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激發孩子持續的學習動力?斯坦福實驗告訴你,多鼓勵少表揚


想激發孩子持續的學習動力?斯坦福實驗告訴你,多鼓勵少表揚

當看到這個標題時,一定有人會發出如下疑問:鼓勵和表揚不是一回事嗎?這兩“兄弟”能有多大區別啊?

很多家長都曾有這樣的困惑:怎樣才能激發孩子持續的學習動力?為什麼孩子讀書、做作業總是要家長催促?為什麼孩子學習就不能像玩遊戲那樣主動自覺呢?等等。

當孩子一天天長大之後,我們不少家長開始經常運用表揚孩子和誇孩子聰明的教育方式。至於這種方式是不是合理,是否存在什麼問題,大家似乎也沒有什麼異議。

可當我們真正冷靜下來想一想,會發現,如果我們沒有把握好表揚孩子和誇孩子聰明的度,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很多的負面困擾。

家長不斷表揚孩子的出發點本是為了提高孩子的成長自信,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動力等,但濫用的結果可能適得其反,最終讓孩子失去了學習興趣和動力。

想激發孩子持續的學習動力?斯坦福實驗告訴你,多鼓勵少表揚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花了十幾年的時間對這一點進行了專門的研究與實驗。他發現,如果家長總是一味地表揚孩子聰明等,會導致孩子尋求認可上癮,抗壓能力差。孩子一旦得不到這樣的評價,就很容易表現出退縮、逃避,甚至厭學等行為。

因此,要想激發孩子持續的學習動力,正面管教倡導“多鼓勵,少表揚”孩子。在與孩子一同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可通過以下三種方法來鼓勵孩子,以激發孩子持續的學習動力。

01 描述式鼓勵法

描述式鼓勵,顧名思義,就是以客觀的語言來闡述事實來肯定孩子好的現實行為或表現,重點是描述孩子的具體行為,用肯定孩子的具體行為代替評價、表揚孩子。

這種肯定對孩子的幫助會非常大:第一,孩子知道自己好在哪裡,自己也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具體的行為上,而不是去關注如何取悅大人,以讓大人對他有更好的評價;第二,這種鼓勵方式不會導致孩子尋求認可上癮,也就避免了孩子在後期可能出現的厭學、抗挫折能力變差等情況的發生。

想激發孩子持續的學習動力?斯坦福實驗告訴你,多鼓勵少表揚

家長可記住以下這幾個常用的描述式鼓勵的句式:

  • “媽媽 (或爸爸)注意到,過去一週都不需要提醒,你就能自覺完成作業了,真是好樣的……”
  • “媽媽 (或爸爸)看到,你都已經學會查字典學習了……”
  • “媽媽 (或爸爸)注意到,你都能看這種大部頭的書了……”
  • “媽媽 (或爸爸)注意到你能主動整理圖書櫃裡的書了……”

……

以上這些都是描述具體行為的句式,是客觀存在的和孩子能夠感知到的事實,能夠很好地鼓勵孩子積極學習,把關注點放到當下具體的學習行為上。

02 啟發式鼓勵法

所謂啟發式鼓勵,就是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多挖掘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其核心點在於通過挖掘和強化孩子取得好成績的美好感受,讓孩子在潛意識裡願意付出努力去追求好成績。

不少家長只關注和獎勵孩子的好成績,卻不大關注孩子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想法所導致的結果。如果只是用物質上的獎勵來刺激孩子學習,往往只是短期有效,終究不能走得長久,長期如此反而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動力。

想激發孩子持續的學習動力?斯坦福實驗告訴你,多鼓勵少表揚

家長們需要引導孩子去關注他自己在某個過程中做了些什麼,才導致了好的結果,以激勵孩子從“要我學”轉為“我要學”,多鼓勵、少表揚,讓孩子明白學習是為自己而學。

03 賦能式鼓勵法

以往家長對孩子表揚的做法,不能讓孩子從家長的話語中感受到力量,反而會使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家長身上。這種表揚聽多了,孩子就會認為他們自己的努力是為了取悅家長,長此以往就會形成一個認知:學習是為父母而學,而不是“我要學”。

而賦能式鼓勵的核心點是相信孩子能行,讓孩子為自己驕傲和自豪,而不是為了取悅家長或他人,形成內驅力來激發孩子持續性的學習。

04 表揚和鼓勵對孩子成長的不同影響

鼓勵和表揚,從字面上來看,確實很相近,很容易搞混,但在實際運用中的教育效果卻有著天壤之別。

表揚是一個人給另一個人進行美化或者表達滿意,而鼓勵則是肯定孩子具體的行為和努力,其所指向的是行為本身,而非評價做事的人。

鼓勵側重於認可孩子努力的行為,而不僅僅是結果;鼓勵的態度是尊重的、欣賞的,而不是操縱性的。

表揚和鼓勵最終帶給孩子的心理感受和產生的結果也不盡相同,其中,鼓勵可以讓孩子看到自身價值和對自己認可,而不是隻專注於追求完美和取悅他人。鼓勵也能幫助孩子找到內在的信心和勇氣,找到前進的方向和目標。

想激發孩子持續的學習動力?斯坦福實驗告訴你,多鼓勵少表揚

在孩子成功的時候,表揚表揚孩子或許還能用用,問題並不大,可在孩子失敗和遇到挫折的時候,此時表揚孩子?好像就不太合適,但此時如果是鼓勵孩子,由於其出發點是理解和信任,卻能給孩子很大的精神力量,重新點燃自信的火花,這對增強孩子的抗挫能力很有幫助。

平時家長們常用的貼紙、物質獎勵、積分榜等等,從外在表象上來看上都是表揚的手段,在本質上還是為了實現對孩子控制的目的。

從教育效果上來看,在短期內,表揚對於改善孩子的行為、促使孩子進步,確實是有些效果。但從長遠來看,就不一定是這麼一回事了,可能衍生出一系列的負面影響,諸如導致孩子過於關注他人對自己評價的好壞,從而導致盲從權威,缺乏人格獨立和獨立思考能力等。

其實,孩子真正的自尊和自信建立與內在堅定與有力量的基礎上,而鼓勵更能幫助他們實現這一點。這是因為鼓勵能幫助並引導孩子關注自身內在的思維模式,引導孩子內省,不盲目尋求他人的認可,讓他們自主思考“我想要什麼”“我能否做到”等等。

想激發孩子持續的學習動力?斯坦福實驗告訴你,多鼓勵少表揚

也只有多鼓勵孩子,才有可能激發對他們成長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內在驅動力。當孩子一旦有了內驅力,其實他已無需來自家長的監督,單靠自身的內驅力就已能做到完成現階段應該要做的事情,比如自發學習、比如獨立思考、比如自主鍛鍊等等。

05 “多鼓勵,少表揚”是一個教育孩子的有效工具

心理學認為,所有孩子的首要心理需求都是要找到歸屬感和價值感。

當我們鼓勵孩子的時候,孩子會覺得他的努力和能力都被看見了,他就特別容易找到歸屬感和價值感,他也更願意去做得更好。激發孩子持續的學習動力和興趣,“多鼓勵,少表揚”是一個非常有效好用的工具。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鼓勵孩子需要避免的三種錯誤做法:

  • 1、剝奪孩子的價值感。例如,“媽媽說對了吧,認真複習才能有好成績。”
  • 2、使用令鼓勵大打折扣的對話。例如,“”努力就有好收穫,你現在知道你之前為什麼會失敗的原因了吧?“
  • 3、畫蛇添足,加上令人氣餒的話。例如,“這道題做得很不錯,要是做其他題也都能這樣做就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