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膜下滴灌高產栽培技術

向日葵作為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翁牛特旗優勢作物之一,近年來面積一直穩定在40萬畝左右,佔整個赤峰市向日葵栽培面積的1/3。隨著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向日葵栽培技術不斷得到改進,從常規栽培、膜下覆蓋,到現在的膜下滴灌,產量不斷提升。膜下滴灌技術不僅可以保溫、節水保墒,還可以保肥、集雨、防草,進而提高向日葵的產量。採用膜下滴灌栽培技術,一般食葵每畝產量在250千克左右,比常規種植增產30~50千克。現將向日葵膜下滴灌高產栽培技術介紹如下,以供向日葵種植戶參考借鑑。


向日葵膜下滴灌高產栽培技術


1. 選地

向日葵適應性較強,耐貧瘠、耐鹽鹼,對土壤要求不高,除沼澤土、強鹼性土、沙質較強的土質外均可栽培。向日葵忌連作,最好和禾本科作物實行4~5年的輪作倒茬,避免選擇甜菜、馬鈴薯等土傳病害嚴重的作物作前茬。選擇土壤平整、肥沃、灌溉條件好的地塊種植,以便獲得高產。

2. 整地與施肥

春天或秋天整地都可以,最好秋天整地,有利於保墑滅蟲,春天整地易風蝕、擠佔農時。機械滅茬,深耕25~30釐米,也可深鬆土壤30~35釐米,耕翻後耙壓,去除根茬、大土坷垃,達到平整待播狀態,以免覆膜時劃破薄膜。結合整地畝施有機肥2 500~3 000千克。


向日葵膜下滴灌高產栽培技術


3. 選種

選擇產量高、品質好、抗性強、商品性好的優良雜交品種,如SH363等,其籽粒均勻、大而飽滿、品質優良、光澤度高。

4. 播種

翁牛特旗當地正常播種時間在6月5~15日,最遲不能超過6月26日,採用集開溝、施肥、鋪滴灌帶、半膜覆蓋、播種、覆土鎮壓等於一體的精量播種機進行播種,播種深度3~4釐米。大壟雙行種植,大行距80釐米,小行距40釐米,株距80釐米,畝保苗1 000~1 200株。一般畝施磷酸二銨10~15千克、硫酸鉀10千克、微肥5千克或複合肥(18–18–18)40千克。


向日葵膜下滴灌高產栽培技術


5. 田間管理

①查苗補苗。全苗是取得高產的基礎。出苗後及時查苗、人工補缺,精量播種偶爾有多播種子的情況,及時做好間苗和定苗,並將未出膜的苗及時放出。

②水肥管理。根據向日葵需水規律,全生育期滴灌4次為宜,現蕾期、開花期和灌漿期需要進行滴灌,出苗期應看土壤水分情況進行蹲苗。如果苗期土壤墒情好,可適當蹲苗無須滴灌,若過於乾旱影響出苗則需要進行滴灌。另外,整個生育期要看降水、乾旱、葉片的情況,防止出苗不全、授粉不良、徒長倒伏等情況發生。

膜下滴灌追肥可選擇水肥一體化設備進行衝施,可根據植株長勢情況,全生育期畝追施尿素30千克,主要在拔節、現蕾、開花時期視情況衝施。

③輔助授粉。向日葵主要是靠昆蟲、蜜蜂進行授粉結實,自身授粉結實率不高。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在向日葵花期放置蜂箱,3~5畝放1箱,可明顯提高結實率。如果沒有條件或者蜂源不夠,可以進行人工授粉。在向日葵盛花期用粉撲子法或花盤接觸法進行授粉,3天1次,授粉2~3次即可。授粉時要避開強光照射,最好安排上午11時前、下午4時後進行。


向日葵膜下滴灌高產栽培技術


6. 病蟲害防治

向日葵害蟲主要有地老虎、蠐螬、金龜子、草地螟、雙斑螢葉甲等。苗期害蟲,如地老虎、蠐螬、金龜子等可用辛硫磷或克百威等藥劑拌種,或在苗周圍撒施毒死蜱、辛硫磷與細沙拌制的毒土進行防治。草地螟和雙斑螢葉甲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噴施,或直接安裝頻振式殺蟲燈或黑光燈誘殺。

近些年,向日葵發生較為嚴重的病害是菌核病,且頻頻發生。防治菌核病首先要與其他作物輪作倒茬5年以上,同時要深翻土層30釐米以上,將菌核翻至地下使其不能萌發;其次適時晚播能有效降低菌核病發生的概率,讓向日葵花期和雨期錯開,減少病害發生的主要誘因。另外,可在開花期前,用50%腐黴利可溼性粉劑2 000倍液和40%菌核淨可溼性粉劑800倍液混合,噴施向日葵莖稈、葉片及花盤,每7天噴1次,連續噴3次,以預防菌核病的發生。


向日葵膜下滴灌高產栽培技術


7. 適時收穫

一般在向日葵莖稈變黃、花盤和舌葉變褐、籽粒變硬時即可收穫,也可割頭傾斜插盤晾曬10天左右進行收穫,能有效提高商品性,增加收益。

以上是向日葵膜下滴灌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在實際應用時可以根據不同土壤、地力、水肥等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只有長期摸索、精心管理,才能達到高產的目標。另外,膜下滴灌技術應用不僅對作物增產有顯著的作用,同時在落實內蒙古自治區“四控行動”(控水、控膜、控肥、控藥)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和推廣此項技術,為翁牛特旗、赤峰市乃至我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本文摘自龍源期刊網:《科學種養》2019年07期

向日葵膜下滴灌高產栽培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