代皇帝身邊的女人

西方眼看中國6:從西方新聞畫報中,看民國時代的中國女人

在天津花園的溥儀婉容與勳爵夫婦、莊士敦先生

說完中國獨立知識女性,我們來看一個最具傳統性的女人。1931年11月的《倫敦新聞畫報》封面,刊載了這張照片,它的描述是:中國末代皇帝“亨利溥儀先生”在天津棲身之處的行蹤。

但其實這個時候的他已經是“前皇帝”了,因為1912年他便退位。這裡是天津的使館區租界花園。相比溥儀洋氣的身份名字以及身邊三個洋人現代的服飾,右側的前皇后婉容裝扮中就顯出了那濃濃的傳統味道。

相比於1931年和溥儀轟轟烈烈離婚的文繡,婉容的婚姻和整個人,都和她那身傳統的清服一樣,被牢牢鎖在了中國歷史與制度中。

海外中國電影中的女人

西方眼看中國6:從西方新聞畫報中,看民國時代的中國女人

在《柳碟緣》中扮演女主角金枝的女演員李曼麗

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出口海外的電影叫《柳碟緣》,講述的是女孩金枝悲慘的愛情故事。這部電影的所有角色包括女主李曼麗均為中國人扮演,卻是由英國電影公司拍攝的。2月21日,英國王后特意出席了該片的日場首映儀式。這次電影放映的所有收入都將捐獻給一家英國兒童醫院。

1927年2月26日的《倫敦新聞畫報》上,刊登了這部電影即將在英國上映的消息,靠著這張劇照中令西方人感到陌生和好奇的中國女演員形象,以及故事中整個東方女性“封建婚姻”內核的衝擊,迅速掀起了群眾甚至王室的熱議。

它的特別之處,在於呈現出明顯的跨國和混合的文化屬性。也許我們再看待這部電影時,可以充分意識到由它折射出來的那個時代中國電影生態的複雜性

傳統大戶人家的女人

西方眼看中國6:從西方新聞畫報中,看民國時代的中國女人

民國富裕家庭女性畫像

讓我們回到中國最傳統的女性生活方式——家庭生活中來。1930年刊登在西方新聞上的兩張女性繪畫,也許是西方人眼中中國富裕家庭婦女的群像

在《中國婦女的日常生活》這篇文章中,德國女畫家豪爾這樣寫道:“她根本不用管自己的孩子們,因為每個孩子都有一位男僕或女僕照料,所以當母親帶著孩子們去散步時,那將是一個很大的排場……每當有客人來拜訪男主人的時候,女眷們就在她們自己的內院進餐,因為她們是不可以被男性客人看到的……古老滿族家庭的潤格格信奉傳統的生活方式,身上穿的是20或40年前的衣服式樣,而非現代中國的時新服裝。”

西方眼看中國6:從西方新聞畫報中,看民國時代的中國女人

民國富裕家庭中的兩位女性在吃飯,她們是一妻一妾。

在西方媒體人眼中,30年代民國的中國女性是這樣的“側寫”——她們在家庭中獲得了一定的勞動豁免權,但身份地位依然附屬於男性,同時禮儀與審美上因循守舊。即使他們並不明白,這也許是我們中國這個人口眾多國家,用來維護社會穩定的一個有效方式。

陋習延續的年輕女人

西方眼看中國6:從西方新聞畫報中,看民國時代的中國女人

根據記載,中國歷史上最早興起纏足始自南唐。當時後主偏愛小腳嬪妃,從此纏足之風開始盛行。從17世紀30年代清朝起,就有過大大小小的禁足禁令,一直到1912孫中山在全國才正式廢除裹小腳。

不過,在1946年12月的《倫敦新聞畫報》上,依然刊登了這樣一幕:一個年輕的中國少女在路上兜售手工刺繡的枕頭,有時還靠跳舞來吸引顧客。值得注意的是,她依然是個小腳姑娘。不止它,身邊這些

小女孩,都延續著裹腳陋習

西方媒體描述為這是一個“不變的東方”,一個龐大的、不慌不忙的,深深紮根於農業的社會。裹腳是一種落後的文明象徵,即使那個時代的中國已經爆發了改良和改革運動,但反映在女性身上的這種現象,依然證明了精神文明發展的滯後性

新舊時尚的女人

西方眼看中國6:從西方新聞畫報中,看民國時代的中國女人

身穿傳統中式服裝的北京社會各界婦女代表


西方眼看中國6:從西方新聞畫報中,看民國時代的中國女人

身穿現代西式服裝的北京社會各界婦女代表

還記得電視劇《潛伏》裡的一個情節嗎?當時為了促成兩方合作,新聞發佈會上讓婦女代表們都穿上新式的服裝,顯示出一種女性的新面貌。

在1928年的《倫敦新聞畫報》上,就刊登了這樣兩張頗有對比意味的照片:她們都是當時北京時尚圈著名的社交名媛,卻出現了兩種時尚風向,一個是依然固守舊時傳統中國服飾,一個是以採納新式的現代服裝。而西方媒體給出的評論是,中國上流社會女性對西式服飾的喜愛,也證明了遠東現代化運動的力量。

服飾,是形象觀念的一種外化。服飾的兩極化,正是劇烈變動中的民國的樣子

料爺說

20世紀20-40年代,是中國風起雲湧的時代。而每個時代,女人的樣子都值得玩味。

在我們的歷史描述中,整個社會呈現貧富對立、緊張與衝突、政治動盪變化…但當我們從西方媒體的視角看待這個時代的女人時,彷彿擴大了廣角,定格的歷史記憶也因為流動而柔和了起來。

這些關於女人的圖像,讓我們的視角從宏大的歷史延伸到個人化的空間

,客觀性的新聞屬性,讓它顯得格外珍貴。

女人們的身上,沒有那麼多劇烈而直接的衝突,但“平靜而生動的活著”,也是民國時代的風景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