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自動擋的剎車不放在左腳處?放在油門旁邊是為了快速切換嗎?

慄米條


自動檔剎車和油門都放在右腳的目的主要還是基於操作習慣和安全考慮!雖然自動檔沒有手動離合器,但是必要的操作習慣還是應該保留!

基於安全考慮--單腳互悖理論

一隻腳在踩油門的時候,就不可能同時踩剎車,剎車和油門雖然都在右腳處但是踏板高度是不一樣的,踏板直接也會有一定的距離,這樣設計的目的就是利用互悖理論,加速的時候,不能踩剎車,剎車的時候,不能踩油門,當然,沒有完美色設計,這種設計對於一些“女司機”來說,會導致油門當做剎車。


剎車和油門分開腳設計,不符合人的思維方式

人在緊急的時候,大腦是無法同時處理兩件事的,當遇到緊急路況需要急剎車時,大腦根本來不及思考該那隻腳用力,也就是說正常的人肯定會一起踩,雖然現代大部分車型都有剎車優先系統,但是剎車優先系統事基於節氣門全開時才能生效,這比較增加剎車距離,於安全不利。


基於操作習慣考慮--手動、自動操作統一

對於手動檔來說,左腳離合、右腳剎車、油門,這樣設計師為了分擔功能,但是對於自動檔來說取消離合器也保持右腳剎車和油門的目的就是為了保持協調統一的操作習慣,當你從一臺手動車切換到自動車時,可以無需適應就可以開走。就像PC機qwert鍵盤佈局,當初設計是為了避免打字機卡鍵,但是已經約定俗成了,就沒辦法更改。

一個真實的案例:

我的一個朋友手裡有一臺奧迪的RS 5,一直十分珍惜,從來不肯撒手,有一天,鑰匙落在家裡,他小舅子把車私自開了出去,這小子看了賽車手的開法,於是左腳剎車右腳油門,開了20km左右,變速箱就過熱報警了,可是他又不懂得報警的意思,油開了一段時間,變速箱徹底報廢。


眾口說車


自動擋汽車的剎車在油門一側,原因正如問題描述:為了快速切換,而且是為了合理快速切換。

駕駛手動擋汽車左腳的工作看似複雜,但實際只是控制踏板的踩和松,難度高一些的僅僅是在抬起的過程中掌握節奏以找到結合點,也就是所謂的半聯動。這一套動作相比右腳的工作要簡單的多,因為角度一致力度也是一致的;而右腳控制的油門和剎車需要不斷的改變力度,不同的路況需要不同的加速和剎車節奏,用“瞬息萬變”形容右腳力度的變化並不誇張。

力度的不同引申出的問題為:為什麼左腳不適合複雜的操作?

原因為左腳由右半腦控制,而絕大部分人都是左腦思維,右腦發達的程度遠不如左腦;且右腦負責的主要工作為創造、繪畫、圖像分析、韻律節奏以及情感處理,其特點有超高速自動處理的功能,但是並不能像左腦一樣進行邏輯分析判斷、五感的信息採集和分析以及理性的指導操作。

左腦就像汽車的ECU,由左腦控制的右腳和右手即是傳感器又是操控結構,這種定義允許其感知複雜的信息並作出複雜的動作,而且能夠非常精準;而由右腦控制的左腳只能作出一些簡單的自動化動作,以駕駛汽車過程中不斷形成的肌肉記憶實現自動化,所以左腳只能控制對力度要求不嚴格的離合器踏板。

以上是汽車油門和剎車踏板都要由右腳控制的原因,離合器踏板有或者沒有都不影響右腳的工作,自動擋汽車也不例外,只是自動擋能夠讓左腳休息了而已。

左腳控制剎車只出現在賽車以及新手司機,這種錯誤的操作方式不建議嘗試和養成,面對瞬息萬變的路況左腳總會表現出“刻板不變通”,結果自然會是發生事故。


(上文由天和Auto撰寫,僅代表個人觀點;禁止站外轉載,平臺內歡迎轉發。)



天和Auto


從上世紀1916年開始,剎車就被設計放在了油門的旁邊!截止到目前為止,已經經過了100多年的時間驗證,這種設計理念一直延續到現在,一直延續這種駕駛方式,看似輕描淡寫的設計,確是通過無數人的實踐得來的總結!
的確,很多司機都非常的好奇,剎車和油門為什麼不能分開放呢?為什麼沒有人能夠改進一下,變成左腳剎車,右腳油門?


其實,這種情況主要從人體的生理結構上面考慮,因為右腳可以輸入出更多的信號給大腦,在大腦輸出信號以後,右腳做出的反應要比左腳要迅速很多,我們稱這個動作為“受驚逃跑”動作,這是人們本能反應原理

再者,剎車長期就被放在油門的旁邊,在汽車的使用邏輯上面講,不管是前進擋還是倒檔,都只有停止和啟動兩個方式,雖然目前的汽車普遍有“剎車優先”功能,但是在沒有“剎車優先”功能的年代,一隻腳控制油門和剎車,可以從源頭上避免剎車、油門一起踩的情況發生


再從實際角度使用來決定,左腳的力度控制遠遠不如右腳,大多數人都是如此的,科學且人性化的設計都是為了方便使用者,提高安全性能,更別說剎車油門這種最基本的操作,經歷數百年以來的切身實際總結出來的成就,日常駕車確切提高安全性能!但是即便是這樣,對於那些無視交規的司機也作用不大

小結:在日常行駛過程中,安全駕駛才是保證安全的第一要素,熟知汽車的基本性能,才能做到“人車合一”的境地。

CMC車友會,悅之心、悅之行,交友、自駕、攝影、越野、漂移,活出精彩,中國汽車俱樂部旗下組織!歡迎加入CMC車友會大家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