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秦始皇再多活20年,大秦能否國運傳承3-4百年?

張向輝52


秦始皇能夠統一中國,靠的是商鞅變法。然而秦統一六國之後,他並沒有認識到休養生息重要性,仍然窮兵黷武、徭役賦役沉重、嚴刑峻法,這也是秦滅亡的主要原因。

秦始皇滅六國之後,統一了華夏,這其中商鞅變法中的“耕戰”制度起了很大重用。以功論績,獎勵農耕,結果秦國末年戰亂四起!但秦國完成統一的基礎就是重視戰功,所以秦始皇在統一天下之後,很難改變這種政策!

如果歷史再給秦始皇20年,秦朝是不是不會滅亡那麼快呢?

其實秦始皇暴君的形象那是後人加上去的,秦始皇統一華夏,應是萬世之功,但因其殺戮過多,對六國的餘孽聚造成了極大的怨氣,所以天下苦秦久矣也不無道理。但雙方之間的矛盾是可以化解的,而且秦始皇是個雄才大略的人,他北築長城,南平百越,修弛道,建水渠。

如果秦始皇再多活20年,和秦始皇有深仇大恨的六國餘孽恐怕估計會滅亡的差不多了,而老百姓的日子過得應該比較安穩,秦末農民起義的可能性不大,而且秦始皇只要活著,天下就無人敢造反,因為天下危如累卵,若不以暴制暴,難道要以仁治暴?秦始皇還是很仁慈的。

秦始皇的死亡是有其必然性的因素,秦孝公時期曾下令秦皇室任何人絕對不信方士和江湖術士,然而秦始皇竟置先祖遺訓於不顧,對江湖術士徐福對人是非常的信任,並派徐福前往東海求不老藥,秦始皇登基前期,其所謂的暗疾也只是因為操勞過度而造成的,只要其注重修養還是能夠修復的,然而秦始皇對太醫卻不信任,非要徐福去給其求所謂的仙丹。

總的來說,秦二世的滅亡是歷史的必然結局,在秦始皇統一華夏之前就已經註定,這種局面根本無法扭轉。秦始皇作為一個能力強大的統治者,秦始皇能做到的就是,改變歷史發展的速度,延緩他建立的新王朝的滅亡時間。


公元前


秦國統一後,十三年就亡國,其實就是秦始皇死後不夠三年 的事。難道兩年發展,那些反秦的力量就足以推翻秦國嗎。

顯然是不可能的,任何事物的質變,都需要一個量變的過程。秦國的滅亡也是一樣,自從秦國統一天下後,卻是做了很多有利於中原文明統一的事情,例如度量衡的統一,車同軌字同文等等。但是同樣也有各種繁重的徭役,加重了農民階層的負擔,修建長城,修驪山墓,修建靈渠遠征嶺南。對六國貴族實行的政策失策也導致舊貴族階層的強烈反彈的機會,雖然當時六國的王親被統一遷徙到咸陽居住,但是各國領兵大將卻能留在故土,項燕便是藉此機會長期從事反秦的活動,這可不是在秦始皇死後才做的。

所以即使是秦始皇再多活20年,也不過是在國家分裂的的狀況下與一些農民起義的政權,和舊貴族政權相互爭持,同時也可以用自己的權威,讓趙高李斯等人不敢造反,讓政權內部相對穩定而已。想要秦國國運傳承更長時間,除非萬民休養生息,用文景之治的方法讓國家在掃平六國之後的動盪中恢復生機,但這對於用法家立國的秦朝來說,簡直痴人說夢。


鐵烏龍


首先我想先把結論說出來,那就是秦始皇不管多活20年還是更長,秦國的國祚也不會延續幾百年,頂多秦國多撐個幾十年,依舊改變不了二世而亡的命運,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接下來詳細分析。

秦始皇建立統一王朝後,崇尚法家,施行暴政

秦朝的施政和後來的西漢政權不同,西漢初年的幾朝皇帝莫不採用“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其實這是極其正確的治國方式,因為西漢初年,剛剛經過農民起義和楚漢戰爭後,國內民生凋敝,百姓人口急劇下降,經濟長時間得不到恢復,那時的經濟窘境糟糕到,漢高祖劉邦出宮巡查,竟然找不齊一色的馬匹,無奈只有拉牛車出宮,可想那時的國力多麼弱小了,也正因為如此,劉邦採納了“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的治國策略,經過幾代皇帝的勵精圖治,漢朝的國力得以恢復,劉家天下的局面得以鞏固。

反觀秦朝,從建立封建大一統政權開始,秦始皇就重用法家學者,著名的人物有李斯,韓非子,李斯後來得到皇帝的重用,官至臣相,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施政方面,秦始皇自從統一六國後,為防止六國後裔造反,採用了法學家韓非的中央集權理論,廢除了西周以來的分封制,實行郡縣制,郡縣制的好處就是地方不再各自為政,而是將地方的行政、司法、軍事統一收回到中央,朝廷實行三公九卿制,至此皇帝一個人說了算。其次,秦始皇的暴政還體現在嚴刑厲法上,委派臣相李斯編撰《秦律》,這套《秦律》將法家的酷刑論發揮到了極致,比如裡面提到的“連坐”,也就是一人犯罪,親戚鄰里都要坐牢,坐牢還不算,還要遭受皮肉酷刑。

那時的六國剛被統一,人們都希望安穩的過日子,然而秦始皇的殘酷暴政激起了社會各階層的不滿,秦始皇在位時還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湧動。

秦二世繼承了始皇的暴政治國,趙高的亂政,加劇了秦朝的滅亡

秦始皇死後,臣相李斯聯合宦官趙高篡改皇帝遺詔,改立其次子胡亥為帝,這個胡亥本就是個浪蕩公子,扶不上牆的亂泥,吃喝玩樂,樣樣精通,朝政一直由李斯和趙高把持,李斯未倒臺前,基本沿用秦始皇在位的一套治國理念,繼續以嚴峻刑罰,下猛藥治國。李斯倒臺後,趙高把持了朝政,一方面指鹿為馬,禍亂朝綱,另一方面濫用刑法,搜刮百姓,濫用民力修建長城、秦皇陵寢,這些倒行逆失終於激起了民變,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沉重打擊了秦朝統治者,最終短短十幾年的國祚命運。

結尾

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王朝後,曾幻想打造萬世基業,始皇曾曰“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 世,傳之無窮”,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秦朝經歷短短二世即亡,所以就算秦始皇多活個20年也無濟於事,只要秦朝統治者的治國理念不改變,國祚短的結局根本無法改變。


一切都付笑談中


大家好這裡是 我來給大家說道說道。無須質疑的是:秦始皇累六世之工,歷十年攻伐,終於統一六國,堪稱千古一帝。後,自封始皇帝,以期後世子孫皇權萬世,可嘆僅至三世而亡,享國15年。有人會說,始皇帝統一後才在位11年,要是再多活20年,秦朝能傳承3~4百年。這並不盡然。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人心盡失

常言道,“打江山易,守江山難”。秦人先祖最早也僅僅是給周天子養馬的小官,因養馬有功,受封於西北邊陲。秦地,不像中原那麼富饒,周邊又有義渠等部落侵擾。直到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秦才富強於諸侯各國。嬴政又做了26年秦王,做足準備後,從伐韓開始又用十年才統一六國。然而,政治上使用嚴刑酷法,尚武抑文,在征戰天下時很管用,但是到了統一的和平年代卻依然律法嚴酷,用強制手短使車同軌,書同文,焚書坑儒達到短時間內的統一。“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始皇帝,操之過急了,突然完全否定、更改六國百姓上百年的文化習俗,致使百姓怨恨復國之心驟增。晚年,始皇帝又醉心於長生不老,勞民於巡遊天下,無心百姓疾苦。

“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

始皇在尚能威震八方,然而二世繼位後,不思進取,信任小人,殘害忠良,橫徵暴斂,更加喪失民心。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六國士族紛紛舉兵復國。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接班人的培養、選擇,是歷代帝王最為頭疼的事,像短暫的隋朝,隋文帝楊堅文韜武略,結束了三百多年的南北朝戰亂,大一統後又能施以仁政,然而卻選錯了接班人,隋煬帝楊廣迅速敗光江山。可悲可嘆啊~

所以說,即使始皇帝再多活20年,秦王朝也很難國運3—4百年。

歡迎各位評論 斧正,感激不盡🙏~~

喜歡記得 關注 哦


雜談會客室


有可能,

如果他能多活20年,經歷慘痛,有著深仇大恨的六國餘孽恐怕差不多都去見閻王了,老百姓過著比較安穩的日子,造反的可能性就不大了,況且,有秦始皇在,天下無人敢造反。

在這20年裡可能會對秦制進行略微的進行改革,輕徭役、賦稅,如果秦始皇死後是扶蘇即位秦國還是可能傳承幾百年的。


山下的梨樹開了


不大可能。

先不急,聽我分析一波,首先,秦朝的本質決定著它的命運很難長久。

首先是商鞅變法後的制度,普通秦人想要上位,需要依靠軍功,這一點使戰國時期的秦國有了統一天下的資本,但也是這一點侷限到了統一後的秦朝。

始皇帝的雄才偉略不可否認,但你也要承認一個詞語,它叫做——歷史侷限性。

很多問題從今天的我們看來沒有什麼,但當時可就不一樣了。

始皇帝在怎麼高瞻遠矚,雄才大略也比不上21世紀一個稍微學了一點歷史的人有眼光。

歷史告訴明明白白的我們,這些事情利弊,通過無數先人的總結,才有了今天,可始皇帝沒有。

再加上始皇帝即位之後,一系列改革以及南北征戰,意圖開疆拓土來說,軍功授爵的弊病就還存留。

整個大秦帝國像是一個戰爭機器,根本不敢停下來運作。

它像是一個軍政府,軍隊的權力高於一切。

所以管理軍隊的右丞相馮去疾地位高於管理政務的左丞相李斯。

在者,當時的大秦帝國雖然實現了統一,但其中六國貴族,以及野心家們太多,始皇帝對他們的態度又太過於柔和。

漢朝之所以沒有秦朝的動亂,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這些野心家們,基本在楚漢戰爭中被殺了個乾淨。

至於剩下的野心家,有太祖高皇帝劉邦做的那些個事兒,也能震懾住他們。

總得來說,始皇帝在臉皮上比不了高皇帝,所以就算始皇帝多活二十年,只要內部政治制度不適應當下,就算再多活三十年也沒有用。





梁慈明


這個問題小編來回答一下吧。小編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如果秦始皇再活20年,秦朝的國運會改變嗎?

我認為不會而且會更糟。雖然小編無法否認秦始皇統一六國的豐功偉績。但是我們如果客觀的看待歷史,會發現秦始皇有很多的問題。 這些問題是治理國家時無法迴避的。有一個就是他國家政治體制問題。

六國的人心不統一。尤其是秦朝的法家思想。間接的激起了人民的的憤怒。尤其是秦始皇及其好大喜功。喜歡修建各式各樣的大型土木,我認為秦朝毀滅的根源就在這裡。人們叫苦不堪。

秦始皇卻只知道奴役他的人民。這也是法家思想嚴重的弊端。人們都說以法家思想進攻其他國家。還可以,但以法家思想治理國家,那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為法家思想過於嚴苛。手段過於陰險。容易激起不滿者的反抗。而當時又剛剛統一六國。

秦始皇如果還在的話,他會繼續修建阿房宮。到處大興土木,人民反抗都會更厲害。說不定早就爆發了。到時候局面就更不可收拾了。這個不是秦始皇能做到的。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啦,希望大家多多點贊關注評論轉發,謝謝大家。


最強大的我們


秦始皇再活二十年會怎樣?

首先在於秦始皇個人的能力與政治威望。自商鞅變法之後,秦滅六國,尤其是長平一戰,六國已經沒有跟秦抗衡的實力了。秦建立後,統一貨幣文字,北伐匈奴,南征百越,建長城,修弛道…….秦始皇的個人能力和政治威望是不容置疑的。

在這個基礎上,假如秦始皇多活二十年,並且身強體健,那麼,秦統治核心至少不會那麼快就權力失衡,整個國家機器也會多運轉一些時日。

一來,扶蘇跟著蒙恬能得到更多歷練,在軍中的威望提升,形成自己的權力集團。如此一來,秦王朝的繼承人問題不會那麼嚴峻。

二來,胡亥和趙高沒那麼大的機會上位。如果說秦始皇一系列的措施得罪了天下百姓和關東六國遺民,那麼胡亥趙高後來的一系列行為就是得罪了秦核心權力層,從後來鎮壓各地起義的情況來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吏對秦王朝忠誠度極為有限。始皇帝活著的話,秦內部官僚集團對王朝的忠誠度恐怕會遠遠高於胡亥統治時期。

三來,秦王朝自上而下的官僚集團會較為穩定。不同於胡亥無能懶惰,秦始皇是個權力慾極強,而且十分勤奮的人,《史記》說他大小事都要親自管,一天能批閱100斤竹簡(也有說60多斤),這樣的工作效率,雖然不能長久,卻能短期內保證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

假如秦始皇多活二十年,不止身強體壯,還能像實行懷柔政策,休養生息,那麼,秦統治的下層基礎會更加牢固。

一個政權最初的三十年是最危險的,對秦而言,尤其如此。秦滅了六國之後,治下多為從前敵國的百姓,這些民眾本來就是對新政權懷著仇恨的。如果能休養生息,給百姓生存的空間,那至少保證社會的穩定。而對亡國的舊貴族實行懷柔之策,那麼隨著曾經的一代人死去,新的一代在秦的新政權下長大,經濟社會逐漸發展,對新政權的認同也會逐漸加強。

最後一點,假如秦始皇多活二十年,不止身強體壯,還能像實行懷柔政策,休養生息,那麼他的同齡人,沛縣老流氓劉邦,估計沒必要造反;楚地公子項羽恐怕也不會對秦有那麼深的怨念;陳勝吳廣更不用擔心戍邊遲到被殺。

歷史沒有如果

然而,歷史沒有如果,活到公元前210年的秦始皇,已經50歲了,生了病,還疑神疑鬼,一心想著求長生,聽說“東南有天子氣”,就帶著胡亥李斯等人,開始巡遊。和以前一樣,沒想過讓百姓喘口氣活下去,這次巡遊浪費了不少人力物力。

陳勝只是個導火索在當時的大秦,這樣的導火索到處都是,沒有大澤鄉之變,也會有其他地方的振臂一呼;沒有劉邦項羽,還會有其他人;趙高胡亥不出手,最高權利層的鬥爭也不會停止…….

不過,歷史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始皇帝如果多活二十年,估計秦還是會被滅。





北岸實筆


只要治國之道不改,又沒有能人提出先進的治國理念並實行之。那秦始皇再活多200年也無辦法。



山河的歲月


歷史是沒有假設的,我們所謂主觀的增加一些假設只是對以前歷史所發生的事情有一些遺憾感。一般來說出現“悲劇”,像秦始皇如果多活20-30年……或者明朝不實行閉關鎖國我們會跟不上世界的發展潮流?這樣的“悲觀”事情這種假設出現的頻率才會高。也就是這種假設才會給文人更多的遐想空間!像歷史名篇《過秦論》、《六國論》,以及這幾年火了的《萬曆十五年》都是因為人們對這段歷史的遺憾感才使這些書籍文章火了的。

秦始皇也是一代明君,功過三皇五帝,所以才被成為“始皇帝”。他的所作所為以及戰略構想對中國歷史的政治、文化、軍事等方都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的大興土木使整個帝國的疲憊,他肯定是知道的。他對他自己帝國的實施情況的把握應該比當時的任何一個人都瞭解。

秦始皇時期最大的花費在這三個方面:

第一:當時在北方,如果他用兵擊退了匈奴的進攻,並構築完長城,北邊的花費就會很低。

第二:對於自己的陵墓應該最多再用十年的時間就能徹底建造完成,當時在秦二世四年的時候就幾乎完工了,這一筆巨大的開銷就能省下來。

第三:南方動用了秦國最精銳的兵力去開闊南邊。

最後這三個最大的開銷,隨著時間的進展一個個的花銷都會降低,帝國的疲憊會慢慢的放鬆,再加上秦始皇治國的才能,自己取得的功績的威望,秦國存在的時間肯定會更長的。對於會延長多少時間,這個不好斷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