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州灣的“蛤拉”,一挖一麻袋(上)

萊州灣的海產,一般可以分為海鮮和小海鮮兩類。小海鮮更多地是指灘塗裡蘊藏著的貝類,而蛤蜊,萊州土話中叫“蛤拉”,則是灘塗貝類的靈魂。萊州灣的“蛤拉”種類繁雜,數量眾多,用句日本話來描述,則是“一挖一麻袋”。

1.萊州灣雜色蛤蜊:


萊州灣的“蛤拉”,一挖一麻袋(上)

剛挖的萊州雜色蛤蜊

萊州灣雜色蛤蜊,萊州土話裡面叫“三chou蛤拉”,具體“chou”字如何書寫,已無法稽考。雜色蛤蜊,其外殼花紋漂亮多樣,主要生長在靠近岸邊、被淺淺海水所覆蓋的泥灘下,沙質的灘塗上很少見這種蛤蜊。雜色蛤蜊是趕海所挖蛤蜊中最常見的一種,他們隱藏在灘面下5-10公分的位置,往往有蛤穴(氣孔)的標誌,通常是兩個並排的小孔。但是一般趕海之人挖蛤蜊靠的不是認“窩”,而是主要取決於蛤蜊鏟或者蛤蜊耙子的揮動頻率和耳朵對於蛤蜊撞擊工具聲音的敏感程度。熟練的趕海者“快撥勤拿”,不消一刻鐘的時間,一片灘塗被翻開。兩個小時不到,蛤蜊已是簍筐滿滿。

挖回來的蛤蜊,因生長於淺水灘下,殼內往往沒有泥沙,不需要“飲”水。我們平時從農貿市場買回來的蛤蜊,一定要“飲“”水,使其吐出泥沙,否則會牙磣難嚥。雜色蛤蜊的吃法比較多,常見的有清水煮蛤蜊、炒蛤蜊、桑拿蛤蜊和蛤蜊肉汆蛋等,還有人將蛤蜊煮開後,扒出肉來包餃子吃。“桑拿蛤蜊”是最近幾年在“鐵板蛤蜊”的靈感下,創意出來的一種烹飪方法。鐵鍋燒到高熱,將蛤蜊放入鍋內,不加入一滴水,蛤蜊在鍋體的高溫下張開蜊殼,奶白色的鮮汁汩汩流出。這種做法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蛤蜊的營養和口味,建議各位吃貨們予以實驗。

  1. 姑頭(口)蛤蜊:


萊州灣的“蛤拉”,一挖一麻袋(上)

姑頭(口)蛤蜊

姑頭蛤蜊,也有叫“姑口蛤蜊”或“烏口蛤蜊”的,萊州有些地方也稱其為“姑子頭蛤蜊”。其外殼內側呈白色,也有些呈淺紫色,外緣部分是頗似年輪的“殼道”。也有漁民說,這些道道代表著蛤蜊的年齡。叫它“姑子頭”,可能是因為其外殼後部凸起,表面光滑,像極了小尼姑的頭部。叫烏口蛤蜊,可能是因為蜊殼內側比較白皙,外緣部分相對較黑,所以稱其“烏口”。這種蛤蜊在趕海時很少挖到,只是記得有商販拉著一車一車地賣。姑頭蛤蜊,可以清煮,但是扒取其肉,用於汆蛋是非常美味的。每逢陽曆三月間,其肉最鮮美!

姑頭蛤蜊皮,還是童年的一種玩具。三四個小夥伴,撿來蛤蜊皮。一個手持邊緣,外面朝上,保持不動;另外一個手持邊緣,外面朝下,進行蜊殼之間的撞擊較量,較量贏者,往往興高采烈,較量輸者,除了垂頭喪氣去尋找新的武器外,還要被贏家敲一個“腦瓜崩”,所以那個時候,每個小朋友的書包裡面都會裝上若干個蛤蜊皮。

  1. 綿蛤蜊:


萊州灣的“蛤拉”,一挖一麻袋(上)

綿蛤蜊

綿蛤蜊,挖蛤蜊時有時會遇到。其外殼外緣為白色,越往裡越呈現黑色。在我看來,這種蛤蜊就是就是蛤蜊界的“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因為殼內含泥沙,姐姐曾說蛤蜊肉上有一個沙布袋。它與其他的蛤蜊一起清煮時,往往因為其漏出來的泥沙將一鍋蛤蜊都弄得牙磣難吃。

  1. 毛蛤蜊:


萊州灣的“蛤拉”,一挖一麻袋(上)

毛蛤蜊

毛蛤蜊,外殼膨脹呈卵圓形,殼頂突起並內卷。外殼上有放射狀的肋筋,肋筋上呈現方形小結節。毛蛤蜊殼上還長著褐色絨毛,容易附著泥沙,因此毛蛤蜊一定要用刷子才能沖洗乾淨。毛蛤蜊肉質緊韌,呈橙紅色,所以毛蛤蜊也叫作“血蛤蜊”。

毛蛤蜊生長在近海水深十多米的泥沙底中,所含泥沙比較多,因此需要提前一天用水浸泡方可吐乾淨泥沙。在萊州灣地區,毛蛤蜊的常見吃法,就是清蒸,然後最好蘸著薑汁食用;第二種吃法,也是宴席上最常見的涼菜之一——毛蛤蜊拌菠菜。菠菜焯水,毛蛤蜊清蒸後,扒出蛤蜊肉,攪拌一下,同時放入醋、芥末等佐料,無論視覺、味覺都是一絕。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