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大會:正想放棄,結果又給了個希望,這弄的是哪一齣?


中國詩詞大會:正想放棄,結果又給了個希望,這弄的是哪一齣?

如果說中國詩詞大會是年初大餐的話,那每一期就算一道菜。

先說說悅華追大餐的心路歷程

盼望著,盼望著,總算盼來了第五季開宴,一瞅,新鮮!“廚師”啊,“菜品”啊,一切都是新的!於是就像飢餓的人撲到食物上,大嚼特嚼,吃完一咂摸,沒咂摸出滋味來

接著開始了第二道、第三道的細嚼慢嚥,這一品,覺得口味不對,就回想原來吃過的滋味,這時旁邊的同好們開始嘀咕——

“換廚師了?導演選的‘食材’有些不新鮮啊,主持人調的味不行啊,剪輯的刀功不好啊……”

這時候,悅華還能耐著性子對朋友們說:“等等,可能是創新菜。”“需要我們適應。”“給廚師們一些時間……”

中國詩詞大會:正想放棄,結果又給了個希望,這弄的是哪一齣?

第六場選手合影

再上第四道、第五道,悅華和同好們怒了——

“主廚是怎麼搞的?從全國各地挑選的珍貴食材就這麼一鍋亂燉了?這不暴殄天物嗎?”

“要是覺得‘亂燉’能‘五味調和’的話,那也罷了,但品起來又有文化味又有商業味又有教育味又有娛樂味又有煽情味的,簡直‘五味雜陳’,‘五味令人口爽’啊!!”

“還有,想吃的菜,剛一伸筷子——撤了;不想吃的偏偏放在你臉前頭,膩歪你!”

“不行,要罷‘吃’!!”

但是嘴上說,心裡卻還想——就像鬧矛盾的小學生,一邊說“不理你了”,一邊還偷瞄小夥伴……

終於上了第六道,嘟著嘴上了桌,懶怏怏地伸筷子。一吃,有點熟悉的味了啊!莫不是廚師開了意見箱,看了反饋單?可,不是說這是錄播嗎?錄播不就是把所有菜全都做出來,“微波爐”裡一熱就上桌嗎?怎麼……

言歸正傳,正襟危坐,談談自己對《中國詩詞大會》第六場的主觀感受。

總體說來,第六期節目,詩詞味濃了,進程清晰了,主題明確了。

下面說說感觸深的幾個地方。

中國詩詞大會:正想放棄,結果又給了個希望,這弄的是哪一齣?

第一個,選手的比賽剪輯比原來合理了。

這一期追逐賽四個選手呈現在觀眾面前的展示時間算比較平均,不像上幾期會有人被剪得面目全非。

而且也給點評嘉賓比較充分的時間作點評。

像蒙曼談銅車馬和王立群談“執子之手”的段落都非常精彩。

比如研究歷史的蒙曼說起銅車馬來如數家珍。她談到銅車馬出土時的細節:

這個古代工匠按真人比例的二分之一打造的銅車馬出土時並非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而是“碎成了1685片,其中斷口2244個破洞300多個,裂縫50多

處”,修復它考古工作者用了整整8年時間。

這樣一講,正扣本期的小主題“工匠精神”,也能緊緊地抓住觀眾。

所以,剪輯的改變體現了對選手和觀眾的尊重。而尊重觀眾了,觀眾才會回報以良好的收視率。

中國詩詞大會:正想放棄,結果又給了個希望,這弄的是哪一齣?

第二個,這次選手的“詩詞故事”講述得相當好!不跑題,不硬貼,不煽情。

第六期選手介紹的“高光時刻”給了追逐賽的第四位選手李巍。李巍是一位監獄警察。

當主持人問他的工作和詩詞有什麼關係時,他說,他曾經負責未成年服刑人員的教育管理工作,為他們開設國學講堂,主講中國詩詞。

他為這些孩子講授過李白的《俠客行》,詩中諸如“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那些充滿快意恩仇的少年感的詩句,很受孩子們的喜愛。

於是他就用詩歌所講述的信陵君的故事來進行教育,告訴他們,“真正的英雄是‘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真正的英雄不是好勇鬥恨,以武犯禁,而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李巍講的這個“我與詩詞”的故事就十分精彩!

前幾期有選手講述“我的支教故事”,但給人的印象是和詩詞關係不大,即使說詩詞,也像硬貼上去一樣,讓人覺得是支教故事,而非“詩詞故事”。

還有選手講喜歡詩詞大會這個節目,同時為圓孩子的一個夢,但那是“我和詩詞大會的故事”,而非“我和詩詞的故事”。

因為沒有結合好,所以就和節目不合拍,就讓人有種脫離語境的不真實感。

這一點,悅華想還是應該統一選手導演的思想,讓他們和選手溝通時,挖出真正的“中國詩詞故事”來,而非泛泛的“中國故事”。

中國詩詞大會:正想放棄,結果又給了個希望,這弄的是哪一齣?

女兒和爸爸

第三個,選手間的互動是本期的一個亮點。

這次出現在攻擂選拔賽上的兩位都來自家庭團。

一位是郭曉澄,一位是於水——一位是女兒,一位是父親——當然這是兩個家庭。

有趣的互動來了

先看父女互動。郭曉澄的父親介紹自己的愛好時說,平生兩大愛好,一是讀書,二是陪女兒讀書。郭曉澄向百人團裡的父親嫣然一笑。

比賽開始後,不管女兒答對答錯,這個憨厚的父親一律熱烈鼓掌,且左顧右盼,爭取同盟!

中國詩詞大會:正想放棄,結果又給了個希望,這弄的是哪一齣?

左是兒子於淼,右是爸爸於水

再看父子互動。父親叫於水,兒子比他還“如魚得水”——叫“於淼”!

於水被PK掉了,主持人問於淼:“你覺得爸爸表現的怎麼樣呢?”

於淼回答說:“表現得非常好,出乎我的意料。”這位大一的學生表達得非常穩重,似乎評價的是他的兒子,而非爸爸!

接下來更有趣——“因為他有時候會因為緊張,導致話都說不出來,所以他今天可以達到這個程度,我為他鼓掌。”

——聽聽誰是誰爸爸!

於水對著於淼雙手伸出大拇指,於淼為於水還了一根大拇指!

相信這不是導演導出來的,導演能導出父子互動,但導不出父子情深!

非常巧合的是,下一場兒子於淼要上場,真期待第七期,想看看這對“父子兵”能演繹出怎樣的故事來!

課堂上講“預設”與“生成”,這兩個家庭的內部互動,應該是沒有預設臺本的小花絮。

希望攝影機能多捕捉到一些這樣的小場面,溫馨而不濫情!

中國詩詞大會:正想放棄,結果又給了個希望,這弄的是哪一齣?

主持人龍洋

第四個,主持人龍洋在本場的表現不錯

首先說明,悅華是持平之論,客觀評價,而且作為普通觀眾,悅華也覺得前幾場龍洋調控的能力稍差一些,但第六期,總體感覺不錯,並且有些地方可圈可點。這裡就不展開說了。

只講一點,龍洋在本場回應了“執子之手”的成語爭議。

第一期時龍洋在點評一對老夫妻時用了一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成語。之後有人質疑,說,這個成語用於戰友之情。

在本場,她借一個《詩經》的題目,和王立群、蒙曼展開了一段對話:

王立群:“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一句話,其實我們今天的理解往往都是祝福新人的,並不是這首詩的原意。

龍洋:那兩位老師怎麼看待這些原本的詩詞為今用之後它意義的改變呢?

王立群:接受它,承認它,因為這是詞語的一種演變。

蒙曼:文藝作品一旦出現,它就有了自身的生命了,我們得尊重它自身的生命,而且尊重後人對它生命的價值的一種選擇。

龍洋:謝謝蒙老師,謝謝王老師。

其實對“執子之手”這一成語,詞典早有明確解釋——“現一般用在對婚姻的承諾”,但處在爭議中的龍洋真的可能有點緊張。

悅華昨天剛剛寫了一篇言語有點激烈的文章質疑這個節目,不料第六期一下子又出乎了我的意料。但我還是要說,這個節目要改進的地方還是很多。

中國詩詞大會:正想放棄,結果又給了個希望,這弄的是哪一齣?

康震老師的畫

比如,很多程式化的介紹為什麼不能壓縮一下?節省下來的時間可以讓選手們和嘉賓們的表達更充分一點;康老師的畫可以一直畫下去,讓選手搶答,不用提示關鍵字。

比如詩詞的主題能不能再鮮明一點,……。

借用一下詩詞大會的宣傳語,“人生自有詩意”,要是能通過這個節目讓熱愛詩歌的普通人的人生多點詩意,該有多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