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金庸和瓊瑤筆下的“香妃”從何而來?

但凡看過金庸先生的《書劍恩仇錄》或瓊瑤的《還珠格格》的人,對香妃(或者稱為“香香公主”)肯定不會陌生。金庸將香香公主描述成一個不食人間煙火,渾身散發香氣的回部聖女。她與陳家洛相戀,但乾隆欲將她佔為己有,為了顧全大義,陳家洛只好將香香公主讓給乾隆。可是事後乾隆背信棄義,意圖暗害紅花會,香香公主為了向陳家洛報信而自盡。

然而,正史當中找不到任何關於香妃或香香公主記載,因此可以斷定,香妃其人只是虛構出來的人物。她的故事最早見於清末民初的《清朝野史大觀》和《清史演義》當中。根據二書的記載:

香妃本是回疆某部的王妃,乾隆派將軍兆惠征服了回疆之後,香妃作為俘虜被送到京城。乾隆見其美貌和身體散發香氣,便將其納為妃子。但香妃入宮後,仍心繫故土,整日愁眉不展。乾隆百般討好,都無濟於事。後來一日,香妃當眾掏出一把匕首,表示:若乾隆執意逼迫她,她就自殺。此事傳到了皇太后的耳朵裡,皇太后召香妃前去,問她:究竟想怎樣?香妃只回答了一個字:“死。”皇太后遂賜死香妃。

金庸和瓊瑤筆下的“香妃”從何而來?

【《書劍恩仇錄》中的香香公主】

大多數學者認為香妃的原型是容妃和卓氏,因為乾隆的四十多個妃嬪當中,只有她是來自回部的。但這個理論沒有太大意義,香妃傳說之重點在於她身體能天然的散發香氣,追溯香妃之源流,應當從這點入手。

先從結論說起,我認為香妃之傳說源於古印度。古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記載有一個女人叫做“貞信”,她的母親是一位仙女,因為犯了錯,被罰轉生為一條魚,因誤飲了婆藪王的元陽,結果懷孕了。後來這條魚被漁民捕獲,漁民剖開它的肚子,從中發現了一男一女,女嬰即為貞信。貞信長大後容貌傾國傾城,可惜由於她生自漁腹,渾身總是帶著一股魚腥味,人們皆避而遠之。有一天,貞信遇到了破滅仙人,仙人動了凡心,向貞信求愛,並承諾如果貞信答應他,他就將貞信身上的魚腥味變成香氣。貞信遂答應了仙人。從此以後,貞信的身體就源源不斷的散發出香氣,因此她又被人稱為“香黑女”(古印度人尚黑,“黑”表示敬稱)。再往後,貞信遇到了婆羅多族的國王福身王,後者為她的美貌和香氣所迷,將其娶為王后。

金庸和瓊瑤筆下的“香妃”從何而來?

【《摩訶婆羅多》中的貞信】

古代泰國也有一個香孃的傳說:天帝因陀拉生下了一個女兒,渾身香氣四溢,故而喚“香娘”。但因為當時天神正在和阿修羅打仗,天界不安全,所以因陀拉將香娘藏到凡間的一根竹子裡。15年後,一位王子路過竹林,竹子裂開,產下了香娘,香娘一落地就變成了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嫁給了王子。這個故事中出現的因陀拉即為印度神話中的因陀羅,阿修羅亦同樣出自印度神話。由此可知,會散發出香氣的美女的故事在古印度非常流行,甚至傳到了泰國。

那麼這個故事又是如何傳入中國的呢?幕後的推手應該是佛教。佛教成立後,吸收了不少傳統印度神話傳說。在北魏吉迦夜共曇曜翻譯的《雜寶藏經》卷一中就記錄了一個“鹿娘”的故事。話說:古印度波羅奈國有一位仙人,有一次他在野外小便,一隻母鹿來舔舐他的尿液,因而受孕。十個月的孕期滿了以後,母鹿來到仙人門前,產下一個女嬰。仙人一看到這個女嬰,便知道她是自己的女兒,遂將其留下來撫養。這個女嬰身體各處均與常人無疑,唯有雙腳像鹿蹄一樣,更奇特的是這雙腳踏過的土地都會長出蓮花。她長大後嫁給了國王為妻。

金庸和瓊瑤筆下的“香妃”從何而來?

【《還珠格格》中的香妃】

《摩訶婆羅多》裡講到過多則動物誤飲人類元陽而生下孩子的神話,其中有一個鹿角仙人(或者稱為“獨角仙人”)的身世與鹿娘非常相似,二人都是母鹿生下的,且身體上都帶有鹿的特徵,鹿娘腳似鹿蹄,而鹿角仙人頭生一根鹿角。而鹿孃的後半段故事,嫁入王宮則與貞信一致。又鹿娘嫁入王宮後,為國王生了一朵蓮花,之後蓮花分化成一千個兒子。而貞信的孫媳婦甘陀利也生下了一個肉球,後來肉球分化成了一百個兒子。

但鹿孃的故事中沒有出現關鍵的要素身體會散發香氣。倒是《雜寶藏經》卷四講到一個能散發香氣的女子的故事,話說:過去舍衛城中有一個女子曾將香料塗抹在佛陀的腳上。因此該女子死後,轉生到天界,成為天人,並且渾身散發香氣,遠播四千裡。考慮到《雜寶藏經》與《摩訶婆羅多》的種種相似之處可以斷定:《雜寶藏經》中的香氣之女顯然是從《摩訶婆羅多》的貞信的故事中分化出來的。

金庸和瓊瑤筆下的“香妃”從何而來?

【連環畫《鹿母夫人》,即鹿娘】

明代陳仁錫《潛確類書》卷三二記載了一個“香山湖”的故事:香山湖位於江陰石筏山(今呼“石牌山”)。昔時有一個道士在湖邊修養,有母鹿來飲水,產下一女,被道士收養。女嬰長大後美豔絕倫,皇帝聽說後,便下旨要迎娶該女子。女子收到聖旨後,進入湖中沐浴,沐浴完畢後走入深山,失去了蹤影。而女子沐浴過的那座湖泊和山從此以後一直瀰漫著香氣。這個故事無疑是從鹿孃的故事改編過來的,雖然其中沒有直接提及女主人公本身是否會散發香氣,但確實將她與香氣聯繫在一起了。至此,在《雜寶藏經》被一拆為二的故事,又合二為一了。

另外,貞信、香娘、鹿娘和香山湖四個故事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女主人公均受到統治者的追求。區別在於前三個故事中,女主人公都接受了追求,而在香山湖的故事中,女主人公接到聖旨後,默默走入湖中沐浴,然後消失不見了。這個結局表達出對皇權的蔑視。

這種蔑視皇權的精神也延續到了《清朝野史大觀》和《清史演義》中的香妃身上,只不過動機發生了變化,香山湖的故事反映出來的是道教那種不慕世俗榮華富貴,遺世獨立的情懷,而《清朝野史大觀》和《清史演義》中香妃對乾隆的反抗則是出於國仇家恨,再到金庸筆下,香香公主反抗乾隆是出於情與義,最後到了瓊瑤筆下,則只剩下了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